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翻譯劉祿曾:停戰夜隔山喊話美軍士兵

2020-12-18 金臺資訊

劉祿曾接受採訪時敬軍禮

「我的青春年華是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度過的:在敵機掃射下審訊戰俘,在炸彈轟鳴中千裡行軍,在冰天雪地裡勞動生活……」近日,在省軍區南京第二十八離職幹部休養所,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翻譯、92歲高齡的劉祿曾,向記者講述了她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傳奇經歷。

落實寬待政策,

讓美國俘虜留下深刻印象

1949年上海解放後,從東吳大學法學院(位於上海)畢業的劉祿曾原準備到學校工作。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志願軍抓到的「聯合國軍」俘虜在語言上無法溝通,繳獲的戰利品也難以識別,急需一批語言人才。學過英語的劉祿曾響應祖國召喚參軍入伍,北上赴朝。

「家裡母親去世了、弟妹又不少,我那時沒什麼牽掛,抗美援朝一聲炮響就去保家衛國。」劉祿曾和22位從事翻譯工作的青年男女一道,1950年底進入朝鮮。千裡行軍到達朝鮮中部,劉祿曾等10位青年被分配到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

在敵工部,劉祿曾要翻譯大量繳獲的軍事文件和宣傳品,還要審訊戰俘。第一次見到大群「聯合國軍」俘虜,劉祿曾印象很深刻,「披個毛毯,搞得狼狽不堪。」這些俘虜主要是美軍,也有少量其他國家士兵。上級要求速問速審,3天內了解俘虜的「來龍去脈」,分門別類後送往俘虜營。劉祿曾和敵工部一位幹事搭檔露天審訊時,敵機前來盤旋掃射,俘虜們被嚇得到處躲避、很是狼狽。

審訊戰俘不是光懂語言就行,還得了解學習軍隊編制、軍事用語、敵軍概況等,以便審訊有的放矢。「本來我不知道班排連營編制,不知道裝備、兵種是什麼,邊審訊邊學習。」劉祿曾積累了各種資料以便速查,當時的筆記本,她至今仍保留著。

經劉祿曾審訊過的有傲氣的美國空軍飛行員,有遭受種族歧視的黑人士兵,有的俘虜曾是罪犯,到朝鮮當兵賣命抵刑期。有的俘虜起先對抗情緒強烈,最終被我優待政策感召。

在劉祿曾經歷中,還有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

1979年春,在外事部門工作的劉祿曾隨著名教育家吳貽芳博士赴美訪問。在紐約白羅克侖博物館組織的一次聚會上,和劉祿曾年齡相近的一位高個子男人主動詢問她的來歷,隨後與她熱烈握手。原來這名叫詹姆斯·伯特納的餐館老闆,1951年春曾作為美國陸戰一師的新兵被俘後,劉祿曾審訊過他。

為何時隔28年伯特納還記得劉祿曾呢?劉祿曾笑言:「是因為我在他身上落實的俘虜政策比較多。」一天,一位戰士來報告,有個高個子俘虜昨天裝病表現不好。她了解後發現伯特納是真的生病發燒,於是找來軍醫給他看病服藥,當晚送俘虜時還安排他乘車。一個下午,劉祿曾見到一位調皮的志願軍小戰士刮伯特納的大鼻子逗著玩,就制止了小戰士,「我告訴他刮鼻子也是不尊重人,與我軍寬待俘虜政策不符。」正是這幾件小事,讓伯特納對志願軍和這位女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狂奔過封鎖線,

炮彈就在身側爆炸

為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1952年底,劉祿曾奉命調到第24軍政治部敵工科,隨廣播小分隊上前沿對敵進行英語廣播。

雖不是去打仗,上前線仍是九死一生。「到前沿陣地去,必須要過炮火封鎖線這一道關。」劉老解釋說,敵人掌握了我軍人員特別是後勤運輸的規律特點,「知道我們天天必須要從這裡走,所以就盯住這條線打炮彈。」必經之路上,敵炮火打出兩道封鎖線,了解落彈規律的一位老戰士是關鍵引路人。「他說大家一起趕快蹲下來,等到敵人炮火封鎖這一陣子過了,我們就過。」過封鎖線必須一口氣跑完,衝進壕溝才算安全。

20多天後,劉祿曾完成任務後下撤時更危險。這次引路人是位通信班長,換走本來很少受炮擊的另一條路,當天炮火卻極為猛烈。班長急了,幫劉祿曾背起包,不停催她:「快跑!過了就是勝利。」偏偏戴著大棉帽、穿著厚棉衣和靴子的劉祿曾在雪地裡就是跑不動。

大概跑了20分鐘,一枚大炮彈在附近爆炸,劉祿曾感到一塊彈片從身邊疾飛過去,打在一棵樹上發出亮光,「看到火星一亮,才發現這個炮彈就在身邊。」

衝進一處火箭炮掩體,劉祿曾一下躺倒在了地上。洞裡有不少人在隱蔽,看到在這麼猛烈的炮火下還有小姑娘過封鎖線,都很驚訝,「好多人說『小鬼沒死,萬幸、萬幸』。」

封鎖線上無畏來回的戰友有很多,許多十八九歲的運輸員每天都要往前沿運糧彈。

後勤運輸艱難,坑道生活也極為困難。第一次上前沿,劉祿曾住在一個班的坑道,吃喝拉撒睡都極為不便。吃一般用最簡單的做法,炊事員炸油餅、饅頭給大家吃。「最艱苦的是缺水。」劉祿曾說,戰士們偶爾冒險從山底下水坑打水上來,水桶被打穿是常有的事。

洞裡照明靠蠟燭,一炮打過來就可能被震滅。照明、做飯、呼吸都消耗氧氣,坑道裡空氣十分渾濁。一次劉祿曾出去檢查廣播線路,一出坑道馬上就暈倒了。戰士們趕緊把被新鮮空氣「擊暈」的劉祿曾拉回來,躺在石頭壘成的床上,半小時才緩過來。

停戰夜,

隔山喊話美軍士兵

劉祿曾兩次到前沿對敵廣播,都在重要時間節點上。1952年底,為利用聖誕節開展政治攻勢,劉祿曾和廣播隊到了前沿一個連指揮所。喇叭設在山頂掩體裡,播音室在坑道,用兩個手搖發電機驅動,到了天黑廣播就開始了。

「要講能讓敵人接受的話。比如聖誕節到了,要激發對方思家厭戰的情緒。對敵政治工作、心理戰各個國家都在搞,但心理戰要搞得好是一門學問。」劉祿曾說,當時宣傳方式很靈活,會用留聲機播放《歡樂頌》《鈴兒響叮噹》等聖誕歌曲,播放美國人熟悉的民間小曲,還會念美軍士兵身上找到的《一封沒有完成的家信》。白天,劉祿曾就放歌曲、放相聲快書豐富戰士們的娛樂生活。

劉祿曾記得,等到1953年停戰前夕上前沿,廣播時往往對面還會停止開炮,她就把停戰談判最新進程播送給對面,瓦解敵人士氣。

1953年7月27日晚10點,劉祿曾在最前沿等來停戰的一刻。和戰士們爬出戰壕,看到對面山頭出現美軍士兵,劉祿曾用英語和對面山頭上美軍士兵作了告別,「We want peace,we hate war(我們熱愛和平,我們厭惡戰爭)。」

撤出陣地那個明朗的早晨,劉祿曾至今記得。沿途朝鮮人民已在蓋房子重建家園,劉祿曾在山下炮彈坑積成的水塘裡高興地洗手洗臉,「那時心情太好了,空氣、水分、陽光,從來沒有感到這樣珍貴。」 本報記者 陳月飛

本報通訊員 丁 勇

攝影攝像 譚倩文

相關焦點

  • 訪原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翻譯劉祿曾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志願軍抓到的「聯合國軍」俘虜在語言上無法溝通,繳獲的戰利品也難以識別,急需一批語言人才。學過英語的劉祿曾響應祖國召喚參軍入伍,北上赴朝。「家裡母親去世了、弟妹又不少,我那時沒什麼牽掛,抗美援朝一聲炮響就去保家衛國。」劉祿曾和22位從事翻譯工作的青年男女一道,1950年底進入朝鮮。千裡行軍到達朝鮮中部,劉祿曾等10位青年被分配到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敵工部。
  • 一名美軍士兵的奇特經歷:喝醉後做出搞笑的事,志願軍救了他一命
    李財奇馬上把這個好消息逐級上報,63師師部對此事非常重視,不僅專門指派了一名幹部、一名英語翻譯前來審訊這個美軍士兵,還把政治部文化科攝影組長林維松也派了過來,讓他多拍一些照片。美軍士兵無奈,只好在志願軍陣地上東躲西藏,由於連著好幾天找不到東西吃,他被發現時其實已經餓得奄奄一息了。志願軍被他抓獲,反倒救了他一命。回到連部後,戰士們馬上讓他吃了些東西,又派軍醫給他治療凍傷的手腳,還安排他住在7連最好的坑道裡(當時志願軍都住在坑道裡)。美軍那邊呢,他們發現這名士兵離奇失蹤後,懷疑系志願軍或人民軍所為。
  • 志願軍戰士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美軍士兵為何聽了後卻喜出望外?
    在各個軍的動員會上,各個部隊負責文化教育的文化教員向志願軍所有官兵口授了一句英語:「Hello!Laydownyourαrms,Wewon′tkⅰllyou。」,現在估計大多數中國人都明白這句英語的意思,因為它翻譯過來就是:「喂!舉起手來,繳槍不殺。」。
  • 志願軍女兵26年後訪美,遇到當年被她審訊過的美軍俘虜兵。
    志願軍女兵26年後訪美,遇到當年被她審訊過的美軍俘虜兵。 我的青春年華是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度過的:劉祿曾
  • 為志願軍提供上億張手紙,當年美軍宣傳戰被志願軍女兵一首歌完爆
    1953年4月27日,美國將軍克拉克親自在無線電短波頻道裡講話,而他的話很快又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向志願軍方向廣播。就在同時,2架美軍改裝版B29再次對朝鮮多個駐紮米格15的機場播撒相應內容的傳單。
  • 韓戰老照片:停戰後中美士兵坐一起聊天,美士兵戰場抱頭痛哭
    圖為抗美援朝時期入朝參戰的志願軍女兵,主要擔負後勤救援任務。    圖為韓戰停戰協議籤訂後,志願軍戰士和美軍士兵坐在一起聊天。    圖為面對殘酷的韓戰,美軍士兵在戰場上抱在一起,一名美軍士兵痛哭了起來。
  • 停戰前1小時炮轟我軍,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美軍最終為之付出代
    為了保衛領土與主權,在多次交涉與警告無效的情況下,我國的人民志願軍開赴鴨綠江畔,與美帝展開了殊死搏鬥。美國國力雄厚,其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領跑世界,遠超我國,因此在戰爭初期,武器、裝備乃至後勤補給遠優於我方的美國軍隊根本不把我軍當回事。開戰後,我方將領本著揚長避短的宗旨,運用靈活多變的戰術,狠狠的打擊了美軍的囂張氣焰。
  • 日裔美軍士兵眼中的朝韓戰爭:面對志願軍的槍口,我們舉起了雙手
    志願軍士兵在號角聲中開始了進攻,在夜間作戰顯然是美軍部隊不想面對的,因為夜間作戰相當於制空優勢成了擺設,美軍的航空隊無法進行空戰輔助打擊,所有戰鬥只能依靠地面部隊。高橋所在的第二排在戰鬥發生的一開始就受到了特殊對待,因為整個L連處於第9團的前哨位置。
  • 上甘嶺坑道中唯一的女兵,並不是女衛生員而是一名英語翻譯
    上甘嶺戰役為一場舉世聞名的戰役,雖然美軍在戰後曾多次復盤該戰役,而且每次復盤的結果都是志願軍不可能獲勝。上甘嶺戰役我軍獲勝的三大法寶就是坑道、火炮和手榴彈,當然還有這位坑道中唯一的女戰士——劉祿曾。
  • 金城戰役,美軍一旁看著志願軍暴揍韓軍,致使韓軍四個師被打殘
    為此,在朝鮮停戰談判的時候,李承晚以「就地釋放」的名義,強行扣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2.7萬人,想要破壞朝鮮停戰。對此,美軍也是十分頭疼,他們也知道李承晚是想要和他們綁在一起。最後,美軍暫停了最後一批軍事援助,同時在一次會議上,由一名翻譯出名,在中方翻譯上衛生間的時候悄悄跟了上去,對他說美國想停戰,但是盟友可能還有其他的想法。
  • 「香蕉人」在朝鮮戰場用中文喊話,沒騙到志願軍,差點丟了小命!
    在抗美援朝期間,遇到美籍華人士兵,志願軍會怎麼做?相信很多人都會有答案,在真實數字中,就有關於擊斃華人士兵的報導,而確切數字為:20人。這也說明了對待他們,志願軍一定不會手軟。其中最出名的當屬用中文對志願軍「喊話」呂超然了,雖然網上有很多人都說他喊話的目的在於「誘殺」志願軍。
  • 韓軍士兵掉隊,傻乎乎跟著志願軍,奉上口令「歐巴」,被匕首了結
    1950年10月19日,因美軍帶著所謂的聯合國軍,數次不顧警告,轟炸丹東地區。並企圖將戰火燃燒至鴨綠江邊,為保家衛國,志願軍便在這一天出發去了朝鮮戰場。開場三場戰役,便足以改變人們對這場戰役的看法了,甚至可以說是顛倒了人們一貫的認為。
  • 志願軍某團集中神槍手,29發子彈斃傷14人,美軍不敢抬頭
    當然,停戰談判的開始,並不意味著前線的戰事就此停歇,志願軍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與敵人繼續抗爭。 擁有當時世界最強陸海空力量的美軍,在一年半的大規模作戰中非但沒有達成戰略目標,還被志願軍打得鼻青臉腫,從高層到基層,美軍都瀰漫著失望和惱怒情緒。
  • 鏡頭裡請看:韓戰中的美軍
    參戰美軍在登陸後小憩。 1950年7月。共乘一輛吉普車的美軍士兵和南朝鮮士兵。 超速行軍塵土飛揚中的美軍第八軍 1950年10月,平壤。美軍騎兵第一師士兵Rilly M. Nixon在包紮他受傷的手腕。
  • 金城戰役,美軍在一旁看著韓軍挨揍,志願軍半個月打殘韓軍四個師
    美軍也清楚地知道,在朝鮮半島繼續耗下去,形勢會越來越不利,志願軍官兵的優勢會越來越明顯,於是開始加緊談判。在美方希望談判的時候,以李承晚為首的南韓政府卻不希望談判,李承晚知道,只要美軍撤離,朝鮮半島形勢緩和,那麼自己的權利也很快會喪失,所以他想盡辦法讓這場戰爭繼續下去。
  • 美軍顧問15處中彈竟存活,志願軍翻譯:他舍不下180英畝農場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天擇創辦,歡迎關注~當奄奄一息的一個白人穿著早已破爛不堪的軍服被送進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野戰醫院時,所有醫生都認為這個白人肯定活不了,因為他的身上有15處中彈,鮮血染滿了他的全身,而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醫療條件差,像這種重傷員是根本救活不了的,但是被俘的是一個美軍顧問,也是這次戰鬥中唯一還喘著氣的美軍顧問
  • 韓戰的拐點:慘烈程度堪比上甘嶺,志願軍與美軍雙方損失慘重
    上個世紀的韓戰中,我國為了支援朝鮮成立了志願軍,當時的中華青年和將士們都熱血沸騰,想要投身於解放人類的偉大事業中。在志願軍參戰的多場戰役中,其中有一場戰役尤為重要,這場戰役甚至成為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的轉折點——長津湖戰役。
  • 志願軍小莫,獨創英語喊話歌,退役教英語,四川高考奪第一
    浴血三八線191作者:莫孤煙當初在抗美援朝戰場,志願軍50軍裡曾經流傳一首用東北小調演唱的「英語喊話歌」,堪稱實用英語速成教學的範例——見到敵人叫「哈羅」,「薩暖得兒」(surrender)是「投降」,「漢志阿普」(Hands up)是「舉起手」,「法羅米」(Follow me)是「跟我走」……異國作戰的志願軍面對的是十七國聯軍,語言不通是開展敵工工作的一大難題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美軍騎虎難下,志願軍一戰成名
    1950年10月,朝鮮內戰一觸即發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趁機進行了仁川登陸,一路北上,眼看就要逼近中朝邊境。解放軍高層經過激烈的思考,最終決定出兵朝鮮,這一舉動讓當時的美軍遠東總司令官麥克阿瑟驚訝不已。因為按照他的計劃,解放軍是不敢趟這片渾水的,這一點他曾經向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保證過。
  • 1953年7月,志願軍如何創造奇蹟?消滅了美軍裝備的「白虎團」
    1953年的美國、韓國,其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強於我軍和北朝鮮,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同發起的金城戰役,卻讓美軍支持的李承晚偽軍吃了大敗仗,現在我們重溫1953年的那個奇蹟。1953年6月8日,韓戰停戰談判在艱難進行,其中最為艱難的就是戰俘問題,幾經周折,終於達成協議,李承晚當局卻出爾反爾,強行扣留朝鮮人民軍2.7萬餘名被俘人員,這當然是對達成協議的公然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