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活到多少歲呢?相信很多人都是有這樣的問題的。
俗話說,人活著,不就是這一輩子嗎?沒錯,就是一輩子而已。那這一輩究竟有多久呢?
西方的科學家根據人的體力、情緒、細胞等方面做了研究,稱人可以活到150歲。
在1960年,美國科學家在對人體細胞研究發現,一個正常人一生細胞分裂的次數是50次,但因為多種原因,在分裂30次左右時,分裂能力已經走向衰弱。
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研究出了人的生命周期。
誰不是希望自己的壽命能夠長一點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長命百歲。但是事實上,長命百歲的人真的太少了。
特別是在古代,因為醫療條件不發達,人的普遍平均壽命更低。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不到40。
所以在古代流傳至今的一句話「人到七十古來稀」。
說明古代人認為人到七十生命也就到了盡頭了。
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曾在他的詞中寫道「老夫聊發少年狂」,當時的蘇軾還只有38歲,便自稱老夫。足以看出古代人的壽命很低。
古代帝王尋求長生
就是因為古代人的壽命普遍比較低,所以導致許多人對長壽的渴望更甚。
特別是古代的帝王,他們認為自己是天子,那就應該是與天同壽,長生不老。所以在電視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大臣上朝的時候都會說:吾皇萬歲萬萬歲。
作為曾經一統四方的天下霸主秦始皇也難逃這個魔爪。
他害怕自己會死去,不願放手自己的江山,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所以讓自己的手下在世界各地尋找長生之術,以致老年還想煉製長生不老的丹藥。雖然秦始皇最後還是沒能長生不老,但是卻留下了兵馬俑為他陪葬。
其實除了當時的醫療條件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人體的免疫力條件不好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家在心裡已經產生了一種規律,認為活到70歲的老人就是長壽的了。
在科學發達的今天,70歲的老人已經很普遍了。甚至好多上百歲的老人也很常見了。
但是人不管壽命長短,生命都是有一個周期的。
在20世紀的時候,有一位奧地利的科學家發現人體細胞都是有周期性,比如說一個人的情緒是28天,而細胞的再生一個周期也是25天左右,體力周期也有一個固定的天數。
孔子就曾經是研究易經並且大有所成的,他對於人體的周期就非常有心得。例如他認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把10歲當做一個周期,在這期間人的生命經歷了一個由盛漸衰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比較符合人體的定律的。
注意身體的兩個年齡段
在《易經》中有兌卦和艮卦,他們分別代表數字是7和8。
老人常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一些研究易學甚至是現在的科學工作者,都認為7或者8就是生命循環的一個周期,7的周期是7-84歲,8的周期則是8歲-73歲。
雖然現在科學進步了,但是在73和84這兩個年齡段大家還是是更應該保重身體。養好身體,疏通經絡,活動骨骼,身體自然就強壯了。所以說長壽的秘訣就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
《易經》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被後人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其廣大精微、包羅萬象而深受人們推崇,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孔子曾說過「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而古代歷史上那些凡是有大作為的人大都讀過《易經》。
易經中一共有64個卦象,每一個卦象都對應一類事物的發展規律。這其中包括生活,情感,成功等等方面,可以讓我們普通人也能學,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我身邊有的朋友說,《易經》中都是文言文很難看懂,所以,我經常給他們推薦這一本《圖解周易》。
它還原了最真實的易經,裡面除了文言文,全部由白話文注釋。而且帶有彩圖的講解。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
我們在《易經》中學會洞悉世間萬物,不論你是什麼職業,在面對不同的困境時,我們都可以在易經裡找到破解之道。
這本書只要45元,一頓飯錢,就可以領略古人的智慧,何樂而不為呢?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