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樸到塵埃裡,反而綻放了偉大的光芒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差點因為名字錯過這部片子,在眾多印度片中,得分很高,畢竟印度電影總是會將很尖銳的話題和甚至很沉重的題材。《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講述了一個極其簡單的故事——大叔送小女孩回家。無論是大叔帕萬還是小女孩沙希達,都是芸芸眾生中非常平凡的一個,也正是兩個普通人,才創造出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這是一個現代神話
沙希達是一位生活在可什米爾巴基斯坦控制區的穆斯林小姑娘,因為天生患有失語症,所以在回國的過程中一番陰差陽錯的巧合和母親失散。後來巧遇印度教青年帕萬,帕萬是印度教神猴哈奴曼的忠實信徒,故事《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也從這裡展開。
「猴神」哈奴曼(Hanuman)源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傳說,其外形上是四張臉八雙手,法力高強可以隨意變形。哈奴曼為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羅剎惡魔羅波那大戰的神話故事在印度家喻戶曉,因其英勇善戰而被認為是智慧、勇力、正義的化身。
男主出場就是一場紀念猴神哈奴曼的節日遊行中,呈現出的是印度電影中慣有的明麗鮮豔的服裝特點和宏大的歌舞盛典,人們高喊著「榮耀歸於哈奴曼神」,也傳遞給觀眾一種民族神話傳說的魅力和信仰力量。在電影中雖然男主展現出來的形象並不完美,甚至從小學開始就什麼都表現平平,就連高中也是考了十幾次才畢業,做事不太會變通等等痴愚的樣子與史詩中哈奴曼聰慧機敏的形象相去甚遠,不過他的人格精神體現了印度人心目中哈奴曼的神性:忠誠、勇武、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勇於奉獻、堅定執著。
從他從小蘿莉回家一路上的表現來看,妥妥的一個現代神話。
宗教的力量
印度是一個幾乎全民信教的國度,根據2003年《印度年鑑》統計,印度教徒佔82.41%,穆斯林佔11.67%。印度教不僅是印度佔統治地位的宗教,也有著婆羅門霸權的歷史傳統。
印度也被稱為「宗教博物館」,所以宗教是印度電影的一個鮮明標誌,在印度電影中隨處可見宗教建築、宗教盛會、宗教禮節和宗教服飾。影片《小蘿莉的猴神大叔》就將宗教元素融入在影片敘事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宗教文化,影響受眾的認知,所以說印度電影輸出價值觀確實最厲害。
男主在幫助小女孩回家的過程中,也實現了一種自我的超越,和其他人一樣,男主有著深深的等級觀念和對其他宗教的敵對意識,在得知小女孩是敵國的孩子時,他也和大多數人一樣產生了遲疑,但是在人性方面,還是幫助了這個女孩回到父母身邊。
哈奴曼最重要的身份是保護者,在北印度的很多地區,《哈奴曼的四十首頌詩》都被當作祈禱書和護身符,人們認為這樣做就可以驅散惡魔並獲得戰勝敵人的力量,在電影中,帕萬就是一個保護者,他在小女孩流落街頭的時候,如神明般出現,在她流落妓院時,又如同天神般降臨,每次都在危難時刻救她與水火,小女孩的爺爺曾說:「在印度,一定有一個主的使者來照顧我們的沙希達。」,帕萬保護沙希達,其實就是哈奴曼保護功能的一種具象化。
因為帕萬身上優良的品質,讓他成為一個保護者,而宗教可以教人如何去愛,也能讓人放下仇恨。
平等的力量
印度安培德卡爾博士曾呼籲:「印度社會是建立在等級的不平等原則上的,他對一些人意味著高貴,對另一些人意味著卑賤,如果我們繼續長期否定平等,我們就是在拿我們的政治民主冒險。」雖然他們的性制度被廢除之後依然在世紀社會上殘留,但是消除這種歧視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印度的社會平等,也促進了男女平等,以及印度女性地位的現代化。但從《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中的女性角色拉茜卡來看,她可以自由進出家門,擁有受人尊敬的教師職業,可以隨時隨地地提出自己的質疑,有勇氣向眾人宣布自己心有所屬,就說明印度女性逃離壓迫和制度,走向個人獨立的希望越來越大。
不管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宗教與宗教,國家與國家,不可忽視的是,以帕萬和老阿訇為代表的兩個異國而且處於不同宗教之中的虔誠信徒謹守著心中的良善,不但無私地幫助對方,甚至互相高呼對方宗教的神明,相互祝福。他們之間有善良和愛,用這些重新定義了宗教和國家的意義,化解了雙方的偏見和矛盾,迎來和和平、平等共處的社會。電影也想傳達尊重他人的信仰與思想。所以在電影中,帕萬因信仰哈奴曼神徘徊在清真寺外不肯進去,阿訇真誠歡迎:「不是穆斯林那又怎樣,兄弟,這裡歡迎所有人,所以我們的清真寺從不鎖門。」分別時,帕萬不肯稱「真主保佑」來與阿訇告別,阿訇卻微笑著對他說「羅摩神萬歲」……
在電影結尾,小女孩的失語症痊癒,這算是印度教徒和巴基斯坦伊斯蘭教徒共同努力之下而發生的「神跡」。挺感人的電影,無私的愛是可以包容一切的,宗教,國度,在真正的愛面前其實都十分渺小,即使家國不同,宗教有異,依舊陪你找尋回家的路。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