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在齊魯民藝中的鄉愁

2020-12-24 中華網文化頻道

地處黃河下遊的齊魯大地,東抱大海,是孔子的故鄉,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漫長的農耕時代,那裡的先民在與自然共生、經營生活的歷程中,創造出集黃河文化與濱海於一身的民間藝術。

不同於以「造型、紋飾、工藝」為主體的「民間美術」,民藝的範疇延拓至民間活態環境,將美的事物與生活情感融入日常器具之中,融合民俗、美學、文化、歷史、民族等眾多學科。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1500餘件(套)藏品,以山東地區的民藝器具為主,在展現孔孟之鄉農耕文明古貌的同時,也溯源彼時生活圖卷。


博山大魚盤

四平八穩的八仙桌、四出頭的官帽椅,還有開門設窗、掛匾懸對、日用陳設,各種與飲食相關的餐廚炊具……展覽還原了齊魯大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映襯出農耕文明的祖輩在勞作之餘也努力追求生活的儀式感和美感。

在這裡,每個年節都會烹製大饃饃,由刻有各種民間寓意圖案的饃饃磕子作為主打工具,年年有餘、月兔嫦娥的吉祥紋樣隨手拈來。每一籠饃饃花色不一,大小不同,有普通的花卷,有講究的花鳥形狀;還有工序最複雜、費時最多的給灶神的「棗山」。晾過蒸汽後,把一個個饃饃慢慢擺放在笸籃裡,一個花色一塊地方,一個形狀一種擺法。這些充滿山東村間生活氣息的年味就順著裝進笸籃裡的饃饃一路延伸,上了餐桌。

山東民間每逢年夜飯,一定要用博山魚盤來盛,這是一種由淄博窯區燒制的帶有魚紋裝飾的釉下彩繪陶瓷器皿。有人說其創製靈感來自魯菜名吃「糖醋鯉魚」。魯中及膠東地區餐桌上的必備餐具正是魚盤。魚盤上洗鍊簡潔的魚圖案,與水餃、酥鍋、魚等食物交相呼應,滿盤儘是喜慶與吉祥。年夜飯少不了酒,用外形樸拙、嵌著「福」字的小口陶壺給自己倒上滿滿一碗酒,呷上一口,樂滋滋湧上心頭,一天勞作的疲勞便消失無影蹤。天色漸暗,由瓷獅或者綠釉鸚鵡做支託的油燈點起來,燈光照亮了堂屋,牆上掛著的年畫在光影中格外搶眼。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過大年是一年中無可替代的重頭戲。傳統年畫構築起了民間百姓的生活理想,展覽主打山東楊家埠和高密年畫,裡面的門神、忠臣孝子、落難書生贈金小姐,還有壞人伏誅、好人大團圓的故事,一一構建起中國人傳統的家庭倫常觀念,搭起了「鄉愁」的基調。

傳統農耕文化醞釀出「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展廳中,鋪天蓋地、花紋各異的手工織布,以及傳統的木質織機,共同營造出一種「爹紡花、娘織布」的氛圍。閨中女子為自己縫製大紅吉服,繡大朵的牡丹,粉色繡花鞋也有同款圖案;婚後為家庭織布,為丈夫縫荷包、做鞋墊,為子女製作肚兜。每一件服飾上的吉慶紋樣必不可少,這是中國傳統女子的必修功課,「天下無女不繡花」正來於此。展品中有一種被稱作「老朝廷」的格子圖案,據說是魯錦的經典紋樣,也是藍黃色彩搭配的經典。這幅圖案流傳已久,取材於歷史傳說:堯帝善理國政,百姓安居樂業。堯去世後,織者織出這種錦紋以示對他的懷念,表達對太平盛世的嚮往。

先民們在繁忙耕作之餘也會自娛自樂,他們會舞獅子、做風箏,在娛樂之中創造了豐富的山東地區鄉情村貌、特色民俗。每個山東農村的孩子從小就裹著圍涎,伴隨山東特有的吉慶紋樣長大,懂得自己找玩耍的樂子。濰坊的布老虎、萊州的石猴、高密的泥人、郯城的鏇木棒棒人、菏澤的泥模、濟南的兔子王,都是他小時候的玩伴。這些樸實的小玩具,由木、泥、石、布等材料製作,在日常簡單材料上進行「智造」,成了充滿童趣的民間工藝。與自然物態和諧相處,正是鄉村生活之道的體現。等稍稍長大,孩子們在正月十五放花燈,春日放濰坊風箏,夏日晚間到院子裡看皮影戲。秋風起,抓蟈蟈放進聊城特製葫蘆裡,葫蘆上刻著「木蘭從軍」之類的戲曲故事。冬天,大夥躲在屋內打葉子牌。牌上印有水滸好漢,個個耳熟能詳。在當地鄉民的一生中,民藝始終伴隨左右。

其實又何止齊魯。君不見,承載民藝的「鄉愁」躍動在鄉村阡陌、村屋炕頭,那些看似平常的一犁一耙、一箢一笸、花花草草、罈罈罐罐恰似一幅絢麗多彩的民間文化圖卷,向外界展示民間社會多姿多彩、深沉豐厚的文化和生活情景,也成為後人懷味良多的中國底蘊,為當下生活與設計帶來無盡智慧與啟迪。

記住鄉愁,找回鄉愁裡潛藏的中國人的文化根源,或許是此次展覽更大的旨歸。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民間文化的拾荒者」:「撿拾」民藝,記住鄉愁
    南1展廳正在展出「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1500餘件(套)民藝展品都來自他多年下村中的「拾撿」,那些鍋碗瓢盆、桌椅板凳、被褥衣裳、農具玩具……被拭去時間的塵埃,擺放在博物館裡,琳琅滿目地展示老百姓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帶著叫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氣息。
  • 「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央廣網北京9月9日消息 今天下午,「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本次學術研討會以解讀山東民藝為切入點,詮釋傳統鄉愁記憶與文化情懷,記住本來,面向未來,闡發鄉土社會蘊藏的活態價值與倫理精神,致敬百姓傳世匠心創造與生活表達,為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積極的思路參照。
  • 幸福就在平常的日子裡——「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印象
    國家博物館南1展廳,「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帶您走入山東村居人家的生活,品味男耕女織的恬淡與幸福。展廳裡,功能各異的農具和柳編、美觀舒適的居住空間、花樣繁多的飲食器具、凝聚巧思的織繡和印花布、精美考究的節俗用品、趣味盎然的兒童玩具,無不傳遞著山東人民對富足與美的追求。
  • 「民藝」喚醒:山東日常之美
    近期國家博物館開了幾個新展覽,更多展覽還在布置中,這也是自恢復開館以來,第一次集中換展。對於博物館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態勢。《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是這些新展覽中的一個。在民藝研究領域,山東起步較早,研究水平也較高。民藝的概念不等同於以造型、紋飾等為主要研究內容的「民間美術」。
  • 民藝,生活的藝術
    《民藝》雜誌創刊了,這是一本匯聚了海內外民間文藝界專家同仁期待的刊物,也凝聚了民間文藝界熱心學人籌措論證的智慧。近百年來,中國民間文藝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學術和政策層面對民間文藝的關注從未間斷。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要守護中華民族的鄉村文明之根。鄉村振興涉及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和經過歷史積澱的文化創造基礎,而民藝是重要的載體和紐帶。
  • 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開幕 1500餘件民間藝術品勾起觀眾「鄉愁」
    「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16日在國家博物館舉行開幕式。該展集中展示1500餘件(套)山東民藝藏品,全面系統反映了山東地區傳統鄉村社會的生產生活面貌及蘊於其中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意趣。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依據山東地區順天應時的傳統勞作方式、生活方式大致分四個單元:農事器用、康樂人家、衣裳錦繡、遊藝鄉風。
  • 走近民藝,拾回那些遺失的美好
    正在國博展出的「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正向我們娓娓道來,那些過去的柴米油鹽。這些熟悉的味道,文化的記憶,書本上沒有,文獻不曾記載,它們是如何走入博物館回到我們的視野影響今天的呢?就讓專家來為我們講述,帶我們一起去了解、去尋回失落的傳統,還有那背後故事。
  • 為什麼是「民藝」
    在此基礎之上,相比「學院派」的純藝術和其他藝術形式,「民藝」承載的信息,絕不僅僅是常人印象中的花花草草、飛禽走獸、時令節慶、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其中蘊藏著許多傳統文化——尤其是「不立文字」時代的文明密碼和符號。
  • 廣州民藝創新中心的使命:助山區織娘手藝脫貧,從傳統民藝中孵育...
    如何織造出 既符合現代審美,又極具文化傳播力的產品, 已是當下設計領域迫切的話題,而中國悠久的文化傳承中所儲備的傳統手工藝的豐富寶庫,便是中國設計智慧與力量的源泉。為了提升中國設計,輸出具有中國精神的原創設計品牌, 廣州市民藝創新中心(簡稱AIC) 應運而生。
  • 走近民藝,拾回那些遺失的美好(上)|深度
    因為「民藝」更好地反映了作為文化形態、藝術形態以及生活形態的民間藝術的形式。在諸多前輩及同行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對民藝的概念、性質、內涵、品類、特徵、傳承、傳播等問題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另一方面,隨著採風調研以及收集、整理、挖掘工作的開展,民藝作為一種生活形態的存在,使我們更深切地意識到它在民間生活中的意義。
  • 走進泰山古村鄉愁博物館,感受冬季山間鄉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偉 江煥冉 宋鑫茹 作為著名旅遊目的地的泰安,旅遊景點、特色住宿,不勝枚舉。遊在泰安住在哪?泰安美宿有何特色?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之下,泰安旅遊行業現狀如何?「直播泰安美宿」系列公益活動,由泰安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齊魯晚報泰安融媒共同推出,會通過直播的形式對參與的住宿商家進行住宿特色以及周邊景點免費推介,同時,利用齊魯晚報泰安融媒全媒體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為活動做宣傳推送。
  • 中國民藝探尋走向國際市場之路
    新華網米蘭10月22日電(記者宋建)「2015米蘭世博·中國民藝的傳承與創新」發布展示系列活動正在米蘭舉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項目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民藝作品及相關衍生產品在米蘭中歐創新中心進行為期5天的展示。中意兩國還將就民藝市場化開發課題進行交流與切磋,為民藝創新發展探尋國際化路徑。
  • 中國民藝之美,就在這本書裡
    柳氏的用意是將「貴族工藝」和「個人工藝」「民藝工藝」做一個明確的分離和對比,前者是指使用高貴材料精雕細刻的上層宮廷工藝;中者則是現代專業(職業)工藝家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及其作品;後者,則完全是那些可以大量製作的價廉物美的器物。
  • 2016中國民藝青年運動啟動 推動手工藝創意
    2016中國民藝青年運動啟動 推動手工藝創意 2016-02-26 10:20: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該活動作為第五屆創博會重點活動,以「民藝興旺、唯有青年」為主題,旨在通過加強文化傳承,推動手工藝創意,幫助全國廣大民藝青年創業發展。  本次「民藝青年運動」中的「民藝」特指存在於民間的手工藝及其文化與產品,是一個區域文化的承載和積澱,而手工藝人是民藝傳承的紐帶。但是目前手工藝人往往面臨文化傳承斷層,手工創意、創新與市場需求不符,手藝青年創業就業難等問題。
  • 千百年來,詩人們筆下的齊魯文化風貌如何?看齊魯的「古詩詞畫像」
    在齊魯大地流淌數千年的厚重文化長河中,亦有朵朵浪漫湧動。這浪漫在古詩歌的風韻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千百年來,詩人們筆下的齊魯文化風貌如何?近日出版的《歷代詩詠齊魯總匯》(下稱《總匯》)給出一把打開歷史文化寶庫的鑰匙。
  • 回顧|守望與傳承-增盈侗寨鼓樓歌會暨火塘民藝教室落成
    2015年至今火塘民藝教室已走過五個年頭2019年12月28日來自6個村寨學校的火塘民藝教室師生齊聚增盈侗寨一同慶祝增盈小學火塘民藝教室成立最熱切的迎接最真摯的期望清脆的蘆笙和悅耳的侗歌是最隆重的歡迎禮
  • 廣佛國際民藝周暨非遺品牌大會在穗舉行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劉瑜梅稱,近年來,廣州和佛山共同推進廣佛同城,以文化推進位造業升級,湧現出一批融合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的知名品牌,尤其湧現出了一批引領中國傳統工藝振興、中國民藝振興的人才。她期許,廣佛國際民藝周必將會在新與舊的碰撞和融合中,讓中國傳統工藝煥發新的活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 龍泉青瓷、西湖綢傘,樸素的中國民藝藏著光|文化客廳NO.34
    宜興紫砂壺、龍泉青瓷、西湖綢傘、潮汕燈籠……大概沒有哪些物品,像中國傳統傳統工藝品(即「民藝」)一樣,聽名稱,即可在腦海中成畫。2005年到2015年,《生活月刊》38人採編團隊,耗時10年,尋訪中國9大省市、近百位民藝匠人、現存35鍾珍貴技藝,記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手藝在時代變遷中的起伏與溫度。
  • 民藝中國——桃花塢與楊柳青年畫展
    2020年9月15日,「民藝中國——桃花塢與楊柳青年畫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開展,展期至2020年12月30日。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承辦,中國傳統年畫專業委員會、桃花塢年畫研究所為學術支持單位。總策劃為杭間,策展人為吳光榮、王進、劉超。
  • 日本民藝陶瓷百年回望:根植民眾的美學運動,中國瓷業的革新歸旨
    他聯絡濱田庄司、河井寬次郎、富本憲吉等人,創辦《工藝》《民藝》雜誌,成立民藝學會,設立民藝獎項,極大促進了日本民眾藝術事業的推廣與發展。日語詞典《大辭泉》中關於「民藝」的解釋是:從普通民眾生活中產生的樸素而帶有強烈鄉土氣息的實用工藝,民眾的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