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受命攻打魏國,他引導黃河、鴻溝之水水攻大梁,迫使魏王假出城投降被殺,魏國滅亡。至此,三晉之地的韓、趙、魏三家已經全部被滅,秦國統一的霸業又邁出一大步,天下強國只剩下燕、齊、楚。
一統在即,諸將自先爭鋒
三晉已經拿下,燕國元氣大傷,齊國已是冢中枯骨,嬴政就把目光對準了南邊的楚國。楚國自春秋時起就是大國,剪滅數百小國而稱雄,轉而與諸侯稱霸。輝煌時有楚莊王率令尹子文、孫叔敖會盟諸侯,申包胥逃入秦國嚎哭七天七夜。
但是楚國面積極大,戰略縱深非比一般,一旦不能一舉滅楚,被拖入消耗戰對秦國就會相當不利,因為攻楚的主將也要慎之再慎。
秦自商鞅變法實施軍功制之後部隊戰力就大漲,將士爭先恐後,以戰功為榮,白起、司馬錯、嚴君疾、魏冉乃至於商鞅張儀都曾親自帶兵立功,而嬴政此時麾下滅楚合適的人選有三個:
老將王翦,第三次攻趙主帥,用離間計除掉了李牧,又在易水之西大敗燕軍;青壯派王賁,王翦之子,在滅魏之戰中調動地利攻城,深得兵家要訣;青壯派李信,在易水之戰中與王翦一同作戰,打敗燕軍之後深入衍水,迫使燕王斬燕丹獻上,深得嬴政青睞。
已經有了基本人選的嬴政當即召見三人,讓他們闡述對於滅楚的基本思路和方案。王翦表示,楚國是大國,人民多通曉戰鬥之道,不可小覷,如果由他率領則需要六十萬人馬才有把握滅楚。嬴政聽了之後有些不滿意,六十萬人的後勤消耗過大,如果要曠日持久地消耗不是嬴政所希望的。
這時李信上前說到:「楚國不過是依仗地利多次苟延殘喘,我們沿著汝水兩翼前進,包圍楚軍,他們無路可退,就可以一舉殲滅,我只需要二十萬人馬,並且讓蒙恬將軍統領另一側軍隊就有把握滅楚。」
嬴政聽了李信的豪言之後大為振奮,感慨到:「王將軍你老了,楚國並沒有那麼可怕。李信非常有戰略眼光,分析獨到,朕立刻調集二十萬兵馬,蒙恬為你的副手,務必要一舉滅楚。」王翦聽了之後默默站起來向嬴政表示自己已經老邁,不堪大用,要回鄉養老,嬴政當即同意。
秦楚交兵,項燕大破李信李信當即著手準備滅楚之策,最終決定先掃除楚國外圍的據點,再分別攻佔平輿和寢城,隔著汝水形成鉗擊之勢,一舉拿下楚軍主力,其餘據點就可以望風披靡。
此時燕軍的主將是項燕,項燕發現秦軍採取鉗擊的策略就做好了應對之策。首先撤除了外圍的部隊防止清掃,在李信和蒙恬分成南北兵力分散之際率軍直接奔赴李信所部,並且在附近駐紮,只侵擾不大規模交手。
採用牛皮糖戰術與李信並肩而行,李信所部因為分兵兵力不足不敢貿然與項燕交鋒,只能看著楚軍在自己的後背一點點後退,三天三夜之後李信所部疲敝不堪,項燕抓住機會發起進攻,李信大敗歸國,秦第一次滅楚的攻勢宣告破產。
認識到自己輕敵的嬴政馬上改正態度,親自去頻陽拜會王翦,向他道歉,「當初是我貪功,急於求成,您的方法才是萬無一失的方法。如今我受到挫折再來求您,希望您能夠繼續為秦國效力。」王翦為了消除嬴政的顧慮向嬴政大肆索要田宅金銀,同時率領六十萬大軍再次來到了秦楚邊境,開始秦楚第二次交手。
技不如人,楚國煙消雲散
身負重任的王翦並沒有急功近利,反而修築營壘和項燕進行對峙,意在消除楚軍之前得勝的銳氣。同時自己與士兵共同寢食,安撫士卒,與項燕進行對峙。項燕多次挑戰秦軍都不出戰,對峙長達一年之後國內又負擔不起,就領兵向東。
此時王翦像牛皮糖一樣貼了上來,又夾雜著時不時的突擊,楚軍不堪重負一路退到了渦河附近,背水與王翦一戰,卻敵不過王翦的大軍,項燕戰死,剩餘殘兵敗將渡河逃走。項燕死後王翦調轉部隊攻打楚國國都,數月就拿下,楚國就此滅亡。
總結: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決不是意氣用事。王翦作為優秀的將領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面對強大的敵人沒有取勝的把握輕易出手只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先為不可為,再為可為才是兵家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