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歌舞團經典舞劇《朱䴉》演出場景 均為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 攝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為了曾經的失去,呼喚永久的珍惜!」今晚(6月2日),上海歌舞團經典舞劇《朱䴉》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上演。作為「鄉田同井 守望相助」抗疫公益演出季開幕劇,包括鐘鳴、劉凱等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以及76個國家駐滬總領事館代表在內的280名觀眾來到現場,共同見證了上海演出行業冰封期後的「再出發」。
舞劇《朱䴉》以環保為主題,通過悽美動人的故事情節和唯美浪漫的舞臺畫面,傳遞了人與自然界其他生靈應當平等共處的理念,同時,也凸顯了人類與自然環境休戚與共關係。能為「鄉田同井 守望相助」抗疫公益演出季獻演《朱䴉》,主演朱潔靜很是激動:「朱䴉是吉祥之鳥,她代表著和諧、共生種種美好的祝願。能在今晚,為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廣大醫護人員獻演這部舞劇,也是想要將這份美好帶給他們。」
圖說:《朱䴉》演出場景
算下來,因疫情原因,上海劇場關閉已近5個月了。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絡繹前來的觀眾,讓虛席已久的劇場出現了久違的人氣。今晚的觀眾中,既有鐘鳴、劉凱等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76個國家駐滬總領事館代表,還有上海的觀眾代表。幾個月來,他們不論職業、無論國籍,都參與到抗擊疫情的行動中,用溫度和善意守護著中國。而今天對他們而言,既是一次彼此守望相助的情誼共敘,也是他們和火熱生活的久別重逢。
開幕式現場,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已嚴格遵循「觀眾人數不得超過劇場座位數30%」的要求,對大劇場1074個座位中70%的座位以「隔排隔座」的方式進行「封印」。除此之外,劇場方還在電梯、入口等各個重要通道配備洗手液,在後臺等演職人員重要出入口張貼「防疫告示」,制定一系列開演後的防疫章程。
圖說:演出現場觀眾隔席而坐
活動現場,隨申碼、實名制……每個進入現場的觀眾都通過層層防疫「關卡」後方能進入劇場落座。在30%限流的劇場裡,五湖四海的各國觀眾,在重啟的舞臺下感受藝術的回歸,這樣的畫面也向全球傳遞出一個信號,中國正逐步走出疫情,生活正在漸漸重啟。
觀眾從現場中獲得最直接的體驗,而演員也在舞臺上體會到被激活的興奮。開幕演出《朱䴉》作為中國舞蹈裡程碑式的作品,集結了上海歌舞團的主要優秀演員。儘管這部舞劇已經在世界各地上演了近300場,但這次登臺是他們在疫情暫別後的舞臺「首秀」,也是一次與觀眾的特別相遇。
大幕重啟。舞臺上,演員們用無聲的舞姿,跨越了語言,傳遞著人類相通的情感——「為了曾經的失去,呼喚永久的珍惜」;舞臺下,在座觀眾對其所表達的人類與大自然休戚與共的理念也有了更深共鳴,正如一位觀眾所談到的,這部經典劇目,讓疫情之下的人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圖說:抗疫公益演出季開幕式海報
據了解,之後的兩個多月裡,上海文廣演藝集團還將集結旗下8 家院團的演出資源,為抗疫公益演出季帶來更多精彩劇目。其中包括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音樂劇《面試》、滑稽戲《哎喲爸爸》、木偶劇《花木蘭》、《我和我的祖國——獻禮音樂會》、雜技《時空之旅2》、原創大型雜技主題晚會《致敬青春》及管弦樂綜合演出等。整個演出季將拿出相當數量的公益票,邀請疫情期間捨生忘死的白衣戰士以及堅守在崗位上的奉獻者們共賞好戲。
圖說:鐘鳴醫生現場接受記者採訪
據悉,「鄉田同井 守望相助」抗疫公益演出開幕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上海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上海文廣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京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承辦,旨在向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以及疫情期間堅守工作崗位的所有人致敬,並呼籲全球各國團結應對這一前所未有的人類危機。
(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記者手記】生活正重啟
上海首位援鄂醫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今晚也來到現場,熱愛舞臺演出的他,這也是疫情後首次進劇場。
雖說讀的是醫科,可鐘鳴在大學時代也是文藝積極分子,即便是工作後也保留著進劇場觀賞演出的習慣。「讀大學的時候,我還到舞團來借過演出服。」回想那些年在學校演過的戲,鐘鳴記憶猶新:「大一排過英文版舞臺劇《三打白骨精》,我演孫悟空。大二好像是話劇《仲夏夜之夢》,大三演了《阿詩瑪》,大四還跳過藏族舞蹈。」醫科生的浪漫情懷絲毫不輸藝術生,別看舞臺演出是副業,鐘鳴卻說:「我們每次登臺都鄭重其事,從編導演到舞美服裝,一點不含糊。」
能來觀看舞劇《朱䴉》抗疫公益場演出,重新和大家一起過回「和以前一樣可正常出入劇場的生活」,鐘鳴亦感慨「生活正在重啟」,更不能忘卻為這份「重啟」默默付出的人:「這場抗疫之戰不止有我們,還有許許多多跟我們一同並肩作戰的戰友,今天的勝利有他們每個人的功勞。雖然今天他們沒能來到現場,他們的名字也許沒能被記住,但今晚的演出也是為紀念和感謝他們所做出的貢獻。」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