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意境」到底是個啥?

2020-12-12 案例知識分享

來源:丹丹

茶色有浩然冰心,丹青有草木乾坤,精意覃思皆於方寸間化為意味深長的留白。草木丹青,盞上冰心,丹青譜養浩然之氣,不僅觀己,也可照人。傳丹青,譜茶心。

例如人們在欣賞一幅作品時,先是看看書寫的水平如何,如果缺少筆法、墨法、章法等能力時,欣賞活動有可能會中止。

二是在技法表現的基礎上,往往會把目光和思考聯想集中到意境之上,也就是說,這幅作品給人們會帶來哪些啟迪。

從上述角度來講,書法的技法是基礎,意境才是最終之美。那麼,就意境美來說,是如何實現的,其實現的方法有哪些?

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一種美學思想,也是一種辯證哲學觀點,"意境是一種由主觀範疇的'意'與客觀範疇的'境'結合起來的一種藝術境界。"

書法本來是指由漢字書寫出來的文字,如果把這些文字經過思考、排列出來,就組成了一種"圖式",因此它就變成了一幅圖片式的"圖像"。

主觀是指欣賞者,"意"是指欣賞者的思想、情感、認知等心理感受活動,"境"是這幅圖像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感。

因此,意境就是欣賞者針對圖像所產生的心理聯想活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並且是同時作用後才會產生出"意境",單獨的一方並無意義。

但是,由於人的認知、閱歷、情感的不同,針對"圖像"聯想時,心理產生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這就是意境的哲學辯證思想和美學的心理照應關係。

古人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書法意境美的研究的探索,書法的意境多用"洞達"、"茂密"、"深趣"、"縱橫"等詞彙來形容其深層次的內涵本質。

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元常不草,而使轉縱橫。"

意思是說鍾繇的書法雖然不是草書,但卻像草書那樣自然靈動,氣息貫通,仿佛讓人感受到了草書的縱橫流暢。

這種靈動自然的感覺,實際上就是對書法意境美的聯想和描述。

表現書法意境美的必要性

古人創造了文字,而文字的書寫又經過幾千的演變,使得書寫又變成了文化藝術,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書法中 "意境美"作用的結果。

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欣賞,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結果,所以說它是千差萬別的意境,給人帶來的思考啟迪也是不同的。

王羲之最早提出了"書意"的概念,"書意"簡單來講,就是書法中的意味,是透過漢字的本身,讓要感受到的某種"意味"。

唐人記錄了王羲之的說法:"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書法中點畫都能表現出一定的意味,這種意味是用語言無法說清楚的,如果把書法這樣表現出來,一切都是那麼妥帖。

在北宋時期,蘇東坡是書法意境美的倡導者和親力實踐者,他認為,書法中的"意"是指思想、意念、意志、意味等,蘇東坡的"意"與前人的"意"有所不同,他所說的意是建立在"法"的基礎上,而意寫自己的情感。

他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因此,蘇東坡還是要求人們在遵循前人法度的前提下,儘可能地在書寫中表現自己內心的思想,前者是條件,後者是結果,但是沒有意趣的書法是缺少創新的,"蕭散簡遠"是蘇東坡書法意境美的核心理念。

繼蘇東坡之後,黃庭堅、米芾也提出了書法意境美的藝術觀點,他們從各自不同的理解上提出了"韻"、"自然率真"意境表達方法,直到清朝學者劉熙載等人也對此進行了不同的闡述。

劉熙載說:"論書者曰蒼,曰雄。餘謂更當是'深'字。

凡蒼而涉於老禿,雄而失於粗疏,秀而入於輕靡者,不深故也。"劉熙載的這種說法,更是把書法意境美進一步深化了,他說的"深"是從形式感上更為老辣和深化。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書法中的意境美,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伴隨著書寫能力、技法水平的左右,但是,意境的表現也並不是因為技法水平高而高,按照劉熙載的說法,意境美還要"深"和"遠"。

意境美的實現方法

實現書法中的意境美,不能只是盯著前人的遺風去學步,正因為此,古人也提出了"個性"、"創新"的思想觀點,他們反對學書者成為"奴書",要通過讀書、思考、修養等提升自己的藝術觀,通過"行萬裡裡"開闊自己的眼界,從而為意境美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素材。

在古代,寫字的人都是"文化人",但他們卻把書法當作是"餘事",也就是學習、工作之外的事情,古代的文人都會寫字,他們的"正事"就是讀書。

因此,對於書法而言,它是"文化人"的事情,想要寫好字,首先就要讀書,想要表現書法的意境美,就要多讀書,唯有讀書、學養才能獲得書法更深層次的內涵。"腹有詩書氣自華"。

正如蘇東坡所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其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

書法意境美也有形式章法和布局的要求,古人很重視作品的整體感和形式感,他們認為形式感達到了要求,也會產生深遠的意境之美。

清代學者笪重光從布白、墨色變化上論述了意境美的思想。

他說:"匡廓之白,手布均齊;散亂之白,眼布勻稱。黑圓而白方,架寬而絲緊。"

他認為這種布白隨手安排,字與字、行與行應當根據整體的需要"眼布勻稱",使作品呈現出一定的幾何圖形,其深意也就自然顯現了。

當然,書法意境美的最高要求正如劉熙載所說的"深",達到了山重複、曲徑通幽的藝術感受,才是真正的意境美。

這種方法猶如山水畫的表現手法一樣,用高遠、深遠、平遠實現意境美。

許介川先生書法欣賞

蘇東坡《前赤壁賦》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裡,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唐】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原文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宋代:蘇軾《喜雨亭記》原文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許介川 簡介

許介川,筆名許彥。1961年生於福建詔安。畢業於北京大學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展覽中心創作委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民革廣東省孫中山書畫院副院長,民革深圳市孫中山書畫院院長,深圳市書畫家協會常務副會長,深圳市第五、六屆青聯委員,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國畫作品和書法作品數十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全囯性展覽,並多次獲獎。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清代王素畫、許介川書的,【二十四孝書畫】和【許介川楷書韓愈三文】。海天出版社出版的許介川書法長卷【深圳賦】,2006年榮獲【書法】雜誌頒發的中國書壇青年百強榜,(十佳書法家稱號)。2007年榮獲【中國書畫報】頒發的2007「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稱號。2008年榮獲中國知識產權局頒發的中國智慧財產權文化大使稱號。

相關焦點

  • 淺談書法中的意境
    書法藝術之美,美在點畫;美在結構;美在章法;美在意境。其中意境之美,是書法美學的核心,也是書法藝術所表現的精神最高境界。書法的意境書法中的意境之美包括: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書也。書法中的神要通過血骨筋肉來表現,是作者以其筆墨技巧,表達對自然界和生活現象的觀察、思考和感受。
  •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陳丹青給出簡單8 個字,能做到的人極少
    關於對書法的理解,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如今要聊書法的最高境界,到底什麼是書法,什麼是藝術書法,這一個定義沒有人能說清楚。但陳丹青老師曾經對書法做出過一個總結,那就是他簡單地給出了8個字,而且把書法的概念與意境寫描述了出來。
  • 石鼓、蝌蚪、飛白、八分,到底啥意思?——揭開中國古代書法的神秘...
    喜歡書法的朋友估計都聽說過石鼓文、蝌蚪文、飛白、八分等名詞,還熟知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等。可是,你是否理解其中的真正內涵呢?今天,老馬就用形名學將這些書法史的懸念理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什麼是」石鼓文」?
  • 書法也是沒藝術,應該怎樣欣賞書法作品,記住這三個事項!
    第一點:技法層次一副完美的書法作品,才能讓人一字一字辨認書寫內容以及書寫的技巧,欣賞書法的方式主要包括這幾點,結字法和執筆法還有墨法以及章法等等,結字法主要看這幾個層次:平衡對稱,對比和諧,疏密適度,多樣統一,執筆法主要觀察,用筆貴在因體而變、穩實豐富;中側互換,法出有源,筆力遒勁、力透紙背,墨有六彩之說,即「濃、淡,枯、溼,燥、潤」,章法:字與字以及行與行之間要以筆勢連綿
  • 在欣賞筆者三幅書法拙作的同時淺談毛筆字與書法藝術有何不同
    目前許多朋友經常向筆者提到一個比較常見的話題,那就是搞不清楚毛筆字到底是不是書法,筆者今天就想針對這個問題粗淺地談談毛筆字與書法藝術到底有何不同。,線條、墨色不一致的字可能就是書法藝術呢?我們在看真正的書法作品時會發現,線條、墨色不一致,字體大小不一樣,甚至寫得歪歪扭扭,相當難辨,但是很精看,越看越有味道,猶如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意境,這就是書法藝術作品,讓你久久不肯離去,像一杯醇香的美酒,越品越有滋味。
  • 【名家視野】徐德倫書法:大手筆,大意境!
    自幼喜愛書法,尤其在退休後,全身心研習書法,曾參加 「中國書畫導報」、「國開大學書法學院」舉辦的書畫研修班學習,主修行、草書。結業時,曾以「書苑點睛獲真諦」為題之心得體會文章入選《中國書法精英的搖籃》紀實中。
  • 田英章書法曾紅遍全國,如今跌落「神壇」,他的書法到底怎樣?
    「書法皇帝」。在「田楷」紅遍中國的那段歲月裡,田英章打下了一片肥沃的書法疆域,因而得以被「田楷」粉絲奉為「書法皇帝」,天下「田楷」門生更是遍布南北。有人說田英章「書法皇帝」這個名號並不準確,更應該稱他為「書法教育皇帝」,比起在書法本身的研究和造詣來,書法教育方面的影響力才是成就「田楷帝國」的基石。
  • 僅僅10行字的《土母帖》,憑啥位列書法史「十大行書」之一?
    說起書法史上的行書經典,最有名的當然是大名鼎鼎的「十大行書」。僅僅10行字的《土母帖》,憑啥位列書法史「十大行書」之一呢?下面,我們就來好好地探討一下。承唐啟宋的李建中。李建中,經歷了唐、五代、宋這幾個歷史時期,為宋初著名書法家,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式的人物。《宋史》這麼評價李建中:「善書札,行書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習,爭取以為楷法。」
  • 書法名家蘇士澍: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人才是真正的書法家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於浦君名人字畫藝術館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反感一些人拿著愛國和傳統文化的名頭在大眾面前招搖撞騙,如今書法也被這些人給敗壞了名聲。這些人打著書法的名號,為了讓自己出名,用一種奇葩的舉止和非常誇張的狀態去寫書法,吸引人的注意,比如什麼射書、吼書、盲書、醜書啥的,根本就沒什麼文化內涵,還說自己是所謂的藝術,難道胡搞就是藝術?而中書協主席蘇士澍對這種現象也是深惡痛絕的,他對於書法的看法和見解很直白:寫好字,讀好書,做好人。
  • 書法大家言恭達書法集評
    其藝術語言高度詩化,書卷氣甚濃,體現華滋、圓融、清遠、俊逸的意境。將篆籀的精勁、二王的妍逸、懷素的靈秀、松雪的瀟灑熔於一爐,縱橫揮斫,既圓轉活脫又剛勁矯健,既快速流轉又暗合法度。這是生命本體的物化,博大胸襟的折光,時代精神的禮讚!
  • 書法「空白」的藝術
    這雖然是說繪畫中的空白,但書法中的空白與此同理,一幅書法作品沒有空白,就沒有生命力,就沒有情趣。比如,為了表現從容、安詳、平靜的情趣,書法家書寫時,不僅行與行之間距離拉大,留有「大空白」,而且字與字之間也留有「大空白」,那麼這種一實一虛的緩慢節奏,就給人一種神閒氣定的感覺。從'筆意'這一狹義的概念上來看'意',倒是有從技術上分析處理的必要。
  • 書法的禪境是什麼境?
    書法的禪境是什麼境?書法的禪境即非世俗境,更非俗境。我以為至少包括這樣幾個元素:靜而不躁,文而不野,潤而不枯,簡而不繁,整體上呈現出樸實無華、自然本真的藝術風貌。中國書法藝術及書學理論,受到佛教禪宗思想的深刻影響。書法創作的靈感突發、創作中的空靜狀態,以及作品本身所展現出的意境等,都受到禪宗「頓悟」「空」「靜」等觀念的深刻影響。從大量傳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書法和佛義的關係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把寫字當作一項善業,與布施造寺相同,是一種宗教行為。
  • 修表工苦練書法寫出0.8毫米字體,專家卻稱:沒有意義,不算書法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形形色色的人開始練習書法,他們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一派是民間的書法愛好者,另一派是院校協會裡的書法專家。兩派人從審美觀念的角度來看,大致是呈對立態。
  • 剛健秀挺·神韻雅逸—品讀翟保雪的書法藝術
    中國書法歷經數千年的傳承發展,在中華文明中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書法藝術注重表現字外的境界,更注重於表現內心世界,體現著書家的才情、功力、學問、修養。在當代書壇,翟保雪先生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家,對書法有著獨到的見解,他的書法是久為人們所熟悉所喜愛的。
  • 意境、移情說和異質同構理論:究竟如何理解美學中的意境?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意境有著以下的這些特徵:首先,意境不僅不僅是情感和景物之間的融合,更為重要的是它要有藝術家的參與,要把藝術家的思想、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之間做到高度有機的融合。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經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提出了意境三個不同層面的結構:始境,情勝也;又境,氣勝也;終境,格勝也。
  • 原來,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家們,是這麼借鑑日本書風的!
    白砥《弘濟》 2018觀念書法概念的出現是當代書法重大變革的表現之一,這一概念來自於西方的觀念藝術,是抒發內心展示自我的新型藝術流派。朱青生將「現代書法」分為少字書法、非字書法、外文書法、人體書法、行為書法、牌匾書法、觀念書法七大類。其中少字書法、非字書法、牌匾書法、觀念書法都與日本少數字派、近代詩文派和前衛派的創作出發點有相合之處。
  • 沈濟文:「合璧書」書法的創作過程和意義
    而在這些漢字中,尤以壽字書法創作的最多、變化最大。據統計,古人從創造漢字開始,就創造了壽字不同寫法,尤其是篆書壽字書法,到了清代就已經達到一萬五千多個。由於壽字代表人們追求的長生不老之意,所有當今許多書法愛好者都對壽字情有獨鍾,喜歡研究撰寫,並在前人撰寫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再創造,僅我在網上十幾年的收尋,已經收藏了出幾萬幅不同寫法的百壽圖、千壽圖和萬壽圖。
  • 登鸛雀樓書法欣賞 被贊為千古絕唱的經典詩詞
    書法與詩詞都是中國文化中的精髓,書法是線條的藝術,詩詞是語言的藝術,二者都是藝術創造,切是相輔相成的。書畫詩歌吟天地之美,而言不盡矣,詩詞可以激發書法的創作靈感,反之書法也是造就詩詞的意境升華。
  • 李雙江寫了一幅書法,字體俊朗瀟灑,專家:有勢無骨,沒有味道
    比如上期我們講到的蔣大為老師,他就將書法技巧融入到自己的演唱技巧裡頭,達到書畫、唱歌相互促進的效果。換言之,在老一輩歌唱家看來,書法和唱歌有許多方面是相通的。我們不妨來欣賞一幅李雙江老師的書法作品,大家就更為清楚了,參照下圖。上圖是李雙江老師寫給友人的一副對子,它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座右銘——「梅花香自苦寒來」!
  • 僅24個字的行書《蒙惠帖》,到底好在哪?蘇軾誇:本朝第一
    在「宋四家」當中,蘇軾、黃庭堅、以及米芾的書法,都是比較有個性的。蘇軾的字,結體扁平,黃庭堅說他像「石壓蛤蟆」。黃庭堅的呢,長槍大戟,氣勢開張。還有米芾,以「刷」字聞名書法史,豪邁無比。在這四人當中,要說誰最低調,要說誰的書法最規矩,當然就是今天要介紹的蔡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