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秦將王翦的決勝之道,秦國統一的奠基者

2020-12-16 向美食低頭吖

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受命攻打魏國,他引導黃河、鴻溝之水水攻大梁,迫使魏王假出城投降被殺,魏國滅亡。至此,三晉之地的韓、趙、魏三家已經全部被滅,秦國統一的霸業又邁出一大步,天下強國只剩下燕、齊、楚。

一統在即,諸將自先爭鋒

三晉已經拿下,燕國元氣大傷,齊國已是冢中枯骨,嬴政就把目光對準了南邊的楚國。楚國自春秋時起就是大國,剪滅數百小國而稱雄,轉而與諸侯稱霸。輝煌時有楚莊王率令尹子文、孫叔敖會盟諸侯,申包胥逃入秦國嚎哭七天七夜。

但是楚國面積極大,戰略縱深非比一般,一旦不能一舉滅楚,被拖入消耗戰對秦國就會相當不利,因為攻楚的主將也要慎之再慎。

秦自商鞅變法實施軍功制之後部隊戰力就大漲,將士爭先恐後,以戰功為榮,白起、司馬錯、嚴君疾、魏冉乃至於商鞅張儀都曾親自帶兵立功,而嬴政此時麾下滅楚合適的人選有三個:

老將王翦,第三次攻趙主帥,用離間計除掉了李牧,又在易水之西大敗燕軍;青壯派王賁,王翦之子,在滅魏之戰中調動地利攻城,深得兵家要訣;青壯派李信,在易水之戰中與王翦一同作戰,打敗燕軍之後深入衍水,迫使燕王斬燕丹獻上,深得嬴政青睞。

已經有了基本人選的嬴政當即召見三人,讓他們闡述對於滅楚的基本思路和方案。王翦表示,楚國是大國,人民多通曉戰鬥之道,不可小覷,如果由他率領則需要六十萬人馬才有把握滅楚。嬴政聽了之後有些不滿意,六十萬人的後勤消耗過大,如果要曠日持久地消耗不是嬴政所希望的。

這時李信上前說到:「楚國不過是依仗地利多次苟延殘喘,我們沿著汝水兩翼前進,包圍楚軍,他們無路可退,就可以一舉殲滅,我只需要二十萬人馬,並且讓蒙恬將軍統領另一側軍隊就有把握滅楚。」

嬴政聽了李信的豪言之後大為振奮,感慨到:「王將軍你老了,楚國並沒有那麼可怕。李信非常有戰略眼光,分析獨到,朕立刻調集二十萬兵馬,蒙恬為你的副手,務必要一舉滅楚。」王翦聽了之後默默站起來向嬴政表示自己已經老邁,不堪大用,要回鄉養老,嬴政當即同意。

秦楚交兵,項燕大破李信李信當即著手準備滅楚之策,最終決定先掃除楚國外圍的據點,再分別攻佔平輿和寢城,隔著汝水形成鉗擊之勢,一舉拿下楚軍主力,其餘據點就可以望風披靡。

此時燕軍的主將是項燕,項燕發現秦軍採取鉗擊的策略就做好了應對之策。首先撤除了外圍的部隊防止清掃,在李信和蒙恬分成南北兵力分散之際率軍直接奔赴李信所部,並且在附近駐紮,只侵擾不大規模交手。

採用牛皮糖戰術與李信並肩而行,李信所部因為分兵兵力不足不敢貿然與項燕交鋒,只能看著楚軍在自己的後背一點點後退,三天三夜之後李信所部疲敝不堪,項燕抓住機會發起進攻,李信大敗歸國,秦第一次滅楚的攻勢宣告破產。

認識到自己輕敵的嬴政馬上改正態度,親自去頻陽拜會王翦,向他道歉,「當初是我貪功,急於求成,您的方法才是萬無一失的方法。如今我受到挫折再來求您,希望您能夠繼續為秦國效力。」王翦為了消除嬴政的顧慮向嬴政大肆索要田宅金銀,同時率領六十萬大軍再次來到了秦楚邊境,開始秦楚第二次交手。

技不如人,楚國煙消雲散

身負重任的王翦並沒有急功近利,反而修築營壘和項燕進行對峙,意在消除楚軍之前得勝的銳氣。同時自己與士兵共同寢食,安撫士卒,與項燕進行對峙。項燕多次挑戰秦軍都不出戰,對峙長達一年之後國內又負擔不起,就領兵向東。

此時王翦像牛皮糖一樣貼了上來,又夾雜著時不時的突擊,楚軍不堪重負一路退到了渦河附近,背水與王翦一戰,卻敵不過王翦的大軍,項燕戰死,剩餘殘兵敗將渡河逃走。項燕死後王翦調轉部隊攻打楚國國都,數月就拿下,楚國就此滅亡。

總結: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決不是意氣用事。王翦作為優秀的將領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面對強大的敵人沒有取勝的把握輕易出手只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先為不可為,再為可為才是兵家上策。

相關焦點

  • 《大秦帝國》之王翦:王氏始祖,助秦一統六國
    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史記》蘇軾說:「善用兵者,破敵國,當如小兒毀齒,以漸搖撼,而後取之,雖小痛而能堪也。若不以漸,一拔而得齒,則取齒適足以殺兒。
  • 秦將王翦和其子立下赫赫戰功,他們最後怎麼樣了?
    王翦年輕就愛好軍事,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的閼與,王翦令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留下精銳,他帶著這支精銳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秦王嬴政親政後,秦國加快了統一天下的步伐。這場統一戰爭以前236年秦軍伐趙拉開序幕,前後持續15年。
  • 秦滅六國時,秦國派出了七大武將,除了王翦父子還有誰?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朝建立之戰,指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中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完成一統天下大業的戰爭。王翦首先,在秦滅六國之戰中,王翦、王賁父子立下的戰功,或者說是攻下的疆域可以說是最大的。一方面,王翦(?-公元前208年),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在戰國末期,王翦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攻破燕國都城薊,又消滅楚國。王翦與其子王賁,成為秦始皇一統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所以,當商鞅與秦孝公結合時,不僅讓商鞅實現了政治抱負,也讓秦國得到強盛之道,商鞅在整個過程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變法的理論基礎與實際操作方法,商鞅時代的秦國根本沒有統一天下之志向,秦國真正有統一天下的志向,是後來國力變得強大之後的順理成章。
  • 秦國大將王翦的優點與缺點
    王翦,少年時就好兵,事秦始皇。先來看看王翦的功績。始皇十一年,王翦攻趙闕與,破之,拔九城。十八年,拔趙,趙王降,盡定趙地為郡。明年,燕荊軻刺秦王,秦始皇使王翦攻燕,燕王喜逃到遼東,王翦定燕地而回。可見,王翦功勞是非常大的,破趙,燕兩國。不愧是戰國名將。
  • 秦滅六國,為何打楚國需要出兵六十萬?王翦:這事你們學不來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始皇在解決了內憂外患之後便開始逐步進行一統天下的大業了,而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逐步登上了舞臺,在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之中,王翦的功績是絕對不可磨滅的。在戰國四大名將之中,王翦的軍事才能是不是最高的?
  • 秦國一名將助秦一統天下功成身退、成為人生贏家
    秦國有一位名將,助秦統一天下,既成就了功名,也用自己的智慧明哲保身,安享晚年,成為人生贏家,他就是秦國著名將領—王翦。王翦一生徵戰,與其兒子王賁都是是秦國統一六國時的著名將領。王翦自幼熟讀兵法,喜歡軍事,愛好成為職業也是不錯的選擇。王翦奉事秦始皇之後,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因為當時的秦並不缺乏將領,再有就是秦朝內政也需要處理,嫪毐與呂不韋的兩大政治集團都讓秦始皇比較頭疼。
  • 與秦國大戰的趙國將領,與白起王翦齊名
    又憑藉豐富的作戰經驗,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命一部分趙軍正面吸引前來回援的秦軍並假裝敗退,其餘趙軍則埋伏在秦軍必經之路上的兩翼,以消滅之。秦軍果然上當,經激烈戰鬥,秦軍敗退。此戰中,10萬餘秦軍被消滅或俘獲,秦將樊於期僅率少數秦軍衝出重圍,畏罪潛逃燕國。秦王嬴政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樊於期之首。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王翦到底有多厲害?秦滅六國,有三個國家都是他消滅的!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對於戰國四大名將來說,他們都是戎馬一生,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所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都很偉大,卻沒有理論著述。
  • 秦滅六國王翦父子功勞最大,蒙氏家族三代目同樣不遑多讓
    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武將中當屬王翦王賁父子的功勞最大,除了內使騰滅了韓國之外,趙國和楚國這兩個最為強大的國家都被王翦所滅,此外,王翦還殲滅了燕國的主力,燕王喜逃到了遼東。而王翦的兒子王賁,功勞也非常大,獨自滅掉了魏國和齊國,最終滅了燕國。
  • 王翦為秦始皇開疆拓土,對秦國功績卓著,秦朝滅亡後其家族命運如何?
    之後王翦又南徵百越之君,平定江南之地,此後王翦失去了史料記載,王翦之子王賁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隨同始皇東巡,並南登琅邪,始皇在此留有「琅邪刻石」,之後王賁在史料中也失去了記載。
  • 秦國的一位名將:輔佐四位秦王,戰功接近白起、王翦!
    而就王翦來說,則在戰國末期橫掃六國,攻下了大片的疆域。不過,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這位名將,雖然名氣上遠遠不如白起和王翦,但是,在秦國名將之中,此人的戰功已經非常接近白起和王翦了。一首先,這位名將就是輔佐四位秦王的蒙驁。
  • 秦趙井陘之戰,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次巔峰對決,勝負如何?
    ,加上齊國受秦國遠交近攻策略的影響不再參與六國合縱攻秦,所以真正堪與秦國一戰的就只剩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大幅提升的趙國。戰國四大名將中白起和王翦是秦國人,廉頗和李牧是趙國人,大體上來說白起和廉頗大部分時候處於同一時期,王翦和李牧處於同一時期,按理說他們之間應該有過多次交鋒才對,然而史料中並未提到白起和廉頗交過手,唯一有機會交手的長平之戰因為趙孝成王的臨陣換帥也錯過了,戰國四大名將唯一的一場對手戲是王翦和李牧在秦趙井陘之戰中的巔峰對決,那麼此次交鋒雙方勝負如何?
  • 人才輔佐成就大業,秦國的功臣將領永記史冊
    前言秦國之所以能夠完成統一,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拿到了擁有很多功臣,正是由於這些功臣,所以秦國才能一路勢如破竹的滅掉六國。到了嬴政時期,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大業,功臣將領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講述功臣將領對秦大業的影響,對於研究秦為何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 秦國名將王齕、王陵、王翦、王賁和王離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上黨郡守馮亭卻將上黨拱手相送給趙國,從而引發了秦趙長平之戰,此戰一開始也是王齕與廉頗交手,結果廉頗沒有討到一點便宜,連副將都被秦國偵察兵斬殺,最終廉頗只得高築營壘堅守不出。就這樣秦趙兩軍整整對峙了三年,趙國首先堅持不住,在秦國的反間計作用下,趙王用趙括換下了廉頗,秦王則秘密地將王齕換成了白起(王齕此時變成了白起的副將),戰爭的過程這裡就不再贅述了,結果是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全軍覆滅。
  • 虎狼之師,名將輩出的秦國,為何後期無人可用
    秦國名將斷代的情況,確實是比較罕見,好像突然間就沒有能打的名將了。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還曾有王翦父子,李信等能打的名將在,可隨著始皇帝的去世,秦國就只剩下一個蒙恬能撐局面,蒙恬被殺之後,秦國就真沒什麼能用的名將了。
  • 同為秦國名將,命運卻天差地別,白起和王翦不一樣的處事風格
    再來看看當時秦國的君主——秦昭王,他的性格是即精明勇猛又強勢、精幹的特點。在王陵攻打邯鄲時,因其失誤導致秦軍傷亡慘重,秦王派白起出戰,白起卻裝病拒絕,最終秦軍戰敗。一秦昭王的性格,就算白起以前立過再多的功勞,也不濟於事了。在此事上,就能看出,白起性格上的缺陷和對君臣之道的把握不足。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兩軍相持一年有餘,秦軍統帥王翦於是想出了一個釜底抽薪之計,重金賄賂趙相郭開,在趙王遷面前進讒言,污衊李牧、司馬尚有反意。昏庸無能的趙王遷竟誤信讒言,不但另派他人取代二人,還暗中派人將李牧、司馬尚殺害了。果然,自毀長城的趙國很快便被秦軍衝破了要塞。公元前228年,邯鄲城破,趙王遷也成了秦人的俘虜。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帝師——王翦
    人物簡介王翦(出生年月不詳),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封爵武成侯,官職大將軍;太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在滅掉趙國,打殘燕國,正準備幹楚國,前途一片大好的時候,就提出要辭職提前退休回老家養老,他已經知道統一天下已經是妥妥的了,跟老闆推薦其他將領,讓他們去完成最後這一步。老闆就批評他年紀大人也慫了,實際上這是他保命的最好辦法,急流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