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

2020-12-22 網信鄭州

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目標不僅是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也將為全球減貧事業注入信心和動力,為各國推進減貧工作提供參考借鑑,加快推動全球減貧進程。

自然資源的利用更可持續

詹姆斯·林奇

臨近歲末,中國在實現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方面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就。這對世界其他地區具有廣泛的啟發意義。

這一成就得益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不斷增加,為中國家庭提供更大社會保障。這有助於增加消費者信心和消費支出,進而對區域發展和全球增長產生積極影響。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衝擊,對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不容忽視。中國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經濟逐步復甦,政府和企業加大力度幫助農民利用網際網路銷售農產品,許多農村家庭收入在持續恢復。

中國的脫貧成就離不開堅定有效的扶貧政策。縱觀過去40年,中國的減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針一直具有高度的戰略性,「三農」問題長期以來被視為多部門工作的重心。中國政府的扶貧開發模式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特別是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這種方法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中國政府還將許多創新、有效的減貧做法分享給世界其他國家。通過打造「中外減貧案例庫及在線案例分享平臺」,開展全球減貧案例有獎徵集活動等舉措,中國同各國決策者、國際組織的實踐者共享減貧項目信息,方便各方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

中國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並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促使人們關注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應對空氣、水、土壤和塑料等汙染挑戰的必要性。在農村地區落實生態文明理念的成效顯著。隨著自然資源的利用更可持續,農村的貧困和不平等現象減少,糧食安全也得到加強。生態文明正推動更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促進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各項行動。事實證明,生態文明是改善中國農村地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重要驅動力。

亞行的願景就是消除貧困,致力於實現一個沒有貧困,繁榮、包容、有適應力和可持續的亞太地區。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有幸到中國南方一些省份考察。在與中國30多年的合作過程中,我很高興亞行在中國南方及許多其他地區的扶貧工作中發揮了作用,比如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掌握可持續生產和營銷方面的技能,以及改善邊遠地區的交通等。

減貧工作需要持續努力。「十四五」時期,中國蓄勢待發,將在過去五年成就的基礎上再接再厲。

(作者為亞洲開發銀行東亞局局長,人民日報記者王慧採訪整理)

生活數位化走在世界前列

(比利時)麗娜·登格魯丹伊森

從1979年第一次去中國算起,我已去過中國30次。40多年來,我不僅走訪了中國許多大城市,也深入到廣袤的鄉村調研。中國農村面貌的巨大變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說,中國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去年我來到廣西崇左市大新縣堪圩鄉明仕村。這裡群山環繞,碧波蕩漾,風光旖旎。村子裡的路修得很好,村民們的房子大都新蓋沒幾年,不是很大,但都特別漂亮。我住在一家民宿,3層樓房,衛生設施齊全,舒適度不亞於星級酒店。

當地很多壯族群眾身上穿著漂亮的民族服裝。即便是一些老人,手裡拿的也是智慧型手機,這在歐洲並不常見。當地人很友好,熱情地用簡單的英語和我打招呼。商店雖然不大,但日用品琳琅滿目。在那樣一個輕鬆愜意的氛圍中,我找到一種家的感覺。

從當地人的穿著和舉止不難看出,他們生活得很不錯。我採訪了幾位村民,他們告訴我,原來的日子很苦,主要以種地為生,吃飯都成問題。自從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以來,當地政府挖掘旅遊資源優勢,鼓勵並扶持當地村民開發農家樂。生態旅遊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了許多就近就業的機會,也讓他們的收入顯著增加,生活大幅改善,完全擺脫了貧困。

中國有一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為了讓深山裡的農民更方便地走出大山,也為了吸引遊客到生態旅遊景區,當地政府下了大力氣修建從南寧到明仕村的高速公路,我乘坐大巴一路非常便捷。中國現在到處都是高速公路,不僅縮短了各地的距離,也把城市和鄉村連接在一起,實現聯動發展。中國很多鄉鎮從貧困走向富裕,主要就得益於附近城市的帶動和輻射作用。

幾年前我還去了貴州、寧夏、甘肅等地的農村。雖然各地的發展水平不同,但絕大多數農民都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很多上了年紀的農民對我說,現在不僅解決了溫飽,而且還有基本醫療保障,基本上沒了後顧之憂。據統計,中國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口超13.5億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

過去40多年裡,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大城市的摩天大樓和立交橋上,更體現在大量的農民群體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過上了小康生活。很多農民住進了樓房,開上了汽車,在生活數位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7億多人擺脫了貧困,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貧困是世界性難題,中國的減貧成就堪稱世界奇蹟和人類壯舉,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作者為比利時弗拉芒語版《今日中國》雜誌社總編輯,人民日報駐比利時記者任彥採訪整理)

「結對子扶貧」成效顯著

(泰國)頌 薩

中國將於今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這不僅加快了全球減貧進程,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減貧樹立了標杆。包括泰國在內的東協國家與中國積極加強減貧交流與合作,中國政府通過舉辦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東協+3」村官交流項目等活動分享了中國扶貧的經驗成果。

泰國傳統形式的扶貧以捐款捐物為主,中國的精準扶貧則做到了「授人以漁」。去年3月,孔敬府省、縣級官員一行28人,在中國駐孔敬總領館的安排下,赴中國廣西實地考察和學習中國精準扶貧的經驗,當地因地施策、產業扶貧等一系列做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考察團回國後,我組織孔敬府相關部門研究制定扶貧方案,在方案制定的各環節充分參照中國經驗、借鑑中國扶貧模式。

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完善的責任和動員體系,數百萬扶貧幹部是決勝脫貧攻堅的中堅力量。孔敬府借鑑中國的結對幫扶做法,制定了一名官員負責兩戶貧困戶的計劃,選派700多名官員對口幫扶。在扶貧過程中,我們要求扶貧官員把貧困戶家庭「看做自己的家,同甘共苦」,每次到村子裡,都要「聽問題,找方法」,與他們攜手擺脫貧困。在「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時,也借鑑中國的「建檔立卡」做法:每深入到一個家庭,都會統計這個家庭有幾口人,從事什麼職業,有何技能,收入多少,幾個孩子,學習情況如何等,將信息登記在冊。在調研基礎上找到貧困的根源後,我們再「因戶施策」,提供有針對性的幫扶。這些做法在泰國尚屬首次。

孔敬府180萬人口中80%是農業人口。自2019年10月實施「結對子扶貧」項目以來,經過各部門的合力並舉,通過幫貧困戶找工作學手藝、聯繫企業收購高附加值農產品、發展鄉村旅遊、尋求資金改善鄉村基礎設施等,一年來1174戶特困戶已有79%成功脫貧。一名脫貧後的村民高興地對我說:「現在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吃了上頓愁下頓了,每個月還能存上一兩千泰銖(1元人民幣約合4.5泰銖)。全家的脫貧離不開政府『結對子扶貧』項目的幫助,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作為府尹,能夠幫助村民脫貧,我和駐村官員都十分高興和自豪。

孔敬府的對口扶貧模式得到泰國政府的充分肯定,該模式全面成功後,將在全泰國推廣。據泰國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委員會的數據,泰國城市人口中有9.4%處於貧困線以下,而鄉村人口中有26.4%處於貧困線以下,尤其是經濟支柱為農業的東北部和北部最為嚴重。對此,泰國政府要求各府借鑑中國扶貧經驗,希望與中國開展扶貧合作。現在,泰國扶貧政策更強調精準扶貧,找到貧困的根源,從而解決問題。在這方面,中國積累了大量鮮活經驗,為包括泰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有益借鑑。

(作者為泰國孔敬府府尹,人民日報駐泰國記者孫廣勇採訪整理)

扶貧過程體現傳統智慧

(巴西)路易斯·保利諾

我去過不少中國農村地區。幾年前,我駕車從江西到湖北,一路上看到的基本都是富足和繁榮之景,不禁好奇地問中國同事,中國哪裡有貧困人口。我被告知中國仍有一些貧困地區,但幾次經歷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在廣袤的中國,大部分人都已脫貧。

一系列的數據也與我的觀感相符。數據顯示,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0.6%。改革開放以來,7億多中國人擺脫了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今年,中國將在現行標準下消除絕對貧困,提前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

中國在短時間內實現這一成就,無疑是人類減貧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中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的成績首先要歸功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始終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能夠有計劃地推進貧困等中長期問題的解決。中共十八大以來,大量駐村幹部深入農村進行扶貧工作,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也在不斷增長,強大的資源調動力顯示出無可比擬的體制優勢。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只要堅持正確的政策和不斷地努力,就可以使經濟增長的成果惠及更多民眾。

中國的扶貧過程也是科學、可持續的經濟建設過程,體現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傳統智慧。在中國的貧困地區,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通過產業扶貧政策,加強專業技術支持,以提高當地農民的生產力。截至目前,產業扶貧幫扶政策覆蓋了超過98%的貧困戶,832個貧困縣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超過100萬個,建成各類產業扶貧基地超過30萬個。此外,實施西部大開發、改善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也是中國消除貧困的戰略重點。目前中國農村4G網絡覆蓋率超過98%,農戶可以利用網際網路更便捷地實現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尋找更多創收機遇。

當今世界仍有約7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根據世界銀行10月初發布的報告,到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1.5億人陷入極端貧困。在此背景下,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將增強國際社會消除貧困的信心,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不僅通過自身的脫貧實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鑑,還積極展開國際合作,以實際行動助力他國減貧。例如,中國在非洲援建了20多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使大量當地民眾受益。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在交通領域的全面實施預計將幫助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未來,隨著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和持續發展,中國將對世界減貧事業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

(作者為巴西聖保羅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人民日報駐巴西記者張遠南採訪整理)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
    朱海鵬攝(人民視覺)  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目標不僅是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也將為全球減貧事業注入信心和動力,為各國推進減貧工作提供參考借鑑,加快推動全球減貧進程  自然資源的利用更可持續  詹姆斯·林奇  臨近歲末,中國在實現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方面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就
  • 田間地頭,感受中國減貧實踐(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
    他們是中國脫貧攻堅的見證者、參與者,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開展減貧國際合作的推動者深入農村參與科技助農本報記者張丹華在陝西省楊凌無花果栽培基地,巴基斯坦小夥兒金樂天正在測試有機肥中氮磷鉀元素的含量。「楊凌的無花果有20多個品種,而我們國家只有幾種。
  • 田間地頭,感受中國減貧實踐(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_新聞...
    他們是中國脫貧攻堅的見證者、參與者,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開展減貧國際合作的推動者深入農村參與科技助農本報記者 張丹華在陝西省楊凌無花果栽培基地,巴基斯坦小夥兒金樂天正在測試有機肥中氮磷鉀元素的含量。「楊凌的無花果有20多個品種,而我們國家只有幾種。我想引進一些品種到巴基斯坦,同時製作無花果葉有機肥,實現循環利用。」
  • 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將走向何方?——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側記
    「中國的發展不僅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中國為全球經濟的發展,促進經濟、拓展貿易、擴大投資等都作出了貢獻。」……在日前召開的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來自比利時、匈牙利、柬埔寨、塞內加爾等國家和地區的外方參會人士紛紛高度肯定中國減貧成就及經濟發展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說,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減貧是世界減貧的重要組成部分。
  • 積極促進國際減貧合作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中國波瀾壯闊的減貧進程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的壯麗詩篇,這對世界減貧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貢獻中國力量,加速世界減貧進程。歷經40多年接續奮鬥,中國7億多人擺脫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 中國減貧的奧秘是什麼
    原標題:中國減貧故事為何如此動人在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一位國際人士讚嘆:「因為經歷過貧困,我深深感到,貧困不僅會在物質上,也會在精神上削弱人們的能力,讓人失去自我價值認同。正因如此,消除貧困才顯得如此重要,中國成功的減貧故事才如此動人。」
  • 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寶貴減貧經驗(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
    人民視覺國際人士認為,中國讓數億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是一項偉大的成就,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的減貧經驗把中國扶貧模式帶回家鄉(摩洛哥)納賽爾·布希巴1995年,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利用在中國留學的機會,我走訪了很多城市和鄉村。
  • ...國際社會對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認識和評價
    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的歷史豐碑——國際社會對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認識和評價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世界政黨研究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向如期實現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目標奮勇前進,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熱議。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樹立了嶄新豐碑,為人類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世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 習近平向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致賀信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12月14日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  習近平指出,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鬥目標,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2012年以來,中國在之前扶貧攻堅的基礎上,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 「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這裡的減貧成效,我們一起見證——跟隨...
    24日,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在甘肅省隴南市召開。研討會現場,與會嘉賓正在認真聽取經驗分享。來自模里西斯共和國等多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的近百名代表齊聚甘肅隴南,聚焦甘肅,實地聆聽甘肅減貧故事,放眼全球,共同探討全球減貧事業的「中國智慧」。
  • 推進全球減貧、分享中國經驗 「國際減貧理論與實踐」專題論壇舉辦
    「國際減貧理論與實踐」專題論壇 中國社科報楊崇海 攝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 (記者 陳溯)1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農村發展研究所承辦的「國際減貧理論與實踐」專題論壇舉辦,會議旨在推進全球減貧事業、
  • 人民日報和音: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習近平主席向論壇致賀信,闡明中國黨和政府致力消除貧困的歷史進程、偉大成就和國際貢獻,強調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美聯合創作團隊歷時兩年,深入到中國的田間地頭、大山深處,記錄下了鑄就偉大事業的艱辛歷程。今天,這部紀錄片的多語種版本正式向全球發布。我相信,這部紀錄片會讓觀眾對中國的脫貧故事有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也希望通過這部片子向國際社會分享中國的脫貧經驗,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媒體應有的貢獻。
  • 專訪:中國減貧事業為世界提供重要參考——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許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2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在2020年實現國內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增添信心和動力,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可供借鑑的經驗。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中國式減貧」照亮人類共享繁榮新未來...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指出,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減貧事業面臨嚴峻挑戰。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千年幸福追逐,千年戰貧歷程,在14億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終於變成了現實。
  • 【地評線】南方網評:「中國成就」加速世界減貧進程 「中國力量...
    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中國在堅持不懈抓好自身脫貧攻堅任務實現的同時,更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野和胸襟,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勁動力,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成就」為世界減貧進程注入了「加速度」。消除貧困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也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首要目標。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消除貧困的成效不僅關乎自身發展,也關乎全球減貧進度。
  • 國際社會:中國減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
    人民網聯合國10月16日電(記者 李曉宏)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同中國國家行政學院16日聯合舉辦「加強公共機構作用,實現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線上研討會。與會各方表示,中國減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為全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重大貢獻。
  • 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舉行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京開幕。
  • 綠色發展與脫貧攻堅的內在關聯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減貧成就。一方面,我國提前10年完成了聯合國的減貧目標,兌現了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在中國大地上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蹟」。
  • 人類減貧事業的「獨龍江樣本」
    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直過民族」獨龍族,在自然條件極惡劣、經濟社會發展極落後的條件下,各級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為其摸清貧困之根、號準貧困之脈、開準脫貧之方,在2018年率先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貧困」的樣板答卷,為人類減貧事業提供了極端貧困人口較少民族的脫貧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