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間搶玩具大人要不要管?這個做法我給100個贊

2021-01-08 年糕媽媽

說起寶寶在幼兒園家長們最擔心什麼,排名第一的絕對是:「寶寶在幼兒園會不會受欺負。」

這不,開學沒幾天,就好幾個家長因為這事給我們留言——

其實搶東西這事,還真是娃界的「國際化」問題——全世界幼兒園都在發生。

1

比如這群英國孩子,他們在舉行一場比賽。按照規則,贏得比賽的小朋友,可以獲得巧克力作為獎勵。

比賽開始之前,一個名叫裘德的孩子信心滿滿,覺得自己一定能贏得比賽。

可結果自己不僅輸了,還發現贏了比賽的孩子還能得到獎品巧克力。

輸掉比賽的裘德本來就已經很沮喪了,看到贏的小朋友還有巧克力吃更是又急又氣,對著正吃著巧克力的孩子大喊,「分給我們吃」。

面對裘德粗暴的態度,贏得比賽的孩子邊跑開邊喊:「就不,我要離你們遠點。」

輸掉比賽,沒有巧克力吃、還遭到了拒絕,裘德徹底崩潰了,一個人倒在地上哭了好久。

但有趣的是,裘德一邊哭一邊還在不斷觀察,似乎試圖用這種方式告訴那些贏得比賽的孩子:「我輸了比賽,我受傷了,我需要安慰!」

為了安慰裘德,他的好朋友想去幫他要到一點巧克力,但也被拒絕了。

為了拿到巧克力,裘德開始想各種辦法:試圖騙對方分散注意力好偷走巧克力,或者乾脆召集小夥伴一哄而上撕扯搶奪。

一場混亂的搶奪大戰就這麼開始了……

孩子們打成了一片,讓人看著都有點著急:老師呢?怎麼都不管的?

其實老師就在旁邊,但除了確保孩子們的安全,她只是很冷靜地旁觀、不去插手。

因為在她看來,這正是孩子們建立秩序、嘗試溝通的一個過程:

事情過後,兩個孩子都被問起當時的感受。

裘德說自己生氣是因為對方「沒有分享,這不公平」;而得到巧克力的孩子則說「他哭是因為他輸了,所以他沒有巧克力,但是我有。」

你看,孩子們心裡清楚著呢——他們關注的根本不是巧克力,而是巧克力代表的意義:自尊、友誼、理解、同情、爭奪、分享……

雖然當時鬧了矛盾,但當被問到「獎品還是朋友重要」的時候,兩個孩子卻達成了驚人的一致:朋友更重要。

於是,兩個孩子愉快的達成了和解。

拿到巧克力的孩子對裘德說:「下次我贏了比賽的話,我就把獎品分給你。」

裘德也很認真地告訴對方:「那你要加油哦,這樣才能分給我獎品。」

因為爭奪和打鬧,兩個孩子反而建立起了一段友誼,是不是還挺神奇的?

2

過去我們總覺得,家長要教很多原則,比如輪流玩、比如分享,不斷提醒、監督和訓練,孩子才能學會交朋友。

但是越來越多科學的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天生喜歡通過不斷嘗試和別人相處和互動,來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別人想法之間的差異。

在每一次跟人互動的過程他們都在學習,並得出如何與別人相處的結論。

正是通過打鬧、爭奪、吵架這些看似粗暴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孩子一步步培養著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那麼在孩子欺負了別人或者被欺負的時候,大人就什麼都不能做了嗎?

並不是。

我們最好的角色,是在矛盾發生的時候,儘量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給孩子更多嘗試的機會;當事情過去後,用高質量對話讓孩子明白下次遇到這樣的情況,怎麼才能更地好解決問題。

這樣,孩子的社交能力才能不斷提升,情商才能不斷提高。

所謂「高質量對話」,不是讓家長去「斷案」,糾結剛才誰對誰錯。

想想剛才那位老師的做法,他是怎麼用3個問題,幫助孩子化解了難題的?那些問題裡,又藏著什麼關鍵訣竅?

不難看出,首先他體恤了被搶巧克力的孩子的情緒,讓她看到自己情緒的同時,也疏導了情緒。

所以當孩子說出哭的原因後,情緒就已經釋放出很大一部分了。

老師接著幫助她,讓她站在搶巧克力小朋友的角度想想,他為什麼會做出讓人不愉快的行為?

可不要小瞧孩子的同理心,只要多加引導,它就會越來越成熟,這也正是高情商的關鍵所在。

當然,孩子有時候也不會完全給出你想像中的答案。

比如這樣的答案也很常見:「他搶玩具,因為他是個壞孩子。」

這種回答,其實是在用標籤化人格迴避問題,我們要幫助孩子把逃避問題的思維,變成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思維。

最好的辦法,就是當孩子們情緒平復後,引導他們主動找對方談談,做些什麼才能讓大家都感覺更好。

比如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讓他學會說「我對你那樣的做法,感到很生氣」,而不是又一次讓他們陷入 「都是你惹我」「是你先動的手」這樣的對錯爭執中去。

其實仔細想想,不管是搶玩具的小朋友,還是被搶玩具的小朋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受歡迎的孩子、更希望在幼兒園能有很多好朋友。

兒童情商教育專家張怡筠博士說:「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能讀懂他人,會交朋友,這些情商力都是重要本領。」

朋友能讓孩子獲得自信、幸福感和歸屬感,也是情商高的具體體現。但這些並不是講道理、聽課訓練出來的,是孩子們在一次次打打鬧鬧、互相幫助中鍛鍊出來的。

聰明的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在試錯中成長的機會哦~

相關焦點

  • 遇到別人家孩子搶自己孩子玩具起爭執,媽媽要不要管呢?
    幾乎看完全程的我對小侄子說,若是有人搶你的玩具,對方野蠻且暴力,你可以找大人幫忙,不需要自己一個人硬撐。家長在這方面也要注意,當兩個小朋友在玩同一個玩具時,不代表就是其中一個小朋友搶了另外一個小朋友的玩具。
  • 寶寶搶玩具的時候我們不妨這麼做!
    我想很多寶寶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都想去拿吧,他們還不會分清楚玩具是誰的,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此,也是很多家長所苦惱的!我們大人都有一個習慣,都覺得大的應該讓給小的、主讓客!讓寶寶學會分享:我們先和寶寶商量願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也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如果願意就讓寶寶拿玩具去和小朋友交換玩一下,前提是其他小朋友願意交換哦,如果其他小朋友不願意的話我們也不能強行去搶玩具的。讓寶寶換位思考:如果對方小朋友實在不願意交換,我們就需要做自己寶寶的思想工作了,告訴寶寶如果自己很喜歡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走了會不會很傷心?
  • 「給我打回去」!3歲兒子被小朋友踢頭,媽媽的做法引網友狂贊!
    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有爭論的,有的父母認為不要惹是生非,有的卻告訴孩子反擊回去。而父母的態度,可以決定了孩子一生的選擇,或者能幫助好孩子建立未來的性格。3歲兒子被小朋友踢頭,媽媽的做法引網友點讚!我親戚家的兒子在學校就經歷過被欺負的情況,兒子當時4歲,正處於活潑好動的時候。當天朋友家的兒子正在班級玩玩具,但由於玩具歸屬問題,被兩個孩子用腳踢到了頭,而且並沒有感覺自己不對,反而將玩具搶了過來。這一幕當時就被朋友看到了,他非常生氣地走到了兒子身邊,然後抓住孩子的手打了回去。
  • 如果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走,家長幫孩子「搶回去」很重要
    玩具,能帶給孩子快樂美好,但也往往會帶來很多爭端。對於幼小的孩子們來講,玩具就是他們的精神世界。 經常會收到這樣的私信:孩子的玩具總是被其他小朋友搶過去,是孩子太內向了嗎?大人是否應該鼓勵他搶回來?或者應不應該參與其中?
  • 孩子之間搶玩具,大人鬧到派出所
    葉女士反映,12月26號中午,她帶著四歲多的兒子去玩樂高,後來兒子和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搶玩具,結果小女孩的媽媽動手打了自己兒子。杭州城西銀泰樂高旗艦店的監控錄像顯示,當時小女孩旁邊的空地上,掉了一個樂高玩具,葉女士的兒子走過去撿起來玩,之後兩個孩子就在同一張桌子上一起玩了一陣,後來小女孩要搶葉女生兒子手中的玩具。
  • 孩子不願分享,喜歡搶玩具?家長做好5點,幫孩子度過物權敏感期
    首先,語言上——重複出現「是我的」、「我不給」、「我要」。 當孩子進入敏感期時,對自己的玩具,即使在別的小朋友沒有搶的情況下,也會對對方說這是我的;對於自己家人,別的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就會重複的告訴對方:我的,我的。這是語言方面所表現出的典型特點。
  • 浙江杭州 孩子之間搶玩具,大人鬧到派出所
    舉報   葉女士反映,12月26號中午,她帶著四歲多的兒子去玩樂高,後來兒子和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搶玩具
  • 孩子「姐姐搶我的玩具」,媽媽「你可以搶回來」,還有一句重要
    玩具是我的,我還要玩,你不可以搶。孩子:我說了,可她還是要搶媽媽:那你也可以搶回來孩子:我搶不過姐姐媽媽:那你現在告訴媽媽,就很棒啊。如果是在學校,你的東西沒有想要分享,小朋友想要玩,你可以告訴小朋友,我現在還想玩,我玩好了,再給你。 如果小朋友動手搶,你可以護住自己的玩具,或者搶回來。如果自己搞不定,就告訴老師。
  • 小朋友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家長怎麼做才是明智的
    條件式的快樂,則去掉了競爭的成分,這是很客觀的快樂,你要一個條件,只要這個條件得以滿足,你就會很快樂。第三個層面無條件的快樂,馬丁納稱為「至樂」,處於這一層面時,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條件,就能感覺到快樂與祥和。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分析,孩子可以因為一切事情而快樂,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抱有一種天然的好奇心。
  • 孩子的玩具被搶,是教孩子分享還是搶回來,聰明的父母是這麼做的
    文/小幸運嘛嘛的育兒經「媽媽,他搶了我的玩具!」當別的孩子來搶自家孩子玩具時,媽媽們的反應會是如何呢?A媽媽立刻去把兩個孩子分開,並對自己的孩子說:「玩具要跟小朋友分享的,你這樣太小氣了。」其實,孩子不願意把玩具給別人玩並不是小氣也不是自私,而是孩子有了「物品所有權」的概念,尤其是2歲以後的孩子,會對自己的東西管得特別牢,「我的」是「我的」,別人是不可以碰的。所以很多時候,不管父母怎麼勸說,孩子都不願意拿出來與別人分享。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時,應該怎麼做比較合適呢?
  • 孩子搶玩具就是霸道?背後的原因要了解,3招讓孩子聽話照做
    小區裡有幾個和豆豆同齡的小朋友,大家經常在一起玩。而豆豆特別能搶玩具,每當他搶了別人的玩具,大人們就會拿其他的玩具去哄被搶了的孩子。豆豆媽經常教育豆豆不能搶別人的玩具,要友好相處。豆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處於自我意識的時期,剛剛建立「我」的概念,還不能正確地區分自己和其他的事物,更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3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心裡會認為,不管誰手裡的玩具,都是我的,我可以隨便玩,因此,就會出現看到別人拿什麼就上去搶的行為。
  • 「他搶我的玩具!」孩子這樣說時,兩個寶媽的不同做法影響孩子
    怎麼才能教會孩子分享,對很多媽媽來說是個難題。我們經常教孩子要大方點,把玩具讓給弟弟或者妹妹玩。但是發現,有時候教了孩子,反而變得更加自私。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實是用錯了方法。來說兩個寶媽的例子。這天是周末,媽媽帶著3歲多的女兒小美到自己朋友家去玩。
  • 2歲寶寶為「維護正義」,抓傷搶玩具的小朋友,怎樣處理才靠譜?
    其實也沒多大點事兒,姐妹倆特別愛搶玩具,小的比較「霸道」,姐姐玩什麼,她搶什麼。因為之前我家來客人,也是一個小姐姐,兒子跟姐姐一起玩的時候,也難免會搶玩具,有時候搶贏了還會出手打人,我們看到過一次,就很嚴肅地告訴他,不可以打人,不可以跟好朋友搶玩具,教他跟姐姐商量。
  • 孩子想買玩具,不買耍賴怎麼辦?這位日本爸爸的做法亮了
    「無賴」爸爸,很無敵 小朋友經過玩具店,看見這個想要,看見那個也想要,家長如果不買,有的小朋友就會撒潑打滾,連哭帶鬧,把大人都整得沒轍,眾目睽睽之下,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
  • 孩子搶玩具,90%的父母無可奈何...
    其實,上面這種情況,小朋友爭東西,不給就哭,撒潑打滾,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場合,比如遊樂場、幼兒園、公園,更是屢見不鮮。孩子愛搶東西這個行為看起來好像不是多麼嚴重的事情,但是如果家長處理不好的話,可能會出現特別尷尬的場面。 那麼,家長到底該不該參與孩子的「戰爭」呢,又該怎樣引導孩子化解矛盾?我們弄要清楚,孩子為什麼要搶東西。
  • 新型被「搶」玩具的方式,孩子憋屈,家長有點懵
    現在大家的素質都比較高,家長都會教孩子,別人的玩具,不可以隨便拿,要經過別人的同意,你才可以玩,通常情況下,孩子間玩具玩來玩去,我們在旁邊全程姨母笑就可以了,現在很少有強搶玩具的現象。就在這段時間,孩子好幾次委委屈屈地跑來和我說「某某拿了我的玩具,我想玩」。
  • 老愛亂扔玩具的小朋友,要不要阻止?
    爸媽們別著急,要知道這種行為,其實是孩子們生理和心理活動的體現呢!小手張開,抓住玩具,呀~出去啦!原來氣球扔出去會飛起來,杯子扔出去會碎成好多片,蠟筆亂丟,媽媽是會生氣的......孩子扔東西是一種探索,通過不斷地抓、撕、扔,他的觸覺、視覺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在不斷地提升,同時也能了解物品和空間的關係。
  • 乖寶寶變身「小土匪」,孩子搶玩具別急著訓,搶玩具源於自我發展
    跑去詢問原因,原來是3歲的小可非要從瑞瑞手裡搶玩具,瑞瑞提議交換,小可也不同意。爭搶之中,小可把瑞瑞推倒在地了。 經過了三年的「我能動」「我能走」「我會自己來」的經驗積累。在3歲左右的孩子心裡,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理","他者"的概念十分模糊。
  • 兒子的玩具又被搶了,但我很欣慰……
    我說「棒」有兩方面:一是他不怕比自己大的孩子,敢於搶回自己的玩具;二是小飛機確實拼得不錯,值得表揚。有人說:「孩子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來解決,你這個大人插什麼手?」也有人可能會說:「孩子搶回自己的玩具這不正常嗎?有什麼棒的?」
  • 當孩子對別人說:「這是我的玩具」時,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英英2歲的時候,曾帶去參加一次朋友的聚會,一開始幾個孩子都玩得還挺開心的,但沒過多長時間就突然起了爭執,媽媽們過去了解了下,發現是英英喜歡另一個小朋友的玩具,非要搶過來玩。媽媽把玩具還給了孩子,英英就開始大哭大鬧。後來怎麼勸都沒有用,為了讓英英停止哭鬧,這位媽媽只能答應給孩子買新玩具才就此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