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減貧事業的「獨龍江樣本」

2020-12-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要:擺脫貧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反貧困是人類共同的使命。改革開放以來,黨與政府高度重視中國貧困問題,走過40年的減貧歷程。結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在脫貧攻堅的最後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為扶貧開發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雲南獨龍族脫貧成功提供了精準扶貧方略的實踐範本。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直過民族」獨龍族,在自然條件極惡劣、經濟社會發展極落後的條件下,各級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為其摸清貧困之根、號準貧困之脈、開準脫貧之方,在2018年率先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聯合國「消除一切形式貧困」的樣板答卷,為人類減貧事業提供了極端貧困人口較少民族的脫貧樣本。

  關鍵詞:精準扶貧;人類減貧;全民小康;獨龍江脫貧

 

  「貧困問題一直是困擾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難題,同時也是引發社會動蕩、不安和衝突問題的導火索。」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減輕貧困是一個面臨多方面困境的世界難題」,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和共同理想,是人類共同的使命。隨著中國扶貧工作進入最後脫貧攻堅階段,農村貧困地區的孤島效應更為顯現,這些地區成為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主戰場。「在科學評估進展狀況的基礎上,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進行認真梳理」,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黨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任務,「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和對全世界的莊嚴宣告。

  當前,貧困地區正處於全面脫貧和全面小康的決勝期,如何解讀精準扶貧政策、如何落實精準脫貧方案,解決「孤島效應」對全民小康的阻礙,破解小集中、大分散、區域性貧困問題已成為「十三五」 中後期的工作重點。

  一、精準扶貧的理論研究框架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農村考察時提出扶貧脫貧的新理念——精準扶貧。「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後五年,貧困問題是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中的重大問題。精準扶貧作為未來中國扶貧、脫貧的主要方式,是在經濟減貧效應衰減情況下採取的極具針對性的措施,是中國特色扶貧戰略模式的階段性調整。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精準扶貧思想已經納入到新時期中國扶貧開發的戰略指導思想體系中,從中央到地方通過一項項政策措施將國家扶貧的物質通過「精準滴灌」的方式輸送到貧困之根,進而實現精準脫貧的目標。

  從精準扶貧的提出到發展來看,歷經了概念雛形到政策落實,從貧困區的劃分到縣、村、戶、族的層層精準的過程,精準扶貧的含義由淺入深,得到了不斷豐富。扶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環節,體現出社會主義社會本質要求,是中國政府針對貧困地區的差異,對扶貧對象採取差異化脫貧政策,通過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解決脫貧難的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五年計劃中,中國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設定為扶貧開發的基本方略,通過遵循科學有序的扶貧方式,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因時因地因策地針對貧困村戶開展聯動幫扶和分類管理,並引入動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開展精準考核的過程。從政策文件和學者研究來看,精準扶貧是指政府通過財政政策調節資源的再分配,利用財政資源的撥付,將款項直接輸送到精準識別出的貧困群體中,再由扶貧組把握區域貧困原因、找準扶貧方式,快、準、狠地實現貧困村戶的脫貧攻堅工作,從技術方面回答了「扶持誰」「誰來扶」「如何扶」等問題,更要從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精確把握致貧原因、滴灌式的精準幫扶、共享發展成果等方面來全面把握精準扶貧內涵。

  本文立足於精準扶貧理念,從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考核三個方面入手,闡釋獨龍江的脫貧之路。以雲南省社會科學院2020年8月深入獨龍江田野調查所得,從獨龍江脫貧攻堅的成效和經驗入手研究,探索獨龍族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性跨越」的實現路徑,以期為全面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政策參考。

  二、精準識別:獨龍江及其貧困之源

  雲南省集少數民族、邊境山區、深度貧困等多位致貧因素為一體,尤以獨龍族減貧任務最為艱巨。長期聚居在獨龍江地區的獨龍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中為數不多的「跨境」「直過」和「人口較少」民族。21世紀以來,獨龍族貧困狀況引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實施「整鄉推進整族幫扶綜合發展五年規劃」,助推獨龍族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獨龍族世居於中緬邊境的獨龍江河谷,是橫斷山脈三江併流核心區,雖然生態環境極其優美,但生存條件卻極端惡劣,脫貧攻堅的起點低、難度大。

  (一)地理制約 交通閉塞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毗鄰緬甸,地處滇藏結合部,屬於典型的「兩山夾一江」自然地理格局,是中國原始生態保存最完整的區域之一,由於長期封閉,這裡曾被譽為「雲南最後的秘境」。全鄉總面積1994平方公裡,是獨龍族的主要聚居地,現居住人口4153人。獨龍族是中國28個總人口在30萬以下的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也是9個「直過民族」之一。獨龍江鄉地處橫斷山脈的核心區,位於中國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交界處、西部地槽區與中國東部地臺區之間的康滇地軸,印支運動使區內褶皺隆起成陸,並形成一系列斷陷盆地,古冰川侵蝕與堆積地貌廣布,現代冰川作用發育及重力地貌作用,年降水量在2932—4000毫米之間,是亞洲三大「雨極」之一,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複雜的地質結構、長期投入不足,造成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嚴重滯後,使獨龍江地區成為人類生存條件最惡劣、生產條件最薄弱的區域之一,這使得獨龍江鄉成為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少數民族聚集區,最後一個移動通信設施聯通的鄉。

  到2009年末,獨龍江鄉還有12個自然村不通公路,31個自然村不通電,1/3的群眾飲水困難;沒有郵政所和金融服務機構;師資力量薄弱,受教育年限僅為4.7年,1/3的群眾還未掃盲;缺醫少藥現象突出;沒有支柱產業,自我發展能力弱,多數群眾吃糧基本靠退耕還林補助糧,花錢靠農村低保,人均生產糧食201公斤,人均經濟純收入916元,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生產基礎極其薄弱,處於整鄉整族貧困狀態。

  (二)粗放作業 產業單一

  基於獨龍江獨特的「有天無地、有山無田、有人無路」的地理環境,薄弱的基礎設施建設,居住在這裡的獨龍族人民整體處於深度貧困狀態,社會發育程度、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民族。從第一產業角度看,以草果、花椒、核桃和重樓種植等傳統農業為主導,畜牧業主要以獨龍雞保護和擴繁為主。但是由於地理和氣候因素的制約,可利用的耕種土地特別是可保水報肥的土地較少,加上當地居民對農牧業管理粗放,導致農作物收成低,自身保障係數不足。該地區的第二產業原有基礎薄弱,也因屬「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資源開發難度、生態環境約束和環境保護任務,缺乏進一步發展的土壤和環境,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第三產業也因為起步晚,旅遊設施尚不完善,沒有形成「吃-住-玩」一條龍服務,當地居民創收少。當地道路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務雖也有一定的發展,但是均處於起步階段。粗放作業習慣、薄弱的三大產業基礎、生態環境的制約,使當地發展一直受限。

  總而言之,獨龍江的貧困一是因為自然環境惡劣。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導致建設成本高、工作成本高、生活成本高和幹部群眾收入低。二是社會發育程度低。獨龍族屬於「直過」民族,族人基本靠退耕還林補助和農村低保生活,產業結構單一,社會事業滯後。三是基礎設施薄弱,通路、通電、通水、通信等基本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基本處於零起點狀態。四是生態保護任務重壓力大。全鄉處於「三江併流」腹地,是主體功能定位的限制開發區,近90% 的面積屬於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生態環境的約束和保護任務繁重。獨龍江鄉在這樣的深度貧困狀態下,社會發育程度、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其他民族,幾乎包羅了人類貧困史上所有的貧困現象,成為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是「三區三州」國家層面深度貧困地區的一個縮影。在很多獨龍族群眾心裡,貧窮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所有人都會問:這樣的貧情條件下獨龍江是如何實現整族脫貧的?

  三、精準幫扶:獨龍江的脫貧之路

  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面對獨龍江脫貧難題,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回信、一次接見」獨龍族幹部群眾,國家實施精準脫貧方略,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方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獨龍江,獨龍江通過清晰的工作理念、精準的工作方略、紮實的工作方法,終得打開擺脫貧困之門的金鑰匙,使深度貧困的獨龍族實現了從整體貧困到率先整族脫貧的歷史性跨越,生動詮釋了「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的辯證關係。

  (一)精準發展支柱產業

  獨龍江的產業發展結合當地土壤、氣候、水文、植被等多方因素,創造了林、農、牧、遊「複合」 特色經營模式,形成了以草果種植為主,以重樓等中藥材種植、獨龍牛和獨龍蜂等養殖為輔的特色農業產業體系,通過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僅草果一項全鄉種植6.8萬餘畝,人均超過16畝,人均增收2648元,預計3年後全部掛果產值還能翻番,草果搖身一變成了獨龍江增收致富的「金果果」。當地政府推進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建設產業美、民居美、環境美、鄉風美、生活美的「五美鄉村」,大力推進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增加群眾增收渠道。通過全面開展農村飲水安全行動,確保群眾吃上乾淨水、放心水,獨龍江群眾改變了過去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從「吃得飽、吃得好、飲水安全」三個層面徹底解決了「不愁吃」的問題。

  (二)精準改善居住環境

  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讓雪山天險變通途,結束了半年大雪封山的歷史年,當地建設完成5座跨江大橋、4座生產便橋,結束了出門過溜索的歷史。建設完成滇藏界至中緬邊界107.5公裡的邊防公路和村組公路,獨龍江基本的交通網絡形成,結束了物資進不了獨龍江的歷史。開展工程施工、種植養殖、旅遊服務、木雕工藝、機動車駕駛、電子商務、酒店管理、鄉村導遊等技能知識培訓, 鼓勵獨龍族人外出就業、自主創業,目前從事運輸、旅遊餐飲、個體經商、手工藝品製作和外出務工的獨龍族群眾佔全鄉總人口的40%以上,新興的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加速了獨龍族群眾認識和融入外面世界的進程,進一步打開了獨龍族群眾的視野。獨龍族人民徹底告別了過去沒有鋪蓋被褥、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獨龍毯裁剪的衣服,甚至無衣可穿的歷史,從根本上解決了「不愁穿」的問題。

  (三)精準服務民生事業

  首先,獨龍江注重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扶貧工作,建設完成1 所九年一貫制中心學校和4 個小學教學點,獨龍江鄉6個村委會實現學前教育全覆蓋。實施「雨露計劃」等社會助學行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全覆蓋,大力宣傳義務教育法,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和升學率連續五年保持在100%。積極發展「網際網路+ 教育」,形成以「三通兩平臺」為基礎,包括幼教雲、職教雲、班班通、人人通等系列產品的信息化教育。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全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斷提高,做到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2019年獨龍族有了第一個女碩士研究生,廣大獨龍族群眾「到2035年,爭取每戶都有一個大學生」的心願正逐步實現,貧困代際傳遞的問題不復存在,獨龍江「義務教育有保障」的問題已經徹底解決。

  其次,獨龍江完成鄉中心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醫療衛生用房建築面積達2679平方米,配備齊全了彩超、X光機、手術臺、洗胃機、心電護理儀、多功能麻醉機等鄉鎮衛生院必備的醫療衛生器材設備,基層醫療衛生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面落實醫療保障政策,對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給予全額資助,實現參保率100%,大病、慢性病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率達100%,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參保率實現100%。嚴格實施社會兜底政策,做到應納則納、應兜則兜,全面鞏固六類人員及邊緣戶收入問題。衛生事業的發展,解決了獨龍江缺醫少藥、看病就醫難的問題, 獨龍江「基本醫療有保障」的問題已經徹底解決。

  同時,獨龍江興建獨龍新寨,實現獨龍族農村群眾人畜分離,完成209戶安居房改造提升,將原先分散的41個自然村易地搬遷至水、電、路、衛生、文化設施齊全的28個集中安置點,建成獨具民族特色的安居房1068套,實現全鄉群眾安全住房100%保障。如今每個獨龍族群眾都住上了安全穩固的住房,獨龍江「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問題已經徹底解決。

  (四)精準實現文明脫貧

  獨龍江緊扣生態主題,推動退耕還林、以電代柴,成立生態扶貧專業合作社,立足富集的綠色資源,順應自然規律,科學組織和安排生產生活,堅持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科學控制草果種植面積和種植範圍,順勢發展重樓產業,提高單位土地生產效率,培育發展鄉村旅遊產業,讓廣袤無邊的山林、美麗怡人的自然風光等都成為致富的「聚寶盆」,真正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脫貧難題,讓處於深度貧困的獨龍族人民擺脫了長期貧困的歲月,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實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理想, 了卻總書記對獨龍族困難群眾「吃的怎麼樣、住的怎麼樣」的牽掛。

  四、精準考核:獨龍江的小康之象

  數據無言,但訴說著山鄉巨變;時間為證,見證著獨龍江的跨越之路。今天的獨龍江路通了、燈亮了、房子牢了、產業強了、環境靚了、保障足了、百姓笑了。交通、通訊基礎設施明顯完善,九年一貫制學校、獨龍族博物館、敬老院、中心衛生院、文化站、農村信用社等基本公共設施一應俱全。「老縣長」高德榮說:「短短幾年時間裡,獨龍族人從沒見過車,到聽說車,到看見過車,再到現在買車並且會開車」,這生動形象地說明獨龍江正從貧困、封閉走向幸福、美麗。特色產業選育精準,「草果脫貧、文旅致富」的產業發展思路深入人心,複合型產業發展加快推進,生態觀光、民族文化體驗、生物多樣性研學「三位一體」的旅遊融合發展之路雛形已現,實現戶均1—2個穩固特色產業。實現醫保、大病保險全覆蓋,建立從學前2 年到高中階段全過程、廣覆蓋的學生資助體系……群眾看病難、上學難問題得到徹底解決。獨龍江鄉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鄉鎮,獨龍族優秀的共產黨員「老縣長」高德榮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紮根獨龍江長達10年的孔玉才榮獲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獨龍江正大步朝著「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的偉大目標邁進。

  「公路通到獨龍江,公路彎彎繞雪山,汽車進來喜洋洋,獨龍人民笑開顏啊喲拉喲。」獨龍族老百姓高禮生的一首《幸福不忘共產黨》唱出了獨龍族人民的心聲,也唱出了獨龍江脫貧攻堅的光輝成就, 也唱出了新時代一個走向全面小康的獨龍族神話。獨龍江幾乎包羅了人類貧困史上所有的貧困現象, 獨龍族整族脫貧是人類減貧史上的一項壯舉,兌現了「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 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體現,為世界其他人口較少民族整族脫貧樹立了標杆。獨龍江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是人類減貧事業的一個樣本。

  五、共享精準脫貧成果:獨龍江的「蝶變密鑰」

  獨龍族從原始社會生活狀態,脫離貧困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從整族深度貧困到整族全面脫貧,實現了物質形態的歷史性「蝶變」,是中國實施精準扶貧的縮影,亦是對扶貧開發歷程的肯定, 更為廣大發展中國家乃至全人類減貧事業提供了方案,美國《赫芬頓郵報》評論:「如果我們能從中國的努力中汲取經驗,在全球創造另一個中國奇蹟, 那麼,甚至可以說,我們將永遠帶領人類走出貧困。」既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獨龍江取得歷史巨變的經驗,揭示了一個民族一步跨千年的「蝶變密鑰」,其意義是世界性的、影響是全人類的。

  (一)政策引導是精準脫貧的關鍵

  在中國的多層集權體制下,特有的「文件政治」現象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黨與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條例就是一種典型的「文件政治」,指明了當前及未來扶貧脫貧的工作路子和方向,具有強烈的政策引導作用。雲南省政府根據省內15個特有民族制定脫貧發展方案,包括《雲南省貧困縣分年度脫貧摘帽計劃》《雲南省全面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行動計劃(2016-2020 年)》等5項精準扶貧行動計劃。正是在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才實現獨龍江的脫貧工作圓滿完成。

  脫貧攻堅以來,黨中央自上而下建立了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的責任體系,精準識別、精準脫貧的政策體系,上下聯動、統一協調的工作體系,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幫扶體系,廣泛參與、八方支援的社會動員體系等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脫貧攻堅的制度體系;各級政府統籌制定了一系列脫貧攻堅方針政策,確保脫貧攻堅工作落在實處,誠如獨龍族群眾發自內心所唱的那樣「黨的政策就是好,幸福不忘共產黨」。獨龍江的脫貧,更離不開總書記的特殊關心關懷。2014年以來,短短五年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回信」和「一次接見」獨龍族群眾, 給獨龍族整族脫貧提供了方向和遵循,增強了勤勞的獨龍族人民擺脫貧困的信心,不辱使命,奮勇前行。

  (二)制度融入是精準扶貧的保障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和完善,給國家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根本性、決定性的制度優勢。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亦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和對全世界的莊嚴宣告。

  精準扶貧政策的制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保障,也是「十三五」規劃和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關鍵舉措。獨龍江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一個代表,其脫貧攻堅工作的勝利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形成大扶貧格局,推進精準脫貧,實施精準方略,拿出「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才打破了貧困人口減到一定數量就減不動的瓶頸,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走出了一條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科學治理之路,推動獨龍江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人類減貧事業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政府市場雙手推動扶貧工作

  中國的改革是國家推動的市場化過程,而貧困地區的市場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特別是少數民族還存在許多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文化、制度和規範,因此減貧的過程可以被看作是政府強力推動的市場化過程。精準扶貧的提出,不僅是對傳統扶貧開發工作的重大改革,更是利用財政手段集中市場資源,對症下藥,通過政府財政政策和市場調控行為助力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恰是政府與市場雙作用的結果。獨龍江脫貧是在改變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貧方式的前提下,因村因戶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精準發力形成「拳頭效應」。著眼「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的問題,既著力解決迫在眉睫的「兩不愁三保障」民生問題,又立足於獨龍江的資源稟賦,順應科學規律和可持續發展要求,放眼謀劃長遠發展的願景,以務實的工作作風、認真細緻的工作態度,創新實踐「五到一線」工作法,把「六個精準」的要求落實到每項工作、每個環節、每個步驟中,精準發力,根據「造血」功能需要來「輸血」,靶向施策斬斷「窮根」,真正做到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四)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扶貧開發

  「調動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精準扶貧不僅僅是政府的事,而是在政府引導下積極引入社會方方面面參與到新一輪的扶貧攻堅之中,激發社會扶貧活力,實現多元參與的扶貧模式。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正是通過整合全社會各方力量,實現社會扶貧資源的有效動員、整合和精準配置,從而形成強大合力,主要體現在結對幫扶、定點幫扶、東西部扶貧協作等方面。社會各界聚焦獨龍江,在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給予傾心、傾情、傾力相助,尤其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幫扶幹部克服大雪封山、遠離親人的困難,紮根邊疆,奉獻出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獨龍江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是廣泛參與、八方支援的社會動員體系的生動實踐。

  (五)精神脫貧才是精準脫貧的核心

  「幸福不會從天降。」「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擺脫貧困既要擺脫物質的貧困,更要擺脫精神的貧困。「只要精神在,高山給我們低頭,洪水給我們讓路」,「人民楷模」高德榮老縣長的話生動詮釋了獨龍族人在有天無地的獨龍江練就的頂天立地的氣魄,也是獨龍族群眾最生動的精神寫照。在獨龍江以「老縣長」為代表的幹部用「說給群眾千百遍,不如帶著幹一遍」工作作風彰顯公僕本色, 群眾用「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和「要我富到我要富」 的思想轉變,展現高尚的意志品質,凝聚起了獨龍族人越戰越勇的磅礴力量,把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高效轉化為建設好家園的強大動力。

  六、結 語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計劃實現以後,我們應展望未來,肩負「再出發」的歷史使命,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前進。獨龍族作為精準脫貧階段的一個縮影,能夠實現整族脫貧,意味著老百姓生活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為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共享改革成功的結果。獨龍江在脫貧摘帽後,快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要求,制定並啟動實施《獨龍江鄉「鞏固脫貧成效、實施鄉村振興」行動方案》,大力培育綠色生態農業,全力打造獨龍江旅遊品牌,積極創建獨龍風情小鎮,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更大、更長遠、更可持續的扶貧效益、發展效益不斷探索。明天的獨龍江必定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魅力無窮的人間仙境,也是感恩奮進的獨龍族人永世守護的美好家園。

  在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無數讓世界驚嘆的「中國奇蹟」的時代,在中國脫貧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畫卷中,獨龍族整族脫貧可以讓世界任何貧困落後的地方看到希望,也是生動實踐推進理論創新的典型案例,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深刻理論內涵。獨龍江脫貧的實踐為人類減貧事業、為我們構建馬克思主義人類減貧理論提供了鮮活樣本。

  (執筆人:何祖坤、侯勝、韓博、平金良、王成熙)

  原文請參閱《雲南社會科學》2020年第06期

 

相關焦點

  • 潘基文:亞洲是全球減貧事業的排頭兵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在視頻致辭中表示,亞洲國家是全球減貧事業的排頭兵和主要貢獻者。潘基文指出,1990年,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極端貧困人口生活在亞洲,但這一數字在2015年下降到了6.4%。截至2019年,有記錄以來,超過一半的亞洲國家實現了平均每年超過1%的減貧率。中國對全球減貧有著突出貢獻。
  • 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將走向何方?——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側記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將走向何方?——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側記新華社記者胡璐、謝希瑤「中國為消除貧困制定了具有卓越遠見的計劃,讓數億人脫貧,成就令人鼓舞。」……在日前召開的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來自比利時、匈牙利、柬埔寨、塞內加爾等國家和地區的外方參會人士紛紛高度肯定中國減貧成就及經濟發展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說,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減貧是世界減貧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舉行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京開幕。
  • 習近平向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致賀信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12月14日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  習近平指出,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鬥目標,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2012年以來,中國在之前扶貧攻堅的基礎上,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 積極促進國際減貧合作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過程中始終致力於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合力建設遠離貧困、共享繁榮的美好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後,中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中國波瀾壯闊的減貧進程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的壯麗詩篇,這對世界減貧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貢獻中國力量,加速世界減貧進程。歷經40多年接續奮鬥,中國7億多人擺脫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脫貧故事」。
  • 專訪:希望全球減貧事業儘快重回正軌——訪比利時前首相萊特姆
    新華社布魯塞爾12月16日電 專訪:希望全球減貧事業儘快重回正軌——訪比利時前首相萊特姆新華社記者潘革平出席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的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15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新冠疫情正在影響全球減貧進程,希望各國通過相互學習、多邊合作恢復經濟增長,幫助全球減貧事業儘快重回正軌。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中國式減貧」照亮人類共享繁榮新未來...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指出,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減貧事業面臨嚴峻挑戰。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千年幸福追逐,千年戰貧歷程,在14億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終於變成了現實。
  • 中國減貧的奧秘是什麼
    原標題:中國減貧故事為何如此動人在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一位國際人士讚嘆:「因為經歷過貧困,我深深感到,貧困不僅會在物質上,也會在精神上削弱人們的能力,讓人失去自我價值認同。正因如此,消除貧困才顯得如此重要,中國成功的減貧故事才如此動人。」
  • 專訪:中國減貧事業為世界提供重要參考——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許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2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在2020年實現國內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增添信心和動力,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可供借鑑的經驗。
  • 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
    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目標不僅是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也將為全球減貧事業注入信心和動力,為各國推進減貧工作提供參考借鑑,加快推動全球減貧進程。中國農村面貌的巨大變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說,中國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去年我來到廣西崇左市大新縣堪圩鄉明仕村。這裡群山環繞,碧波蕩漾,風光旖旎。村子裡的路修得很好,村民們的房子大都新蓋沒幾年,不是很大,但都特別漂亮。我住在一家民宿,3層樓房,衛生設施齊全,舒適度不亞於星級酒店。
  • 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
    朱海鵬攝(人民視覺)  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目標不僅是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也將為全球減貧事業注入信心和動力,為各國推進減貧工作提供參考借鑑,加快推動全球減貧進程  自然資源的利用更可持續  詹姆斯·林奇  臨近歲末,中國在實現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方面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就
  • 「地評線」京彩好評:黨建領航 澎湃全球減貧中國偉力丨時評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指出,中國將繼續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提升民生福祉水平。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日前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中國在積極履行國家責任的同時,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出有速度、有力度、有溫度的「中國方案」,這離不開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正確性,離不開各條戰線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的科學性,離不開把黨的理論轉化成為幹事新動力的系統性。
  • 國際社會:中國減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
    人民網聯合國10月16日電(記者 李曉宏)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同中國國家行政學院16日聯合舉辦「加強公共機構作用,實現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線上研討會。與會各方表示,中國減貧成就令全世界矚目,為全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重大貢獻。
  • 【地評線】南方網評:「中國成就」加速世界減貧進程 「中國力量...
    習近平主席指出,要打造包容性、可持續、有韌性的未來,不斷推進全球減貧事業至關重要。中國即將提前10年實現消除絕對貧困目標。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7億多人擺脫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合力建設遠離貧困、共同發展的美好世界。  貧困是人類長期面臨的社會現象。
  • 推進全球減貧、分享中國經驗 「國際減貧理論與實踐」專題論壇舉辦
    分享中國減貧經驗。當天,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翔在論壇致辭中表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減貧事業面臨嚴峻挑戰。只有團結一致、風雨同舟,才能應對困難挑戰、消除全球貧困、提振世界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專訪:中國減貧事業為世界提供戰勝貧困的有效方略——訪寮國國立...
    新華社萬象12月14日電專訪:中國減貧事業為世界提供戰勝貧困的有效方略——訪寮國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老方院長阮維萊新華社記者章建華 波奇寮國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老方院長阮維萊日前在寮國首都萬象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 人民日報和音: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
    12月14日,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習近平主席向論壇致賀信,闡明中國黨和政府致力消除貧困的歷史進程、偉大成就和國際貢獻,強調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為加速全球減貧進程貢獻智慧和力量
    建設開放經濟 推進減貧事業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院士 馬凱碩扶貧減貧是人類崇高的事業。我在新加坡長大。記得小時候,新加坡當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500美元。我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家裡沒有抽水馬桶,更沒有電視。因為經歷過貧困,我深深感到,貧困不僅會在物質上,也會在精神上削弱人們的能力,讓人失去自我價值認同。
  • 《亞洲減貧報告2020》:中國減貧成果令人矚目
    報告以「全球化變動與公共危機影響下的亞洲貧困」為主題,梳理了亞洲減貧最新進展和面臨的挑戰,總結了亞洲減貧的成就和經驗。  報告指出,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亞洲各國和地區減貧工作面臨重重挑戰。儘管如此,亞洲仍是對全球減貧貢獻最大的地區。截至2019年,大部分亞洲發展中國家貧困發生率已經降到了3%以下。
  • 恆昌財富:減貧事業裡程碑 精準扶貧破解世界難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持續開展以農村扶貧開發為中心的減貧行動,並把扶貧開發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致力於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努力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在發展中,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的貧困特徵,適時調整扶貧開發目標和方式,並將其納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規劃。扶貧以來,我國先後經歷了小規模救濟式扶貧、體制改革推動扶貧、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整村推進式扶貧、精準式扶貧五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