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寶貴減貧經驗(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

2020-12-15 北青網

何麗莎在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留影。

本報記者 陳尚文攝

納賽爾·布希巴在中國湖北了解新農村建設。

資料圖片

在厄利垂亞漁業與水產品加工技術海外培訓班上,中國專家向當地學員講授養殖知識。

本報記者 呂 強攝

恩裡克·波薩達·卡諾在哥倫比亞豪爾赫·塔德奧·洛薩諾大學孔子學院留影。

資料圖片

中國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馬鬃嶺的秀美風景吸引眾多遊客自駕觀光遊覽,有效帶動當地旅遊扶貧產業及休閒農業發展,走上脫貧增收的致富路。

人民視覺

國際人士認為,中國讓數億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是一項偉大的成就,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的減貧經驗

把中國扶貧模式帶回家鄉

(摩洛哥)納賽爾·布希巴

1995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利用在中國留學的機會,我走訪了很多城市和鄉村。這些年來,我也一直在從事推動摩中交往的工作,多次到訪中國,見證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發展動能和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各國都造成了巨大影響。中國在克服疫情影響的同時,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事業,再次印證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讓佔全球總人口1/5的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是一項偉大的成就。中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提供了寶貴的減貧經驗。

中國脫貧攻堅的過程提供了豐富案例和有益經驗。中國有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在幅員遼闊的土地上,我看到中國政府為很多貧困山區修建了道路。道路暢通後,村民出行方便了,農副產品銷路也廣了,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創造了基礎設施條件。我也看到許多中國企業在扶貧行動中發揮作用,如一些本土大型超市為貧困地區的優質果蔬、肉類等產品提供市場渠道和扶持。在廣東從化,我看到當地通過旅遊產業和特色農業相結合的方式走上致富道路。這些做法令我頗受啟發,我也嘗試著把中國扶貧模式帶回摩洛哥,建議村民在養蜂、藥草產業的基礎上,開發鄉村旅遊,拓展業務範圍,已經收到不錯的效果。

中國的脫貧攻堅工作是立體且全方位的。從低保、醫療保障到教育、住房、創業等各方面,政府都提供大力支持和投入;從深入實地調研、制定針對性政策到落實具體任務,每個環節都有可行的制度和明確的負責人;從補貼錢糧與生活用品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扶植產業、培養農民技能,相關政策越來越細緻,針對性也越來越強,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降低了返貧的發生。

中國的扶貧成就和經驗是難能可貴的。這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人民的希望,特別是對很多欠發達國家來說,中國經驗具有借鑑價值。近期,我所在的摩洛哥非洲中國合作與發展協會正在編寫一本關於中國扶貧的書,為此,我研讀了大量有關中國扶貧政策、扶貧經驗的資料和書籍。我希望將中國扶貧案例和經驗進行歸納分析,同時根據非洲發展中國家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向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人士、公益人士以及國際關注減貧問題的專家提供較為完整的參考資料。

實施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的發展符合歷史潮流,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前不久,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作出部署。中國將繼續帶領人民為實現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斷探索努力,這不僅進一步增強了各國對中國發展的信心,也將為發展中國家繼續提供可以借鑑的經驗。

(作者為摩洛哥非洲中國合作與發展協會主席,本報駐埃及記者周輖採訪整理)

從十八洞村到深圳

(烏幹達)納蘇爾·卡扎菲

我曾到訪過中國許多地方,各地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去湖南十八洞村和深圳參觀的經歷。

十八洞村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地方。2016年我第一次去中國,有幸到訪十八洞村。當地村民的盛情款待、物美價廉的手工藝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都讓我感受到脫貧攻堅給中國百姓帶來的美好生活,也更好地理解了中國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

十八洞村雖然位置偏僻,但在我參觀的時候,這裡已經有良好的公路與外界連接。過去幾十年中,中國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道路網絡將全國各個村莊都納入其中。正是因為有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像十八洞村這樣的鄉村,才得以因地制宜,通過創新扶貧模式,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利用獨特的生態優勢和民族文化,讓小村莊成為吸引眾多遊客的旅行目的地。產業和旅遊發展為人民安居樂業提供了持續的收入來源,當地村民為美好幸福生活打拼、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令人鼓舞。

深圳是另一個觀察中國舉世矚目成就的樣本。這個曾經的小漁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大城市。深圳是一座「創新之城」,科技創新給這座城市帶來巨大進步,也為理解中國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另一個視角。2019年,我走訪了位於深圳的多個科技創新項目,了解到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企業發展,深刻體會到技術創新對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同時,根植於中國文化的勤勞基因,也是成就深圳這座城市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十八洞村和深圳發生的變化正是中國發展的生動縮影。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決心和毅力、改革開放建立起中國與世界互利共贏的聯繫、中國持續實施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因素和條件不斷推動著中國的發展進步。

2020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和困難,中國展現出十足的信心和底氣。政府迅速行動、人民團結努力,中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走上正軌。中國還積極為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持續提供抗疫援助,承諾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優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中國擔當。

中國和非洲有著兄弟般的情誼,中國的減貧經驗也值得包括烏幹達在內的非洲國家借鑑。烏幹達可以學習中國農業產業化的經驗,實現農產品增值。中國企業在烏幹達幫助興建了多個工業園,烏幹達可以依託工業園創造更多就業。烏幹達因風景優美被稱為「非洲明珠」,可以通過發展旅遊業創造外匯收入。我們需要向中國共產黨學習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向中國朋友學習辛勤工作的精神,堅定帶領人民脫貧致富。我也希望未來有更多非洲人能到中國走一走,看一看,把更多中國經驗介紹到非洲國家,讓非中友誼代代傳承,造福非中人民。

(作者為烏幹達執政黨全國抵抗運動中央委員、青年團主席,本報駐南非記者呂強採訪整理)

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哥倫比亞)恩裡克·波薩達·卡諾

自上世紀60年代起,我曾在中國工作和生活近20年,很多人稱我為「最熟悉中國的哥倫比亞人」。

我作為外國專家,攜家人前往中國。最初,我為將赴拉美國家和西班牙工作的中國外交官編寫教材,妻子則教授西班牙語。1983年至1986年,我在哥倫比亞駐華大使館工作,先後任領事、公使銜參贊和代辦等職。這期間,哥中簽署協議,成立了第一家在華加工哥倫比亞咖啡的合資公司。之後,我曾在中央編譯局等單位工作。

今年,中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中國仍有不少群眾生活在貧困中。當時中央編譯局曾發起給社區貧困家庭捐助物資的活動,外國專家也紛紛參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解決了數億人口的脫貧問題。完成這一壯舉,這根本上歸功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人民的勤勞智慧。

改革開放以來,從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到取消農業稅,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中國在農業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增進了農村人口福祉。在加快經濟發展同時,中國還注重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從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先富帶動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到後來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等戰略的實施,中國區域協調和整體發展穩步推進。今天,中國對醫療、教育等領域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有效促進了社會各領域發展,讓全體人民都能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在推動國家發展過程中,中國注重製定規劃和目標,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對國家發展做出合理的中長期規劃,有助於保持政策的可預期性和連續性。

世界驚嘆於中國的發展奇蹟,也對中國成功的經驗充滿興趣。我在中國長期工作生活,還在哥倫比亞豪爾赫·塔德奧·洛薩諾大學參與創建了孔子學院,擔任外方院長長達7年。和我一樣對中國有過深入接觸和了解的友好人士,都深感有責任向世界闡釋中國制度的優勢。毫無疑問,人們會從中國的發展經驗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作者為哥倫比亞豪爾赫·塔德奧·洛薩諾大學亞太觀察中心負責人、孔子學院資深顧問,本報駐巴西記者朱東君採訪整理)

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

(英國)何麗莎

1986年,29歲的我受聘於世界健康基金會,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成為一名兒科醫生。一開始,我的工作專注於新生兒重病特殊護理,傳授關於危重新生兒急救、早產兒呼吸窘迫、新生兒肺炎等方面的應對經驗,同時著手建立中國第一家規範化的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還記得1988年的一天,杭州第一例四胞胎在兒童醫院誕生。作為當時這4個孩子的監護醫生,看著小小的生命健康成長,內心的欣喜至今記憶猶新。

當時,我走訪了浙江省很多地方,發現農村新生兒死亡率較高,鄉鎮醫院在新生兒看護救治方面能力較為薄弱。我決定去鄉鎮做公共醫療健康方面的研究,並向更多醫生普及兒童護理、新生兒急救等方面知識。此後,我和我的同事攜手中國多地的衛生行政部門制定了「新生兒基礎護理規範」,推進開展免疫接種、瘧疾控制、安全孕產等衛生項目。

30多年過去了,我想以「激動人心」來形容我對中國發展面貌與社會變化的感受。我特別關注到,中國新生兒死亡率大幅下降;基本醫保覆蓋面不斷擴大;政府重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建設,特別是落後地區的貧困人口同樣享有基本醫保、大病醫療等保障;5G、人工智慧、大數據在醫療領域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中國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顯著進展,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

位於浙江省西部的開化縣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縣。我曾前後20多次前往該縣。過去,從杭州到開化,將近一天的時間才能到達;如今,沿著筆直的高速公路,穿過一個個隧道與橋梁,車程已經縮短到3個多小時。隨著交通改善,開化縣發展生態旅遊等產業,越來越多的當地人走上了致富道路。

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國際層面,中國第一時間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盡己所能推進全球疫情防控合作。在對患者的救治中,中國不放棄任何一個病患,通過大規模核酸檢測、流調追蹤、隔離治療等手段,保障疫情防控富有成效。中國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經濟社會發展回歸正常狀態,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2016年,我來到浙江大學任教。中國的科研環境非常好,在項目設置、經費支配、資源調動方面,都給予專家學者充分自由,讓他們可以專注於課題研究。近來,我們著重加強關於人口遷移與健康、兒童保護、抗生素耐藥性、醫療制度改革等領域研究,並積極探索中外醫學交流,開展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科研學術交流。其間,我曾與中國醫療專家一同前往馬裡,了解到中國援非醫療隊長期堅守當地、治病救人的故事。我希望發揮自己所長,將中國和英國的先進醫療經驗介紹到非洲,助力中國醫療隊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為英國公共衛生局顧問,浙江大學醫學院全球衛生中心副主任、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本報記者陳尚文採訪整理)

責任編輯:趙桂金(EK003)

相關焦點

  • ...國際社會對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認識和評價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向如期實現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目標奮勇前進,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熱議。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樹立了嶄新豐碑,為人類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世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 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
    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目標不僅是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也將為全球減貧事業注入信心和動力,為各國推進減貧工作提供參考借鑑,加快推動全球減貧進程。這種方法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中國政府還將許多創新、有效的減貧做法分享給世界其他國家。通過打造「中外減貧案例庫及在線案例分享平臺」,開展全球減貧案例有獎徵集活動等舉措,中國同各國決策者、國際組織的實踐者共享減貧項目信息,方便各方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 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
    朱海鵬攝(人民視覺)  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目標不僅是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也將為全球減貧事業注入信心和動力,為各國推進減貧工作提供參考借鑑,加快推動全球減貧進程  自然資源的利用更可持續  詹姆斯·林奇  臨近歲末,中國在實現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方面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就
  • 【地評線】南方網評:「中國成就」加速世界減貧進程 「中國力量...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中國將於今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將提前10年實現減貧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世界範圍內消除貧困、實現和平發展作出歷史性貢獻。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表示,是「中國幫助聯合國實現了千年發展計劃的減貧目標」。
  • 積極促進國際減貧合作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今年,中國將在現行標準下消除絕對貧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消除貧困,人類命運與共。全球還有超過7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擺脫貧困依然是國際社會面臨的緊迫挑戰。中國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過程中始終致力於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合力建設遠離貧困、共享繁榮的美好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將走向何方?——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側記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將走向何方?——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側記新華社記者胡璐、謝希瑤「中國為消除貧困制定了具有卓越遠見的計劃,讓數億人脫貧,成就令人鼓舞。」……在日前召開的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來自比利時、匈牙利、柬埔寨、塞內加爾等國家和地區的外方參會人士紛紛高度肯定中國減貧成就及經濟發展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說,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減貧是世界減貧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減貧的奧秘是什麼
    原標題:中國減貧故事為何如此動人在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一位國際人士讚嘆:「因為經歷過貧困,我深深感到,貧困不僅會在物質上,也會在精神上削弱人們的能力,讓人失去自我價值認同。正因如此,消除貧困才顯得如此重要,中國成功的減貧故事才如此動人。」
  • 專訪:中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付出史詩般的努力——訪古巴國際政治...
    新華社哈瓦那12月14日電專訪:中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付出史詩般的努力——訪古巴國際政治研究中心學者何塞·羅瓦伊納新華社記者林朝暉「為了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付出了史詩般的努力。」這位古巴的中國問題專家說,儘管新冠疫情帶來嚴峻考驗,但中國依然堅定履行承諾,「我相信中國能在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羅瓦伊納說,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騰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這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改革開放為中國邁向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鋪平了道路。
  • 人民日報和音: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習近平主席向論壇致賀信,闡明中國黨和政府致力消除貧困的歷史進程、偉大成就和國際貢獻,強調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中國減貧經驗受到非洲各界廣泛關注
    新華社奈洛比10月17日電綜述:中國減貧經驗受到非洲各界廣泛關注 新華社記者 過去70年,中國減少8.5億貧困人口,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國減貧經驗在發展中國家最為集中的非洲大陸受到廣泛關注。
  • 專訪:中國減貧事業為世界提供重要參考——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許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2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在2020年實現國內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增添信心和動力,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可供借鑑的經驗。
  • 推進全球減貧、分享中國經驗 「國際減貧理論與實踐」專題論壇舉辦
    分享中國減貧經驗。高翔指出,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時間裡消除了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探索形成了大規模減貧和快速消除絕對貧困的中國經驗。特別是中國實施的脫貧攻堅戰,貢獻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劉永富在「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的發言
    中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的發言中國國務院扶貧辦主任 劉永富在2018年舉辦的「改革開放與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我同與會朋友分享了中國脫貧攻堅的主要體會,一是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二是有一個明確的減貧目標,三是有一個精準的基本方略,四是有一套超常規的政策舉措。今天,我同大家專題分享中國實施習近平主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主要做法。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偉大社會革命的新實踐
    黨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黨的十九大進一步發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號召。
  • 國際社會:中國減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
    人民網聯合國10月16日電(記者 李曉宏)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同中國國家行政學院16日聯合舉辦「加強公共機構作用,實現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線上研討會。與會各方表示,中國減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為全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重大貢獻。
  • 習近平向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致賀信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12月14日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  習近平指出,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鬥目標,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2012年以來,中國在之前扶貧攻堅的基礎上,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 曲周縣舉辦「脫貧攻堅奔小康 砥礪奮進譜新章」中國減貧成就展
    曲周縣舉辦「脫貧攻堅奔小康 砥礪奮進譜新章」中國減貧成就展 2020-12-01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舉行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京開幕。
  • 攜手奮鬥奔小康——2020,吹響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為之奮鬥的夢想終將成真。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連日來,新華社記者奔赴祖國的四面八方,走進火熱的生活,記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脫貧攻堅帶來的山鄉巨變,聆聽廣大人民群眾自強奮鬥、團結攜手奔小康的時代交響。 小康,飽含著中華民族對幸福的憧憬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