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藝之美,就在這本書裡

2021-01-09 澎湃新聞

廣西師大出版社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九派」既指長江的支流眾多,又應合文化長河的多種融匯之義。

福柯說:「物質文明」獨有其緩慢性。流淌千萬年的長江水依然如是,它和長江流域獨有的文明相伴相生。「每一個層次都蘊含著自己特有的分割。人們越是接近最深的層次,斷裂也就隨之越來越大。」在福柯看來,如航道史、麥子或金礦史、旱災和灌溉史、輪作史、人類的饑荒與繁育的平衡史莫不如是。

木活字印刷 圖片選自《手上的樸光:中國民藝之旅》

日本民藝宗師柳宗悅在定「民藝」的性質和界限時,提出其5個顯著的特點:

1. 是為一般民眾的生活而製作的器物。

2. 迄今為止是以實用為第一目的而製作的。

3. 是為了滿足眾多的需要而大量準備著的。

4. 生產的宗旨是價廉物美。

5. 作者是工匠。

柳氏的用意是將「貴族工藝」和「個人工藝」「民藝工藝」做一個明確的分離和對比,前者是指使用高貴材料精雕細刻的上層宮廷工藝;中者則是現代專業(職業)工藝家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及其作品;後者,則完全是那些可以大量製作的價廉物美的器物。

從歷史上來看,長江中下遊區域的發展,實際上是因北方遊牧民族的多次入侵,中原戰亂,人們不得不南下尋覓安逸之所,而禮俗承襲中原再融合當地水土,便是自然。也因為水稻良種的引入——尤其是在長江中下遊區域的種植,繁榮狀況一時無兩。如法國學者布羅代爾認為14世紀到16世紀的中國贏得了一場「生物革命」,也讓蘇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然而太湖地帶水路稠密的客觀地理狀況在人口大量繁衍後,很早就呈現了土地稀缺之勢,也隨著蘇州、揚州這樣的大城市的興起,大量的生活器物需求促使了一些失去土地或者本身便有一技之長的人,成為民藝的創作者、工匠,並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他們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讓自己的手藝成為家族的烙印。

騰衝皮影 圖片選自《手上的樸光:中國民藝之旅》

直至如今,如果不是靠橋梁、隧道,太湖和遼闊的長江入海口依然是這片區域地理溝通的天然屏障。水體龐大,相對的隔離,也如同瑞士般,有著大雪封山時期相對安靜的時間段。我們可以想像在當年,很多的民藝作坊,在適合生產的日子潛心勞作,在趕集時節,通過船舶,穿越二十四橋、羅甸巷和漆貨巷,來到商販雲集的集市,或是通過大運河直達汴京,甚至是通過揚州港,直通海上絲綢之路。在更多尋常的村落,中國人安靜而勤奮地勞作,可比繁星,這也是我們國家性格的一部分。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年度壓軸之作《手上的樸光:中國民藝之旅》,沿著長江,探尋九派民藝,這是一次關於長江中下遊「物質文明」的知識考古之旅。

21位執筆人、17位資深攝影師,尋訪中國九大省市,通過50篇專訪實錄、252幅四色美圖,傾情記錄下近百位民藝匠人口口相傳的35種珍貴傳統技藝,深度詮釋何謂中國民藝師「手上的樸光」,傳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變遷中的起伏與溫度。

《手上的樸光:中國民藝之旅》詳細介紹了中國江南及西部地區的精微手工技藝,並深度挖掘它們背後數千年先民的精神世界,將物質的「工藝」放置在文化遺產的視角下觀照,呈現出人的生活狀態與精神的傳承。本書的主題是通過致力於發掘、回望、致敬和傳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帶領讀者體認中國內在之美和文化的恆久價值。

近100年以來,中國宮廷貴族的「貴族工藝」需求已基本消失,而「民藝工藝」則與民俗文化過多地聯繫在一起。從本書考察的宜興陶、南通藍印花布等幾個民藝代表來看,它們基本要走的路線是「個人工藝」與「民藝工藝」的結合之路,通過若干個工藝大師的技藝魅力,帶動更大規模和數量的民藝製作。

本書記錄走訪的民藝精粹,從地圖上看過去,從蘇州、南通、揚州、南京一路沿長江到萬安、景德鎮,繞到太湖西南岸的無錫,宛若一條珍珠項鍊,是民藝中國的璀璨之路。

書中所介紹的中國民藝有:

【江蘇】宜興紫砂壺、蘇州緙絲、揚州漆器、南京燈彩、南京雲錦、江寧金箔、南通緙絲、南通印染

【安徽】宣城宣紙、徽州徽墨、萬安羅盤

【江西】景德鎮青花瓷

【浙江】富陽元書紙、湖州湖筆、杭州天竺筷、黃巖翻簧、樂清藍夾纈、王星記扇子、龍泉青瓷、西湖綢傘、龍泉寶劍、木活字印刷

【雲南】晉寧烏銅走銀、劍川木雕、劍川甲馬、晉寧鳥籠、尼西黑陶、騰衝皮影

【貴州】三都馬尾繡、丹寨蘆笙、苗族蠟染、拜控銀飾

【陝西】綏德石雕

【廣東】潮汕燈籠

【上海】崇明土布

聯繫起這串中華文明的「珍珠瑰寶」的人,國家稱他們為「工藝大師」或「傳承人」,我們甚至還可以稱呼他們為「人間國寶」——在日本便是這樣封稱的,自1950年後,他們為了保護「無形文化財」,便立法《文化財保護法》,把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封為「人間國寶」。

這讓我們想起當年,鑑真和尚東渡日本,隨行是一支龐大的團隊,在其第二次試圖東渡的清單上,帶去的除了和尚17人,還有玉工、畫師、雕塑工、雕刻工、鑄工、抄寫者、繡花工、文人、鑄碑匠及各種工藝匠,共185人。假設當時能成功東渡的話,現在的日本也許會更多地存留中國唐代的工藝。而如今,日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的品種有1000多種,說它是民藝大國,並不為過。

拜控銀飾

中下遊地帶如今是繼珠三角之後的又一片世界級製造工廠,也是富庶之地。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正在消滅傳統的村落,而越來越快的動車組也將上海到武漢的旅程壓縮到5小時左右。技術、城市化與速度都在改寫著這片土地的風貌,技藝、生態與情感因素都在發生劇變。而這一塊又正好是千年來民藝歷史文化的巔峰記憶與遺存之地,所有這些因素的碰撞,也讓我們對此地的民藝考察更具必要性與迫切性。

我們試圖闡述長江民藝的意義網絡(the network of signification):以長江為幹,周邊的江河支流、湖泊為脈絡,連接相關的歷史、當代關係,經由對單個民藝技藝的傳承及文化意義的詮釋,擴大至探究地域文化和歷史生成的意義網絡,並試圖重新建立民藝歷史與當今生活的關係。

這個意義網絡只是一次示範。我們最終期待的是:民藝的整體復興——因為這些都是我們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黃永松 李宗盛 長岡賢明 止庵 史航……誠摯推薦!

大地紙護封,線裝裸脊工藝,展現民藝的質樸與純真;內文使用日本工藝富士櫻花紙,高清細膩還原中國民藝之美。

中國民藝,樸而素,素而遠,仿佛若有光。

——著名編劇、策劃人 史航

既然機器製造可以滿足當下生活的一切需求,我們為什麼還需要手藝?有人試圖從美、天性、獨特、歷史、文化、傳承等不同角度去解釋,但至今沒有權威的結論。《手上的樸光》裡或許就藏著答案,但只有用心的讀者才能發現。

——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趙普

新書上市,點擊閱讀原文搶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7年民藝踐行、50萬公裡跋涉:發現中國在地之美
    業界認可本書曾以「踐行的力量」為名小範圍限量發售,發行不久即榮獲 DFA 2019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的大獎及文化大獎。「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健康商業模式,您可以用來鼓勵年老的傳統手工藝人為現代社會重新開發他們的產品,但仍保留那些精神和手工藝」「這本書本身是一個美麗的產品。
  • 「民藝」喚醒:山東日常之美
    它的範圍更為廣泛,將蘊含美的事物放置在活態的生活環境中,是包含了民俗、文化、美學、歷史、民族等的綜合學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作為中國民藝研究早期開拓者之一,幾十年來進行大量民藝考察活動,也有眾多研究成果。由其創建的中國民藝博物館,收藏以山東省為主,涉及全國二十幾個省市的民藝品三萬餘件。本次展覽的1500餘件(套)展品,即主要依託中國民藝博物館收藏。
  • 民藝,生活的藝術
    【守望家園】 ●民藝是生活的藝術,民藝的創造裡飽含深情。●民藝是生活的美學,民藝造物活動是對生活之美的創造。●民藝是生活的境界,民間的造物活動飽含著最樸實的工匠精神。●民藝是生活的文化,是民眾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 張蘭:民藝巧工 創和之美
    但是除此之外,時尚界的觸角還伸向了另一個領域--那就是從貴州「非遺」文化中汲取靈感無論是蠟染還是刺繡與現代服飾完美拼搭總是會碰撞出時尚最時尚的效果這一時尚拼搭理念來源於「創和服飾」創始人張蘭,正是因為她的
  • 為什麼是「民藝」
    盤古「改造」自己化作天地混沌初開後的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山河湖海、流轉四季;女媧造人造物、鍊石補天、創世化育、物我一體,這雖非信史,卻可視作人世間生態初現、造物之源的背景和濫觴。直到今天,造物,尤其是「民藝」造物,甚至只有「民藝」造物,依舊堅持在打造、維護人類自身的同時,倡導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宇宙觀,兼顧世間萬物所共有的生態。
  • 中國民藝探尋走向國際市場之路
    新華網米蘭10月22日電(記者宋建)「2015米蘭世博·中國民藝的傳承與創新」發布展示系列活動正在米蘭舉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項目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民藝作品及相關衍生產品在米蘭中歐創新中心進行為期5天的展示。中意兩國還將就民藝市場化開發課題進行交流與切磋,為民藝創新發展探尋國際化路徑。
  • 日本民藝陶瓷百年回望:根植民眾的美學運動,中國瓷業的革新歸旨
    此時,以柳宗悅為首的有識之士,掀起了一場宣揚日本傳統、啟發民眾審美的「民藝運動」,日本瓷業由此重生。直至今天,「民藝運動」依然深刻地影響著日本陶瓷藝術創作領域的方方面面。中國與日本同根同源,在文化上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因此,當我們回望鄰邦百年前的這場工藝美學思潮,必然會獲得基於自身視角的反思與啟示。
  • 2016中國民藝青年運動啟動 推動手工藝創意
    2016中國民藝青年運動啟動 推動手工藝創意 2016-02-26 10:20: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中新網2月26日電 蘇州創博會組委會25日宣布啟動「2016中國民藝青年運動」。
  •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民藝,美的創造
    為創新實施「圓夢工程」文藝培訓志願服務行動計劃,用美育助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圓夢」精彩人生,近日,由中央文明辦三局、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中心主辦,文聯下屬13個協會承辦,人民網文娛部協辦的「圓夢工程——名師名家話美育
  • 「民間文化的拾荒者」:「撿拾」民藝,記住鄉愁
    看見民藝之美  「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7月中旬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很奇妙的,這個名字樸實、展品也樸實、還充滿地域色彩的展覽得到了來自天南海北的觀眾的喜愛。  國博工作人員介紹,暑假期間這個展尤其受孩子們青睞,展廳裡總逗留著許多小朋友。
  • 龍泉青瓷、西湖綢傘,樸素的中國民藝藏著光|文化客廳NO.34
    宜興紫砂壺、龍泉青瓷、西湖綢傘、潮汕燈籠……大概沒有哪些物品,像中國傳統傳統工藝品(即「民藝」)一樣,聽名稱,即可在腦海中成畫。2005年到2015年,《生活月刊》38人採編團隊,耗時10年,尋訪中國9大省市、近百位民藝匠人、現存35鍾珍貴技藝,記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手藝在時代變遷中的起伏與溫度。
  • 《日本手工藝》: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對器物之美的追尋
    生於1889年的柳宗悅,是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宗教哲學家,被譽為日本的「民藝學之父」,日本現代設計理念深受他的影響。一件實用器物正是實用性與美的完美結合,使人在繁瑣細碎的日常裡也能體會生活之美,器物與環境、與人相得益彰,共同彰顯這世界的靈動之美。
  • 沁在齊魯民藝中的鄉愁
    不同於以「造型、紋飾、工藝」為主體的「民間美術」,民藝的範疇延拓至民間活態環境,將美的事物與生活情感融入日常器具之中,融合民俗、美學、文化、歷史、民族等眾多學科。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記住鄉愁——山東民藝展」,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1500餘件(套)藏品,以山東地區的民藝器具為主,在展現孔孟之鄉農耕文明古貌的同時,也溯源彼時生活圖卷。
  • 審美力·名家名師話美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民藝,美...
    編者按:由各全國文藝家協會、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中心聯合實施的「名家名師話美育」網絡公共課開講。新華網文化頻道聯合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中心,共同推出【審美力·名家名師話美育】網絡公共課,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推動美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像力和創新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
  • 廣佛國際民藝周暨非遺品牌大會在穗舉行
    近年來,她從民族音樂轉到推廣中國非遺、民間手工藝領域。2010年,她發起「讓世界看見——中國民族手工藝尋訪之旅」項目,讓全世界不僅能聽見、還能看見中國文化之美。他從民藝找到「美」這種通行世界的語言,以服裝為載體,不斷追尋民藝的當代意義、精神價值。他用自己的卓絕實踐回答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如何傳播中國文化。朱哲琴,1968年生於廣州市,是中國第一位把民族音樂唱成世界文化的音樂人。
  • 民藝中國——桃花塢與楊柳青年畫展
    2020年9月15日,「民藝中國——桃花塢與楊柳青年畫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開展,展期至2020年12月30日。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承辦,中國傳統年畫專業委員會、桃花塢年畫研究所為學術支持單位。總策劃為杭間,策展人為吳光榮、王進、劉超。
  • 這場國際民藝盛典在穗開幕啦!2019年度活力非遺致敬人物齊聚廣州塔
    據介紹,2019廣佛國際民藝周於21日至28日舉辦,這是由政府、市場、媒體合力打造國際民藝盛會,由主題活動、高峰對話、民藝展會、民藝嘉年華組成,致力打造成為集「精品展示平臺、交流學習平臺、產銷交易平臺、精準扶貧平臺、技術研發平臺、宣傳推廣平臺」於一體的非遺生產性保護「六大平臺」。
  • [分享]中國美院民藝博物館建築資料下載
    空間攝影作品分享-中國美院民藝博物館之茶藝 查看詳情
  • 廣州民藝創新中心的使命:助山區織娘手藝脫貧,從傳統民藝中孵育...
    在當前產業升級環境下,中國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大師們並不甘於人後。如何織造出 既符合現代審美,又極具文化傳播力的產品, 已是當下設計領域迫切的話題,而中國悠久的文化傳承中所儲備的傳統手工藝的豐富寶庫,便是中國設計智慧與力量的源泉。為了提升中國設計,輸出具有中國精神的原創設計品牌, 廣州市民藝創新中心(簡稱AIC) 應運而生。
  • 中國手工藝人,保持著對「美」的天然手感|文化客廳NO.35
    2005年到2015年,原《生活月刊》雜誌38人採編團隊,耗時10年,尋訪了中國九大省市、近百位民藝匠人、現存35種珍貴技藝,彙編成《手上的樸光——中國民藝之旅》一書,記錄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手藝在時代變遷中的起伏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