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初來乍到的孤獨君。
今天要給大家帶來的一首詩是宋代朱熹的名作。雖然說是名作,但其實很多人初次見到這首詩的時候都是不明所以的,下面先來把詩寫一遍。
春日(宋朱熹)
春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天正是萬物復甦,生機盎然之時。很多人會選擇在三四月份天氣開始回暖的時候帶上家人,或邀上三五好友出去走走,散散心,聊聊今後的事。雖然今年因為疫情很多人只能幹坐在家裡,但不妨趁次機會,看看古人是怎麼度過春天的吧!
詩中的「勝日」指的是美好的一天,詩人的愉悅之情從開篇就躍然紙上,由此讀者就更加會想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
「勝日尋芳泗水濱」,在一個美好的日子裡。朱熹拋開繁冗的公務,在泗水之畔尋找春天的美好。
「無邊光景一時新」,「無邊」雖然簡單但是也明了,無邊無際的風光和景色讓詩人耳目一新,但這裡的「一時」又體現出了詩人長期因什麼事情壓抑,雖然心境得此美景一時開闊,日後也不免繼續煩憂。
「等閒識得東風面」,這裡的「等閒」帶有詩人的自謙。我們都知道朱熹是宋代的儒學名士,連皇帝都對他讚譽有加,但他這裡卻把自己說成是不值一提的人。連不值一提的人都認識這東風吹起後的樣子,體現出了詩人對自然的敬畏,這種感情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即使放到現在來說。
詩的末尾「萬紫千紅總是春」,縱然是沒讀懂的人想必也可以讀出來詩人的惆悵,感慨,和對未來的希望。「萬紫千紅」正是春意!「總是春」聽上去詩人似乎對春意有些厭倦了,但又恰恰說明了春意的無處不在和一如既往。
全詩來來回回地都在說詩人遊春,被春景所感,但根據當時朱熹所處的環境(長江以北淪陷)來說,他是不可能到泗水之畔去遊玩的。我們不能說以此認定整首詩只是詩人的想像,也許詩人正是在南方看到春景有所追思呢,斯人已逝也無從考證。
我們所知道的是:泗水之濱是孔子當初傳道授業解惑之地,而朱熹又是儒學大家,通過這首詩,表明了他即使身處流亡政府,依舊希望儒學可以傳承下去的心意。
講真,個人並不那麼喜歡朱熹。在那個動亂的年代,詩人詞人裡不乏辛棄疾、陸遊等義勇之輩,甚至身為女流的李清照也有剛烈之心。朱熹身處高位,心中常常記掛儒學卻不盡力復國,雖有向皇帝進諫卻不敢冒死,甚至鴿子辛棄疾和陳亮,或者是貪圖高位又或者是儒學作祟就不得而知了。他主張勤修內政摒棄奸邪,但朝廷正是因為腐敗不堪才流落至臨安,說到底,也許忠肝義膽之人而非老學究更合我意吧。
朱熹的一生無可指摘,卻也少了一些濃墨重彩。
花開花謝乃世間常理,潮起潮落乃人生變遷,但願每個人能記住自己心中所求,正如朱熹,縱然不能復國,卻也把儒學好好地傳承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