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大利亞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熱點,從紅酒加稅到鐵礦石漲價,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出現了一些經貿摩擦。今天我們就聊一聊澳大利亞的經濟結構,了解澳洲經濟的特點以及優勢和劣勢。
中國經濟對澳元的匯率走勢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澳元匯率的強弱甚至可以直接作為中國經濟的一個衍生指標。
我們這裡看一下過去二十多年澳元兌美元匯率走勢,它全面展現了澳元在不同階段的狀態。
可以看出,90年代後期澳元是很弱勢的,因為那時中國這個大客戶還沒有被激活。
到了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開始加速增長,並且加快了國內的基建,帶動了鋼鐵和煤炭的需求,提振澳洲經濟並帶動澳元從2001年到2008年短短七年之間漲了快一倍(2001年時1澳元只等於0.5美元,2008年初澳元和美元已經接近1:1了);
再後來金融危機來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需求大降,澳元也突然下跌;之後中國在金融危機後強勢復甦,而且這時中國的基建力度更大,澳元也再次衝上了新高,一澳元可以換得1.1美元;
再之後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增速開始放緩,於是澳元也進入了長期的下行軌道。
中國經濟對澳大利亞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那是因為中國最需要的東西正好就是澳洲最能生產的,兩個國家從產業結構來看實在是太互補了。澳大利亞是全世界最大的鐵礦石出口國和煤炭出口國,澳大利亞出口的鐵礦石佔了全世界鐵礦石出口的超過一半(2018),澳大利亞出口的煤炭佔了全世界煤炭出口的37%(2019)。
那麼全世界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是誰?
中國。
全世界最大的煤炭進口國是誰?
還是中國。
二十一世紀的頭二十年,全球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增量大都來自中國,中國經濟的崛起讓澳洲、巴西、俄羅斯這些資源型國家有了更多商機。2019年全年中國進口鐵礦石10.38億噸,其中來自澳大利亞的就有6.6億噸。
要知道,只有2500萬人口的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和資源潛力和中國是一個量級的,他們有儲量巨大而且開採成本幾乎世界最低的鐵礦和煤礦,中國有14億人的龐大市場需要煤炭來發電、需要鋼鐵來基建。
看一下澳大利亞的出口構成,截至2020年四月,鐵礦石的出口佔了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27.9%、煤炭出口佔了15.1%,兩者加起來就是43%,如果加上黃金佔據的5.9%權重,三者想加幾乎就是全部出口總額的一半了,這是高到可怕的比例。
在澳大利亞的出口中,中國大陸一家就貢獻了35.5%的份額,如果加上港臺地區(分別佔比3.47%和3.53%),那整個中國買走了澳大利亞全部出口額的42.5%,是無可取代的超級大客戶。
其他幾個排在中國後面的出口夥伴比如日本(11.2%)、韓國(7.76%)、印度(7.65%)在中短期內都沒有辦法取代中國的地位,印度長期來看可能有戲,但那至少也是二十年後的事了。
再看鐵礦石,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數據還真的挺有默契。我們上面提到澳洲出口的鐵礦石是世界總出口量的一半多一點,相對應的,中國的鋼鐵產量也是世界的一半多一點,2019年全球鋼產量18.69億噸,中國鋼產量就佔了9.96億噸。
中國生用鐵礦石煉出來的鋼一部分用在中國,還有一部分出口給其他國家。鋼鐵行業是華北地區重要產業,增加了本地就業,但也替全世界其他地方承受了煉鋼帶來的汙染。
2019年全球鋼鐵產量前十
單看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結構,資源出口的特徵就更加明顯了。鐵礦石這一種商品就佔了總出口額的44%、煤炭佔12.1%,兩者相加56.1%,加上澳洲和中國的航運距離比南美、北美、非洲這些資源產地要近得多,澳大利亞簡直就是中國「基建狂魔」專屬的原材料和能源供應商,我們可能也找不到第二個互補性如此之高的貿易夥伴。
所以說儘管中國和澳大利亞表面上有一些小摩擦,但是雙方在鐵礦石這種資源的貿易上還是心照不宣、生意照做,大家都清楚現階段誰都離不開對方,因為這種特殊的供需關係實在沒有別的解法。
長期看,中國作為澳大利亞最大且很難被替代的買家,在兩國貿易中會越來越佔據主動位置。
但中短期看澳大利亞的運氣也不錯:11月以來鐵礦石和煤炭價格暴漲,鐵礦石從116美元/噸漲到156美元/噸、煤炭從60美元/噸漲到了81美元/噸,這讓澳大利亞得以快速回血,這可能也是澳洲近期對華如此強硬的一個原因。
近期鋼鐵和煤炭的價格猛漲主要由四個因素導致:
(1)全球經濟從疫情中復甦,煤炭和鋼鐵需求增加;
(2)美聯儲、歐洲央行等重量級中央銀行在2020年瘋狂放水,大水漫灌衝高了原材料和能源價格;
(3)鋼鐵和煤炭的其他重要產地因為疫情影響產量下降,使得澳洲擁有了更強的定價權;
(4)澳大利亞涉嫌利用目前的供需緊張和鐵礦石不夠透明的定價機制把商品價格人為抬高。
鐵礦石和煤炭作為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快速上漲會刺激PPI(生產價格指數)的上漲,然後又傳導到消費端,提升通脹,2021年全球出現新一輪通脹的概率正在越來越大。
中國是澳洲鐵礦石的第一大買家,卻沒有足夠強的定價權,一方面是因為澳洲的成本優勢太明顯:澳洲礦產資源儲量大、質量好而且大多在地表,開採成本低,中國很多本地的鐵礦和煤礦質量在澳洲看來是不可開採的廢礦,以至於他們定的是什麼價,世界最低價大概就是什麼價。
另一方面是鐵礦石定價機制存在不透明,目前澳大利亞和巴西的三大礦山(世界上三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在與中國鋼企議價時主要採用普氏價格指數。
所謂普氏價格指數,就是通過電話問詢等方式,向礦商、鋼廠及鋼鐵交易商採集數據,其中會選擇30家至40家「最為活躍的企業」進行詢價,其估價的主要依據是當天最高的買方詢價和最低的賣方報價,而不管實際交易是否發生。
最為人所詬病的是這個指數的價格編制方式不透明,有壟斷嫌疑,這也是現在市場懷疑鐵礦石暴漲是因為澳大利亞從中作梗。
最近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表示:鐵礦石市場定價機制已經失效。
澳洲地廣人稀、人均資源多,也憑藉這種自然資源成為歲月靜好的發達國家。不過也因為資源太豐富,大多數澳洲人沒有在其他行業創新的動力。
家裡有礦,自然就不屑於去煉鋼和加工,直接把鐵礦石賣出去就能賺很多錢了。
久而久之,澳洲對資源出口產生依賴,出口結構也越來越畸形,整個國民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也在降低。
澳大利亞的資源紅利還能吃多久?這不取決於澳洲資源的儲量有多少,而取決於這個世界的需求潛力有多大。
比如未來中國增長放緩、基礎設施基本成熟之後,下一個對鋼鐵、煤炭需求的增長點可能是東南亞和印度,再下一個可能是非洲。
但無論如何,澳洲經濟的穩定和安全都要面臨資源價格波動的威脅,鐵礦石價格跌個10%就可能讓澳洲的GDP負增長。
這和俄羅斯對石油的依賴是一個道理,在油價上漲周期,俄羅斯一片欣欣向榮,但油價一下跌,各種問題就全出來了。
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巴西這些資源型國家,儘管各自的發達程度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就是各自的經濟都有很強的周期性。
如果把國家比作股票的話,那中國和美國屬於可以穿越周期的消費股,澳洲屬於典型的周期股。這樣的國家在全球經濟向好、需求增加的時候會表現得更好,但如果世界經濟不太好,他們的經濟就會更差。
過去十年其實就算得上是澳洲經濟的一輪弱周期,澳元匯率是最直觀的體現。2011年以來,儘管雪梨和墨爾本房價累計上漲了約50%,但是澳元兌人民幣匯率從7.1降到4.9,一套2011年價值100萬澳元的房產到今天是150萬澳元,但以人民幣計價是從710萬元漲到735萬元,九年下來幾乎沒漲,從投資角度看這些年在澳洲買房是不划算的。
看澳洲經濟,我們可以感受中日韓發展之不易,也可以體會美國當年那些開拓者的長遠眼光。
中日韓這類東亞國家人多地少,時刻面臨人均資源短缺的壓力,只有付出更多努力,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積累資本和技術,再轉型升級、一步一個腳印發家致富。
而美國一開始的情況和現在的澳洲、加拿大差不多,美國的可利用土地和自然資源比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還要多、氣候也好得多、人口密度也很低,明明可以靠資源、偏偏還要搞創新,最後結果就是培養出來了一個全能學霸....如果美國一門心思賣資源,今天的美國就沒辦法和歐洲、日本、中國競爭。
現在,澳大利亞是一個有點精神分裂的國家,經貿上和中國是超級密友,對中國市場產生了嚴重依賴;但澳大利亞在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又和美國站在一起,這個情況也在日本、韓國、東協國家身上出現,這樣的現實也是剛剛籤署不久的世界最大自貿區RCEP必須要克服的一個挑戰:
如何相向而行、求同存異,將是未來RCEP各個成員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澳大利亞現在對中國這個最大客戶這麼橫,那是因為他知道中國很難離開他。
以鐵礦石為例,如果換一個產地,比如巴西和西非,那麼時間成本、經濟成本都將大幅增加,鐵礦石和煤炭放在一起看,如果中國不進口澳洲煤炭和鐵礦石,煤炭和鐵礦石價格下跌,日本和韓國進口澳洲煤炭和鐵礦石的成本會大降,日韓的煉鋼成本跟著大幅降低,市場競爭力增強,對中國的鋼鐵行業帶來沉重打擊。
所以如果要問澳洲為啥這麼強硬、這麼任性,答案就是四個字:家裡有礦。
但有礦不是萬能的,澳大利亞的經濟幾乎全繫於資源出口,而資源的緊俏是周期性的。
再者科技創新可以很大程度上彌補資源短板,比如頁巖油革命使得美國擺脫了對進口原油的依賴,順帶讓原油產量遠遠超過了沙特和俄羅斯,未來澳洲在資源上的超強優勢也可能被某些新技術削弱。
澳大利亞的經濟和澳元匯率穩定性不如美國、日本、英國、德國這些其他發達國家,也不如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因為後面這些國家自身都有龐大的市場、齊全的工業門類和強大的創新能力。
對於國家來說,內需的培育和科技的創新沒有周期性,只會越來越好,所以市場和技術創新才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但對於普通個人來說,坐在礦山上的澳洲人還是可以享受很長一段時間的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