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季度以來,中國疫情防控取得成效,各行業全面復工復產,經濟恢復提速。10月份,國新辦宣布前三季度中國多項重要經濟指標出現年內首次正增長,消費增速年內首次轉正、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速年內首增。市場消費需求增加,進口資源迎來一波漲價潮。
但是進入冬季,天氣寒冷,新冠病毒在汙染物體表面存活時間相對延長,再加上國外疫情還在蔓延,無症狀感染者增加,11月以來各港口各城市頻繁在進口冷鏈食品中查出新冠陽性,觸發了新的監控機制,國家在「外防輸入」層面重點強調「人、物共防」,而進口冷鏈食品是防控重點,隨之成為眾矢之的,價格重新陷入泥潭。
11月27日,武漢發現2份巴西進口冷凍去骨牛肉外包裝樣本、1份越南進口冷凍巴沙魚片外包裝樣本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因為貨物是由陽邏水運港進口,且曾在監管冷庫存儲,該批貨檢出陽性後,陽邏港當即決定將冷庫裡現存15萬件貨進行一一檢測、消毒。
而同時,從未進入監管冷庫、僅在陽邏碼頭儲存的其他冷鏈貨物,一樣需要件件消殺。
「今年的巴沙魚市場反反覆覆,9、10月份曾出現過積極的轉變,中國訂單量猛增,甚至出口短暫的供給短缺,造成價格上漲,很多人還相信年底前價格還要大漲。但事實證明,市場是動蕩的,中國頻頻在進口冷凍食品中檢出新冠病毒,衝擊了買家和消費者的信心,11月份銷量再次下降」 越南當地工廠表示對前景的擔憂。
在冷鏈外包裝樣本檢出新冠病毒後,中國採取的一系列嚴格的查驗,耗時為疫情前的4倍,而且貨物積壓在港口和冷庫,並沒有被市場消化。11月以來,越南對中國出口的巴沙魚總量以周為單位,大幅波動。
除了對行情的影響,由冷鏈病毒事件引發的貿易糾紛也頻頻出現。一些進口代理公司的進口貨櫃,只收了購買方的定金,並代為墊付了全部尾款,但是貨物到港時因為管控在港口滯留,產生大筆額外費用,且下遊銷售渠道不通,導致購買方不願意繼續履行合同,產生貿易糾紛。還有大量海外工廠的訂單被要求延期發貨,或者少發貨等。
在大家詬病「為什麼不能少進口一些的時候」,進口冷鏈的從業者其實也是這次「冷鏈涉陽」事件的受害者。
在廣州,上海,深圳等關口,通過建立多個監管倉,要求兩證明一報告等措施,形成統一的流程管控,將風險防控點前置,既保證了風險點的控制,預防措施,能夠溯源,兼顧市場流通和效率,也能降低從業者的損失。
目前冷鏈食品新冠陽性的檢出率為萬分之零點四八,進出口冷鏈食品涉及到就業、外貿等多個領域,關係國計民生和經濟發展。未來1-2年內,疫情防控將成為常態化工作,「外防輸入」 「人物同防」的大背景下,我們期盼更多加信息化,準確的控制,和預防,應急措施處置,給予企業以「預見性」,賦予其未雨綢繆的能力,從而降低對行業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