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經常都能夠聽到鄰居媽媽在念叨自己的孩子,她總說自己的女兒丫丫總是不聽話,有時候甚至還和媽媽槓上了,說啥也不聽。父母說往東,丫丫偏要往西,不讓丫丫看電視看太久,她就偏偏要一直看,什麼事都不做了。
每次丫丫在看電視,媽媽就會讓她別看了。快點去寫作業學習了,但是丫丫就想著把自己喜歡的動畫片看完再去寫作業。時間長了,丫丫對自己的作業也沒有那麼上心了。這個時候鄰居媽媽也急壞了。
於是,鄰居媽媽有一次剛好接到老師的電話,反映丫丫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於是就對著丫丫說:"剛剛老師打電話來說,你的成績最近不太理想,老師讓我告訴你,不能看太多電視,要花多一點時間學習,才能趕得上課程的進度。"並且讓老師在電話裡更丫丫說幾句話。很神奇,丫丫立馬就去學習了,而且以後也沒有那麼沉迷看電視了,總是乖乖地去寫作業了。
其實,鄰居媽媽用的這個方法,是利用了"第三者效應"。有的家長會懷疑:這個方法真的有那麼神奇嗎?是的,孩子如果一直都不聽話,父母不妨用一下"第三者效應",孩子會有不一樣的改變。
什麼是"第三者效應"?
所謂"第三者"效應:在1983年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提出,簡單來說,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
同樣地,媽媽一直讓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孩子在家聽到的總是媽媽的嘮叨聲,於是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如果這個時候,有別的人物出現,那情況就會不一樣。比如爸爸、老師,如果爸爸或者老師來讓孩子做什麼或者不要做什麼,那麼孩子是能夠聽得進去的。
很多家長對杜江和霍思燕這對夫婦也是有所了解的,在《媽媽是超人》這個節目中,有一次霍思燕因為要招待其他小朋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嗯哼,於是孩子產生了生氣的情緒。後來媽媽了解之後,跟孩子說明情況,但是孩子卻不太好溝通了。後來媽媽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杜江,再由杜江去跟孩子說。很快,他們母子之間的矛盾就消失了。
這跟我們前面提到的鄰居媽媽一樣,媽媽勸不動孩子,結果老師一說話,孩子就乖乖聽話去寫作業了。"第三者效應"在教育孩子中的運用就是這樣的。
"第三者效應"有什麼作用呢?
1、 調節人們的感情
從上面我們提到的霍思燕一家,我們可以看到,利用"第三者效應",能夠調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則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孩子嗯哼因為媽媽沒有關注到自己而與媽媽產生了生氣的情緒,並且無論媽媽怎麼勸說孩子,想要跟孩子和解,嗯哼還是不高興。
但是,爸爸這個"第三者"角色的出現,就讓孩子懂得了這其中的道理,也理解了媽媽的處境,於是母子之間的矛盾也就消失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重家中其他大人對孩子的影響,避免一個人總是對孩子不斷提出要求。
2、 有效勸說調皮孩子
孩子調皮,有時候就是想要跟父母對著幹,如果父母能夠利用"第三者效應",那麼孩子的一些頑固的行為就會得到阻止,孩子也能夠往好的方向發展。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場實驗,實驗對象是戒菸者,戒菸者被分為兩個小組:
小組一:由於吸菸患上肺癌的患者,讓他們通過自身的病痛,來了解吸菸所造成的不良後果,以此讓他們進行戒菸。
小組二:讓第三個人到他們身邊,這個人是臨床的醫學專家,用他們的實際的臨床報告,仔細向吸菸者闡述吸菸所造成的不良後果。
最後的數據顯示:第1組的抽菸者中,最後僅有35%的人選擇戒菸;另外第三方進行勸說的那一組,有超過70%的人選擇的戒菸。
這個實驗中,有第三人加入的那一組的人,大部分都能夠主動選擇戒菸。也就是說,"第三人效應"能夠勸說孩子的行為,讓調皮的孩子自己不再那麼調皮。
家長如何利用"第三者效應"
1、 調解矛盾,調和人際關係
我們前面說到,鄰居媽媽由於長期嘮叨孩子,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反感,久而久之母女之前也會有小矛盾。她搞不定的丫丫,老師一個電話就搞定了。所以,父母也可以適當效仿這種方法,也能夠調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人際關係。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自己說了那麼多,孩子就是聽不進去,但是學校老師說的話,孩子卻每一次都會乖乖做。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不願意寫作業,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家長可以讓老師來勸說孩子,並且這種勸說要經過父母,而不僅僅是在學校勸說。
如果早上孩子拖拖拉拉不出門,不想去上學,這個時候父母的勸說會顯得無力。那麼,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老師"來勸說。當然,也不是每一次都讓老師來催促孩子上學,而是家長可以假裝拿起手機作接電話狀,假裝是老師來催促孩子上學了。
除了老師,還可以是孩子喜歡的的、崇拜的人,利用孩子對他們喜歡、崇拜的人的喜歡和敬佩,來說服孩子。孩子這個時候為了在自己喜歡、崇拜的人面前表現出好的一面,也會乖乖聽話的。
2、 誇獎一個人,最好讓第三者去說
孩子都是渴望別人的誇獎的,他們內心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但是,由於父母長時間都跟孩子待在一起,並且父母總是對孩子表現出多種情緒,有時候父母對於孩子的誇讚,孩子反而會不相信了。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嘮叨與誇讚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等量的。
有一次同事就說到,自己的孩子其實還是蠻愛學習的,放學寫作業也很積極,但是有時候會比較懶,學習不一會就要跑去玩。同事就想著讚揚孩子是能夠堅持學習的好孩子,但是發現沒什麼效果。有一次孩子的姑姑來家裡,看到孩子在學習,就誇孩子說:"聽你媽媽說你能夠堅持學習,確實是好乖啊!"後來,孩子能夠堅持學習比較長的時間而不是一下子級亂跑了。
所以,如果想要通過誇獎來讓孩子獲得更大的動力,那麼可以讓第三人來誇獎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會獲得更大的安慰和更大的動力。
3、 想要說服一個人,最好讓第三者去說
孩子由於年齡小,很容易被說服,但是,孩子也會一個很難說服的群體。因為孩子常常會有自己的想法,當他心情好的時候,他容易被說服,如果孩子心情不那麼佳的時候,他會屏蔽父母的任何勸說。
孩子本身就有一種叛逆的心理,如果父母想要說服一個孩子,不用對方法會難很多。所以,父母可以利用"第三者效應",讓第三個人來說服孩子,這樣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媽媽或者總是說服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還會仍然我行我素,那麼家長可以藉助第三人——姑姑、阿姨等。一方面,這些人對於孩子來說,不是很熟悉,孩子在心理上感覺不好拒絕,於是會耐心地去完成一件事。另一方面,這些人對於孩子來說,是新鮮的,孩子更願意聽新鮮的人說的話。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