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不少人對生殖隔離也有所了解,曾經前蘇聯科學家也曾因為人猿雜交實驗曝光而臭名昭著,主要就是這樣的行為的確違背了倫理道德,因為他的實驗對象是人和類人猿、黑猩猩之間進行,好在這些實驗並沒有成功打破生殖隔離的局限。相信應該大家還沒忘記之前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儘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兩個孩子的出生,的確證明了某些疾病可以通過科學手段來幹預,但卻沒有人可以預估會不會產生其他連鎖反應。
在給雜交動物命名的時候,剛好與人類管用男性姓氏來繼承血統有所不同,雜交動物的名字會把雌性親代的名稱放到前面,而緊隨其後的才是雄性親代的名稱。大家都知道,馬的耐力很好,也能夠長時間身負重物行走,但馬卻沒有驢大多數時候都脾氣溫順、且不容易生病的特點,它們同為馬科動物,又皆為馬屬,只不過是兩個不同的種。
古語有云: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但總有人會試圖打破這樣的現狀,於是才有了馬和驢雜交的後代騾子。在以農業為主的社會時期,人類圈養各種動物的目的除了殺了吃肉以外,很重要的一個用途就是讓兩個不同亞種進行交配,然後得到一個更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新動物,比如剛剛說到的騾子,而它的完整名字其實是馬騾,因為這個雜種是母馬和公驢進行雜交的產物。
客觀來說,人類給動物雜交當然違背自然規律,但人類社會幾乎無處不在違背自然規律,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出發點都是為自己的生活提供服務。比如,社會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有效阻止了病毒蔓延到世界每個角落,眾多國家的人口預期壽命都從多年前的四十多歲提升到現在的七十多歲。而日常生活中的產檢、疫苗和救治等行為,其實都是人類在對抗自然規律的具體表現,但這也是我們人類在長久繁衍生息基礎上保證生命質量的重要措施。
騾子是比較常見的雜交動物,但是儘管它們的數量在雜交動物群體中還算比較大的,但由於生殖隔離的原因,它們絕大多數母騾子都沒有生殖能力,而公騾子則完全沒有生殖能力。而所謂的生殖隔離,其實就指的是雜交後代要麼不能活到性成熟階段、甚至是連合子都無法形成,要麼不能生產出可育性後代,要麼可育後代的下一代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存活。
雜交是發生在不同亞種之間,而當研究人員讓動物進行雜交的時候,一定是具有系統性、計劃性地去實施,而被選作雜交動物的雙親有需要來自兩個沒有關聯的近交系。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近交系動物是什麼意思,這裡跟大家解釋一下:
首先,近交系動物的近交稀樹在98.6%以上,特就是說已經至少連續20代是連續性的親子或同胞交配,它們的基因會進化到高度穩定和純合的狀態。其實,現代遺傳學、免疫學和腫瘤學這些領域的發展,都跟近交系動物的育成有很大關係。而雜交動物的生活能力,以及抗病能力都會比近交系強得多,只不過絕大多數雜交動物的共性都是沒有生殖能力。
當然,除了專門用於農業生產和醫學研究的雜交動物以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雜交動物,比如有雌性寬嘴海豚和雄性虎鯨雜交後產下的鯨豚,美國夏威夷的一個海洋公園裡就出生了一條具有生育能力的虎鯨,它的名字就叫做可凱馬魯。相信獅虎獸應該是雜交動物中具有較大知名度的一種了,但實際上它們也有兩個不同的類型,其一是雌性老虎和雄性獅子交配的產物,其二是雄性老虎和雌性獅子交配的產物,儘管雌性獅虎獸可能有繁殖能力,但雄性獅虎獸卻都沒有生育能力。
總而言之,人類在進行各種動物雜交實驗的時候會有不同目的,有的是為了給生產生活提供便利,有的是為了進行更多無法在人類自身進行的科學實驗,只有部分人員是為了獲取既得個人利益而進行動物雜交活動。現在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原因就是這些物種已經存在群體滅絕的風險,研究人員進行正規實驗的時候,同樣也不會將這些物種作為實驗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