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的出現是對皇家權力的侵蝕,所以,了解武士的起源,必須從日本天皇說起,從考察天皇的出現和皇權的衰落過程說起。在中國的歷史上,長期以來稱日本為倭或者倭國,稱其首領為倭王或者國王,「天皇」一詞並不多見,也沒有證據表明那時的日本有「天子」的思想,古代早期的歷史資料都表明日本是臣服於中國之下的,只能稱「王」,不能稱「皇」。
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授予過倭奴國王金印,三國時代,公元239年,魏國封「邪馬臺國」國王為「親魏倭王」。公元420年後,日本與南朝的宋有交往,接受宋的冊封,有「倭五王」被冊封,這時是大和朝廷時代。日本早期沒有史料記載當時日本的首領叫什麼,根據中國資料看,當時他們都被稱為國王。可以推測,在當時日本的首領叫什麼,根據中國資料看,當時他們都被稱為國王。可以推測,在那個時代獲得中國的冊封對於小國林立的日本來說,具有必要性,因為獲得大國冊封者可以擁有在其國內的權力正當性,可以藉助大陸大國的權威控制其他小國,還可以在發生爭端時藉助大國的力量調節爭端。
冊封是有封號的,比如,公元478年,南北朝時,倭王武曾上書宋請求封號,但是後來宋滅亡,齊朝封倭王武為「鎮東大將軍」。齊滅亡之後,梁朝封倭王武為「徵東將軍」。其實,當時的中國處於南朝與北朝對立狀態中,並無暇控制日本,也成不了日本國內事務的調停者,但是儘管如此,獲得這個名分,在政治上對日本這些小王國還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歷史上日本的各個小國需要中國的冊封,除了國內政治的需要之外,他們中的霸者還需要利用中國對抗朝鮮半島。但是,從史料上看,這些小國似乎並沒有達到目的,因為他們獲得的封號與朝鮮半島獲得的封號並沒有什麼區別,甚至有時還低於朝鮮半島獲得的封號。比如,倭國獲得的「鎮東大將軍」封號低於高句麗獲得的「徵東大將軍」封號,而他們後來還獲得過「安東將軍」這個稱號,顯然也低於同時期百濟獲得的「鎮東大將軍」和「安東大將軍」稱號。由此可見,倭國未必能通過中國的冊封體系保持對朝鮮半島的優越地位。不管日本的小國是什麼意圖,接受中國的冊封,便意味著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成為君臣關係,中國的王朝也就不可能稱日本的任何首領為皇帝或者天皇,只能稱其為「王」。
那麼,日本是什麼時候出現要與中國平起平坐思想的呢?原來,當日本覺得自己有能力建立對自己有利的國際關係時,自我中心主義便產生了,這種能力的政治基礎是國家的統一。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擁有相對的政治獨立性,有日本學者從出土的稻荷山鐵劍銘上的「治天下」中分析,日本可能在公元471年時就有自己的「天下」思想,具有了與中國皇帝平起平坐的思想基礎。雖然統一之初倭王武還
的「天下」思想,具有了與中國皇帝平起平坐的思想基礎。雖然統一之初倭王武還接受中國冊封,但是,根據《隋書·倭國傳》記載,到了公元600年,大和朝廷第一次遣隋使稱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弧」,這個古日語單詞,意思是「天兒」,說明當時日本已經具有「天子」的思想。當時應該是推古天皇時代,她是第三十三代天皇,也是史料記載的日本歷史上的首位女皇,遣隋使把她的字解釋成「天兒」,是要告訴中國,他們的「王」也是「天子」。
既然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時期,日本的天皇已經傳到第三十三代,那麼之前他們一直接受中國朝廷對他們的冊封,甘願為「王」,甚至為「將軍」,是出於無奈還是出於策略,抑或還有別的原因呢?
原來,日本的歷史,除了根據中國史料記載的比較確切的部分之外,還有一段傳說的歷史。雖然關於天皇的記載,並不比隋朝久遠,最早出現在公元8世紀初成書的日本史料《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但是裡面卻把天皇的起源說得很久遠,而且還把天皇神化了。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說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的後代神武天皇是日本初代天皇。但是,這兩本書太過於神話,不足以作為史料來看,所以,有歷史根據的首位天皇還是被認為是與隋唐同時期的推古天皇。就連著名作家松本清張都說,《記》《紀》兩份資料「是當時朝廷編纂的,是天皇家和中央政府自我美化的作品,完全是為了鞏固天皇政府的統治而編寫的」。特別是關於「神代」日本,從神武天皇到開化天皇的九代,基本上是杜撰的。
儘管如此,根據學者按照《記》《紀》的記載推算,神武天皇即位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660年,那時日本還是彌生時代,中國則處於春秋時代。神話不足以構成歷史研究的根據,所以,一般日本歷史學家還是以中國史料為根據,從《三國志》記載的邪馬臺國開始研究日本的歷史。中國史料《舊唐書》記載,「日本」是倭國的「別種」,本來是一個小國,後來合併了倭國。《新唐書》則記載,日本與自古以來和中國有交往的倭國不同,日本的國王姓「阿每」,筑紫城的神武徵服了大和自稱天皇,600年前後開始與中國交往,這是指大和朝廷與隋唐的交往。
由此可見,與唐朝交往密切的大和朝廷有可能不是邪馬臺國的繼承國家,因為邪馬臺國長期向中國稱臣納貢,從未自稱天皇。而大和朝廷卻自稱天皇,並認為天皇(神武天皇)早在公元前660年前就存在了,這意味著:或者大和朝廷以前確實很小,沒有像邪馬臺國那樣與中國交往過,或者它後來吞併了包括邪馬臺國在內的其他小國,統一了日本,並開始向中國顯示其「天皇」的存在,抑或有可能是邪馬臺國演變成或者吞併了各國,形成大和朝廷,並產生大國意識,不再接受中國冊封,並告訴中國他們的國王也是天子,即「天兒」。這些都是日本古代史的謎團,現在還沒有定說。
不管大和朝廷來源如何,也不管它與邪馬臺國是什麼關係,後來的事實證明,隋唐以後,大和朝廷不再接受中國的封號,說明大和朝廷不同於過去的倭國,開始獨自建立自己的威信。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大和朝廷的使節呈給中國朝廷的國書中有「日出處天子」的表述,進一步證明那時日本已經對外自稱天子了,隋煬帝對此十分不滿。既然稱「天子」會引起隋朝的不滿,那麼就改稱「天皇」,根據《日本書紀》記載,第三次遣隋使遞交的國書上說「東天皇敬白西皇帝」,這意味著「天皇」這一稱號在公元608年,日本就在對隋外交中正式開始使用。總之,這一舉動意味著日本正式脫離了中國的冊封體制,確立了政治的自立性。
但是,由於還有經濟和文化上的依賴,雖然不接受冊封,但朝貢體制還是維持了下來,大和朝廷並沒有停止向中國朝貢。唐朝給日本的國書仍然寫著「倭王」,說明唐朝並不認可日本的所謂「自立性」,不承認所謂的「天子」和「天皇」之說。公元702年,入唐使者慄田真人接受的唐朝國書上寫著「日本國王」,說明唐朝接受了遣唐使的通告,承認了「日本」這一國名,不再稱其為「倭國」,但仍然稱日本君主為「王」。其實,「天皇」一詞是武則天對唐高宗的尊稱,這一用語很可能被入唐留學生傳到日本,日本充滿神話的所謂「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不過是借用了唐高宗的尊稱——「天皇」,杜撰了日本「天皇」的神話歷史。大和朝廷也許早就存在,但是,「天皇」一詞應該出現在武則天之後,所謂神武天皇之說,很可能是大和朝廷的官方「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編的瞎話。「王」或者「大王」也許具有比較久遠的歷史,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天皇」的歷史不會早於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