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丹丹
茶色有浩然冰心,丹青有草木乾坤,精意覃思皆於方寸間化為意味深長的留白。草木丹青,盞上冰心,丹青譜養浩然之氣,不僅觀己,也可照人。傳丹青,譜茶心。
例如人們在欣賞一幅作品時,先是看看書寫的水平如何,如果缺少筆法、墨法、章法等能力時,欣賞活動有可能會中止。
二是在技法表現的基礎上,往往會把目光和思考聯想集中到意境之上,也就是說,這幅作品給人們會帶來哪些啟迪。
從上述角度來講,書法的技法是基礎,意境才是最終之美。那麼,就意境美來說,是如何實現的,其實現的方法有哪些?
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一種美學思想,也是一種辯證哲學觀點,"意境是一種由主觀範疇的'意'與客觀範疇的'境'結合起來的一種藝術境界。"
書法本來是指由漢字書寫出來的文字,如果把這些文字經過思考、排列出來,就組成了一種"圖式",因此它就變成了一幅圖片式的"圖像"。
主觀是指欣賞者,"意"是指欣賞者的思想、情感、認知等心理感受活動,"境"是這幅圖像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感。
因此,意境就是欣賞者針對圖像所產生的心理聯想活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並且是同時作用後才會產生出"意境",單獨的一方並無意義。
但是,由於人的認知、閱歷、情感的不同,針對"圖像"聯想時,心理產生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這就是意境的哲學辯證思想和美學的心理照應關係。
古人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書法意境美的研究的探索,書法的意境多用"洞達"、"茂密"、"深趣"、"縱橫"等詞彙來形容其深層次的內涵本質。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元常不草,而使轉縱橫。"
意思是說鍾繇的書法雖然不是草書,但卻像草書那樣自然靈動,氣息貫通,仿佛讓人感受到了草書的縱橫流暢。
這種靈動自然的感覺,實際上就是對書法意境美的聯想和描述。
表現書法意境美的必要性
古人創造了文字,而文字的書寫又經過幾千的演變,使得書寫又變成了文化藝術,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書法中 "意境美"作用的結果。
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欣賞,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結果,所以說它是千差萬別的意境,給人帶來的思考啟迪也是不同的。
王羲之最早提出了"書意"的概念,"書意"簡單來講,就是書法中的意味,是透過漢字的本身,讓要感受到的某種"意味"。
唐人記錄了王羲之的說法:"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書法中點畫都能表現出一定的意味,這種意味是用語言無法說清楚的,如果把書法這樣表現出來,一切都是那麼妥帖。
在北宋時期,蘇東坡是書法意境美的倡導者和親力實踐者,他認為,書法中的"意"是指思想、意念、意志、意味等,蘇東坡的"意"與前人的"意"有所不同,他所說的意是建立在"法"的基礎上,而意寫自己的情感。
他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因此,蘇東坡還是要求人們在遵循前人法度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在書寫中表現自己內心的思想,前者是條件,後者是結果,但是沒有意趣的書法是缺少創新的,"蕭散簡遠"是蘇東坡書法意境美的核心理念。
繼蘇東坡之後,黃庭堅、米芾也提出了書法意境美的藝術觀點,他們從各自不同的理解上提出了"韻"、"自然率真"意境表達方法,直到清朝學者劉熙載等人也對此進行了不同的闡述。
劉熙載說:"論書者曰蒼,曰雄。餘謂更當是'深'字。
凡蒼而涉於老禿,雄而失於粗疏,秀而入於輕靡者,不深故也。"劉熙載的這種說法,更是把書法意境美進一步深化了,他說的"深"是從形式感上更為老辣和深化。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書法中的意境美,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伴隨著書寫能力、技法水平的左右,但是,意境的表現也並不是因為技法水平高而高,按照劉熙載的說法,意境美還要"深"和"遠"。
意境美的實現方法
實現書法中的意境美,不能只是盯著前人的遺風去學步,正因為此,古人也提出了"個性"、"創新"的思想觀點,他們反對學書者成為"奴書",要通過讀書、思考、修養等提升自己的藝術觀,通過"行萬裡裡"開闊自己的眼界,從而為意境美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素材。
在古代,寫字的人都是"文化人",但他們卻把書法當作是"餘事",也就是學習、工作之外的事情,古代的文人都會寫字,他們的"正事"就是讀書。
因此,對於書法而言,它是"文化人"的事情,想要寫好字,首先就要讀書,想要表現書法的意境美,就要多讀書,唯有讀書、學養才能獲得書法更深層次的內涵。"腹有詩書氣自華"。
正如蘇東坡所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其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
書法意境美也有形式章法和布局的要求,古人很重視作品的整體感和形式感,他們認為形式感達到了要求,也會產生深遠的意境之美。
清代學者笪重光從布白、墨色變化上論述了意境美的思想。
他說:"匡廓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勻稱。黑圓而白方,架寬而絲緊。"
他認為這種布白隨手安排,字與字、行與行應當根據整體的需要"眼布勻稱",使作品呈現出一定的幾何圖形,其深意也就自然顯現了。
當然,書法意境美的最高要求正如劉熙載所說的"深",達到了山重複、曲徑通幽的藝術感受,才是真正的意境美。
這種方法猶如山水畫的表現手法一樣,用高遠、深遠、平遠實現意境美。
許介川先生書法欣賞
蘇東坡《前赤壁賦》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唐】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原文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宋代:蘇軾《喜雨亭記》原文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許介川 簡介
許介川,筆名許彥。1961年生於福建詔安。畢業於北京大學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展覽中心創作委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民革廣東省孫中山書畫院副院長,民革深圳市孫中山書畫院院長,深圳市書畫家協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第五、六屆青聯委員,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國畫作品和書法作品數十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囯性展覽,並多次獲獎。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清代王素畫、許介川書的,【二十四孝書畫】和【許介川楷書韓愈三文】。海天出版社出版的許介川書法長卷【深圳賦】,2006年榮獲【書法】雜誌頒發的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十佳書法家稱號)。2007年榮獲【中國書畫報】頒發的2007「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稱號。2008年榮獲中國知識產權局頒發的中國智慧財產權文化大使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