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扶貧者:節水灌溉「黑科技」促蔬菜產量翻番

2020-12-12 騰訊網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在北京南六環外的中國農業大學通州實驗站,秋日的稻田已經染上了一層金黃色,皮膚曬得黝黑的嚴海軍立于田間。在這些試驗田上,嚴海軍不斷嘗試,積累出最新的節水灌溉技術並推廣至全國,幫助農民增收脫貧。常年奔波于田間地頭,今年46歲的他已經生出許多白髮。

「農業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的具體體現,就是讓先進實用的技術及裝備應用到田間地頭。這一過程中,農民也要轉變觀念,不能用傳統習慣使用新技術。」作為北京農業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嚴海軍近年來幫助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地的貧困地區企業、合作社、農戶,解決了農田灌溉的實際困難。

今年,他在北京市科協的推薦下獲評2019年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

嚴海軍在中國農業大學通州實驗站介紹圓形噴灌機。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

百米長鐵管垂下數十個噴頭,為作物精準「餵肥」

在中國農業大學通州實驗站,一個長達百米的鐵管道,像機械臂一樣「凌駕」在玉米地上,鐵管道每隔幾米就垂下一個噴頭。巨大的「機械臂」仿佛半圓的量角器,以圓點為中心,慢慢「划過」玉米地。在旋轉的過程中,懸下的數十個噴頭不僅能灌溉,還可以噴肥。

「這套設備是我們研發的圓形噴灌機,試驗地面積小,噴灌機只能旋轉180度,而國內常用的機器360度轉一圈,能覆蓋300-500畝地。」嚴海軍說。

作物長勢好不好,除了種子質量和播種技術,水肥管理也是關鍵。在噴灌機的「圓心」位置,泵注式施肥裝置把肥料按比例注入水中,通過管道和噴頭進行灌溉施肥。「以往大水漫灌式的施肥,地面白花花一片,作物來不及吸收的養分隨著水滲入地下,不僅白花錢,還容易汙染地下水。」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通州實驗站站長楊培嶺說,噴灌機通過水肥一體化噴灌方式,可以適時、適量滿足農作物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

說到「黑科技」,噴灌機的噴頭大有講究。嚴海軍解釋,離中心點最近的噴頭,水壓最高,但灌溉面積最小,相反在遠端的噴頭,覆蓋面積最大,卻因壓力下降出水量降低。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噴頭選型非常重要,團隊特意比較了不同種類的噴頭,噴灑形狀、是否自旋、噴嘴直徑等各不相同,再將它們在一根鐵管道上優化配置。

「我們到了寧夏,那邊土地面積廣,大點的噴灌機一臺要用上200多個噴頭,灌溉面積上千畝。人工配置困難,我們還利用自主研發的軟體和水力模型進行科學配置。」

噴灌機本身還帶有計量設施,能實現用水計量,噴頭上面加裝了電磁閥,可以單獨控制噴頭,實現變量灌溉。噴灌機旋轉快慢、方向都可以調節。

技術改良使蔬菜產量翻番,直接帶動貧困戶脫貧

「我們搞農業節水,要摸透作物需水需肥的規律,再用現代灌溉設備精準施水施肥,做到節水、省肥、增產。」近年來,在各地培訓、田間指導、示範推廣技術時,嚴海軍幫助農戶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

「2018年冬天,嚴老師來我們這兒的扶貧基地做技術改良,直接帶動了貧困戶增收。」新疆和田地區和田縣合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彭麗說,在當地,西紅柿是很重要的蔬菜。一個長60米、寬7米的大棚,以往一茬西紅柿產量是2.5-3噸,運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後,產量直接翻番到5-6噸,一年產出就能多1.2萬元。「如果維吾爾族老鄉一戶有兩個大棚,增收兩萬多元就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有的人家直接脫貧。除了西紅柿,黃瓜的產量也增加了30%-40%。」

滴灌技術水用得少,抽水的電費也直接下降。彭麗說:「我們公司在產業園有300個大棚,光是電費一個月就能節省5萬多元。」此外,基地管理人員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以往十幾名女工每天起早貪黑拿水管澆水,水澆多澆少還總拿不準。有了水肥一體化技術,100個大棚只需要一個開關。

「我們農業公司為老鄉託管大棚,老鄉也在大棚打打零工,我們每月給老鄉2000元左右的兜底工資,增收的部分也按比例分配。公司通過技術改良賺得多了,老鄉拿到手的就多,有七十多個人因此脫貧。」她說。

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稱,由於草質優良,畜禽都喜食。「如果水肥得當,1000畝地三茬收貨500噸苜蓿乾草沒問題」。嚴海軍說,此前在寧夏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1000畝地頭茬僅收穫60噸苜蓿。今年6月,他到現場考察時發現,當地的水泵壓力、噴頭配置都有問題。「我根據實際情況重新進行了配置,苜蓿第二茬就收穫了140噸,增收的80噸給當地帶來了20萬元的收入。」

嚴海軍介紹圓形噴灌機的噴頭。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

將運用5G、傳感器技術,建立作物生長模型

「我國未來的農業發展模式,一定是集約化的農業生產,圓形噴灌機這種大型設備將是主流設備。目前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這也是首推的噴灌技術。」嚴海軍說,近些年,國內圓形噴灌機主要用於灌溉小麥、玉米、馬鈴薯和苜蓿。

他算了一筆帳,機器越長相當於「半徑」越長,噴灌的範圍越大。「噴灌面積越大,投資越低。使用噴灌機,以每臺灌溉500畝為例,一畝投資約四五百元,使用壽命達到20年以上,也就是一畝地一年投資只有20元。」

他說,網際網路、計算機、無線傳感器技術,以及5G、北鬥技術等技術的發展,都為農業灌溉智能化提供了技術保障和硬體支撐。「我們正在研究給噴灌機加裝傳感器,獲取作物高度等生長信息,同時根據土壤的墒情信息和氣象參數等綜合分析,建立作物的生長模型,結合農民經驗準確掌握水分需求規律,對作物進行精準灌溉。」嚴海軍說,儘管數據處理量和分析量非常大,但是5G技術為數據傳輸提供了平臺。「預計未來10年,這些技術將逐漸成熟,並指導農業生產。」

■對話

農民要轉變觀念,不能用傳統習慣使用新技術

新京報:農業節水灌溉有什麼樣的意義?

嚴海軍:我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有旱澇災害多發、並發的突出特徵。水安全是糧食安全的基礎,節水農業對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至關重要。

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萬億立方米,實際年用水總量6000億立方米左右,其中農業用水量約為3600億立方米,佔全國總用水量的62%左右,預計這個比例到2030年將維持在60%以下。

新京報:噴灌機水肥一體化技術能節約多少水?少用多少肥?

嚴海軍:目前,我國化肥的年消費量達5800萬噸,總量和單位面積施肥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當季化肥的平均利用率只有30%-35%,與發達國家相比,低了約20個百分點。

長期以來,施用化肥過量、氮磷鉀肥料配比不合理以及大水漫灌等落後方式,造成大量肥料淋失,這是農業面源汙染的主要原因。我們正在進行的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比習慣方式減施化肥10%-12%,化肥利用率提高5-6個百分點,使農作物平均增產3%以上。

以我們在通州實驗站多年開展的冬小麥試驗來說,應用噴灌機水肥一體化後,與傳統水肥管理相比,冬小麥每畝地節水36立方米,增產18.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

新京報:你認為科技在精準扶貧和助農脫貧方面,可以發揮什麼作用?

嚴海軍:精準扶貧應該是廣義的,在我國農村不僅需要物質扶貧,更需要智力扶貧。我們需要將一大批先進實用的農業生產技術輸送到貧困地區、邊遠地區。

農業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具體體現,就是將先進實用的農業生產技術及裝備從書本、實驗室走出來,應用到田間地頭,真正被農戶所掌握。

在這個過程中,農民要轉變觀念,不能用傳統習慣使用新技術,同時要提升文化水平,尤其是一些裝備技術的使用需要具備專業技能。最後是資金和政策支持,有些設備單次投資量較大,經濟效益也高,但是對於一般農戶投資壓力較大,這時就需要政府的扶持。

新京報: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你對未來工作有哪些展望?

嚴海軍:「脫貧攻堅」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真正發揮作用的時刻,我們更有責任作出貢獻。目前,我在行政方面的工作少了,希望有機會到西部掛職,通過中國農業大學的技術支持當地農業發展,解決當地問題。

在北京市科協的指導下,北京農業工程學會也在北京為「兩田一園」(糧田、菜田、果園)農業高效節水工作進行技術支撐。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在門頭溝清水鎮黃安村開展科技幫扶工作,幫助杏農掌握科學的節水高效生產技術。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

相關焦點

  • 柳江:看這個灌溉「神器」!家裡的田地再也不用愁了~
    1月4日,天氣晴好,暖意融融,小編穿行於三都鎮覺山村「蔥滿幸福」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田間地頭處處能感受到民生工程為百姓帶來的便利與幸福。環顧示範區四周,連片種植的蔥花鬱鬱蔥蔥,一排排高低有序的節水灌溉設施坐落有致。
  • 三門峽節水灌溉-北方(煙臺)果樹苗木·生產資料交易會
    三門峽節水灌溉趙加坤博士介紹,農業的新變化之一,便是數據呈現爆炸式增長。隨著農業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每年將以50%-80%的速度增長。在傳統農業面臨難、應用難、共享難的背景下,農業時空一張圖利用3S、大數據、一張圖的技術與思路,終可以實現「以圖管地、以圖管產、以圖智農、以圖防災、以圖決策。」
  • 河北冬小麥節水種植基本實現全覆蓋
    其中,在張家口壩上地區,將水澆地蔬菜、馬鈴薯等高耗水作物改為旱作雨養胡麻、燕麥等耐旱作物,規模達到40萬畝,畝均減少地下水開採120立方米;在黑龍港深層地下水超採區的滄州、衡水等市,將水澆地小麥、玉米種植改為旱作油菜、穀子、花生等作物,初步形成了春季旱作油菜、黑麥草、油葵等,夏季穀子、高粱、玉米、花生等旱作雨養種植模式,規模達到35萬畝,畝均減少地下水開採220立方米。
  • 保華鎮海螺村:小溝渠大作用 引水灌溉促豐收
    近日,保華鎮海螺村標準化農田灌溉工程開工建設,該項目工程總投資108萬元,建成後可覆蓋海螺村七個村民組2000餘畝農田,將解決當地農田灌溉用水難的問題,讓百姓通過「小溝渠」收穫「大效益」。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
    深入調研發現,小麥品種變了、栽培技術變了、耕作機具變了,連麥季澆水也由過去的底墒水、越冬水、返青水、拔節水、開花水、灌漿水或麥黃水等6-7次,減少到只澆底墒水或越冬水、拔節水等2-3次。綜合技術的變革不僅提升了小麥生產性能,也明顯減輕了麥季乾旱少雨的威脅。其中,由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選育的節水耐旱小麥品種、研發的節水省肥栽培技術及其相關農機具成為推動麥田技術變革、促進節水生產發展的主要科技因素。
  • 2020年阿克蘇扶貧蔬菜生產工作情況匯報
    三是通過召開蔬菜種植工作現場會和生產推進會,有力推進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如阿瓦提縣,在蔬菜種植的不同階段、田管關鍵節點,召開蔬菜管理現場會15次,手把手教技術、傳經驗,讓貧困戶掌握蔬菜種植及田間管理實用技術,真正將農業科技轉變為生產力。四是責任落實突出「四個早」,即:早育苗、早定植、早上市、早受益。
  • Global Change Biology:灌溉帶來的降溫作用對玉米產量的貢獻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部李琰副教授團隊與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Kaiyu Guan團隊使用衛星遙感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玉米產量數據,結合統計模型量化了降溫作用和供水作用對灌溉帶來的產量效益的貢獻
  • 產銷兩旺背後的扶貧攻堅樣本!
    9月22日,適逢中國農民豐收節當日,採訪團首站來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蘭州高原夏菜榆中專供基地,深入了解高原夏菜從田間地頭到居民餐桌產業鏈的全過程。記者了解到,未來5年內專供大灣區的蘭州高原夏菜有望達到80萬噸,大灣區的居民將可以吃到更多質優安全的蔬菜。
  • 經濟往上水耗向下 長沙擰緊「閥門」邁向國家節水型城市
    近年來,長沙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緊緊圍繞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控制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被授予「省級節水型城市」稱號。長沙節水型社會建設生態農業高效節水灌溉項目。
  • 科技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結碩果
    、加強人才交流,落實東西部扶貧科技協作項目、帶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型農民,讓來自天津的科技成果真正下沉到田間地頭,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為我市脫貧致富插上了「科技翅膀」。  一、主動對接,落實東西部扶貧科技協作  近年來,我市科技部門堅持需求導向,以產業合作為重點,以科技項目為依託,主動與天津市科技局及對口幫扶我市的縣區精準對接技術需求,東西部協作雙向發力。局主要領導親自帶隊先後2次赴天津參加了省科技廳組織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對接交流,協調落實科技項目合作、人才培育交流和技術引進等工作。
  • 北京科技撐起張家口赤城18個扶貧產業園
    北京向北200公裡處的河北省赤城縣,北京市援建的京赤科技扶貧示範基地百花盛開,綠意盎然。示範基地培育著北京研發的39類優質蔬菜,應用有機無土栽培、漂浮板育苗等21項北京先進種植技術的農產品,長勢良好,散發著迷人的芳香。  「這裡正在抓緊對各類優質蔬菜進行育苗。這些茄子、西紅柿苗別看外觀普通,內裡可是有足夠的科技含量,是國內最優質的新品種。」
  • [公告]碧水源: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白音花灌區節水灌溉工程...
    、水質 阿魯科爾沁旗白音花灌區節水灌溉工程主要為灌溉引水工程,工程考慮經濟、適用、合理等要求。白音花灌區在建設時的設計灌溉面積為5.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2.65畝,現狀年實際的灌溉面積為0.86萬畝(其中渠灌面積0.45萬畝、井灌面積0.41萬畝),為有效灌溉面積的45.7%,現狀年和白音花區的糧食產量為655.20kg。根據分析現狀年屬於無乾旱年份,基本上達到了該灌區的正常糧食產量。
  • 呼倫貝爾節水灌溉設備
    呼倫貝爾節水灌溉設備現代果園之——果園機械上期我們說到了現代農業中的【設施農業】【溫室大棚】相當於給植物們安了一個「遮風擋雨,溫溼適宜」的家那麼,光有空間的升級還不夠對廣大果農朋友們來說還要有幾個切實可靠的「好幫手」目前,優質果園中對果園作業機械的需求越來越大想要走優質高效的健康發展之路想要提高果園質量產量必須發揮果園機械的重要作用果園機械是指在果樹栽培及果品生產作業中使用的所有機械
  • 易地產業扶貧 強支撐穩增收(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探訪)
    今年3月,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麼站鎮岔河村貧困戶李啟明有了新營生——在縣城所在地草海鎮中海社區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務工。  像這樣的易地產業扶貧蔬菜基地,威寧去年以來集中建設了7萬畝,截至5月中旬已完成種植3.1萬餘畝,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6302人。全部投入使用後,可吸納上萬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
  • 「管道大用途」PE/PVC農田灌溉管道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用於農田中的灌溉用水不在少數,隨著人們的節能意識的提高,灌溉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最為普遍的灌溉方式為管道式灌溉。管道式灌溉的優點:1.節水。管道輸水系統可減少滲漏和蒸發損失,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 扶貧資金「精準灌溉」 香菇特色產業助山東農戶增收
    現在,從霧化、注水到採菇等各個環節,我都掌握了相關技術,既節省了人力,又提高了產量。每個大棚能儲存菌棒8500個左右,每個菌棒純利潤達到3塊錢,每個大棚每季純利潤就能達到2萬多元。」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張集鎮張集村村民王立新1月14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單縣張集鎮鎮長黃鶴介紹,張集鎮變「雨露均沾」為「精準灌溉」,整合全鎮扶貧資金,打造特色香菇產業。
  • 人民日報海外版:節水優先
    當前的水情決定了水資源治理必須節水優先,杜絕水龍頭上的浪費。目前,各地高度重視節約用水工作,大力推進工業、農業等多領域節水。  農業節水方面,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普遍使用正在有效減少水資源浪費。石末鄉侯莊村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由於地下水、地表水都非常匱乏,當地蘋果產量一直上不去。
  • 西藏蔬菜技術骨幹走進田間傳授技術提升基層蔬菜產能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技術人員在田間為基層菜農指導蔬菜種植技術。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供圖 攝  20日,記者從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研究所)獲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期,該研究所技術骨幹發揮科技優勢和人才優勢,深入西藏蔬菜主產區調研新冠肺炎疫情對蔬菜生產影響,紛紛走進田間傳授技術提升基層蔬菜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