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
大家都知道,社會的運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已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金錢對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生存介質。雖然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要知道有時候一分錢也是能壓垮英雄漢。
看過抗戰劇的都知道「大洋」是民國時期的流行貨幣,從劇情中我們可以知道大洋很值錢,因為有了大洋,古人就能夠換娶幾個老婆,但大洋並沒有具體的金錢概念可以透露給我們觀眾,那到底一塊「大洋」折合人民幣是多少錢?
宣統元年,清政府設立鑄幣局,統一發行銀幣。中國銀元因為上有蟠龍像,因此被稱為「龍洋」。各式銀圓被稱為「大洋」。由於時代動亂,戰火連天,很快清政府被推翻,中華民國成立。後於1914年推出《國幣條例》,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定國幣「壹圓」,含純銀90%,這就相當於是銀子。而且國幣上有袁世凱頭像,俗稱「袁大頭」。袁大頭出現後,逐漸取代「龍洋」、「鷹洋」等舊有銀元,在全中國流通。
這時候的中國正處於軍閥割據的年代,各路人馬湧現要改變中國被殖民壓榨的局面,一大批愛國義士紛紛回國挽救國家命運,魯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批,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
1919年,魯迅先生花了3500塊大洋就買下了北京西直門八道灣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而後又在阜成門買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比西直門那座四合院小了些,可才花費800塊大洋。按今天北京四合院炒出天價的房源來對比,一塊大洋折合成人民幣就價值9萬塊錢,那可謂是非常金貴的貨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