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二世紀的時候,日本是有很多割據的小國家組成的,當時的形勢大概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時代,這些小國當中勢力最強的是邪馬臺國和狗奴國,邪馬臺國的所有事件在日本本身的史書上是沒有任何記載的,但是他們和當時三國裡面魏國有過交集,所以我們只能通過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來了解他們。
當時日本國內大小國之間一直都在打架,紛爭了數十年,使百姓苦不堪言,這些國王雖然接二連三在更替,但是卻沒有一個能統一日本,搞定這些戰亂,這個時候,一個叫卑彌呼的女生出現了。野馬臺各個部落的首領通過協商,決定推舉卑彌呼為女王,那個時候的她也就十幾歲,那麼年輕又是一個女的,為什麼能在眾多的男性當中脫穎而出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她能通靈。
當時的人們認為神支配著大自然,支配著萬物生靈,所以當一個看起來「會巫術、事鬼道」的人出現,輕易就能迷惑眾人,卑彌呼既是政治領袖,也是宗教領袖,被當時的人們當做神來信奉,據說卑尼呼登基之後幾乎不在眾人的面前亮相,能夠接近她的只有一個人,就是他的弟弟替他傳達命令,傳遞報告和情報,輔佐她治理整個國家,而且卑彌呼終身未嫁,她居住的地方設有嚴密的城牆和柵欄,還有士兵手持武器守衛,有上千的婢女服侍她,但是只有一個男子可以給她送吃的,這就更加重了他宗教神秘感和威嚴,所以卑彌呼就憑藉著原始宗教的號召力,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女王,徵服了周邊的很多個小國,以聯邦的形式建立了新的邪馬臺國。
而旁邊另一個強國-狗奴國的王聽說了邪馬臺國的國君是個女的,之後就非常的不服氣,說要滅了野馬臺國,在這樣的情況下,卑彌呼就想:要不我去結交一個強大的小夥伴吧,這個小夥伴就是中國。卑彌呼從小就從一些從中國來的商人和漁民口中大致認識到了中國的情況,她打算結交當時三國當中實力比較雄厚的魏國來鞏固野馬臺的政權,於是她就派了使者,帶著貢品,跨海來到了魏都洛陽,希望同魏國交好,而魏明帝也很愉快的交了這個朋友,不但賞給了野馬臺大量的寶物,還授予了卑彌呼「親魏倭王」的稱號和金印,卑彌呼的這一招的確很有用,狗奴國暫時放棄了攻打野馬臺國的念頭。
之後,卑彌呼又多次派使者向魏國進貢,兩國的關係往來十分的密切,這也是歷史記載中國和日本最早的交好事跡。多年之後,野馬臺國與他的老對手狗奴國的關係惡化,經常發生戰爭,大約在三世紀的中期卑彌呼女王去世了,在《魏志·倭人傳》裡並沒有直接說明她去世的原因,但是因為經常和狗奴國交戰,所以她很有可能是在狗奴國的交戰當中戰死的。
卑彌呼死後,野馬臺國曾經立過一個男子為王,但是卻引發了一場內亂,支持者與反對者對撕,死了上千人,後來這件事情因為大家互相都搞不定,只好立了卑彌呼一族的另一個13歲的女孩兒為王,才平息了內亂。在卑彌呼死後,野馬臺國就再也沒有派遣使者出使中國了,所以之後中國的歷史書裡也沒有了野馬臺國的記載,曾經輝煌一時的野馬臺國,就這樣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且《倭人傳》裡也沒有具體的提到野馬臺國的地理位置,所以它到底在日本的哪個地方也就成了千古之謎,至今人們還無法知道它的前世今生。
野馬臺之後,三世紀的日本仍然處於小國林立的局面,這個時候,在本州中部興起了一個國家叫大和國,經過100多年的戰爭,大和國徵服了各部,建立起了日本列島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從漢代的時候開始,在中國的史書當中,就把日本稱為倭,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日本也接受這個稱呼,後來,隨著大和國的興起和統一,民族意識增強,他們不願意再使用這個中國確定的稱謂。所以在七世紀末的時候,也就是在中國的大唐時期,日本作為國號正式使用。
從三世紀末到七世紀這個期間,因為日本流行的墓葬方式是修建巨大的靈丘,這一類的墳墓叫古墳,而且古墳數量非常的多,所以這段時期在考古學上被稱為古墳時期,最大古墳在大阪,據稱是仁德天皇的陵墓,到底有多大呢?古墓界有三大巨頭-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中國的秦始皇陵還有一個就是仁德天皇陵墓。
後來五世紀初,佛教傳入了日本,但是卻引起了一次政治地震,佛教的傳入,對尚處於原始狀態的日本傳統宗教(神道教)形成了衝擊,所以朝廷上分成了兩派,以蘇我氏為首的接受派和醫物部氏為首的排斥派,兩派的爭鬥表面上是佛教的爭鬥,其實背後是權力之爭,後來當時的天皇病死了,兩大派之間又為了立誰為新的天皇開始了互毆,最終以物部氏的失敗收場,蘇我氏達到了政治的巔峰,操控了朝廷。
蘇我氏的老大蘇我馬子擁立了崇峻天皇,這種情況大家都懂,崇峻天皇就是個傀儡,他對掌握實權的蘇我馬子非常的不滿,可能崇峻天皇他比較沒有城府,把想要除掉蘇我馬子的這種想法表現得特別的明顯,所以蘇我馬子就派刺客暗殺了崇峻天皇,然後立著自己的外甥女也是崇峻天皇的異母姐姐為推古天皇,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天皇,然後又立了原來的老天皇,也就是那個病死的那個老天皇的兒子,聖德太子為皇太子,與蘇我馬子一同攝政。
這個聖德太子在日本的歷史上比較重要,在聖德太子執政之初,朝廷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候,因為當時的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隋朝,而在朝鮮半島慢慢強大的新羅與日本的關係也在極具的惡化,而國內這邊以蘇我氏為代表的豪族勢力如日中天,皇室勢單力薄,所以聖德太子就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來拯救社會的危機,為此,他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公元603年,制定了「官位12階」,官位不分門第,只按才能和功績授予個人,而且不能世襲,這一政策的施行,在一定的程度上抑制了貴族的勢力,也起到了廣納賢才的作用,第二年,又制定了17條憲法,這是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將中國儒家三綱五常作為核心的思想,規定了每個等級不同社會地位和權利義務,特別特別的強調了君臣之間的倫理道德,這麼做也是為了牽制豪族,將豪族組織化,成為天皇的官僚。
在外交上,聖德太子也是多次派出的大使前往中國和隋朝建立了友好的關係,還記不記得前面提到的佛教傳入之後蘇我氏是接受派,所以在蘇我氏權傾一時的時期,尤其是在推古天皇與其攝政的聖德太子在世的時候,佛教發展的最為蓬勃興盛,而這一時期就是從六世紀後期到七世紀中葉,圍繞當時政治中心-飛鳥這個地方所發展起來的文化,稱為飛鳥文化。
飛鳥文化也是日本最早的佛教文化,聖德太子執政時掌握政治的實權,他格外的保護佛教,致使原本只有蘇我氏視為信仰中心的佛教,很快就滲透到了日本整個境內,讓佛教在日本的土地上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