瘋狂的社區團購愈演愈烈,目前為止,國內的網際網路頭部公司門有一個算一個幾乎全部開始殺入這塊市場,或者準備入場。就目前的市場反應來看,各路聲音對於這樣的現象更多的是一種批評和擔憂。
有蔬菜批發商表示,自己去拿貨,一斤辣椒就需要三塊錢,但是平臺通過燒錢一塊五就可以賣給用戶。更有市場裡一半以上的雞蛋批發商因為平臺的擠壓已經退出市場。
面對這場翹起來的社區團購大火,網際網路企業需要的是自己的影響力,市場進一步下沉,他們要的是流量,要的是把最基層的用戶全部圈進自己的平臺。搶奪更多的份額,為平臺的下一步發展提供保障。從平臺來看,用戶和流量就是他們的命,他們這樣的做的好像沒有什麼錯。但是他們的闖入和做法對於數量巨大的中間環節,比如批發商產生了衝擊。
就拿蔬菜的流通來說,蔬菜的第一個環節是種植,第二個環節是菜販收購,第三個環節是規模化的菜販把蔬菜發給下一級的分銷商,第四個環節是分銷商把蔬菜發給菜市場的菜攤等渠道,第五個環節就是菜攤等渠道和大眾之間的成交。(此流程根據認識的蔬菜店老闆陳述整理,有出入之處還望專業人士諒解)。
接下來我們看,電商的社區團購對於種植這一環節目前沒有影響,如果想要有影響除非平臺可以做定製化服務,既客戶需要什麼,種植戶種什麼。電商平臺號稱去掉中間商,直接面對客戶。從整個流通流程來看,電商想要去掉的中間商就是,第二環節的規模化蔬菜收購商家,第三環節的分銷商和第四環節的菜攤這三個環節。
蔬菜是個很特殊的商品,它本身有季節性,有實效性,如何保持蔬菜的新鮮,這就讓儲存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我的家鄉做高原夏菜,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幾個規模化的冷庫基地。這些冷庫所在的地方都選擇在距離大規模蔬菜種植戶不遠的地方。到了蔬菜收貨的時候,各地的菜商會到地頭選菜搶菜,送到冷庫的菜會經過一次篩選,根據蔬菜的品質,適合發往外地的蔬菜一般都會先進入冷庫「睡覺」。讓你在合適的時候再讓他們出庫去該去的地方。這就是規模化菜商做的。所以對於電商來說,即使想要「消滅這一環節」也需要相對應的專業人員來做這些事。所以,壓迫這一級菜商就範合作才是電商的目的和選擇。最終問題就是雙方的利益問題。
那所有環節中最有可能被「消失」的應該是第三個環節的分銷商,如果平臺們和規模菜商合作,那通過平臺的操作,蔬菜確實可以直接到用戶手中。那為什麼沒有提到處於第四個環節的菜攤等,菜攤受到衝擊是必然的,但是再怎麼衝擊,數量或許會少,但是一定不會消失。就目前來說,很多平臺的社區團購目前都是第二天送。而很多需求不會等,也等不了。如果平臺要做到及時送,那就需要大量的分揀等人員。同樣的,不是所有用戶都可以立即收取。對應的社區超市或者蔬菜店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放置點。
所以電商湧入社區團購後會造成一部分從業者的消失或者轉型,但是影響不至於像目前輿論誇張的那麼大。很多輿論用滴滴來比社區團購,這兩個差別很大,可比性沒有那麼大,關聯性也沒那麼強。即時發展到今天的滴滴,誰敢說滴滴就真的壟斷了出行市場?#社區團購大戰會如何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