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歐美掀起了一股魔法科幻風,只要是這種設定的小說、電影都會受到觀眾喜愛,一個個反烏託邦的設定,奇思妙想的故事情節,讓我們可以暫時離開現實社會,跟隨主人公進入神秘荒誕而又驚險刺激的魔幻王國,而作為這股潮流的先驅者,《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和電影,記載了我們10多年的魔法情緣,勾起了我們太多小時候的美好回憶,或許從那一刻開始,大家默默的成為了魔幻系列的忠實粉絲,一部又一部的電影上映,每一次都能讓我們歡呼雀躍。
說起《哈利·波特》,它離我們很近,因為後來的《暮光之城》、《飢餓遊戲》以及《分歧者》等等系列都或多或少的延續了其中的經典元素。但它又離我們很遠,只記得小的時候為之瘋狂,拿著棍子學著主人公的樣子嘴裡嘟嘟囔囔的變著」魔法「,只記得天賦異稟的哈利、靚麗聰明的赫敏、幽默搞笑的羅恩,他們像鐵三角一般,每時每刻寸步不離,一起面對各種挑戰,那時除了羨慕他們會魔法之外,這種真誠的友情也深深打動了我們。還有大鬍子的鄧布利多校長,他是那麼的和藹可親,受人尊敬,不遺餘力的幫助著哈利等人克服困難,為霍格沃茲魔法學校奉獻眾生。甚至還有那歷史上最危險的魔法師,大反派伏地魔,恐怖可怕。每一部電影上映,我們便迫切的希望哈利他們能趕緊把他消滅掉。
在《哈利·波特》中,每一個角色人物性格都極其豐滿,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甚至是那些活在魔法世界中的動物們,也讓人喜歡得不得了,尤其是學校裡的那隻貓頭鷹,說到這,是不是腦袋裡已經浮現出它在大廳裡飛過去的樣子呢?簡直太經典。
《哈利·波特》的巨大影響力不只存在於電影之中,作為世界上最暢銷的小說系列,它被翻譯成73種語言,全世界總銷售量截止2015年已經超過4.5億。其作者英國作家J·K·羅琳也成為了全球最優秀的作家之一,並榮登《福布斯》富人榜,身價過10億美元,很少有作家能達到這種高度。而當初這個故事的靈感卻是她在從曼徹斯特開往倫敦的普通火車上產生的。
《哈利·波特》的影響力還不止存在於此,無論是一開始便追小說系列的資深粉絲,還是看過影片後才去回顧書本的影迷,都使得它像真的會魔法一樣,創造了神奇的魔力,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喜歡讀書,記得當時各地圖書館中的孩子們,一個個興奮滿滿的捧著《哈利·波特》系列在津津有味的閱讀著,幾乎每一個孩子的家裡也都有一本甚至一套完整的《哈利·波特》系列。這是任何一部影片都沒有的效果,書本成就了電影,電影反過來加速了書本的火爆。有些地方還不止滿足於圖書,甚至還製造了電影中的各種同款裝飾物、飲食,銷量一度暴增。就連其拍攝地,像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食堂等地方,也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吸引了全世界大批的哈迷們前來感受他們夢想中的魔法世界。
《哈利·波特》的成功不僅僅是充滿魅力的魔法世界,其情節背後對於現實社會的隱喻和思考才是最值得人深思的部分。赫敏雖然聰慧機智,是「三好學生」一般的存在,但由於她出身於非魔法家庭,遭到學校裡那些自命不凡的」魔法師二代「的嘲笑。她那麼努力,一次又一次幫助哈利取得勝利,還是免不了種族歧視所帶來的問題。在歐美國家,這一直是最讓人們敏感的社會話題,作者在此寫到他們最後戰勝伏地魔,獲得成功,表達了對這種社會不公的批判。
影片中善與惡看似明顯,正義的鐵三角組合最終戰勝了壞人伏地魔。但你是否還記得伏地魔曾經也是魔法學校裡一名優秀的學生,是什麼導致他最終成為了黑魔法師,一心想要統治一切。還有哈利頭上留下來的傷疤,與伏地魔有著很大的關係,有時候哈利甚至會意志力動搖,輕而易舉的就被控制,他在面對伏地魔的同時,還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強大壓力,抑制埋藏在深處的惡的理念,那是他的心魔。善與惡有時候只在一念之間,最終結果只在於你如何做出選擇。或許有時你的主要任務並不是戰勝外在的惡勢力,戰勝你內心的魔才會獲得最終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