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還是要來了,規劃已久的北京市英語高考改革終於要到了,2021年北京高考將增加英語口語考試,口語加聽力將增加到50分。
打開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據有關媒體報導,「北京新高考方案」作為全國卷命題和備考的重要風向標,對其他大多數改革省份具有極強的示範和標杆意義!如無意外,北京方案中的考試方式、錄取方式,將成為未來3-4年高考改革的方向,影響每個高中生。
對於這則消息,慨文非常感慨,也非常擔憂,一則是擔憂增加英語口語考試將更為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二則擔憂這種對英語層層加碼的重視,會使學生輕忽本國語言、歷史及理科科目的學習,三則是擔憂增加口語考試會進一步加劇教育不公平。
擔憂一、增加英語口語考試會極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在以往的高考中只有報考英語專業的學生,才會進行口語考試,可這次北京的高考變革卻是要求所有學生都要進行口語考試,這無疑大大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我們知道,英語學習本身就已經是高中學生所有科目中最消耗時間和精力的一個科目,但面對高達150分的高分,任何一個學生都難以放棄,只能是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死磨英語這門課程。
為什麼呢?因為英語是一門外語,離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是很遠的,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是非常難的一門科目,大多學生是靠死記硬背來學習英語的,在他們眼中,英語的意義就是一門高考科目,而且是一門分數佔比和語文、數學一樣高的科目,是一門不想學卻不得不學,學了以後將來極有可能完全沒用的科目。
擔憂二、對英語的過度重視,會令學生忽視中國語言、歷史及理科科目的學習
我們知道,語言是承載一個國家文化和歷史的工具,也是溝通交流的工具,但對於一門外語來說,這個功能基本上就只剩下交流功能,英語只是一門工具,除非你想研究英國文化和歷史。但就是這樣一門工具,卻被我們放大到與語文數學齊平,凌駕於其它所有科目的程度,豈不令人嗟乎?
這幾十年來,英語在中國的地位是日益上升的,已經有凌駕中文的地步,不單單是高考是英語有著驚人的地位,在許多行業資格考試中,都離不開英語那令人煩惱卻又揮之不去的身影,要考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研究生,也得經過英語考試,就是不知道這個英語要用在什麼地方?全國各地的路牌上英語已經幾乎成為必選項,哪怕你是一個偏僻鄉鎮,可能10年內都不會有一位英語母語的人士駕臨,也要消耗大量資源給他預備著,所有地鐵車廂都會飄揚著英語報站的聲音,可明明外國人士寥寥無幾,也得預備著。
這種種對英語過分重視推崇的舉措,無形中在國人的頭腦中形成一種英語高人一等的潛意識,進而對口講英語的人士也高看一眼,我們常常在一些電視節目中看到的一些人在講話時中英雜糅怪誕方式,就是最直接的反映。
錢鍾書先生對這種雜糅語言有一段話特別精妙描述:「話語裡夾雜的英文甚至還不如嘴裡鑲嵌的金牙,金牙除裝飾外尚有其咀嚼的實用性:而語句中的英文就如牙縫中的肉屑,除表現你吃得好一些之外 ,還能噁心人。」
擔憂三、增加英語口語有可能導致高考的不公平
語言的學習除了語法和詞彙外,更重要的是語言環境,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說小孩子被放到鄉下外婆家幾個月,結果回來後變得一口方言,這就是語言環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的體現。
慨文說過對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英語就是一門高考科目,將來極有可能完全沒用,就是因為中國是漢語的語言環境,沒有英語環境,哪怕你在學校學習的再好,放到社會幾年,基本也就放下了,而一旦放下也就拾不起來了。
口語學習相對於書面英語來說,更加注重語言環境,需要大量的對話練習,但對於沒有英語語言環境的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具有相當難度的,於是,只能尋找替代方式,比如英語補習班或請家教,但這對家庭不富裕的學生來說,費用可能是他們承擔不起的,而家庭富裕的學生甚至可以直接聘請母語是英語的外國人士訓練學生的口語。
增加20分的英語口語分,對一些學生來說可能是致命打擊。在高考中1分的差距往往意味著成千上萬學生,20分英語口語勢必會拉開一個不小的分數差距,在語文和數學中想找一個這麼大的拉分項目,可能是非常難的。
也可就是因為1分或幾分的差距,讓一個理科或者語文不錯的學生沒有機會上大學或沒機會考入他理想的大學。
慨文再舉一個例子,印度號稱是英語國家,但實際情況是在印度真正會說英語的人口不到1億,還不到印度人口總數的10%,是什麼原因導致「英語國家」印度的大多數民眾不會英語呢?是因為印度國內各民族的母語都不是英語,而英語只是英國殖民的遺產,能掌握英語的基本上都是有錢的上層社會,大多是婆羅門等高種姓的人群,他們有錢出國留學,有錢在更好的私立學校學習,生活在高端的講英語的小圈子中,所以,只有他們才能熟練使用英語,而絕大多數的底層民眾是沒有多少機會學習英語的。
以上是慨文對英語口語加入高考後的一些擔憂,也許是慨文有些杞人憂天,但希望有識之士能更慎重的考察關注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