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母Z為代表的跑車中,有兩個車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是來自日本日產的Fairlady Z,而另一個就是來自德國寶馬的Z系列。我們常常將雙門跑車稱之為Coupe,如果將Z與Coupe組合,我們能得到什麼結果?自己說的不算,Google一整幅寶馬Z系列的圖片告訴我們,如果Z與Coupe組合,最貼切也最合適的就是寶馬Z。當然這並不能代表什麼,只是一個習慣性稱號而已,所以Fairlady Z粉絲們也不要過激了。
說到Z的誕生,還得歸功於1985年1月1日BMW AG成立的BMW TechnikGTmbH子公司,其在公司的代號為「ZT」,屬於新成立的部門。其主要負責研製和開發一些超前的汽車技術與深究汽車外形上的突破點,作為寶馬科技研發的一個特攻小分隊,他們的研發成果可以說對寶馬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裡工作,可以說是任何一個汽車工程設計師的夢想,在這裡你只管提供想法,其他的都無須考慮,這個搖籃想必也培養出不少超現代設計師吧!
對「ZT」這個部門有所了解之後,得知寶馬Z系列的始祖Z1就是誕生於此,就不足為奇了吧?
圖:全家福。
Z1的誕生承載著「ZT」的夢想,他們想要打造出一部與眾不同的跑車來,不論在外形設計還是內飾設計、都要極具超前意識。Z系列只是這個部門的一個概念車研發項目,它以德語Zukunft的開頭字母「Z」命名,Zukunft譯為中文是「未來」的意思,也表明了「ZT」的雄心壯志和對其的信心。
Z1最能給人留下印象的是那個車門的設計,它並沒有採用常規的外開,而是垂直伸縮式車門,並且車身與車門均是採用塑料材質。而底盤採用了鋼製硬殼式,在當時看來,這些配置都算是超時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非主流了。Z1底盤上的最大亮點就在於初次採用了「Z連杆」的後懸掛,「Z連杆」的原名為「Z-axle」,其得名是因為縱擺臂與橫向連杆組成的形狀像個Z字。Z1的動力系統整套流用E30 325,引擎代號為B25M20的2.5升直列六缸自然吸氣引擎(12氣門),最大馬力170ps@5800rpm、最大扭矩220N m@4300rpm,搭配了5速手動變速器(Getrag 260/5),0-100加速需時7.9秒,前後輪胎尺寸為225/45 R16。
到91年停產時,一共生產了8000臺,對於這部概念超前的Z系始祖來說,意義非凡。
圖:後期的Z1,前包圍與車燈的式樣有所改變。這樣開車會不會有種害怕的感覺?
圖:關了門不僅不那麼怪異,而且車身線條美很多。
圖:內飾的風格與那個時期的寶馬不相上下,類似E30的那種設計,但是請注意座椅後面的翻皮,這種用料不論在現在還是之前,都屬上乘。
圖:很明顯的看到,車門降下去是收藏在車身側面的。
圖:這部車並未量產,團隊的設計之初是Z1 Coupe,但不知為何沒有投入生產。(這樣開著門真奇怪)
圖:把門一關,又是一條好漢!
圖:這樣看過去真像一隻大綠蛙,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Z1 Cross?
圖:這就是Z-axle的真相,注意縱擺臂與橫擺臂的形狀。
雖然說Z1 Coupe沒有投產,但這種設計理念早在Z1中就已經形成,或許是時代的變遷、或許是社會因素導致其的流產,不過寶馬設計師的不屈不撓在後續車型中會體現出來。
寶馬於1996年推出了第二代Z Roadster,依照慣例將其命名為Z3,Z1是基於寶馬E30底盤開發出來的,而Z3是基於E36底盤開發出來的,Z3並沒有像Z1一樣使用「Z-axle」後懸掛,而是採用了拖曳臂半獨立式後懸掛,很多人不解為什麼一部運動型跑車要用拖曳臂式,因為那樣會削弱操控性,但由於配重和調教的緣故,Z3上的拖曳臂表現並不差,這就是為什麼Z3能夠大賣並且火了的原因,一部便宜操控又好的跑車,敢問誰不想要呢?Z3除了是寶馬車系中的新星,同樣也是電影屏幕中的新星,它曾出現《007》系列電影,而一度給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見寶馬公關的確是高人一等啊!
動力部分的選擇與Z1有著天壤之別,雖然大部分的動力總成還是流用E36,但在後期,寶馬還為其增加了M54B25的2.5升引擎與M54B30的3.0升引擎,這兩副引擎都用於E46之上。除了以上引擎,寶馬還為其搭配了M52TUB25引擎,此引擎新增了dual-vanos技術。
何為dual-vanos?寶馬的VANOS系統是一個由車輛發動機管理系統操縱的液壓和機械相結合的凸輪軸控制設備。VANOS系統基於一個能夠調整進氣凸輪軸與曲軸相對位置的調整機構。雙VANOS則增加了對進排氣凸輪軸的調整機構。
由此可以看出,寶馬還是很重視Z3的!
圖:車頭長車尾短,雙腎進氣都是寶馬的臉譜象徵。
圖:原裝的鯊魚腮很帶感。
圖:內飾的設計還是沒有脫離E30的影子,但座椅和方向盤的造型確實很吸引人。
圖:小編在之前一直以為Z3 Coupe只是M系的專屬,其實不然,寶馬也推出過非M版的Coupe。
寶馬不僅僅提供如此多的引擎供選擇,還為其推出了M-power版。
Z3 M分為北美版與歐洲版,前期(99-00年間)它倆搭載的引擎有所不同,歐洲是使用排氣量為3.2升代號為S50B32(325ps@7400rpm、350N m@3250rpm)的自然吸氣引擎,而北美版使用的是排氣量同為3.2升代號為S52B32(243ps@6000rpm、320N m@3800rpm)的自然吸氣引擎。美版的S52B32引擎是基於M52B28擴缸而來,與M52同樣的VANOS系統,換上更激進的凸輪軸,對排氣和潤滑系統進行了優化。
後期,寶馬為Z3 M統一了引擎,代號為S54B32的直六自然吸氣引擎。最大馬力319ps@7400rpm、最大扭矩340N m@4900rpm,壓縮比為11.5:1。
所有的Z3 M均搭配代號為ZF Type C的5速手動變速器,只是終傳比不同而已(S52:3.23:1,S50和S54:3.15:1)。
圖:美版的Z3 M,黃黑搭配,重口味。
圖:同樣是美版Z3M ,不過這是軟頂版。
圖:這個重口味內飾,筆者表示實在無法接受。
Z3 M Coupe的推出可以看做是團隊為Z1 Coupe做的一個延續,也好完成團隊一直想要有Coupe的計劃。但外觀實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圖:美版Z3 M Coupe。
圖:從這邊看過去,和諧不少,車頭太長也是不協調的表現啊。
圖:唉,就這個造型,有多少人能接受?
圖:Z3 M的引擎艙。
Z4可以說是寶馬Z系中知名度最高的,雖然說在Z3時代已經有少量進口中國,但很多人都是只認識Z4不認識Z3,其中的因素也與國內的保有量有很大關係。
Z4於2002年率先在美國市場發布,03年才開始全球範圍的發布。從寶馬的舉動可以看出,Z4出生的目的與市場針對性很強,不再是之前的「試作品」。更大的車身尺寸,更傾向於美式的設計風格,更佳優異的流體力學等等。關於操控性,車身重心被降低、軸距被拉長、寬輪距、使用了多連杆式後懸掛等,說到此其的操控性自然要比Z3提升了不止一個階。說回動力性,Z4將入門級車型塞入了一副代號為N46B20的直列四缸引擎(最大馬力152ps),此引擎還曾用於E46與E90上,這個車型估計是為了滿足喜歡Z4外形那些人的專供;市面上能見度最高的車型還要屬2.5與3.0的版本。
2.5si版本搭載了代號為M54B25的直列六缸引擎,最大馬力221ps,並且搭配5速手動變速器;而3.0版本被寶馬細分出了高功率版與普通版,高功率版搭載的是代號為N52B30的直列六缸引擎,最大馬力268ps;普通版搭載的是代號為M54B30的直列六缸引擎,最大馬力234ps,值得一提的是M54B30在03至11年間獲得了十佳引擎的稱號,3.0車型均配備6速手動變速器。
相對Z3,Z4在安全性上也提高了不少,在04年5月進行的Euro-NCAP測試中,Z4獲得了Roadster車型的最好成績,並且搭配了失壓保行輪胎,讓主動安全更進一步。
圖:第一代Z4後期款,比第一代的設計man了一些。
圖:總覺得這個車燈的設計囧的很。
圖:Coupe版,完全可以將其看成硬頂版,只是不能開蓬而已。
圖:尾箱的設計是否與6系(E63)有驚人的相似?
圖:內飾的設計比Z3進步了不止一點點。
Z3都有出過M-power版本,Z4 M的出現就不必大驚小怪了吧。
Z4M所搭載的引擎與Z3 M後期版一樣,都是代號為S54B32,這一次寶馬沒有玩坑爹之作,這副引擎的流用當然不是拿來就用,寶馬對其進行了一定的調教,最大馬力提升至347ps@7900、最大扭矩提升至365N m@4900,壓縮比還是11.5:1。
圖:不知道是不是多了個M的效果,整體看起來順眼很多。
圖:M與四出的存在在告訴後車,不要輕易惹我。
圖:M版Coupe。
圖:除了M與排氣,其他均與普通版無恙。
圖:注意方向盤與檔把頭上的M標識,內飾變為全黑之後,視覺效果提升很多。
第二代Z4在2009年正式上市,這一代與之前幾代最大的分別就是它不再有敞篷版與Coupe版本,因為寶馬為其加入了可伸縮硬頂,就是一般所說的硬頂版。對於寶馬Z4的直接競爭對手SLK來說,早已經笑而不語了。
新Z4的升級當然不止止那麼膚淺,寶馬在動力方面也第一次為其引入渦輪增壓的動力單元,為了配合渦輪增壓的加入,寶馬在變速器上也沒有省心思,手動變速器一律是6速,還加入了寶馬的7速DCT和8速ZF自動變速器。看這個動力參數,Z4再也不是走的偶像路線…
Z4(E89)使用的引擎:
看得出,寶馬也學精明了,納入渦輪界吃到甜頭了,同樣的引擎可以打造出兩部截然不同的車子來,看來渦輪是未來趨勢這點不可否認。有一點必須要提一下,這一代Z4是第一代啟用iDrive系統的Z系,也就是說在操控上加入了更多的電子輔助,雖說這樣子離最原始的駕駛感越老越遠,但從安全性和上手難易度來說,都是值得的!
這一代Z4還有一個不同之處,不知道各位看出來了嗎?那就是上一代的Z4 M已經被sDrive35is所代替,除了有M系的空力套件之外,還包括了M系專屬的電子懸掛等。
外觀上,新一代Z4要比上一代車身長148mm,寬9mm,輪距也增加2.5mm。但Z4的設計師用線條將其包裝得很完美,相比上一代,視覺上沒有臃腫的感覺。
這樣看上去,新一代Z4進步得不止一點點,不論從外觀還是動力部分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寶馬越來越懂得聽取人民的意見了。
圖:美版sDrive 35i。這一代Z4的設計出奇的美。
圖:輪圈有所變化,但整體看來並不影響Z4完美的設計。
圖:美版sDrive 28i。看前包圍與輪圈都與35i不同,難道這是Turbo版專屬的包圍?
圖:後包圍的設計也不同,果然Turbo版的設計較為運動。
圖:sDrive 35is除了有M系空力套件之外,還有M系專屬的電子阻尼懸掛套件,看樣子這個原生M系包圍與28i的有所不同,並且後視鏡罩採用了銀色殼,讓筆者想起了奧迪S與RS系列……
圖:後包圍的設計也不同,似乎與車身同色的M系原生包圍才是低調的霸氣啊!寶馬近來偏愛類1M的導風口,說實話挺好看。
圖:當然要M到底了,方向盤與門檻上的裝飾條都有M的標識。30i推出過M套件版,那部車的內飾也被M充斥著,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那個有M標識的手動波變速器。
圖:N54B30…還是6缸飽滿一些,換做4缸,車主在開蓋的時候空虛了….
寶馬在這一代Z4中推出了專供賽道的GT3版本,456230美元起售(折合起來將近300萬人民幣),那些富豪又有的奢侈了,筆者認為這種消遣要比其他內容健康多了(你懂的!)。GT3是完全按照賽車來設計製造的,完全符合FIA GT3歐洲錦標賽、國際GT公開賽、ADAC GT Masters 大賽以及勒芒大賽等賽事對車輛的要求,也就是說Z4 GT3很有可能同時出現在多場不同的比賽中。
既然是對應GT3賽事,那就不能再用N54B30了,直接換上了BMW M3上那副S65 V8 4.4升的自然吸氣引擎,搭配6速序列式變速器今非昔比了。此車誇張的空力學與動力等都不是鬧著玩,其已經幫助Team Schubert贏得了杜拜24小時耐力賽,其實力不容小覷!
圖:難道這是BMW Z4 GT3杯麼?
圖:奔跑中的它還是挺美的!
圖:尾翼的誇張程度可見。
圖:V8引擎。
Z8是Z3年代亂入的一個產物,何以說亂入?它其實只是一閃而過的想法,沒想到代號為Z07的概念車一展出便受到大家的極度歡迎,於是乎寶馬想要將其投產。Z8的誕生也為了紀念Z系始祖507,為了那個古老的傳奇而延續的產物。如果將它看成Eagle與捷豹E-type的話,貌似不太對路,畢竟Z8再怎麼說也是出自寶馬之手。
俗話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Z8做到了。寶馬硬生生的將E39 M5上那副V8塞進了它肚子裡,S62B50最大馬力400ps@6600rpm、最大扭矩500N m@3800,試想一下這樣的引擎放在重1.585kg的Z8上可以造成多大的震懾力,足足比E39 M5輕了300kg啊…..這些變態的組合測試中完美的展示出來了,與當時性能標杆法拉利 F360 Modena作對比,Z8在加速、操控、制動系統上都超出了它,可見其的實力!
圖:硬頂版!
出自寶馬的Z8全系搭配6速手動變速器,而Alpina則為其推出了5速AT,看樣子還是Alpina比較人性化,試想一下對於買得起這部車的富豪們,有幾個會老老實實的雙手握緊方向盤呢?
圖:軟蓬版!
Z8生產出來大部分的銷路都跑往了美國,看來世界汽車消費大國的名號不是虛的,也從側面印證了美國佬只看重馬力、操控、加速,而對耗油量,價錢的關注度還是比較低的。當然收入高與燃油便宜這個客觀事實也不能忽略了。
圖:開蓬才更有紳士範兒,筆者覺得最英式的寶馬莫過於它。
圖:美版透視圖!
圖:來自E39 M5上的引擎!
圖:中置儀錶盤、手波、更具創意的方向盤….就是配色怪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