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ar
願望是個什麼東西?就是你寫下來要做的東西。那不是計劃嗎?計劃實現了不就是你夢想成真了嗎。你真是。。。少說廢話,趕緊寫。
導讀:願新年願望統統都實現
作為一個有心也走心的心理學領域寫作人員,在2021年悄然而至之際,我把所有和願望相關的心理學名詞都在大腦裡過了一遍。於是,這篇文章應運而生,我相信我這篇文章可以幫我實現我的新年願望,也期待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可以開始走向通往你願望達成之路。
第一部分 欲望OR願望?
夢的解析PK金剛經
首先,如果你認真搜索願望在心理學的分析,一定會被帶入欲望的籠子,願望還真不是欲望。弗洛伊德說——夢是關於願望的達成。而這個也是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一書的核心。而弗洛伊德亦認為人是受本能願望支配的低能低智的生物。那是欲望,那不是願望。夢是欲望的實現沒有錯,願望不僅僅是本能的發揮。
離開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中對願望的描述,我又轉向了金剛經,想聽聽佛祖怎麼說。佛祖把欲望描述得明明白白,也就是人最大得欲望叫做貪慾,所以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白話叫做只有破解對欲望得貪念,才能擺脫痛苦之淵。
多巴胺PK內啡肽作者看到這裡想起了柯立芝效應中的多巴胺閾值,說的是人有愉悅感來自於追求多巴胺的閾值。而多巴胺的閾值來自於超出預期的驚喜,所以人會不停的好奇周圍的事物或者說想知道甚至想擁有超出自己邊界的東西,這個感覺就是貪婪的生物解釋。
怎麼辦,我不是神,我也逃不了對多巴胺的喜愛,但為了自己可以長時間的平安喜樂,只能是讓自己有多一點痛苦的催人奮進的內啡肽,從而減少多巴胺閾值對我自己的控制和荼毒。
寫到這裡,我恍然大悟:當你把注意力從多巴胺轉移到內啡肽,也就是因為思考和鍛鍊需要時間才能緩慢產生出來的內啡肽,你一樣幸福快樂,而且還會健康。
所以現在儘管思考的人不多,但是鍛鍊的人確實不少。這也是一種進步,因為身體確實不能忽視,而身體由於鍛鍊非方面功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可以給人帶來更好的感覺,這種快樂一定比打兩個小時遊戲強。因為後者產生的多巴胺。多巴胺轉瞬即逝,內啡肽會給你帶來長久的幸福。
破執著OR心願達成扯得有點遠,我們再回到金剛經,佛祖對破執著和心願達成有非常明確的區分。佛的心願叫發願。 一切隨緣,那是發願,攀緣是欲望;為自己是欲望,為一切眾生是發願。
佛祖這個時候其實肯定了人的願望是欲望,這樣看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佛祖的大智慧也是異曲同工,並無鴻溝。
所以如果真心想擺脫欲望的大坑,真心讓讓自己實現願望,獲得幸福,很簡單,多一份隨意,少一份執著,多一份專注,少一份焦躁。
講到這裡我依舊沒有把欲望和願望說的特別清楚,但是少一份對知識的執著也是一種知識的獲得,那麼我現在就從我所學習到的關於一切和願望相關的心理學效應全部列出來。
大家可以自己看,不必想哪一種效應比較好或者說我應該避開某一種效應。都是願望實現的方式,多參考,總不會有錯。
第二部分 願望達成OR願望落空?
願望的心理學解釋永遠都是成對的,因為一面通往願望達成,一面通往失敗願望落空。這一部分有三對名詞,分別是好事不靈壞事靈的自證預言和墨菲定律;夢想只有自己說了才算數的甜檸檬酸葡萄效應;變得更好還是逐漸消沉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和溫水煮青蛙效應。一件事地完成需要開始,過程,結果三個部分。而結果是否實現取決於其實在於人的衡量標準。看完你就會明白,只要你願意,你的願望都會實現。
自證預言AND墨菲定律自證預言只要你願意,你的願望都會實現。這句話說的是自證預言。也就是你自己預測你的未來。
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動並且養成習慣直到預言實現。或者你的期待影響了別人,讓別人也在你叨叨叨地同時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實現你對他地預言。
舉個例子,你特別希望自己變瘦,於是你一大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照鏡子,照了發現自己又胖了於是一天都吃的很少,完了也加大了運動量;第二天早上你醒來發現自己是瘦了那麼一點兒,於是特別開心又不怎麼吃了完了繼續鍛鍊。
一個月後,你真的瘦了。瘦了的你發現老公好像也需要減減,於是你開始叨叨叨說你看看你地大肚腩,看看我的小蠻腰,老公聽見之後特別不高興,完了說了一句,你離水蛇腰還遠著呢,看我不整個八塊腹肌嚇死你。
這裡說一點,作者真心是鍛鍊的。男人因為睪酮素的先天原因,確實比女生容易長肌肉,所以他的八塊腹肌很快就出現了兩塊。然後你們天天結伴鍛鍊,感情越來越好了。這就是自證預言。
墨菲定律
不過有喜鵲就會有烏鴉,最大的烏鴉嘴叫墨菲。墨菲指出:只要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麼小,這個事故遲早會發生的。而墨菲把烏鴉的黑描繪到了極致,也就是你想到的壞事都會發生。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怎麼遠離墨菲,很簡單。你反著想就好了。既然墨菲定律這麼準,那你就想事情一定比我想像中不一樣,那麼我的所有行為不需要特別嚴謹,隨機說不定隨出了驚喜。不害怕,不擔心,大膽向前,因為所有可能都不能預判。那就按照自己想法果斷地執行,不就成了前面的自證預言了麼。
逃離墨菲:真心以及行善不過話說回來,冥冥中命運自有安排也說的是墨菲定律。沒辦法逃離宿命,就多走點心多行點善吧。因為,即便是由於真心或者說善念出了差錯,不會難過也不會後悔。
舉個例子,你給別人買的東西擔心別人不喜歡結果別人真不喜歡,可這是你的心意啊,所以不要難過,這也是心願達成。你考的證這次沒有考過就再來一次唄,你下一次一定更有信心和更多知識儲備,這也是心願達成。
後一個例子叫做甜檸檬效應。我們在下面的名詞解釋中說一下什麼叫酸葡萄什麼叫甜檸檬。
酸葡萄AND甜檸檬 有一隻小狐狸,看到葡萄熟了想吃,它跳了八百次也沒吃到,於是它想著反正葡萄也是酸的,吃不到就吃不到唄。酸葡萄心理是自己內心的需求無法滿足時,而形成挫敗的心理,為了緩解低落的情緒,而找出各種理由來安慰自己,使自己得到解脫時的心理。
有一頭小熊因為吃不到葡萄就只能吃手邊的檸檬,而且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檸檬一定比別人甜。甜檸檬心理是自己擁有的都是最好的。藉此來減輕內心痛苦的心理學現象。
是的,得不到的都是不該得得;得到的都是最好的。這兩個水果效應聽上去有那麼一點點自欺欺人的樣子,可是卻也是難得糊塗的大智慧。你的心願是否達成,跟具體結果沒有關係,和你努力的方式有關係,你對願望的認知有關係。
「皮格馬利翁「AND」溫水煮青蛙「最後說努力方式,我歸納成兩種,一種叫情感痴迷,一種叫心理突破,前面的我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舉例;後面的我用溫水煮青蛙進行講解。都一樣,說的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質變,就是心願達成。
「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善雕刻。他不喜歡賽普勒斯的凡間女子,決定為藝術事業奉獻終身。他夜以繼日地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把所有心血傾注在少女像上面,甚至把他當成了妻子一樣對她,為她起名加拉泰亞,並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
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是一個人只要對藝術對象有著執著的追求精神,便會發生藝術感應的代名詞。
神話故事往往都會被心理學家作為參考依據,於是羅森塔爾效應出現了,說的是望子成龍真成龍的故事。
說到這裡,我想號召大家多關心周圍人,人與人之間的影響還是很可怕的。不過量變到質變不僅僅需要外力的影響,還是需要自我的覺醒。
「溫水煮青蛙」效應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 他們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立馬跳了出去,並安全落地。後來,人們又把它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裡,任其自由遊動,再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沒有立即往外跳,等後來感到熱度沒辦法承受時已經來不及了。
說的是環境使然,越舒服越容易出問題。但我看到這個實驗的時候在想,動物的安全本能本來就是會有一定的警戒心理而不是過度的警戒心理,所以你想做那隻逃離被煮的青蛙和甘願被煮的青蛙。
我個人還是主張從人的意識上面進行解剖。因為其實跳躍的那一瞬間是需要很大的力量去掙脫。也就是你有沒有給自己設一個度,你有沒有在某一瞬間意識到我必須採取行動了,而不是環境逼迫你產生行動。畢竟,我們是人,不是青蛙。
而且就算是青蛙,我查了其他的相關實驗,在第二個步驟裡有青蛙還是在到一定溫度的時候蹭的一下都跳出來的。也說明了一點,實驗是別人做的,腦子是自己的。變化不是為了適應變化而變化,心願達成需要外界的幫助也需要自我的應對。因為,這個心願是你自己定的。
本節小結
總結出來,能否心願達成需要兩點,奮不顧身和堅持不懈,而在目的到結果三個步驟裡面需要專注結果,合理預期以及不斷反思。關於願望的有關心理學我就講到這裡。新的一年,祝大家心想事成,美夢成真。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文章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