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書上沒有記載的歷史,三國時期日本就開始朝貢中國

2020-12-14 匯佳通史

在公元二世紀的時候,日本是有很多割據的小國家組成的,當時的形勢大概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時代,這些小國當中勢力最強的是邪馬臺國和狗奴國,邪馬臺國的所有事件在日本本身的史書上是沒有任何記載的,但是他們和當時三國裡面魏國有過交集,所以我們只能通過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來了解他們。

當時日本國內大小國之間一直都在打架,紛爭了數十年,使百姓苦不堪言,這些國王雖然接二連三在更替,但是卻沒有一個能統一日本,搞定這些戰亂,這個時候,一個叫卑彌呼的女生出現了。野馬臺各個部落的首領通過協商,決定推舉卑彌呼為女王,那個時候的她也就十幾歲,那麼年輕又是一個女的,為什麼能在眾多的男性當中脫穎而出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她能通靈。

當時的人們認為神支配著大自然,支配著萬物生靈,所以當一個看起來「會巫術、事鬼道」的人出現,輕易就能迷惑眾人,卑彌呼既是政治領袖,也是宗教領袖,被當時的人們當做神來信奉,據說卑尼呼登基之後幾乎不在眾人的面前亮相,能夠接近她的只有一個人,就是他的弟弟替他傳達命令,傳遞報告和情報,輔佐她治理整個國家,而且卑彌呼終身未嫁,她居住的地方設有嚴密的城牆和柵欄,還有士兵手持武器守衛,有上千的婢女服侍她,但是只有一個男子可以給她送吃的,這就更加重了他宗教神秘感和威嚴,所以卑彌呼就憑藉著原始宗教的號召力,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女王,徵服了周邊的很多個小國,以聯邦的形式建立了新的邪馬臺國。

而旁邊另一個強國-狗奴國的王聽說了邪馬臺國的國君是個女的,之後就非常的不服氣,說要滅了野馬臺國,在這樣的情況下,卑彌呼就想:要不我去結交一個強大的小夥伴吧,這個小夥伴就是中國。卑彌呼從小就從一些從中國來的商人和漁民口中大致認識到了中國的情況,她打算結交當時三國當中實力比較雄厚的魏國來鞏固野馬臺的政權,於是她就派了使者,帶著貢品,跨海來到了魏都洛陽,希望同魏國交好,而魏明帝也很愉快的交了這個朋友,不但賞給了野馬臺大量的寶物,還授予了卑彌呼「親魏倭王」的稱號和金印,卑彌呼的這一招的確很有用,狗奴國暫時放棄了攻打野馬臺國的念頭。

之後,卑彌呼又多次派使者向魏國進貢,兩國的關係往來十分的密切,這也是歷史記載中國和日本最早的交好事跡。多年之後,野馬臺國與他的老對手狗奴國的關係惡化,經常發生戰爭,大約在三世紀的中期卑彌呼女王去世了,在《魏志·倭人傳》裡並沒有直接說明她去世的原因,但是因為經常和狗奴國交戰,所以她很有可能是在狗奴國的交戰當中戰死的。

卑彌呼死後,野馬臺國曾經立過一個男子為王,但是卻引發了一場內亂,支持者與反對者對撕,死了上千人,後來這件事情因為大家互相都搞不定,只好立了卑彌呼一族的另一個13歲的女孩兒為王,才平息了內亂。在卑彌呼死後,野馬臺國就再也沒有派遣使者出使中國了,所以之後中國的歷史書裡也沒有了野馬臺國的記載,曾經輝煌一時的野馬臺國,就這樣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且《倭人傳》裡也沒有具體的提到野馬臺國的地理位置,所以它到底在日本的哪個地方也就成了千古之謎,至今人們還無法知道它的前世今生。

野馬臺之後,三世紀的日本仍然處於小國林立的局面,這個時候,在本州中部興起了一個國家叫大和國,經過100多年的戰爭,大和國徵服了各部,建立起了日本列島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從漢代的時候開始,在中國的史書當中,就把日本稱為倭,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日本也接受這個稱呼,後來,隨著大和國的興起和統一,民族意識增強,他們不願意再使用這個中國確定的稱謂。所以在七世紀末的時候,也就是在中國的大唐時期,日本作為國號正式使用。

從三世紀末到七世紀這個期間,因為日本流行的墓葬方式是修建巨大的靈丘,這一類的墳墓叫古墳,而且古墳數量非常的多,所以這段時期在考古學上被稱為古墳時期,最大古墳在大阪,據稱是仁德天皇的陵墓,到底有多大呢?古墓界有三大巨頭-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中國的秦始皇陵還有一個就是仁德天皇陵墓。

後來五世紀初,佛教傳入了日本,但是卻引起了一次政治地震,佛教的傳入,對尚處於原始狀態的日本傳統宗教(神道教)形成了衝擊,所以朝廷上分成了兩派,以蘇我氏為首的接受派和醫物部氏為首的排斥派,兩派的爭鬥表面上是佛教的爭鬥,其實背後是權力之爭,後來當時的天皇病死了,兩大派之間又為了立誰為新的天皇開始了互毆,最終以物部氏的失敗收場,蘇我氏達到了政治的巔峰,操控了朝廷。

蘇我氏的老大蘇我馬子擁立了崇峻天皇,這種情況大家都懂,崇峻天皇就是個傀儡,他對掌握實權的蘇我馬子非常的不滿,可能崇峻天皇他比較沒有城府,把想要除掉蘇我馬子的這種想法表現得特別的明顯,所以蘇我馬子就派刺客暗殺了崇峻天皇,然後立著自己的外甥女也是崇峻天皇的異母姐姐為推古天皇,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然後又立了原來的老天皇,也就是那個病死的那個老天皇的兒子,聖德太子為皇太子,與蘇我馬子一同攝政。

這個聖德太子在日本的歷史上比較重要,在聖德太子執政之初,朝廷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候,因為當時的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隋朝,而在朝鮮半島慢慢強大的新羅與日本的關係也在極具的惡化,而國內這邊以蘇我氏為代表的豪族勢力如日中天,皇室勢單力薄,所以聖德太子就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來拯救社會的危機,為此,他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公元603年,制定了「官位12階」,官位不分門第,只按才能和功績授予個人,而且不能世襲,這一政策的施行,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貴族的勢力,也起到了廣納賢才的作用,第二年,又制定了17條憲法,這是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將中國儒家三綱五常作為核心的思想,規定了每個等級不同社會地位和權利義務,特別特別的強調了君臣之間的倫理道德,這麼做也是為了牽制豪族,將豪族組織化,成為天皇的官僚。

在外交上,聖德太子也是多次派出的大使前往中國和隋朝建立了友好的關係,還記不記得前面提到的佛教傳入之後蘇我氏是接受派,所以在蘇我氏權傾一時的時期,尤其是在推古天皇與其攝政的聖德太子在世的時候,佛教發展的最為蓬勃興盛,而這一時期就是從六世紀後期到七世紀中葉,圍繞當時政治中心-飛鳥這個地方所發展起來的文化,稱為飛鳥文化。

飛鳥文化也是日本最早的佛教文化,聖德太子執政時掌握政治的實權,他格外的保護佛教,致使原本只有蘇我氏視為信仰中心的佛教,很快就滲透到了日本整個境內,讓佛教在日本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相關焦點

  • 中國與日本,誰宗主誰番邦?日本歷史上竟曾自封宗主!真相很可笑
    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日本,古代日本究竟是不是中國的朝貢國呢?日本史書上是堅決不承認,反而寫的是中國是日本的藩國、朝貢國,日本這阿Q精神可謂爐火純青了。 當然因為日本極度落後,到七世紀初才開始使用中國五世紀劉宋時期的《元嘉歷》;690年又接受了新傳來的《麟德歷》(日稱《儀鳳歷》),兩歷並用;697年拋棄《元嘉歷》只用《麟德歷》;764年使用新的唐玄宗時期的《大衍曆》;858年用《五紀曆》;862年用《宣明歷》。這五歷以下統稱「漢五歷」。
  • 自詡為神國,日本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向中國稱過臣?
    在歷史上只有韓國(也就是朝鮮王國)曾將大明稱之為父母之國,而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卻自隋唐之後再也沒有向中國稱過臣。 對此宋文帝沒有答應,只是冊封他為「安東將軍、倭國王」。 到隋朝統一中國後,日本便不再遣使朝貢,日本也不再在正式場合和文書中自稱為倭國,日本前隋使更是自稱本國君主為天子,惹得隋煬帝極為不悅。 到了唐朝,日本這個稱呼正式被啟用,並且日本君主開始自稱天皇或皇帝稱謂。
  • 「日本戰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期」相差千年,為何總被拿來比較
    ,設有專門的三國課堂和三國知識考試等,還經常把他們的戰國時期和中國的三國時期相提並論。 中國的三國時期,廣義上講是從190年董卓進京,至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結束; 日本的戰國時期,廣義上是指從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開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徹底消滅豐臣氏結束。 那麼,年代相差千年、發生地點完全不同的兩個歷史時期為何會被放在一塊做比較呢?
  • 日本稱中國僅67年歷史,日本有2000年,網友的回覆讓日本無言以對
    一說到中國歷史,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這裡的5000年是指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如今的中國,大約4000多年的歷史,所以通常以「上下五千年」代替。
  • 日本稱中國僅67年歷史,日本有2000年,不過網友的回覆讓日本無言以對
    一說到中國歷史,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這裡的5000年是指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如今的中國,大約4000多年的歷史,所以通常以「上下五千年」代替。
  • 日本歷史課本裡10幅我國地圖,與史實有何差異,需慢慢 「品味」
    元朝時期統治者先後兩次對日本進行了侵略,這給日本留下了不小的陰影。此後的歷史就不用多說了,近代以後日本後來居上,對中華民族犯下了滔天罪行,可違背正義的戰爭終究還是失敗了。那麼站在日本的角度, 中國是什麼樣子呢?日本歷史書中提到中國的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商周。
  • 三國時期將軍古墓被發現,出土一件文物,讓日本人卻忐忑不已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動亂時期,軍閥們為了軍費,紛紛把黑手伸向了祖宗們的墳墓。三國墓在期間被盜所剩無幾,朱然墓在猖獗的盜墓活動中卻保存完好。朱然去世後,孫權傷心不已,下令予以厚葬,並在墓中放入了巨額的陪葬品。
  • 美日韓三國歷史教科書都是怎麼寫中國的?可能有點出乎國人意料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即便是在史學家的眼中,他們對於歷史的真正記載也會因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存在著明顯的差別。譬如說,在明朝時期,史學家的觀點和清朝時期的觀點就不一樣。經過後人大量的考證之後發現,清朝對明朝的歷史進行了大量的「篡改」。
  • 「日本」為什麼叫日本,「日本人」這一說法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的記載。從周朝開始,《史記》、《漢書》、《三國志》、魏晉南北朝時的《南齊書》、《梁書》都對日本略有記載。《漢書·地理志》:「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漢書》這本史書記載當時的日本有一百多個國家,還屬於混亂割據狀態。
  • 他結束了日本南北對立局面,向中國朝貢,被明朝冊封「日本國王」
    其實,一休和足利將軍都在歷史上有原型的,一休是皇族,名叫一休宗純,是日本南北朝時期後小松天皇的皇子。而足利將軍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足利義滿,日本第二個幕府時期室町幕府的掌權者。
  • 日本對《三國志》下手了,從日本角度看三國,是怎樣一段歷史?
    《新解釋三國志》是一部2020上映的日本歷史喜劇電影,由福田雄一執導,演員大泉洋、小慄旬、室剛、賀來賢人、岡田健史、渡邊直美、橋本環奈主演。劇情講述在西元200年中國漢朝的亂世中,被後人視為英雄的蜀國武將劉備為重返太平盛世崛起,魏國曹操、吳國孫權等各國武將們在戰場上奔騰,終於發生了歷史上知名的"赤壁之戰"。
  • 三國時期向魏朝貢的卑彌呼在《九州劫》中竟是「天照大神」的原型
    月半叔帶你品歷史,玩遊戲,你們的月半叔又來了提起三國時期,人們總會想到魏蜀吳三國戰戰和和的紛爭,除此之外,在史書中依然記載了一部分外交事務。原來邪馬臺就是中國古代史書中記載的倭人建立的國家之一,在《後漢書》中有記載"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其大倭王居邪馬臺國"。自西漢武帝以後,邪馬臺國與漢帝國往來頻繁:"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魏晉時,依然與中國有往來:"今使譯所通三十國。"
  • 中國和日本是在什麼時候開始交往的?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兩國之間有著2000多年友好往來的歷史。早在漢武帝在位時(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中國已經和日本有了交往。《漢書·地理志》中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這是中國史籍中關於日本的最早記載。
  • 唐朝時期,我國與朝鮮、日本的關係是怎樣的?
    導語: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唐朝,是一個十分繁榮鼎盛的朝代,並且與其他大一統王朝不同,唐朝非常熱衷於外交,也一直致力於與其他國家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唐朝的經濟、文化與軍事等發展程度在當時的世界上都位居前列。再加上唐朝一向奉行開放的外交政策,因此這一時期有許多東亞國家都與唐朝建交,其中就有朝鮮和日本。朝鮮與日本可以說是唐朝的鄰國,朝鮮和日本也屬於唐朝的朝貢國,是中國古代唐朝時期朝貢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唐朝與這兩個國家的交往在促進東亞地區經濟發展以及促進文化交流方面貢獻巨大。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古墳時代
    其實,作者一直認為,日本的歷史從古墳時代才能稱之為歷史。無論在時間上、記錄上,還是在推測的合理程度上。都更值得讀者去了解。而在此之前,日本的起源、繩文時代、彌生時代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推測,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
  • 日本網友:中國歷史很輝煌不是嗎?評論有句話,說明他們很無知
    也許在不少中國人的心中覺得日本對於我們的看法是「落後」、「弱小」之類的看法,其實並不是這樣,我們都知道日本這個國家是很善於學習的,他們曾經在唐朝的時候派了大量的遣唐使來唐朝學習我們的文化,其實說是「遣唐使」其實就是變相的向中國朝貢而已,畢竟我們沒有義務去教一個弱小的國家吧。
  • 日本武士的起源!
    武士的出現是對皇家權力的侵蝕,所以,了解武士的起源,必須從日本天皇說起,從考察天皇的出現和皇權的衰落過程說起。在中國的歷史上,長期以來稱日本為倭或者倭國,稱其首領為倭王或者國王,「天皇」一詞並不多見,也沒有證據表明那時的日本有「天子」的思想,古代早期的歷史資料都表明日本是臣服於中國之下的,只能稱「王」,不能稱「皇」。
  • 歷史不到百年的三國時期,竟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傳奇時代
    三國是傳說中的時代,這一點毋庸置疑。對中國人來說,三國不僅是一段歷史時期,還有著很多的傳說。那麼,為什麼歷史不到一百年的三國最終成為人們心中傳說的時代呢?接下來我們談談這個問題。1.陳壽的史料記錄。在中國古代,編纂史書一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 【遊戲趣味】三國遊戲歷史談(上):日本篇
    (半即時制戰鬥畫面,可以用指令控制小兵) 而反觀同一時期的光榮公司推出的《三國志3代》,它雖然也被很多三國遊戲玩家譽為創新的一代,但依然沒有擺脫不變的"兵罐子"思路,戰鬥就像是單調的數字遊戲。
  • 日本給大唐皇帝送來兩位公主,結果第二天就被關進牢籠,咋回事?
    1、日本與中國的來往時間其實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在《後漢書》當中有記載,公元57年,東漢光武帝曾向日本贈送了一個「漢倭奴國王」蛇鈕金印,當時中原地區對日本的稱呼是「倭」,僅憑這個名字就能看出兩國之間的實力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