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雕木偶匠心傳技藝

2020-12-25 內蒙古新聞網

  12月3日,記者從赤坎區文化館了解到:在今年公布的湛江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由赤坎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推薦的傳統戲劇木偶戲(湛江木偶戲)項目上有4人入選。其中,有1人是木偶製作技藝傳承人,他就是餘興。

  餘興向記者展示成品木偶。

  成長>>因看戲而迷上木偶,童年展露天賦

  湛江木偶戲歷史悠久,它是融合表演、戲曲、雕刻藝術為一體的民間傳統藝術,一直活躍在雷州半島城鄉大地。在餘興師傅的家鄉——遂溪縣,就有很多「木偶世家」。據《遂溪縣誌》記載,遂溪界炮的李春田、楊柑的陳佑,他們都是從曾祖父一代起就從事木偶表演藝術,他們高超的木偶藝術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國成立前,遂溪縣較有影響的木偶粵劇班有雙鳳儀、勝鳳儀、新長興等。1955年,廣東省曾選拔「勝鳳儀」木偶劇團演員李春田、李春章、李成覺等人,組成廣東省木偶藝術代表隊,參加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木偶藝術表演。在遂溪的其他鄉鎮,業餘木偶戲班的演出也盛演不衰。

  餘興1958年出生於遂溪縣界炮鎮南坑村,父輩也是靠演木偶戲為生。他受到家庭的薰陶,從小就對木偶戲充滿了興趣。

  「講起我與木偶戲及雕刻木偶的緣分,要從童年時我們村裡節慶時請來一班叫沈華興的木偶戲班。當時戲班演出一場《隋唐演義》之馬玉飛三探聚寶樓戲,扮演馬玉飛的木偶在戲班師傅熟練操縱下,經過重重機關並救下巡察大人,盜回尚方寶劍大印,演得太精彩了,從此愛上了木偶。」餘興回憶道,從此他就試著找來木頭先學習雕刻木偶,剛開始怎麼刻都不夠理想,「怎樣才把木偶刻好呢?我打定主意要先去學藝。當聽聞白雲坡村有位葉師傅雕刻的木偶很有名氣,於是我就去拜師。在師傅的指導下,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我才成功雕刻出各種各樣的木偶。」

  餘興平時特別喜愛閱讀與木偶戲相關典故書項,在他幾十平方的小房間內,一個大書櫃堆滿了歷史故事書籍,有古典名著、古代白話小說、歷史人物傳奇、楊家將、三國故事、隋唐故事、包公奇案等,這些書籍都是木偶戲經常表演的劇目素材。

  「這些劇目素材通過木偶藝人的改造,塑造出的歷史故事通俗易懂,人物平易近人,平民氣息濃厚,深受群眾喜愛。

  餘興在製作木偶。

  發展>>與時俱進,木偶製作工藝用上了新工具

  湛江木偶戲的傳承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木偶製作工藝的傳承。湛江木偶製作工序一般可分為以下幾步:挑選合適木材、將它細緻打磨、打坯、雕刻鏤空人物的五官、然後逐一細雕刻畫、繪製木偶面部表情、配上鬍鬚髮飾、彩繪、最後是裝置機關。

  走進餘興家裡的木偶製作工作室,大大小小的木偶人物模型擺滿了房間,有成型或半成型的木偶頭像,每一個木偶人物都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在一旁角落的工具箱裡,也堆滿了鑿、刀具等製作工具,「製作木偶,選材很重要,白汁木又稱為劇木,在廣東雷州半島很常見。這種樹質細滑,木材細紋,一般來說,剛砍下來的白汁木雖然易雕刻但也易爆裂,而放置一年半載等它變成幹木後,木身變重,雕刻起來比較困難,但不易變形,就是這種不易變形的樹種,為製作木偶頭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講到雕刻木偶,最初使用的是手斧、手鋸、手鑽,雕刻刀,大小方鑿,一字銼刀,大小圓鑿等原始工具,操作起來非常困難。一個完整的木偶戲劇目,出場的人物角色較多,雕刻一套往往要做30多個男角色和20多個女角色,需要花費的時間很長。」餘興表示,特別難的是開面的大花面,二花面,紅面,黑面,白面,小花面有紅鼻,白鼻等。比如扮周喻的角色能口吐血,這是很有難度的。而大花面在舞臺上表演時,能達到口噴出火、吐霧氣等效果,需要很用心才能做成。

  餘興感慨地說:「現在不同了,木偶製作工藝用上了電鋸、電鑽、電創、打磨機等工具,做起來相對以前要方便。技術提升方面,除了改進和增加各種形象的木偶頭像,還在原來的基礎上將木偶的頭、口、眼、手等改造得更加靈活,由死眼變活眼,能開能閉,而且還有活口、活頸,手會拿杯、巾及解紐扣等動作,生動逼真,大大豐富和提高了木偶表演藝術。」

  全能>>除了製作,他還是木偶表演藝術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製作,餘興還是木偶表演藝術人才,「在二十歲那年我加入了木偶戲班,請師傅教演舞木偶,十天後首次到安鋪鎮演出。初出茅廬的我,操作技藝和唱腔便獲得觀眾讚揚,也得到老一輩藝人的好評。

  餘興認為,藝術沒有訣竅,也沒有捷徑好走,最重要的就是苦練基本功,木偶的生命在於幕後操作演員的一雙巧手,手巧才能演好木偶戲。為了提升木偶演藝技能,餘興經常請教老師,如何才能將每個不同角色操作自如,並能展示角色人物的表情、神態、人物性格等。他說,木偶戲最講究的是基本功,比演出人戲的基本功還辛苦,要練好木偶有三個基本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託舉功;另一個是手籤功,就是演員操控木偶兩隻手,根據故事情節,如何去做動作;第三個就是臺步功,將人體的基本功灌輸到木偶上面,使觀眾在下面看到木偶表演,仿佛和人一樣生動逼真。另外一個重要的是配唱,因為木偶是雕刻的,沒有人的面部那種豐富的表情,也沒有感情,不能想笑就笑,所以要靠演員的配唱,通過配唱的聲音來感染觀眾,唱出喜怒哀樂。

  「當時自己唱木偶戲,每演一晚往往長達2—3個小時,非常辛苦。」在演出的同時,餘興還經常抽空到其他戲班去觀摩,虛心學習他們的長處。

  展望>>非遺進校園,傳承發展木偶戲藝術

  由於時代變遷,社會轉型,文化產業呈現多元化,人們的審美觀念變化、特別是青年人娛樂取向轉變,以及視頻網絡時代觀眾劇減,木偶戲現在面臨很嚴峻的生存危機。因木偶戲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日漸趨少,很多劇團自身精品不多,老木偶藝人退下來,後備力量青黃不接,木偶藝人後代也不願繼承衣缽,社會上也難找人傳承,木偶戲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餘興從藝木偶戲表演及製作木偶超過四十年。他說:「我一直不斷地承接訂做木偶,後來年紀也大了,不在外邊演戲的時候,就在家中雕刻木偶,經常教兒子學習雕刻繪彩,有時間同戲友們交流戲臺上的演技。有時間還抽空到楊柑傳承基地,組織學員教他們基本功及唱腔等。」

  「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將木偶的製作技藝好好地傳承下去。」在2017年廉江市營仔鎮成立木偶藝術交流會時,餘興受邀參加,共同商討木偶戲的前途和發展,並就木偶製作技藝進行藝術交流。當地政府也在遂溪縣界炮、楊柑、下六草潭、北坡、港門等地成立了木偶振興會,為更好地把木偶戲發揚光大傳承中華文化,在楊柑鎮設立了木偶戲的傳承基地,「有時,我也去那裡教木偶傳授技藝。作為非遺傳承人,繼承和發揚木偶戲的技藝,這是我的職責!」

  2018年,餘興還在遂溪縣界炮鎮成立了新勝木偶劇團,開展木偶戲展演,「現在政府經常提倡非遺進校園,我覺得木偶劇團也要編和演貼近生活、貼近主題的新劇目,同時也要打造一些青少年兒童喜歡看的童話戲、神話戲、課本戲等劇目,故事情節、木偶人物一定要能吸引新生代才能達到效果,讓孩子們從小熱愛和參與木偶戲,使我們的木偶戲藝術事業傳承發展得更好。」(卓朝興)

相關焦點

  • 巧手雕木偶 匠心傳技藝
    12月3日,記者從赤坎區文化館了解到:在今年公布的湛江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由赤坎區文化館(區非遺保護中心)推薦的傳統戲劇木偶戲(湛江木偶戲)項目上有4人入選。其中,有1人是木偶製作技藝傳承人,他就是餘興。餘興向記者展示成品木偶。
  • 非遺技藝|漳州木偶頭雕刻——巧木造化意萬千
    漳州木偶頭雕刻,是福建省漳州市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屬於木偶戲道具製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木偶頭雕刻僅指頭部造型。(來源:北京看展)漳州木偶雕刻起於晉盛於唐,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自明清以來,木偶戲已由城市漸進至鄉鎮,並形成了各地不同風格和流派的木偶造型藝術。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近20年來由於時代發展,「皇宮起」的大厝建築模式逐漸淘汰,建築技藝瀕臨消亡。  泉州市級:泉州佛像雕塑技藝(天竺國佛雕)  天竺國佛雕是百年老字號的佛雕名鋪,「天竺國」塑造的佛像靈動生姿、風格別具,歷代傳人所塑的佛像遍及泉州、漳州、廈門、潮州、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和印度等古寺名剎,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 慢捻皮雕:古老技藝琢匠心
    慢捻皮雕:古老技藝琢匠心 2020-05-26 0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知道翡翠鏈雕技藝有多難嗎?翡翠雕刻之鏈雕詳解
    你知道翡翠鏈雕技藝有多難嗎?翡翠雕刻之鏈雕詳解鏈雕對於翡翠的要求其實也是很高的,它要求翡翠質地要細膩堅韌,純淨而且沒有裂痕。你知道翡翠鏈雕技藝有多難嗎?翡翠雕刻之鏈雕詳解在製作翡翠鏈條的時候,要選擇整塊翡翠沒有瑕疵、沒有髒的地方,鏈條要排列好雕成十字的形狀。
  • 奇人匠心X木偶頭雕刻 非遺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
    非遺項目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人物簡介 季天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特聘木偶教師,從事木偶造型設計製作,戲劇舞臺道具設計製作,泰順車木藝術設計製作季天淵與木偶頭雕刻 泰順木偶頭雕刻,是傳統美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木偶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以「雕工精細簡練、機巧構思巧妙、開相文靜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講究、木偶人物性格各異」而著稱。
  • 三都「三雕」用雕刻留住時光
    你記得古村牌坊的石柱上雕著什麼嗎?你記得老屋房簷下的木雕是什麼模樣嗎?本期「遊郊區·聽故事」,我們一起走進郊區蔭營鎮三都村,尋找那些記錄時光的石雕、磚雕、木雕「三雕」蹤跡。  石雕 精美的石頭會「說話」  迄今為止,在包羅萬象的藝術形式中,石雕算得上很古老了。
  • 「中生代木偶雕刻大師」劉墩林:匠心·創新·求變
    福建工藝美術大師、木偶頭雕刻大師劉墩林說,「閩南木偶雕刻藝術,其實是在唐朝時期從中原傳入福建的,通過不斷的傳播和改善,它又與當地的民俗及宗教信仰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因此,閩南木偶雕刻藝術具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在藝術表現的形式上,它講求精湛的雕刻技藝和華麗的外在造型;另一方面,則是在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方面,不僅保持其特有的中原佛教文化的韻味,同時又能與本地的傳統文化相結合,產生獨特的美感。」
  • 「讓木偶活起來」的泉州提線木偶戲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湛。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徵:「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歷史悠久的木偶戲  木偶戲歷史悠久,普遍的觀點是:"源於漢,興於唐"。三國時已有偶人可進行雜技表演,隋代則開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 翡翠雕工該怎麼看?怎樣才算好?從最常見的玉雕技藝說起
    那麼問題來了, 對於翡翠雕工該怎麼看?怎樣才算好呢?下面就來和大家分享幾種最常見的玉雕技藝。01、圓 雕圓雕又稱立體雕,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欣賞,賦予作品極富立體感,其中的雕刻對雕刻師的水平非常高,因它需要從前、後、左、右、上、中、下等全方位地雕刻。圓雕的作品大部分在把玩件和擺件居多。
  • 渭南花甲老人巧手剪裁王侯冠 知音無奈再難覓
    由於造型複雜、立體感強,戲曲頭帽只能依靠一雙巧手去完成。一張略帶硬度的黃板紙,在巧手剪裁中,歷經製圖、雕版、加沙、燙殼(成型)、彈絲、硼紗,淋粉、貼金箔、點翠、成活等多重複雜工序,歷經雕、刻、挖、嵌、堆、塑、染、繡、扎、貼、膠、漆等多種製作手法,一頂令人驚嘆的戲曲頭帽方才成型。與戲曲演員們伴隨著「鏘鏘鏘」的鑼鼓、「咿咿呀呀」的唱腔在觀眾面前亮相。聚光燈下,它是一個有生命的道具,低調卻又不失腔調,讓戲曲表演變得更加多彩生動。
  • 看金漆木雕、漳州木偶、德化白瓷等傳統工藝裡的「格物匠心」
    華美生動的金漆木雕、面容風趣的木偶、姿態幽默的龍眼木雕、造型逼真的壽山石雕、精緻傳神的剪紙、多彩靈秀的畲族刺繡等都體現著藝術家對生活細緻入微的體察。蘊含七彩之光的建窯黑瓷、純淨典雅的德化白瓷、巧奪天工的軟木畫、絢爛瑰麗的漆器等反映著藝術家對工藝極致的追求以及對藝術表達的思考。
  • 「巧手丫910手工節」——用手工燃爆抖音平臺
    9月對於大部分兒童來說是開學季,在這麼一個充滿學習氛圍的季節,巧手丫正式展開一年一度的「巧手丫910手工節」活動。
  • 泉州:培養「三創型」現代新工匠 推進傳統技藝保護傳承
    根據方案,泉州將針對部分技藝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現狀,加大品牌建設和保護力度,多層次全方位塑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和大師品牌,同時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工藝美術行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意能力和創業素養的「三創型」現代新工匠,不斷壯大優秀人才隊伍,促進傳統技藝得到保護傳承。泉州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全市現有石雕、陶瓷等37項技藝品種。
  • 江家木偶頭大放異彩
    華夏匠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江碧峰男,漢族,1951年2月出生,福建泉州人,江加走木偶頭雕刻第三代傳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江加走木偶頭雕刻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 資中縣挖掘地域文化弘揚木偶藝術
    四川新聞網消息 近年來,資中縣高度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大力弘揚木偶藝術文化,有效擦亮「國家級中型杖頭木偶戲」文化名片。加大支持力度,讓木偶藝術「傳」下去。著力解決資中縣木偶劇團人、財、物緊缺的問題,相關保護發展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近3年投入專項經費年均超過300萬元。定期招引木偶製作藝人和演員,實行「師帶徒、老帶新」結對學藝,劇團每年開展「一人一課、一人一品」技藝展示,鼓勵引導35名在校大學生到木偶劇團參與社會實踐,舉辦2020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木偶製作與表演」培訓班,提高青年人對木偶表演的興趣。
  • 巧手織錦繡 巾幗建新業——中國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大賽成果綜述
    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  題:巧手織錦繡 巾幗建新業——中國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大賽成果綜述  新華社記者王鵬  為進一步發揮手工產業助力婦女脫貧、吸納婦女就業、促進婦女創業、傳承手工文化的積極作用,激勵廣大婦女釋放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今年5月,全國婦聯啟動中國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大賽。
  • 泉州木偶雕刻大師黃清輝的別樣「猴王」
    泉州民間木偶藝術雕刻大師黃清輝黃清輝大師言辭不多,雕刻木偶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15歲入行,至今已經二三十個年頭。在他的木偶製作室,到處都是成型的或半成型的木偶頭像,其中以美猴王最多,有十多個款式。成型的木偶頭像成型的木偶頭像輕輕拉一下猴頭上的兩根細長汗毛,美猴王的眼睛就一眨一眨的,或者把指頭動動暗藏的機關,美猴王的嘴巴就一張一合。泉州民間木偶藝術雕刻大師黃清輝最新創作的《西遊記》木偶頭人物美猴王孫悟空,個個「猴」勁十足,生動活潑,很是可愛。
  • 冬日裡巧手編出幸福生活
    前些天的一場冬雪,拉開了內蒙古林西縣官地鎮巧手婦女增收創收冬帽編織技能培訓的序幕。一大早,兩棵樹村的會議室擠滿了人,儘管早晨天氣比較寒冷,但村裡的婦女積極參加學習的熱情絲毫沒有降溫。這次培訓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授課教師動作嫻熟、技藝精湛,不一會兒工夫,一捆捆毛線在「巧手」的編織下,花紋愈發清晰、紋理更加精緻,一頂頂精美的冬帽最終成型。屋子裡不時傳出婦女們的歡聲笑語,「學這個太好了,我之前就跟著學了3期,這次再跟姐妹們拔拔高。」兩棵樹村劉建玉樂呵呵地說。
  • 綜藝巧手神探什麼時候播出 巧手神探更新時間周几几點
    在節目的宣傳預告片中,譚卓為我們呈現了刺繡這一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巧手造就的藝術之美背後是十年如一日的勤勞付出。譚卓展現服裝設計師才能 實力加盟神探團  舞臺上演繹過百態人生的譚卓,在生活中也常常與藝術為伴,參與策劃藝術展覽活動、畫畫,服裝設計更是她深藏不露的才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