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 12:30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覃錚 編輯:王飛
廣西新聞網環江12月12日(通訊員 蒙是宜)黨的十九大以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緊緊圍繞打造「世遺環江·多彩毛南」民族文化品牌,創新思路,多措並舉挖掘、傳承和保護毛南族傳統文化,並賦予新的獨特魅力,讓群眾記住鄉愁。
譯製毛南語電影,記住鄉音。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傳承和保護好毛南族語言,增強毛南族群眾對本民族語言的認同感和自信心,環江民宗局結合農村廣大群眾對電影文化的需求情況,精選題材,精心籌劃,精工製作,先後譯製毛南語電影《劉老莊八十二壯士》《舉起手來Ⅱ》《十八洞村》《生死96小時》等,並在毛南族群眾聚居區免費巡迴放映,深受群眾歡迎。
收集整理毛南山歌,記住鄉曲。組織民間山歌能手深入毛南山鄉收集和整理毛南山歌,結合新時代文化主旋律,重新編寫新的歌詞,利用縣非遺中心音樂專業人才優勢,委託音樂專業機構錄音製作,賦予山歌新時代的音符。先後錄製專輯《有一個飄香的地方》《歌,從這裡飄來》等毛南風情山歌,製作光碟1500多張免費向社會推送,毛南山歌已成為環江絢麗民族文化中一張亮麗名片,飛出環江,飄向世界。
舉辦毛南歌舞培訓,記住鄉韻。充分挖掘毛南族民間歌舞文化精髓,傳承千年民族文化基因密碼,匯成歌頌美麗新時代洪流讚歌。精心組織舉辦毛南族木鼓、祥鼓和毛南族山歌舞蹈培訓班,培養傳統藝術傳承人。組建由中小學生組成的「毛南花竹帽藝術團」,把民族歌舞引進校園,民族文化從娃娃抓起,不斷培養民族藝術後備力量。選派毛南歌舞優秀劇目參加國內外文化交流展演活動,向世人展示毛南民族獨特的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文化自信。
傳承毛南族手工技藝,記住鄉賢。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通過收集整理創新升級,不斷展現毛南族非物質文化的獨特魅力。舉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培訓班和 「肥套」儺面雕刻技藝培訓班,傳承毛南先民高超勞動智慧和留給後人吉祥的寓意和美好的藝術感受,不斷壯大技藝傳承隊伍,培養「非遺」傳承人50餘人。
編寫毛南族民間故事集,記住鄉戀。高度重視毛南族民間故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組織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深入毛南山鄉,走訪各界群眾,收集少數民族民間故事,努力挖掘壯、毛南、苗、瑤等民間故事蘊藏的文化精粹,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體現民族團結進步主流思想的故事編寫成集,出版了《毛南族民間故事選讀》《壯、苗、瑤、布依族民間故事選》等書箱,向社會推送。組織編寫民族文化進校園教材工作,出版《風情毛南 香美環江》《毛南族民間故事選讀》等書籍作為中小學校地方課程,印刷2萬餘冊,向中小學校師生贈送,推進民族文化引進校園活動,樹立民族優秀文化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