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町幕府末期,各地大名逐漸不受幕府控制,紛紛出現「下克上」的局面,日本進入混亂的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上杉謙信、武田信玄、今川義元本來都被認為是能結束日本戰國混亂局面而一統天下的人物,但他們都沒有成功,只有一個人快要成功了,那就是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的崛起
織田信長原本是不被看好的,但桶狹間之戰使得他崛起了,因為他擊敗了今川義元。
今川義元原本是被看好的,他「東海道第一弓」,而且完成了封國內部的穩定,並急劇對外擴張。不過他跟織田信長對決時輸了。
公元1560年,日本永祿三年,也就是中國的明朝嘉靖皇帝時候。這一年五月的某一天。
今川義元在駿河召開誓師儀式,集結了2萬5千兵力,然後兵分兩路沿東海道向織田信長進發。
戰鬥剛開始的時候,今川義元一路勢如破竹,他的先鋒軍松平元康(即德川家康)攻下織田家的丸根砦、鷲津砦,並成功進入大高城。
打了幾個勝仗後,今川義元大軍在一個叫桶狹間的地方休息。當地老百姓送來的美酒佳餚,今川義元十分高興,和將士們瓜分了美酒,犒勞將士,畢竟都是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
不過就在今川義元和將士們沉浸在紙醉金迷的時候,織田信長帶著大軍突然殺過來。
織田信長迅速集聚了四千兵力,殺到了桶狹間。剛好老天爺幫忙,下了一場大暴雨。
織田信長趁著夜黑和暴雨讓今川義元措手不及,如入無人之境。在一番戰鬥中,今川義元的首級被織田軍收下了。
織田信長利用奇襲取得了桶狹間一戰的勝利,今川家的精英損失殆盡,今川家的勢力被武田家和德川家康瓜分了。
與此同時,織田信長聲名鵲起,知名度迅速得到提高,他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擴張勢力,最終成為日本戰國時代最強的霸主。
擊敗了今川義元後,公元1568年,織田信長起兵上洛,在京都組建新的幕府政權,立足利義昭雖然成為了新任幕府將軍,但卻並無實權,本質上是織田信長所立的傀儡政權。
織田信長成了幕府的實際統治者,又開始南徵北戰消滅各地大名完成統一大業。
隨後他帶領大軍擊敗了武田家族,與此同時,戰國時代另一個英雄人物上杉謙信也去世了。兩個大對手去世後,織田信長成了唯一能夠結束日本戰國時代的人物。
眼看就要統一日本終結戰國亂世時。一場意外發生了,織田信長最忠心的部下明智光秀叛變了。
本能寺之變
公元1582年,織田信長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謀反,謀殺了織田信長。
雖說戰國時期,叛變的事情比比皆是,但這一次的謀反相比其他的更為蹊蹺。
因為本能寺之變完全沒有一點徵兆,而且明智光秀被稱之為最不可能背叛織田信長的人。一個最不可能背叛的人卻背叛了,不得不讓人匪夷所思。
明智光秀,即明智十兵衛光秀,是日本戰國名將,織田信長帳下重要將領之一。曾任近畿管領、日向守、丹波守護等。
作為織田信長身邊的直臣,為織田信長立下了很多的戰功。按理說,他對信長的忠誠度是最高的,信長也把很多事情交付於他,特別是一些重要的宴會,也託付與他來主持。而且在明面上,兩人還會互相開玩笑。
然而,就是這樣,最後竟然發生了本能寺之變,明智光秀的背叛行為讓當時的大名,乃至天皇都驚訝不已。
人們不知道他到底為什麼做出這樣的事,真的要背叛也輪不到光秀,這件事也成了明智光秀的一生謎團。
關於本願寺之變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是明智光秀因嫉妒猴子秀吉而背叛,也有說是光秀因為受到信長的責備而心生怨恨,還有人說明智光秀作為皇族的人為了天皇而誅殺織田信長。
總之,原因很多,撲朔迷離,至今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不管怎麼說,一代梟雄織田信長就這樣淹沒了在了本願寺。而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接過了他的夢想,完成了他的未竟之業,日本終於得到了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