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庭的經營是一門學問,如何與伴侶相處,如何與孩子相處,又或者如何自處,這些問題都只能在實踐中得到答案。作家武志紅曾在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中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這也許就可以回答為什麼「中國式家長越努力越糟糕」。
01
「爹味」「媽味」被罵上熱搜,中國式家長,已經變成了貶義詞?
最近正在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的伊能靜,因為一段採訪又被網友搬上了熱搜,還催生出了「爹味」「媽味」這兩被罵上熱搜的熱詞。何為「爹味」「媽味」?看看伊能靜在節目裡的做法,你會對這個熱詞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鳴。
伊能靜在節目裡可以說是「母愛泛濫」,看誰都像自己的孩子,她也坦言自己的企圖心是當個媽來把其他的妹妹們都照顧好。
如果看過《乘風破浪的姐姐》,你可能不會記得寧靜有個22歲的兒子,可能意識不到鍾麗緹女兒也21歲了,但是你一定會記得伊能靜有兩個孩子。因為她總是無時不刻cue自己的母親角色以及對孩子的愧疚。
無獨有偶,除了在伊能靜身上能感受到濃濃的「媽味」,最近熱播的《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母親朱春紅也是「媽味」十足的一個角色。
在喝牛奶的幾場戲中,朱春紅將失控的情緒一股腦地宣洩在朝陽身上,這段淋漓盡致的表演讓網友一下子瘋狂起來,觀眾們都表示這一幕實在是太真實了,也是許多中國式家長的影射。
02
中國式家長,已經變成了貶義詞?以愛之名的情感宣洩,實則是家長控制欲的自我滿足:
「爹味」「媽味」不僅僅是父母對於自身角色的強調,也是一種控制欲。《小歡喜》中,宋倩曾對英子說:「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咱倆的人生理想應該是一樣的啊!」人生不能自由選擇,孩子成為了父母重新活過一次的機會,無論是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要符合父母的理想標準,這是一個多麼壓抑的夢魘。
過多的幹預和控制孩子的人生,是很多父母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之一,美其名曰:「我這是為了你好」,只不過因為孩子是最容易施於控制的角色。但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的個體,父母或孩子的身份只是處在整個社會關係中所需要的一個角色,而生活、經歷和感悟永遠只屬於自己。
03
中國式家長最糟糕的口頭禪,看看你中了幾句?
1.「我這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就不明白我的苦心」
每個人的童年應該都不缺一句「以後你就知道我這樣是為了你好」,可往往在說這句話時,父母的苦心得不到理解,孩子的埋怨得不到紓解。父母只希望孩子遵從自己的意願,但很少考慮孩子的想法,長此以往,只會加劇孩子對父母的排斥感。
2.「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別人家的孩子仿佛就是一個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人,他總能從各個方面取悅別人家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激勵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何激勵卻是個技巧。這種通過與同齡人作對比的激勵方式,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今日互動話題:你的父母也有「爹味」「媽味」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