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鄉愁」?不妨跟著這本書,來貴州安順鄉愁文化園找答案

2020-12-24 眾望新聞

「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應騰)「這個『黔之腹、滇之喉』的小山城,不止停留在閱讀的記憶裡,而是情景再現,一解心中的鄉愁。」9月26日,「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在安順經開區多彩萬象旅遊城開園。

「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正式開園

「鄉愁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繼承。」貴州著名文化學者戴明賢告訴記者,老大離家的他對家鄉安順充滿「鄉念」,而他的散文集《一個人的安順》,記錄描寫了安順小城的歷史變動、人文氣息和市井生活,被稱為「安順人的清明上河圖」。而「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正是在此基礎上創建的。

園區再建安順老城的鐘鼓樓(鼎甲樓)

一本書寫一座城,而寫書的戴明賢,也是這城中人。據悉,鄉愁文化園共佔地30畝,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在區域劃分上,「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分四門、兩軸、四街、兩園、一樓、一戲臺。

戴明賢先生題字的畫作「安順記憶」,生動再現安順市井氣息

「這個鄉愁文化園,是對戴明賢先生鄉愁文學作品的情景再現。也是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創新嘗試。」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餘未人看來,「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用還原、微縮等手法再現地標建築和老城故事,立體化表達戴明賢散文集《一個人的安順》中所描述的安順市井文化。「這是和其他文化園最大的不同,也是無法模仿複製的地方文化。」

「四門」之一的永安門

鄉愁不止是視覺的記憶,更是舌尖的鄉愁。在「如何為園區聚攏人氣」方面,「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新增了一百多種安順小吃,其中不乏如「油炸粑稀飯」「裹卷」「油炸雞蛋糕」等傳統小吃,將鄉愁文化園打造成「文化+美食」網紅打卡點和最新旅遊目的地,讓往來遊客感受民國時期老安順風情,尋味舌尖上的鄉愁。

「四門」之一的德懷門

活動當天,著名雕塑家肖時安創作雕塑作品「戴明賢肖像」在鄉愁文化園開園儀式上揭幕。

肖時安雕塑作品「戴明賢肖像」

同時,相繼開展安順美術館掛牌暨戴明賢先生「遊於藝」書畫展、「湖山相從」西泠印社精品書印展、「方寸氣象」崔志強先生談篆刻創作專題講座、「安順文化·文化安順」座談會,及戴明賢先生荒誕話劇:《一鳶茶館的奇異派對》實景演出等系列文化活動。

「湖山相從」西泠印社精品書印展

此次活動也是西泠印社第一次走進安順

戴明賢首部荒誕派話劇《一鳶茶館的奇異派對》在文化園進行實景演出

記者:應 騰

一審:郭邱磊 魯 禕

二審:田鈺琳

三審:張 超 黃盛裕

相關焦點

  • 走進阿歪古寨,品味鄉愁、重溫三國歷史
    什麼叫做鄉愁?鄉愁,是兒時的美好時光;是久違了的那一道菜餚;是故鄉絲絲香甜的空氣;是老屋的那一道石牆;更是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那一抹回憶!還好,在貴州安順,還有這麼一個村莊,可以讓我重新去品味那一段鄉愁,同時還能重溫三國的歷史!下面大家就和雨兒妹一起,去品味鄉愁的味道吧!青瓦、石牆、木架子,這就是這個村莊——阿歪寨房屋樣子!這,不就是兒時老屋的樣子嗎?
  • 安順:建檔案修村志 深挖鄉愁文化 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
    、全過程,留住人們的「鄉愁」和美好記憶。在建立鄉村文化檔案專項資料庫基礎上,安順市把保護好與傳承好鄉愁文化結合起來,以地方綜合志書、地方綜合年鑑、鄉鎮村志、新時代鄉村文化叢書為抓手,堅持厚植本土文化,圍繞鄉村發展,緊扣安順市打造全域旅遊城市的戰略定位,進一步加強文化精品建設,先後編輯出版《奮進發展的貴州(1949—2019)·富美安順卷》《西秀紅色記憶》《安順市農村三變改革》《風雨陽光二十載,春華秋實譜新篇
  • 《鄉愁》:而未來,鄉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梁,你來這頭,我去那頭!
    在三千年前,鄉愁是《詩經》裡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兩千年前,鄉愁是古詩十九首裡的「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在一千年前,鄉愁是李白筆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筆下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維筆下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而在今天,鄉愁是余光中紙上的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余光中,當代著名學者,出生於江蘇南京,自稱「江南人」。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
  • 村村鎮鎮皆是景 美麗城鄉入畫來——貴州安順新型城鎮化推進暨小...
    近年來,貴州安順市按照「全域安順、產城互動、景城一體、城鄉統籌」的建設要求,加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深化產業革命、助推鄉村振興,加快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富美新安順。  「黔中老底子,安順新封面」。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承載了安順人的夢想,寄託了安順人的鄉愁記憶,關係到安順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安順市以「古城的歷史文化挖掘與活化、古城空間格局與建築更新設計、古城新商業業態創新」為理念,推進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提升修繕。在這裡,能夠觸摸得到安順厚重的歷史底蘊,在古城街巷中能夠感知這個城市的溫度,成為安順的又一城市名片。
  • 安順「三碗粉」為你解密
    12月18日,在安順「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的美食現場,新鮮牛肉、羊肉和貴州酸湯熬製的高湯在鍋裡冒著熱氣,十多名工作人員分工協作,將米粉在開水鍋裡燙三次,盛入碗中。然後放入熟牛肉或者羊肉片,再將事先熬製好的高湯放入碗中,加上少許調料,最後澆上鮮紅的辣椒油,並撒上一些花椒粉、蒜苗、香蔥、芫荽等,熱氣騰騰,香味撲鼻。特別是冬季飽吃一碗,全身暖和。
  • 安順經開區盛邀全國網友:共品歷史文化盛宴 同繪旅遊發展藍圖
    布依傳統民居 趙振華 攝 探秘「中國傳統村落」阿歪古寨,觸摸遺失千年的藤甲冑,仿若重返火光沖天的三國盤蛇谷戰場;「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用微縮、抽象等手法濃縮重現民國安順市井風貌,以安順傳統文化美食為主要業態
  • 不忘鄉愁/宦吉光
    水悠悠,船悠悠;天涯何處不鄉愁……一首《難忘鄉愁》,把我帶進了深思。 過年的時候,只要是家裡來了貴客,主人都會燒一壺開水,泡上四個餅子,加點兒白糖,上面蓋上凍米子花(糯米蒸熟上凍後製作而成)。我哥從小不吃肉,每逢過年,都會為他「打」餅子,我們都跟著一飽口福。因為每年過年都要「打」餅子,看的次數多了,不由自主就學會了,忙的時候,我也會偶爾的包上幾個。
  •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
    《鄉愁》:余光中,鄉愁是遠眺,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連接臺海最有名的詩,就是余光中的詩《鄉愁》,每到佳節倍思親,總會有人提起這首詩,簡單,直接,卻觸動了我們的心弦,那就是思念,深入骨髓的思念,我在臺灣,母親在大陸,這份思念,輕輕一碰,就淚如泉湧
  • 原創散文:鄉愁彎彎
    家鄉的重巒疊嶂隨著時光流逝,對於家鄉的印象越來越淡薄,思念不再那麼濃烈,甚至,有時,X城便已經成為我的家鄉,12歲來到這裡,19歲上大學離開,X城,我呆了六年,人生最艱難最難忘的六年歲月都在這座小城度過
  • 余光中:跨越距離的鴻溝,別樣的「鄉愁」沉澱成時代的心聲
    那印在他記憶底片的鄉愁情結,對祖國母親深刻的眷戀,為他的以鄉愁為母題的創作風格抹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時間的鄉愁》是余光中生前規劃好的一本書,女兒餘幼姍代序。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古典文學論、較長的「正論」、各類藝術形式的評論及亡友悼文、為朋友後輩寫的序、賀文、慢活詩。
  • 遵義播州:鄉愁濃鬱 百姓幸福
    這裡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年來,播州人民苦幹實幹,奮發有為,在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旅遊惠民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考察。在這裡,總書記走進村民的超市、農家樂,在農家院裡和村民座談交流。他說「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裡找到鄉愁了」。
  • 「茶爐子」難忘的的鄉愁
    「茶爐子」難忘的的鄉愁【李世居報導】在同州湖,隨著"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起伏跌宕的音樂聲中,同州茶樓造型風趣的燒水師傅,跟著扭動身軀,好似滾燙的茶水翩翩起舞,茶韻悠揚,回味綿綿,遊客在此品著茗茶,欣賞噴泉的音樂,享受著"妹妹坐船頭"暢遊同州湖的感覺, 「茶爐子」那抹不掉的鄉愁,讓思緒又回到那個年代,喝茶人與茶有關這背後的故事您能品嘗得出嗎?。
  • 熱評丨歲末年初,跟著「買遍中國」感受這「吉」深的鄉愁
    歲末年初,正是鄉愁情意濃時。在2020年最後一個周五登場的「買遍中國」吉林站,無論是可以擺滿一桌的「吉」菜,還是直播地點的吉林特色,都引發了網友們對鄉愁的集體感懷。「差不多同一個年紀離開家,離開家幾裡就可以叫天涯」,許飛的歌聲從直播間出發,在很多遊子心中打下思念的結。每當回到家,父母都會為我們準備上一大桌愛吃的飯菜,因為一個人在年少時喜愛的美食,總會在味覺裡留下深深的烙印。
  • (鄉愁)每個人的故土情結
    人這一生啊,有太多的事讓你記住,有太多的人讓你想著。人這一生,你可以狂,也可以野,甚至可以傲視天下,在故鄉,不行!在那裡,一個女人的輕柔呵斥″沒規矩"就足能讓你狂不起,野不了,也傲不成。這是人老了的最高境界,忘了的就不會去想,想著的就會一輩子不會忘。 人老了,洗盡鉛華,惟有鄉愁越洗越純,越洗越濃。 鄉愁是什麼?鄉愁是一種牽掛。鄉愁是什麼?鄉愁是一種寄託。
  • 百年前魯迅的故鄉蕭瑟斑駁,現今故鄉秀美富裕,唯一不變是鄉愁
    終於那個腦海中手拿鋼叉,脖子戴項圈的捉猹少年閏土來了,他瘦削沒有精神,身後跟著他的小兒子,虎頭虎腦的和閏土年少時一樣,魯迅激動不已,這麼多年沒見社會變了很多,唯獨心中和閏土的少年時光一直存在記憶深處,成了鄉愁美好的部分。
  • 留住鄉愁振興鄉村
    的確,有停車場、有入口牌坊還有百年古樹站立村口迎接著四方來客……這分明就是個景區呀。然而走進黃窩村就被這裡的田園鄉村生活所吸引,茂林修竹之中,高低錯落的古民居躲在其中,古民居的紅瓦石牆,與周邊自然環境完美地融合起來。而大竹園這番變化更大。
  • 沁在齊魯民藝中的鄉愁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1500餘件(套)藏品,以山東地區的民藝器具為主,在展現孔孟之鄉農耕文明古貌的同時,也溯源彼時生活圖卷。山東民間每逢年夜飯,一定要用博山魚盤來盛,這是一種由淄博窯區燒制的帶有魚紋裝飾的釉下彩繪陶瓷器皿。有人說其創製靈感來自魯菜名吃「糖醋鯉魚」。魯中及膠東地區餐桌上的必備餐具正是魚盤。魚盤上洗鍊簡潔的魚圖案,與水餃、酥鍋、魚等食物交相呼應,滿盤儘是喜慶與吉祥。年夜飯少不了酒,用外形樸拙、嵌著「福」字的小口陶壺給自己倒上滿滿一碗酒,呷上一口,樂滋滋湧上心頭,一天勞作的疲勞便消失無影蹤。
  • 「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遼寧盤錦市大窪區榮興街道,坐落著遠近聞名的榮興稻作人家民俗村,在吸引眾多省內外遊客前來體驗稻作文化、感受遼河口文化的同時,也摸索發展出農村第三產業的新業態:民宿。
  • 笑語柔桑陌上來——吳志昆與他的《農耕鄉愁》
    《農耕鄉愁》吸引我的,是它的坦誠、謙和,它未被功利和世俗汙染的情懷,還有它甘願為一門新學科的誕生而奠基的分門別類和條分縷析,它像協奏曲的呈示部那樣呈現的山川、河流、屋場、炊煙、田野、道路,還有非物質而源遠流長的婚喪嫁娶、風物民阜、針頭線腦等等,有的像珍稀動物那樣早已消失了,絕跡了,永遠不可能再生。文字精短、古樸、雜樹生花。這就有味道,有品位,有意思了。一本書,我最看重作家的異峰突起,獨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