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美麗人生》講述了一個愛情和親情的故事,自古以來「從民族的苦難輝煌中汲取力量」是文藝創作的永恆主題。影片中圭多和多拉的親情,在那個陰霾籠罩的時代就像一束光,不僅照亮了他們自己,同時也給無數觀眾帶來了光明。
影片的前半段講述的是圭多和多拉相遇並且相愛的過程,樂觀開朗的猶太青年圭多和朋友開車來到城裡,途中邂逅了美麗女教師多拉,兩人互生情愫,而圭多開朗甚至有些傻的性格也是讓影片前半段富有卓別林式的喜劇風格。
幾經磨難二人終於結為夫妻,但是好景不長,就在他們的兒子生日那天,圭多和兒子被強行帶到了納粹集中營,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社會背景,而他們又是猶太人,多拉沒有猶太人的血統,但是為了和丈夫孩子在一起,也登上了通往集中營的火車。在集中營裡圭多為了不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就「欺騙」他說這是為他專門舉辦的生日遊戲,而遊戲的規則是不能哭不能鬧不能想媽媽,率先得到1000個積分的孩子就能獲得一輛真坦克,兒子信以為真:圭多還想方設法的給妻子報平安。最終圭多為了兒子還是死在了德國納粹的槍口之下。
不過這部電影不同以往的是,這部反映二戰題材的影片竟全無一絲黑暗的描述,更沒有血腥暴力的描寫,一系列遊戲式的荒誕行為,使觀眾在陰暗緊張的戰爭氛圍中感受到了喜劇色彩,它以一種超越常規的新鮮角度,通過另一個側面來面對二戰這段歷史。
作為一部設定在二戰時期的電影,《美麗人生》十分注重細節的把握,讓觀眾在觀看時沒有「出戲」的不適感;納粹德國的四號項目,為了替國家的戰爭機器節省資源,希特勒啟動了T4計劃,殘障兒童被秘密送到一個特殊的醫院,然後集中處死。國家甚至通過教育的方式,向人民灌輸這種行為的合理性;納粹統治時期,建立了多座集中營來關押和處死猶太人、波蘭人等所謂的「劣等人種」。影片中沒有過多地描寫集中營的生活細節,但是借「洗澡」的名義將老人和孩子騙入毒氣室殺死也足以體現集中營的殘忍行為。
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引起巨大轟動,好評如潮。輿論當然也是兩極分化嚴重,有位影評家曾說過:喜劇本身常常不能承受重磅眼淚;顯示了人們對待歷史的不同態度。影片中,集中營淪為苦難的面具性符號,而男主即使面對嚴酷現實,仍不放棄對美好的堅持,以及對家人的鼓勵和支持。面對各種解讀與評價,導演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美麗人生》要講述的是一個在極端環境下關於愛的故事,只想通過影片告訴真正熱愛生活的人們,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