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流財經
原標題:獨家!平安普惠副總裁倪榮慶牽頭籌備平安消費金融,陸金服總經理劉曉巍加入
作者: 松子同學
11月底,平安消金落地上海獲批籌建的消息一出,備受金融行業關注。在平安集團的龐大金融體系內,籌備中的消費金融公司將由哪支隊伍主導,也已留下懸念已久。
新流財經獲悉,目前進入平安消金籌備組的核心成員基本確定,由平安普惠副總裁兼首席產品官倪榮慶牽頭,另外籌備組核心成員還包括陸金服總經理、法人劉曉巍。
毫不意外,平安消金的誕生彌補了陸金所的P2P,配合承接網貸業務,而陸金所的管理層基因,也將主導未來平安消金的發展方向。
對陸金所來說,千億平臺已成就的今天,迎來契機轉型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到底是得大於失,還是失大於得?
巨輪掉頭,上市之路再延長
本來平安,是不缺少一張消費金融牌照的,陸金所作為平安旗下的千億平臺,早已計劃赴港上市。
公開信息顯示,陸金所2011年9月成立於上海,隸屬平安集團。大陸金所體系內主要包含「三所一惠」:即陸金所、重金所、前交所、平安普惠。
最近一次在2018年初傳出即將在香港上市,陸金所的估值達到600億美元。
今年7月,陸金所退出P2P業務,轉型持牌消金。而關於平安集團拿到這張消費金融牌照的背景,有一段故事在行業流傳。
2018年6月以後,P2P行業風險日益突出,一邊是行業風險累積,一邊是監管政策的收緊,大部分網貸機構還在持觀望態度按兵不動。
餘額超千億的「老大哥」陸金所一表態退出,行業風向標徹底變了,很多人才明白,P2P退出歷史舞臺已成定局,大批P2P主動清盤退出。
坊間傳聞,在這之前,有一位監管層人士與平安集團董事長兼CEO馬明哲就陸金所的P2P業務直接進行過一場深入的交流。之後陸金所宣布退出P2P業務,平安集團開始傳出申請消費金融牌照。
2019年10月,中國平安在財報中公布,中國平安擬合資設立全國性科技型消費金融公司,有關事項尚待履行相關監管審批程序。
11月底,平安消金獲批籌建,落地上海。大陸金所體系內的高管成為了平安消金核心管理團隊。
陸金所還沒有等到上市的資本盛宴,卻等來了P2P的風波。陸金所P2P業務的轉型,讓上市之路變長了,但一張含金量更高的金融牌照,卻能讓平安普惠、甚至大陸金所走得更遠,只是巨輪掉頭重新啟程,還需要時間。
平安生態下的特色消金將走向何方?
平安消金註定也是一家具備平安特色的消費金融公司,此次籌備組的核心成員都是同時具備業務實戰經驗和管理經驗的老兵。
平安消金籌備組的牽頭人倪榮慶就是一位從90年代的壽險業務開始打拼的「老平安」。
公開信息顯示,平安普惠副總裁兼CPO倪榮慶,畢業於武漢大學,1995年5月加盟平安,歷任平安人壽、平安養老險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總公司總經理助理兼東區、西南區總經理,陸金所副總經理等職務。
倪榮慶除了超過20年金融服務業執行及管理經驗外,還具有豐富的市場營銷及項目推廣經驗,善於精細經營及開拓創新。
而另一位籌備組成員劉曉巍,曾先後在IT顧問公司、信用卡中心、互金平臺產品中心任職,負責業務規劃及金融產品創新等工作, 在零售金融業務、新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皆有業務管理及實踐經驗。
平安消金在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十年後才出現,但對平安消金來說,永遠都不算晚。光是消化陸金所的存量,這一起點就足夠高了,它的誕生,足以改變持牌系消金最近幾年趨於穩定的競爭格局。
平安消金作為獨立持牌金融機構主體,必然會布局自營業務。平安消金未來的業務方向,很可能會結合平安在零售信貸業務上的最大優勢——地推團隊獲客,這一優勢已經在陸金所體系的資產端平臺平安普惠上得到了驗證。
平安普惠上演黑天鵝事件,持牌合規迫在眉睫
據悉,平安消金未來將配合平安產險承接陸金所網貸業務,業內人士推測,平安消金很可能也會以資金方的形式消化一部分平安普惠的資產。
公開信息顯示,平安普惠旗下主要有小貸牌照和融資擔保公司合作展業,布局了件均1萬元的網際網路貸款、件均10萬的大額信用貸款和50萬以上的抵押貸款業務,其中抵押貸佔比較高,其他兩類產品佔比較接近。
但在平安消金的批籌公告發布當月,平安普惠還因「通過關聯公司放貸」引發了一次大規模的行業討論,最終演變成了一場黑天鵝事件。
兩個月之前,平安普惠旗下的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因一起跟借款人之間的追償權糾紛案件,反被法院認為「涉嫌經濟犯罪」而移交公安機關處,終審法院認定此舉合理。
一場關於「通過關聯公司放貸」的業務模式合規性及對行業影響的討論在業內展開。
離奇的是,幾天之後,這場討論突然整齊劃一地從金融業務模式探討變成了針對「一份不客觀不專業的判決」、「過於嚴格的紅線往往是違法者免死金牌」和「一場反常的司法裁定」討論。
這時候,這場本該結束的業務模式爭議才真正被突如其來的第二波輿論導向了高潮。
同一天,平安普惠一名公關人士曾在其微信朋友圈轉栽相關文章並公開發表評論稱「法官專業能力不足」、「無腦裁定」、「中學文化的人都應該能判斷是否是經濟犯罪」等言論。
這之前,平安普惠官方曾聲明稱該判決觀點與事實不符,其擔保公司不存在獲取不法利益的情況,其聚合借貸服務平臺費用在監管要求範圍內,理應受法律保護。
有意思的是,這一天晚上,該聲明卻被悄然刪除。平安普惠方面換了一份針對其社會責任和合規性的澄清,再未正面回應具體業務問題。
經此「涉嫌經濟犯罪」的黑天鵝事件後,擁有消費金融牌照也是迫在眉睫的合規化需求,在更嚴格的監管下明確放貸行為和收費方式、標準,對平安普惠、陸金所甚至整個平安集團的互金業務布局來說,都是脫離草莽時代、走向合規化、科技化的好兆頭。
只不過,平安的消費金融牌照直接受到銀保監會監管,這條合法合規的紅線未來只會更加嚴格,對惡意逃廢債的行為是這樣,對持牌金融機構更是這樣。任何行業的頭部機構在法律面前,也不會存在法不責眾和額外的僥倖。
任何一家金融機構,只有當業務朝合法合規充分靠攏,才能遠離空喊口號,結合實際去談承擔普惠金融重任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