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的水果賣不動,海外水果卻大把進口,什麼原因?
水果已經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必備了,大家在生活之中基本每天會吃上一些,因為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每個季節都有每個季節的水果,每當有新水果上市時,消費者都是十分的熱情,但是種植戶確實十分的憂愁。原因就是種的水果賣不動,像是最近網上消息顯示的湖北宜昌的砂糖桔就遭到了"冷遇",80萬斤桔子滯銷,農民苦不堪言。
相信看過我之前文章的朋友也早就了解了為什麼砂糖桔今年的行情會這麼慘,但其實每年這種情況都會在農民種植的水果品種中發生。原因無非就是供不應求。收購商開始壓價,然後就導致了銷路不暢,最後給種植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真正讓農民疑惑的是,為什麼自己種的水果賣不動,而海外的水果還在大把的進口?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主要有以下的幾點。
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本國的水果種植規模還不夠,我們都知道水果的種類有千萬種,而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這也導致了我們的很多精力都在種植水稻、小麥等農作物上,而對於水果的規模化種植相對來說不夠多,而且土地的分配也導致很多的土地只能種植糧食,當然這都是為了保障我們民生的好政策,但不得不說這都耽誤了水果的規模化種植。
前面也有提到農民種的水果賣不動的原因,其中農民賺不到錢的很重要的一點不僅僅在於農民的"跟風"種植現象,還有種植的成本也是一個方面,小規模的種植雖然有它的好處,但它勢必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對於成本這一塊會有明顯的提高。
另外一個就是這種海外的水果之所以要進口也是因為我們消費者的需求,大家都有好奇新鮮產品的欲望,對於口感和味道不同的海外產品有"偏愛",像是榴槤就特別受很多人的喜愛,雖然說市場可能沒有其他水果這麼大,但它有自己的受眾就會有人為了賺錢去從事這項工作。
所以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並沒有衝突的關係,每個都有自己的原因,而我們真正要解決的還是農民的水果賣不動的難題,一方面在於種植戶本身要改掉這種"跟風"種植的壞習慣,另外一方面可以拓展自己的銷路,比如現在網上銷售的途徑就特別的火熱,大家可以以稍微低一些的價格去賣,想必會收穫不錯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