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先始,為三皇之一,同時也是和女媧同為福佑社稷的正神,又是我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他又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是古書中記載最早的王。
伏羲生於成紀,有神之德,他團結華夏各個部落,定都於陳地。我們之所以稱為龍的傳人,是因為伏羲以蛇的身、鱷魚的頭、鹿的角、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抓、白鯊的尾巴、長鬚鯨的須,組成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遠古時代,人類對自然知道的不多,日月星移、暑往寒來,這些現象對人類來說,都不知是怎麼回事,伏羲觀察打雷打閃、下雨下雪、颳風、雲彩、大霧、飛禽走獸, 根據天地間的變化,終於創造了八卦。這八卦是以簡八個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物,八卦分別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代表的是天澤火雷、風水山地。 圖中所表現的就是伏羲和八卦圖。
伏羲是我國有記載文獻最早的創世神,是記錄在楚帛書中的,楚帛書甲篇釋文中說的是,在天地未形成時,世間還處於一片混沌。到伏羲時期雖已經有了天地,但世間還是一片荒蕪,伏羲夫婦生有四子,此四子就是後來代表四時的正神。 後來四神開闢大地,並制定曆法、管理大地、命名萬物。
伏羲通過蜘蛛結的網,想到了結繩成網,不僅可以抓鳥,也可以捕魚。他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提高的人們的生活。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他始創文字,以文字記事,取代了結繩記事。 同時伏羲還制定了嫁娶制度,倡導男聘女嫁的禮儀,將血緣婚改為族外婚,也結束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為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又以植物、動物、居地、官職為姓,以作區別,也正是此舉,從而有了中華姓氏的起源。
三皇五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歷來三皇五帝就受到後世歷代帝王的尊崇和祭祀。作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則是對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和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地步,所以他是深受後世敬重的。 伏羲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後來又經過九次重修,就形成了古建築群。
圖中是伏羲摩崖石刻雕像,高約70.5米,長大約有230米的我國最大山體頭像雕像。 雕像的眼睛長9米、高2米,鼻子長18米,寬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