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民藝青年運動啟動 推動手工藝創意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2016中國民藝青年運動啟動 推動手工藝創意
2016-02-26 10:20:0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中新網2月26日電 蘇州創博會組委會25日宣布啟動「2016中國民藝青年運動」。該活動作為第五屆創博會重點活動,以「民藝興旺、唯有青年」為主題,旨在通過加強文化傳承,推動手工藝創意,幫助全國廣大民藝青年創業發展。

  本次「民藝青年運動」中的「民藝」特指存在於民間的手工藝及其文化與產品,是一個區域文化的承載和積澱,而手工藝人是民藝傳承的紐帶。但是目前手工藝人往往面臨文化傳承斷層,手工創意、創新與市場需求不符,手藝青年創業就業難等問題。在此背景下,蘇州創博會組委會聯合藝術品投資、設計、銷售等機構及個人發起這場「民藝青年運動」。

  蘇州創博會將通過舉辦「民藝青年運動」,發現與挖掘民間藝術與工藝作品,培養民間藝術與手工藝青年人才,推動民間手工藝及其文化成為時尚主流,把民藝青年從民間帶到城市,把手工藝人從工作室帶進市場,把民藝作品從手工坊帶入家庭。此外,蘇州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的「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從藝人員之多、種類之全位居全國前列。舉辦「民藝青年運動」,聚集全國各個技藝優秀的手工創客,與蘇州的民藝手工創客同臺展示,相互交流,也能為蘇州手工藝的發展帶來新鮮的活力。

  現場,從事青瓷技藝的民藝青年銀秀道出了參與這場活動的願景。銀秀透露自己的龍泉家族裡都在從事青瓷工藝,但她希望把家鄉的青瓷工藝帶到外面。她用八年時間,把品牌「秀瓷軒」開到23家門店,是家族裡走得最遠的人。同時,她也毫不諱言,單一的青瓷作品比較單調。加入「民藝青年運動」後,期望能結交全國各地優秀藝人,讓瓷與物,銀器,竹製品等跨界設計,做出更多的新型產品,讓青瓷產品服務於生活。

  同樣,在蘇州銀藝文化公司設計部經理邢應雲看來,參與這場活動能讓公司尋求到更多的合作機會。邢應雲從事木飾,金銀銅,玉等產品的設計,一些產品需要和手工藝人合作,吸取傳統技藝,進行再設計,兼顧現代人的審美,做成實用性的物品。公司除了參與創博會、園博會等展會,也會接一些私人定製的訂單。而「民藝青年運動」能為自己及公司尋找到一些合作商及銷售渠道,帶來新的商機。

  會上,「民藝青年運動」發布了第一年的活動計劃,將以第五屆創博會線下展覽為起點,從蘇州首發,後將陸續在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成都、西安等十多個城市,通過40場民藝作品巡展、15場非遺與時尚遊學活動、10場民藝青年嘉年華以及5場民藝青年公益活動等形式為金工、木作、布藝、皮雕、陶藝等幾十個類別的手工藝作品提供展示平臺,為民藝手工創客提供交流展示場所,為民藝愛好者搭建認識民藝、了解民藝的渠道。

  活動的承辦方,蘇州愛物集物公司負責人黃啟賢介紹,目前全國已有一千多名民藝青年願意參與本次「民藝青年運動」,30多種民藝作品將在創博會現場展示,其中不乏國內知名的大品牌產品,預計全年活動累計將會有一萬人以上的手工創意創業青年參與,吸引一百萬以上的民藝愛好者,累計實現150億的產品銷售額。(楊露)

相關焦點

  • 廣佛國際民藝周暨非遺品牌大會在穗舉行
    南方網訊 12月21日,2019廣佛國際民藝周暨2019非遺品牌大會(下稱「國際民藝周」)在廣州塔二樓慶典大廳拉開帷幕。對標倫敦手工藝周、裡斯本國際手工藝博覽會兩大國際民藝盛事,國際民藝周意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文化產業助推製造業轉型升級,讓更多民族風、中國派、時代感的工藝品走向國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共建人文灣區,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 這場國際民藝盛典在穗開幕啦!2019年度活力非遺致敬人物齊聚廣州塔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陳通,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汪一洋等嘉賓上臺啟動2019廣佛國際民藝周暨2019非遺品牌大會,標誌著這一國際民藝盛會正式開幕。同時,2019廣佛國際民藝周迎來多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領事館代表,共同見證這場國際級民藝盛會,與會嘉賓與代表們共同啟動了「海絲國際民藝沙龍」,為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搭建國際民藝活動交流平臺。
  • 廣州民藝創新中心的使命:助山區織娘手藝脫貧,從傳統民藝中孵育...
    在當前產業升級環境下,中國的服裝企業和設計大師們並不甘於人後。如何織造出 既符合現代審美,又極具文化傳播力的產品, 已是當下設計領域迫切的話題,而中國悠久的文化傳承中所儲備的傳統手工藝的豐富寶庫,便是中國設計智慧與力量的源泉。為了提升中國設計,輸出具有中國精神的原創設計品牌, 廣州市民藝創新中心(簡稱AIC) 應運而生。
  • 日本民藝陶瓷百年回望:根植民眾的美學運動,中國瓷業的革新歸旨
    此時,以柳宗悅為首的有識之士,掀起了一場宣揚日本傳統、啟發民眾審美的「民藝運動」,日本瓷業由此重生。直至今天,「民藝運動」依然深刻地影響著日本陶瓷藝術創作領域的方方面面。中國與日本同根同源,在文化上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因此,當我們回望鄰邦百年前的這場工藝美學思潮,必然會獲得基於自身視角的反思與啟示。
  • 民藝中國——桃花塢與楊柳青年畫展
    2020年9月15日,「民藝中國——桃花塢與楊柳青年畫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開展,展期至2020年12月30日。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承辦,中國傳統年畫專業委員會、桃花塢年畫研究所為學術支持單位。總策劃為杭間,策展人為吳光榮、王進、劉超。
  • 7年民藝踐行、50萬公裡跋涉:發現中國在地之美
    在2013年的中國,「匠心」「非遺」對於全社會還是相對陌生詞彙,還沒有多少人停下來去看鄉村,也沒有多少人關注手藝。然而當年有一群人,在經費、資源和經驗都有限的情況下,懷著滿腔熱血踏上民藝踐行的道路,一走到如今,已有七年。他們就是「自然造物」。
  • 「民間文化的拾荒者」:「撿拾」民藝,記住鄉愁
    「辦公桌」早搬去了田野,這位有著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等多重身份的畫家和學者,常年在各地鄉村採風調研,他說民藝是鄉土中來的,要到田野裡去傳承和發展,不能固守書齋和博物館。
  • 侗錦現代化設計研究青年田野營
    ----2015年12月來運營自己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馨思堂],給大家介紹侗寨和侗族風俗,分享民族故事,發起民族活動,聚集對民族文化和藝術感興趣的年輕人,對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現代化轉型進行探究。----2016年新年拜訪侗錦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傳承人粟田梅師傅,討論2016年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侗錦傳習所搭建和合作推廣保護侗錦的事宜。
  • 「三國蜀漢杯」海峽兩岸青年巴蜀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在成都啟動
    匯集兩岸青年創意智慧,聚力打造三國文化精品。9月29日上午,「三國蜀漢杯」海峽兩岸青年巴蜀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啟動儀式在成都天藝∙濃園藝術博覽園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知名文化學者、文創企業負責人、青年設計師代表、高校師生等200餘人出席了啟動儀式。
  • 中國民藝探尋走向國際市場之路
    新華網米蘭10月22日電(記者宋建)「2015米蘭世博·中國民藝的傳承與創新」發布展示系列活動正在米蘭舉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項目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民藝作品及相關衍生產品在米蘭中歐創新中心進行為期5天的展示。中意兩國還將就民藝市場化開發課題進行交流與切磋,為民藝創新發展探尋國際化路徑。
  • 《日本手工藝》: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對器物之美的追尋
    生於1889年的柳宗悅,是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美學家、宗教哲學家,被譽為日本的「民藝學之父」,日本現代設計理念深受他的影響。他一直倡導手工藝的優秀傳統,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引進西方先進的機械製造,手工藝日漸式微,是他倡導日本民眾精湛的手工技藝不能丟,因為它不僅集實用之美和健全之美於一身,還是一個民族的傳統之根和文化之根,是由一個國家和地區特定的自然和歷史決定的,丟掉了它,就相當於丟掉了自己的根。
  • 龍泉青瓷、西湖綢傘,樸素的中國民藝藏著光|文化客廳NO.34
    宜興紫砂壺、龍泉青瓷、西湖綢傘、潮汕燈籠……大概沒有哪些物品,像中國傳統傳統工藝品(即「民藝」)一樣,聽名稱,即可在腦海中成畫。2005年到2015年,《生活月刊》38人採編團隊,耗時10年,尋訪中國9大省市、近百位民藝匠人、現存35鍾珍貴技藝,記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手藝在時代變遷中的起伏與溫度。
  • 為什麼是「民藝」
    在日本,以「現代『民藝』之父」柳宗悅先生為代表的一代「民藝」研究者,真正將「民藝」在日本乃至世界發揚光大。「民藝」對於彰顯國家形象,涵養民族文化、自然生態和傳統信仰,強化國民意識、社會責任,確立族群歸屬感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追溯歷史,現代設計啟蒙運動在亞洲以日本的「『民藝』運動」著稱。
  • 中國民藝之美,就在這本書裡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年度壓軸之作《手上的樸光:中國民藝之旅》,沿著長江,探尋九派民藝,這是一次關於長江中下遊「物質文明」的知識考古之旅。21位執筆人、17位資深攝影師,尋訪中國九大省市,通過50篇專訪實錄、252幅四色美圖,傾情記錄下近百位民藝匠人口口相傳的35種珍貴傳統技藝,深度詮釋何謂中國民藝師「手上的樸光」,傳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變遷中的起伏與溫度。
  • 走近民藝,拾回那些遺失的美好
    走進民藝 呼籲民間文化生態保護文 | 潘魯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上接:走近民藝,拾回那些遺失的美好(上) | 深度 )圍繞對民間文化的社會的、歷史的、經濟的、人文的等方面的思考,針對「民間手工文化生態保護與調研」這一課題,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 民藝,生活的藝術
    《民藝》雜誌創刊了,這是一本匯聚了海內外民間文藝界專家同仁期待的刊物,也凝聚了民間文藝界熱心學人籌措論證的智慧。近百年來,中國民間文藝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學術和政策層面對民間文藝的關注從未間斷。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要守護中華民族的鄉村文明之根。鄉村振興涉及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和經過歷史積澱的文化創造基礎,而民藝是重要的載體和紐帶。
  • [分享]中國美院民藝博物館建築資料下載
    空間攝影作品分享-中國美院民藝博物館之茶藝 查看詳情
  • 張蘭:民藝巧工 創和之美
    今年11月,在中國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大賽中,她帶著《民藝巧工 創和之美》項目就榮獲了創意組優秀獎。為踐行「傳承民族刺繡工藝,弘揚民族刺繡文化,推動鄉村發展」的使命,她們秉承工匠精神,分別在從江和安順建立刺繡和蠟染產業化基地,對1500餘農村少數民族婦女進行刺繡和蠟染培訓。創和服飾成立刺繡和蠟染之家,組建約500餘人的繡娘、染娘團隊,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106人。
  • 躲在杭州偏僻山村,設計師們專心研究中國傳統手工藝
    在不久前的「設計上海」,融·著色設計展邀請到18位參與研究的年輕設計師帶來12組作品,通過300個染色材料樣品解讀中國傳統色彩的製取與應用。對於張雷來說,「融」這個概念始於2012年,它意味著「將傳統手工藝融化解構,再融解到當代設計中去」,設計師們以材料和工藝為坐標軸,研究、融合中國傳統手工藝。計劃啟動的第一個五年,張雷帶領團隊研究了竹、絲、土、銅、紙五種中國傳統手工藝材料。
  • 2020-2021第二屆中國黃山(黟縣)青年寫生藝術季全面啟動!
    2020-2021第二屆中國黃山(黟縣)青年寫生藝術季,由黃山市人民政府、共青團安徽省委員會主辦,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作為學術指導,共青團黃山市委員會、黟縣人民政府、黃山屏水文化旅遊有限公司、上海藍時文化創意中心承辦,大學生藝術博覽會聯合承辦,特邀八大美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