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孩子都不聽,父母和孩子「槓」上?巧用「第三人」的力量

2020-12-22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經常都能夠聽到鄰居媽媽在念叨自己的孩子,她總說自己的女兒丫丫總是不聽話,有時候甚至還和媽媽槓上了,說啥也不聽。父母說往東,丫丫偏要往西,不讓丫丫看電視看太久,她就偏偏要一直看,什麼事都不做了。

每次丫丫在看電視,媽媽就會讓她別看了。快點去寫作業學習了,但是丫丫就想著把自己喜歡的動畫片看完再去寫作業。時間長了,丫丫對自己的作業也沒有那麼上心了。這個時候鄰居媽媽也急壞了。

於是,鄰居媽媽有一次剛好接到老師的電話,反映丫丫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於是就對著丫丫說:"剛剛老師打電話來說,你的成績最近不太理想,老師讓我告訴你,不能看太多電視,要花多一點時間學習,才能趕得上課程的進度。"並且讓老師在電話裡更丫丫說幾句話。很神奇,丫丫立馬就去學習了,而且以後也沒有那麼沉迷看電視了,總是乖乖地去寫作業了。

其實,鄰居媽媽用的這個方法,是利用了"第三者效應"。有的家長會懷疑:這個方法真的有那麼神奇嗎?是的,孩子如果一直都不聽話,父母不妨用一下"第三者效應",孩子會有不一樣的改變。

什麼是"第三者效應"?

所謂"第三者"效應:在1983年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戴維森教授提出,簡單來說,就是藉助第三者的話語去勸說一個人,比直接去勸說效果更佳。

同樣地,媽媽一直讓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孩子在家聽到的總是媽媽的嘮叨聲,於是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如果這個時候,有別的人物出現,那情況就會不一樣。比如爸爸、老師,如果爸爸或者老師來讓孩子做什麼或者不要做什麼,那麼孩子是能夠聽得進去的。

很多家長對杜江和霍思燕這對夫婦也是有所了解的,在《媽媽是超人》這個節目中,有一次霍思燕因為要招待其他小朋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嗯哼,於是孩子產生了生氣的情緒。後來媽媽了解之後,跟孩子說明情況,但是孩子卻不太好溝通了。後來媽媽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杜江,再由杜江去跟孩子說。很快,他們母子之間的矛盾就消失了。

這跟我們前面提到的鄰居媽媽一樣,媽媽勸不動孩子,結果老師一說話,孩子就乖乖聽話去寫作業了。"第三者效應"在教育孩子中的運用就是這樣的。

"第三者效應"有什麼作用呢?

1、 調節人們的感情

從上面我們提到的霍思燕一家,我們可以看到,利用"第三者效應",能夠調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則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孩子嗯哼因為媽媽沒有關注到自己而與媽媽產生了生氣的情緒,並且無論媽媽怎麼勸說孩子,想要跟孩子和解,嗯哼還是不高興。

但是,爸爸這個"第三者"角色的出現,就讓孩子懂得了這其中的道理,也理解了媽媽的處境,於是母子之間的矛盾也就消失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重家中其他大人對孩子的影響,避免一個人總是對孩子不斷提出要求。

2、 有效勸說調皮孩子

孩子調皮,有時候就是想要跟父母對著幹,如果父母能夠利用"第三者效應",那麼孩子的一些頑固的行為就會得到阻止,孩子也能夠往好的方向發展。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場實驗,實驗對象是戒菸者,戒菸者被分為兩個小組:

小組一:由於吸菸患上肺癌的患者,讓他們通過自身的病痛,來了解吸菸所造成的不良後果,以此讓他們進行戒菸。

小組二:讓第三個人到他們身邊,這個人是臨床的醫學專家,用他們的實際的臨床報告,仔細向吸菸者闡述吸菸所造成的不良後果。

最後的數據顯示:第1組的抽菸者中,最後僅有35%的人選擇戒菸;另外第三方進行勸說的那一組,有超過70%的人選擇的戒菸。

這個實驗中,有第三人加入的那一組的人,大部分都能夠主動選擇戒菸。也就是說,"第三人效應"能夠勸說孩子的行為,讓調皮的孩子自己不再那麼調皮。

家長如何利用"第三者效應"

1、 調解矛盾,調和人際關係

我們前面說到,鄰居媽媽由於長期嘮叨孩子,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反感,久而久之母女之前也會有小矛盾。她搞不定的丫丫,老師一個電話就搞定了。所以,父母也可以適當效仿這種方法,也能夠調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人際關係。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自己說了那麼多,孩子就是聽不進去,但是學校老師說的話,孩子卻每一次都會乖乖做。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不願意寫作業,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家長可以讓老師來勸說孩子,並且這種勸說要經過父母,而不僅僅是在學校勸說。

如果早上孩子拖拖拉拉不出門,不想去上學,這個時候父母的勸說會顯得無力。那麼,有效的方法就是讓"老師"來勸說。當然,也不是每一次都讓老師來催促孩子上學,而是家長可以假裝拿起手機作接電話狀,假裝是老師來催促孩子上學了。

除了老師,還可以是孩子喜歡的的、崇拜的人,利用孩子對他們喜歡、崇拜的人的喜歡和敬佩,來說服孩子。孩子這個時候為了在自己喜歡、崇拜的人面前表現出好的一面,也會乖乖聽話的。

2、 誇獎一個人,最好讓第三者去說

孩子都是渴望別人的誇獎的,他們內心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但是,由於父母長時間都跟孩子待在一起,並且父母總是對孩子表現出多種情緒,有時候父母對於孩子的誇讚,孩子反而會不相信了。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嘮叨與誇讚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等量的。

有一次同事就說到,自己的孩子其實還是蠻愛學習的,放學寫作業也很積極,但是有時候會比較懶,學習不一會就要跑去玩。同事就想著讚揚孩子是能夠堅持學習的好孩子,但是發現沒什麼效果。有一次孩子的姑姑來家裡,看到孩子在學習,就誇孩子說:"聽你媽媽說你能夠堅持學習,確實是好乖啊!"後來,孩子能夠堅持學習比較長的時間而不是一下子級亂跑了。

所以,如果想要通過誇獎來讓孩子獲得更大的動力,那麼可以讓第三人來誇獎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會獲得更大的安慰和更大的動力。

3、 想要說服一個人,最好讓第三者去說

孩子由於年齡小,很容易被說服,但是,孩子也會一個很難說服的群體。因為孩子常常會有自己的想法,當他心情好的時候,他容易被說服,如果孩子心情不那麼佳的時候,他會屏蔽父母的任何勸說。

孩子本身就有一種叛逆的心理,如果父母想要說服一個孩子,不用對方法會難很多。所以,父母可以利用"第三者效應",讓第三個人來說服孩子,這樣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媽媽或者總是說服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還會仍然我行我素,那麼家長可以藉助第三人——姑姑、阿姨等。一方面,這些人對於孩子來說,不是很熟悉,孩子在心理上感覺不好拒絕,於是會耐心地去完成一件事。另一方面,這些人對於孩子來說,是新鮮的,孩子更願意聽新鮮的人說的話。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當「聽」孩子說話的父母,而不是壓制孩子情緒的父母
    家庭中父母對孩子具有天然的權威感,因此父母往往喜歡從上向下看的姿態來對待孩子。典型的日常行為,孩子必須聽父母的話,與孩子的對話慣常用命令的語氣,「我是為你好,你就得聽我的。」「我歷盡風雨,閱歷豐富,你必須按照我說的去做。」
  • 媽媽說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巧用這四種方式,讓孩子「言聽計從」
    昨天UU的同學媽媽說,最近也不知道怎麼了,6歲半的兒子脾氣越來越大,讓做什麼也不聽,還常常莫名其妙的衝她發脾氣,不知道該怎麼辦?好,謝謝大家的反饋,看來我們大部分都是6歲前的孩子家長,那麼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那首先我們了解下大家經常使用哪些方法讓孩子聽我們的呢?
  • 講座預告|《父母怎麼說,孩子才會聽》第二講,輕鬆搞定親子溝通難題...
    第一講中,張老師詳細講述了如何溝通才會減少親子間的誤會、如何正確與有情緒的孩子溝通、如何正確與「不聽話」的孩子溝通、如何正確與「犟嘴」的孩子溝通、如何正確與懶惰的孩子溝通、如何正確與說謊的孩子溝通,講座結束後,部分家長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咱們看看《父母怎麼說,孩子才會聽》第一講家長的分享
  •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用這4種溝通技巧,家長說的話孩子就會聽
    許多親子之間的悲劇,很大程度上都是溝通不暢導致的,溝通不暢時,孩子的行為在大人眼中也許就變了性質,導致最後局面變得不可收拾。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原本就十分不同,「溝通」是連接兩個不同世界的關鍵。溝通有利於親子之間消除誤會,彼此更加信任。
  • 孩子優秀離不開家長的培養,巧用光環效應,孩子出類拔萃
    大多數的家長都是用光環效應的思維在看待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孩子優點,只是看到了缺點,往往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甚至會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厭惡學習。光環效應的弊端有哪些?讓孩子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即使所有的人都給予自己讚美,也應該要明白自己是有缺點的,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從而切實改變自己,朝著更遠的目標前進。
  • 在家不聽父母,在校不聽老師,難管的孩子如何管
    聰聰獨自一人在那掄著繩子,旁邊不時有小朋友跑過,他的媽媽嚴厲制止他好幾次,他才不情願地放下繩子。接著他又跑去蕩鞦韆,鞦韆蕩得很高,我們都有些提心弔膽,既怕他傷到別的小朋友,也怕他傷到自己。幾個大人和聰聰媽媽(包括他的幼兒園老師也過來了,也住在我們小區裡),一起制止他,可怎麼說他也不聽,過了好一會兒才停下來。
  • 張彩虹:給孩子加作業,孩子就是不聽怎麼辦?
    張彩虹分享的第139個親子教育方案超級接地氣,上手就有效還能一直用的好方法一位家長反饋:我家老大現在上二年級,學習成績還行,我們娘倆經常為寫作業的問題吵架。平時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在學校基本都能完成,剩餘很少的一部分才回家寫。
  • 父母越是「這樣」對待孩子,孩子反而越聽父母話!
    在一次次磨合中,父母和孩子都去除了身上的稜角,親子關係更加緊密,感情更深厚。 親子關係,也需要共同經營。 父母一味的給予,並不能讓孩子獲得快樂,隨著孩子長大,親子互動越來越重要。 經常問自己,為什麼這麼愛孩子?
  • 父母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乾貨滿滿)
    最近總是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說自己的孩子如何不聽話、不聽勸,其實,親子溝通也是一門藝術。最近在看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學家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共同著作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裡面分享了親子間的溝通技巧,這次給大家推薦一些育兒乾貨,希望能給家長們有益的啟示!
  • 順產時孩子被一把拽出來是什麼感覺?聽過來人怎麼說,別不好意思
    文 /芳芳育兒經,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一群女人聚在一起聊衣服化妝品,生了孩子之後再聚在一起,就是聊育兒,也有會聊生產前夜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生孩子這事看似大同小異,但是在順產的時候每個孕媽的感受可能都不太一樣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並無好處,巧用「自然法則」,讓孩子更優秀
    越想越氣,等到第二天的時候,小年就是故意坐在電視面前,說什麼都不去做作業,為此和母親大吵了一架,小年的母親氣得差點都哭出來了。吼叫式教育對孩子有什麼危害?1、變得叛逆父母用什麼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很有可能也會用什麼方式來「回敬」父母。父母對孩子吼罵,把負面情緒傳給孩子,那麼孩子也會像父母一樣,對父母也大吼大叫,變得叛逆,難以管教。
  • 愛和孩子講大道理的,多半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孩子發脾氣該怎麼辦?這應該是許多媽媽頭疼的問題吧,很多家長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簡直是束手無策。很多家長說,孩子亂發脾氣,道理講了沒有一百遍也有八十遍了,但是孩子就是不聽。從科學的角度講,孩子在3歲之前是根本聽不懂也聽不進去大道理的,所以說,給他講道理是根本沒用的。
  • 孩子總是不聽話怎麼辦?父母學會這3招,讓孩子跟你做朋友
    閨蜜小曼今天跟我打電話時告訴我,覺得生了孩子真的很沒有快樂。我很疑惑,閨蜜是個很喜歡孩子的人,從剛認識她的時候就聽她一直提著以後生了孩子會怎麼怎麼樣,現在怎麼會這麼說呢?後來閨蜜解釋說,孩子長大了,就變得不聽話了。
  • 孩子沒道德觀念,巧用兩種心理學主流道德理論,提升娃認知水平
    我們經常會用懵懂無知這個詞來形容孩子,因為他們年齡小,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懂,完全是憑著自己的本意去做事,不會考慮其他的後果。對此父母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孩子長大之後自然就會變好。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有很多父母擔心如果道理只說一遍,孩子聽不進去、理解不了,於是反反覆覆強調,反而容易讓孩子不耐煩。14歲少年離家出走投奔網友,結果讓人痛心英國14歲男孩Breck,從小乖巧懂事,是讓父母省心的好孩子,也是弟弟妹妹崇拜的好哥哥。
  • 孩子長大了,為什麼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而且,孩子越是這樣,父母越是不敢多說什麼,因為很可能因為一句話就招來一場家庭「大戰」。所以做媽媽的很煩惱,問:孩子長大了,都這樣嗎?我想說的是,孩子長大了,並不都是這樣。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也不是一天造就的。
  • 你越催,孩子越磨蹭?巧用「4象限法則」,幫孩子樹立時間觀念
    莎士比亞曾說,「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家孩子做事太愛磨蹭,往往都是「皇上不急急死太監」,這讓自己很是頭疼。其實,想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並不是一件難事。巧用「4象限法則」,能夠幫孩子輕鬆樹立時間觀。為什麼越催,孩子越磨蹭?1、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時間是抽象的,對於孩子來說一分鐘和十分鐘可能是一樣的。孩子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所以,在做事情時,才會慢條斯理,不計後果,毫無條理。
  • 面對孩子3個叛逆期,高智商父母教養孩子,從不說一個「不」字
    2歲的孩子叛逆的特徵有:愛說「我不要」、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很愛模仿大人,做事固執、倔強,父母怎麼說也不管用。這個年齡的孩子之所以這麼叛逆,是因為他們學會了一個新的詞叫「不」。會說「不」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了選擇權,可以通過它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有一個原因是父母管教太嚴,限制太多,孩子缺少選擇的機會。
  • 孩子記憶力差怎麼辦?巧用「遺忘曲線」規律,讓孩子記憶更牢固
    總是能聽到很多家長吐槽,說自己的孩子記憶力差,很多背熟的東西,結果第二天就忘記了。這真的是因為孩子的記憶力差嗎?孩子記憶力差、記不牢怎麼辦?也就是說在特定的時間點,父母學會巧用「遺忘曲線」規律,完全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記憶。那麼可以怎麼做呢?有規律的複習。當我們記住一樣東西之後,如果長時間不複習,會慢慢遺忘。因此,父母想要讓孩子記得更牢固,就要懂得讓孩子複習,並且是有規律的複習。
  • 孩子做事磨蹭怎麼辦?聰明的父母巧用3招,讓孩子告別「拖延症」
    他們開始收起自己的主動意識,順從聽著父母的安排,從而變得越來越有依賴性,甚至失去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很顯然孩子變成這樣,根源並不是在他們自己身上,而是因為父母錯誤的角色定位。如果想讓孩子改變,成為一個做事不拖拉,獨立性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