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寶寶在幼兒園家長們最擔心什麼,排名第一的絕對是:「寶寶在幼兒園會不會受欺負。」
這不,開學沒幾天,就好幾個家長因為這事給我們留言——
其實搶東西這事,還真是娃界的「國際化」問題——全世界幼兒園都在發生。
1
比如這群英國孩子,他們在舉行一場比賽。按照規則,贏得比賽的小朋友,可以獲得巧克力作為獎勵。
比賽開始之前,一個名叫裘德的孩子信心滿滿,覺得自己一定能贏得比賽。
可結果自己不僅輸了,還發現贏了比賽的孩子還能得到獎品巧克力。
輸掉比賽的裘德本來就已經很沮喪了,看到贏的小朋友還有巧克力吃更是又急又氣,對著正吃著巧克力的孩子大喊,「分給我們吃」。
面對裘德粗暴的態度,贏得比賽的孩子邊跑開邊喊:「就不,我要離你們遠點。」
輸掉比賽,沒有巧克力吃、還遭到了拒絕,裘德徹底崩潰了,一個人倒在地上哭了好久。
但有趣的是,裘德一邊哭一邊還在不斷觀察,似乎試圖用這種方式告訴那些贏得比賽的孩子:「我輸了比賽,我受傷了,我需要安慰!」
為了安慰裘德,他的好朋友想去幫他要到一點巧克力,但也被拒絕了。
為了拿到巧克力,裘德開始想各種辦法:試圖騙對方分散注意力好偷走巧克力,或者乾脆召集小夥伴一哄而上撕扯搶奪。
一場混亂的搶奪大戰就這麼開始了……
孩子們打成了一片,讓人看著都有點著急:老師呢?怎麼都不管的?
其實老師就在旁邊,但除了確保孩子們的安全,她只是很冷靜地旁觀、不去插手。
因為在她看來,這正是孩子們建立秩序、嘗試溝通的一個過程:
事情過後,兩個孩子都被問起當時的感受。
裘德說自己生氣是因為對方「沒有分享,這不公平」;而得到巧克力的孩子則說「他哭是因為他輸了,所以他沒有巧克力,但是我有。」
你看,孩子們心裡清楚著呢——他們關注的根本不是巧克力,而是巧克力代表的意義:自尊、友誼、理解、同情、爭奪、分享……
雖然當時鬧了矛盾,但當被問到「獎品還是朋友重要」的時候,兩個孩子卻達成了驚人的一致:朋友更重要。
於是,兩個孩子愉快的達成了和解。
拿到巧克力的孩子對裘德說:「下次我贏了比賽的話,我就把獎品分給你。」
裘德也很認真地告訴對方:「那你要加油哦,這樣才能分給我獎品。」
因為爭奪和打鬧,兩個孩子反而建立起了一段友誼,是不是還挺神奇的?
2
過去我們總覺得,家長要教很多原則,比如輪流玩、比如分享,不斷提醒、監督和訓練,孩子才能學會交朋友。
但是越來越多科學的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天生喜歡通過不斷嘗試和別人相處和互動,來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別人想法之間的差異。
在每一次跟人互動的過程他們都在學習,並得出如何與別人相處的結論。
正是通過打鬧、爭奪、吵架這些看似粗暴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孩子一步步培養著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那麼在孩子欺負了別人或者被欺負的時候,大人就什麼都不能做了嗎?
並不是。
我們最好的角色,是在矛盾發生的時候,儘量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更多嘗試的機會;當事情過去後,用高質量對話讓孩子明白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才能更地好解決問題。
這樣,孩子的社交能力才能不斷提升,情商才能不斷提高。
所謂「高質量對話」,不是讓家長去「斷案」,糾結剛才誰對誰錯。
想想剛才那位老師的做法,他是怎麼用3個問題,幫助孩子化解了難題的?那些問題裡,又藏著什麼關鍵訣竅?
不難看出,首先他體恤了被搶巧克力的孩子的情緒,讓她看到自己情緒的同時,也疏導了情緒。
所以當孩子說出哭的原因後,情緒就已經釋放出很大一部分了。
老師接著幫助她,讓她站在搶巧克力小朋友的角度想想,他為什麼會做出讓人不愉快的行為?
可不要小瞧孩子的同理心,只要多加引導,它就會越來越成熟,這也正是高情商的關鍵所在。
當然,孩子有時候也不會完全給出你想像中的答案。
比如這樣的答案也很常見:「他搶玩具,因為他是個壞孩子。」
這種回答,其實是在用標籤化人格迴避問題,我們要幫助孩子把逃避問題的思維,變成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思維。
最好的辦法,就是當孩子們情緒平復後,引導他們主動找對方談談,做些什麼才能讓大家都感覺更好。
比如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讓他學會說「我對你那樣的做法,感到很生氣」,而不是又一次讓他們陷入 「都是你惹我」「是你先動的手」這樣的對錯爭執中去。
其實仔細想想,不管是搶玩具的小朋友,還是被搶玩具的小朋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受歡迎的孩子、更希望在幼兒園能有很多好朋友。
兒童情商教育專家張怡筠博士說:「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能讀懂他人,會交朋友,這些情商力都是重要本領。」
朋友能讓孩子獲得自信、幸福感和歸屬感,也是情商高的具體體現。但這些並不是講道理、聽課訓練出來的,是孩子們在一次次打打鬧鬧、互相幫助中鍛鍊出來的。
聰明的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在試錯中成長的機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