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乃百刃之君,刀是萬兵之首。在古代冷兵器當中,刀的名聲一向是以雄渾、豪邁著稱。尤其在軍隊作戰當中,刀作為重要兵器,常常是冶金大師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製作的。歷史上有名的刀刃,大多數都如雷貫耳,為我們所知曉,如關公持有的青龍偃月刀、名刀大夏龍雀等,而唐橫刀的出現,原本主要用於隋唐時期軍隊持有,是對唐代官方四種刀制的總稱。
與我們所想像的刀有所不同,唐刀的特點是「刀身直狹、小鐔、長柄。」顯得雄渾霸氣,它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而刀身直長,裝飾華美,造型起源於漢代的環首刀。重要的是,它造就了中國刀劍史上的巔峰,無論從技術,或是藝術方面說,唐橫刀都是當時世界上難以媲美的兵器。
「古代刀劍史巔峰之作,唐橫刀出,誰與爭鋒。」這是對唐橫刀的評價,暫不論是否客觀,但為何唐刀能有這樣的名氣?首先,橫刀出現的時代正是國力強盛的唐朝,在當時,國人對刀劍品質的追求力求完美,而中國自公元前西周時期以來在冶煉技術上就處於世界先進前列,隨著漢代發展以來,唐的冶鋼技術得到更強的提升,使其在漢代環首刀的基礎上,採用包鋼法工藝,另外當時研究出覆土燒刃的工藝,使橫刀的背脊和單刃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最後鍛造出在當時性能極為優良的唐橫刀。即使是目前來看,這種唐刀,足以成為中國刀劍史中巔峰之作。
在唐朝鼎盛時期,唐刀主要成為軍隊士兵官方人員的佩刀,但並非是所有的士兵都配有這樣一把製作精良的唐刀。據記載,製作一把唐刀需要花費當時唐朝一名七品官員半個月的俸祿,假如是一隻12500人的部隊,唐橫刀作為士兵的佩刀,幾乎覆蓋百分之八十,同時士兵身穿明光鎧,這樣精良而昂貴的裝備,可見大唐之國力雄厚!
白江口之戰,正是見證唐橫刀的出彩時刻。公元663年,唐朝率領的13000人士兵,在白江口遭遇倭國42000人兵力。此役關乎著日本國力的興盛,在該戰中派出十分精銳部隊,正面對上唐朝裝備精良的人馬。兩軍均在浮於水面的艦船上戰鬥,在面對這樣兵力懸殊的對戰,倭國雖佔有絕對人力,但結果是慘烈敗亡。
由於日本在當時並有製造刀劍的冶煉技術,在制刀技術上仍然是模仿學習中國,而日軍持有的日本刀在當時工藝上看來,還基本處於漢代的環首刀時期,他們所身穿的鎧甲最高也只達到漢代魚鱗甲的水平。而最後的實戰結果,倭國確實在此役中傷亡慘重,這場經典的白江口戰役也使唐朝在當時世界的強盛格局上再添風採。
此役之中,我們能看出唐橫刀在戰況中的有效表現。相較於日本刀,唐刀精良的製作使得刀身十分堅固,在破甲上性能突出,士兵配備唐刀中,長度在70公分至110公分之間,在兩艦之間的甲板戰爭中可以退守進攻,作用十分有效。
「刃長日尺二尺六寸四分,劍鋒兩刃,刀身微曲而非劍。」
在現存正倉院北倉的一口金銀鈿裝唐大刀,正是倭國在戰敗後派遣使者來唐訪問後對唐橫刀進行仿製的一柄唐大刀,它刀身直長,尾部刀分兩刃,如劍,而刀身為更加堅固,開鋒度較厚,犧牲掉一定的鋒利度。這樣刀劍結合造型的唐刀在推刺破甲上具有顯著能為,如果將唐刀與當時的日本刀進行對決,以薄刃鋒利為特點的日本刀也是十分不如唐刀的。
之後,日本「鎌倉幕府」時期,一大批武士對日本武士刀的製造在很大程度上都利用了仿製唐大刀,所以,現今看來,日本刀的特點與唐橫刀如此相像,甚至被很多人稱,唐刀為日本武士刀的先祖。而這樣備受推崇的唐刀為何歷經一代後就消失不見?在五代十國之後,昂貴的唐刀製造技藝將近失傳,而宋朝統一後,作戰特點是面對北方遼人騎兵交戰,唐刀的成本與作戰方式已經不再適合,之後火炮等武器的出現,使得唐刀更加沒落,乃至如今只能成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