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2021-01-09 世間人說

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在二戰期間可謂走出國門,衝向世界,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戰場上大放異彩。隱忍、毒辣、瘋狂,這是隱藏在日本人彬彬有禮的外表下的另一面。

誠如題主所問,日本武士是如何像西方騎士一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階層的呢?

日本武士的起源以及發展

武士(ぶし)在日本語言釋義中原本是侍者或守衛的意思,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日本平安時代的桓武天皇時期。桓武天皇在位期間,朝廷和貴族的矛盾變得日益尖銳,貴族和僧侶的勢力不斷膨脹,這甚至導致桓武天皇做出了遷都平安京的決定。

而隨著莊園制經濟在日本的發展,一些地方領主或貴族開始通過建立自己的武裝來保護自己,地方領主的勢力擴張實際上是天皇統治衰弱的一個表現。而地方領主的崛起也導致了領主之間時有摩擦發生。

因此歸附於領主的「莊民」便以「半農半武」的身份加入了保護領主資產或替領主侵佔土地的戰爭中,而這些人當中的一部分便發展成為了職業化的武士,並在豐臣秀吉時代完全脫離農業生產,成為固定的武士階層。這些武士通過宗族或宗主作為領袖,緊緊環繞著他們身邊。

由此形成了日本歷史中特殊的門閥士族統治,從本質上來說,武士最初的存在形式實際上是以家兵的姿態存在,其依附和服從於宗主的領導。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們又屬於職業化的士兵,平安時代中期,日本天皇的權威日益下降,不得不依靠地方領主的力量。

而武士開始擁有他們的階級屬性,但尚還沒有被認可為一種固定存在的階級。因為這時候的日本武士正在經歷一個由分散走向統一的發展,從12世紀開始,日本舊貴族和領主們的勢力相繼衰微,而隨之崛起的是軍事貴族。

而武士得以在這個崛起的過程中大放異彩,由此逐漸從分散聚集為武士集團,這些分散的武士聚集在當地或其它地區的地方豪強或貴族的門下,因此形成了所謂的武士集團。

但在武士集團之間也有鬥爭,因此湧現了像藤原氏、源氏和平氏這些有名的武士集團,尤其12世紀末源氏中的源賴朝在和平氏的軍事鬥爭取得了勝利,平氏集團垮臺,源賴朝得以控制日本政權,並在1192年被封為徵夷大將軍,成為全日本最高統治者。

源賴朝在行政制度上創立了「幕府制度」,將天皇的權力剝奪轉移到將軍的手中,導致天皇淪為傀儡,由此拉開了統治日本長達680年的幕府時代,實際上也標誌著日本武士正式登上了政治舞臺,一躍成為統治階級。

其中最高級的統治者是徵夷大將軍(或稱將軍),其次是地方大名,源賴朝建立的鎌倉幕府拉開了武士治國的時代,在德川幕府時代由於實施幕藩體制,武士統治由此形成一套更加等級嚴密的制度。

將軍所在的幕府成為了全國最高行政和權力機關,而將軍本人成為最高的統治者,在幕府之下又有藩國(即地方大名)受其節制,但擁有一定的自治權。在政治上,幕府完全獨立於天皇的朝廷之外,朝廷對幕府沒有節制權,但幕府卻對朝廷擁有節制權。

為此德川家康還編撰了一部《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其中規定:天子諸藝能之事,第一御學問也。

什麼意思呢?就是規定日本天皇無權幹涉和過問政治與軍事,只要專心搞好自己的學問,提高文化修養就行了。因此德川幕府時代是武士治國最輝煌的階段,武士集團集權壟斷了對全日本的統治權力,而天皇朝廷已經成為名存實亡的傀儡。

但在武士治國下,日本也蒙受了不少屈辱的歷史,德川幕府晚期,即1853年在日本爆發了美國海軍將領佩裡率領艦隊兩次闖進江戶灣的事件,並且要求德川幕府開港互市,迫於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的德川幕府只好應允。

並且和美國人籤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由此引發了日本國內的倒幕運動。1867年,倒幕運動達到了高潮,隨著15歲的明治天皇上臺,日本各諸侯發動政變,解除了德川將軍的權力,將全國軍政大權歸於天皇,幕布時代宣布終結。

同時也宣布武士治國的時代結束。

武士切腹是怎麼回事

談到日本武士,不得不談到他們的切腹行為,日本武士的切腹是武士道精神的表現形式之一,這一行為中有兩個問題如果得到了解答,那麼也就理解了切腹的意義。

(1)死的意義是什麼?

不怕死是日本武士的一大特徵,所以既給人一種武士毫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的錯覺。起源於中國儒學、日本神道教、佛教的武士道精神中,以下詞彙被認為是武士道的精神信仰:

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

對於這些武士來說,踐行這些美德和責任就是對武士道精神的詮釋,因此這就讓武士的死衍生了兩種含義:

在完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或者說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後,那麼他的死亡本身就沒有了任何意義,因為他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所以他的死並不足以否定他的人生,使他的人生留下遺憾。

日本武士的「聖經」《葉隱》如是寫到:武士者,須一生懸命於武士道。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

這裡的「看透死亡」實際所蘊含的意義不是指人生的終結,而是價值的升華。看透死亡便意味著置自身於生死之外,超脫死亡對自己的束縛,同是也擺脫他人的生命對於自己的道德束縛。「看透死亡」也就擺脫對紅塵的眷戀,對生的執著。

這揭示了武士道的本質核心是對死亡的超脫,在日本人看來,櫻花最美的時候不是綻放,而是凋零的時刻。當櫻花凋謝時,樹枝上總是一片也不殘留,這因此符合武士道精神中毫不留戀的死的信仰,這固然也是日本物哀文化的體現。

日本武士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後,就可以從容赴死,在他們看來這是死得其所。所以,當對自己的死亡也毫不在意時,這些武士便能夠毫無束縛的剝奪他人的生命。因為他們看透了生死,那麼也就所謂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在這些武士看來,死本身並沒有意義,最重要的是為了什麼而死。

日本武士道推崇「忠和勇」,忠是指對武士集團和主家的絕對忠誠,二戰時期,在軍國主義的狂熱吹捧下,信奉武士道精神的士兵們把效忠的對象轉移到了天皇身上,這就是他們為什麼在二戰的戰場上高喊著天皇萬歲而發起衝鋒,而他們那種毫不怕死的精神令戰鬥變得極為殘酷。

支撐不怕死的精神信仰是「死得其所」,在日本武士看來,為了盡忠效勇而死,本身就是一種榮耀,為天皇而死也就意味著實現了人生價值。櫻花在日本文化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日本人崇尚櫻花般凋謝似的死亡,實際上只是一種特殊的人生美學。

武士道精神在二戰期間受到完全的扭曲,信奉軍國主義的狂熱分子藉助武士道精神中不怕死的價值觀念,號召日本士兵隨時準備為天皇獻生,被宣揚為榮耀。這讓二戰期間那些信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軍人因此犯下了許多斬殺俘虜以取樂的罪惡,所謂的「十人斬、百人斬、千人斬」都表現的是後武士時代武士道精神逐漸沒落以及被扭曲的處境。

(2)為了什麼要死?

除了為踐行自己的人生價值而死,日本武士切腹的傳統還有恥感文化在起作用,在鎌倉幕府時代,那些日本武士常常因為丟失陣地仰或打了敗仗而深感恥辱,名譽的受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使這些武士們的信仰出現了動搖。

故而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這些武士通常會採取切腹的方式自殺,切腹而死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歸類起來無非兩種:

為樹立名節;或為維護自己的名譽,以及在某種特殊情況作出的舉動。

切腹自殺實際上只是作為這些武士從主觀意願上結束自己的生命所踐行的武士道,其本質核心是對死亡的輕視,而對名節和榮譽的嚮往。正如上文談到,在原始武士道精神中,對生命的輕視是建立在對價值或名譽的認可之上,由於看到了比生命更加寶貴的事物。

所以武士們超脫了死亡,而二戰期間日本士兵們被塑造成為了殺人機器,天皇成為了他們的價值核心以及精神信仰,換言之,他們為天皇而殺人,又為天皇而死。這已經走上了和原始武士道精神毫不相關的另一條道路。

因為在原始武士道精神中,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等等標準才是日本武士的價值觀,或許這也證明隨著德川幕府的倒臺以及後武士時代的來臨,日本武士已經失去對自己的控制權,為了什麼而死似乎已經不再由他們來決定。

而在我國戰國時代也有這種傳統,即所謂「殺身成仁」或「士為知己者死」,知名人物譬如有專諸、豫讓、侯贏、聶政等等。這些人對死亡的輕視是因為把人生價值和名譽看的更為重要,因此死亡反而成為了踐行這種價值的手段而已。

綜上所述,可見不管是武士還是武士道精神,實際上都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產物,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而日本武士正是把他們的死亡看做是輕於鴻毛一樣的事物,而承載著這片鴻毛的是他們的名譽和價值,當他們的名譽和價值破滅的時候,這片鴻毛自然也就輕飄飄的落到地上來。

相關焦點

  • 「花屬櫻花,人惟武士」,古代日本櫻花憑何與武士同行?
    日本近代思想家新渡戶稻造就在《武士道》一書中明確指出——櫻花是武士道的象徵。日本本土也有個廣泛流傳的說法:「花屬櫻花,人惟武士」,意為——櫻花為花中最美,武士為人中之最。日本大和民族便將櫻花與武士作為最崇高的精神寄託,發現了一系列「櫻花與武士」並存的內在聯繫,並在諸多領域中有所體現。
  • 日本武士切腹後,最多還能多活6個小時,為何還醉心於此?
    前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對於日本大多數人影響非常的大,而日本中世紀武士盛行的時候,「武士道」自然也被發揚光大,但是日本的「武士道」中卻有一個極為殘忍的自裁方法,那就是日本武士的「切腹謝罪」,不過為了讓人不那麼痛苦,日本武士切腹的時候通常都會有一個介錯人的存在
  • 忠君克己:從武士階級一瞥江戶時代日本
    可是事實上,我們比過往的武士生活在一個更加崇敬所謂「武士道」的年代,而在武士之道第一次成為社會規範的江戶時代,真正的武士在戰爭結束後的現實生活所代表的是一段整個武士階級的興衰史,也是江戶——現今的東京,從一座小城演變為現今繁華都市的發展史。
  • 《切腹》:一部描述武士道精神實質的電影,武士道沒有想像中美好
    ——津雲半次郎武士題材電影是日本電影史上不可獲缺的一部分,而《切腹》正是一部典型的日本武士題材電影,該影片獲得第16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它的導演是與黑澤明、木下惠介、市川尾並稱為「日本影壇四騎士」之一,且被評為「世界十大導演」的小林正樹,上映於1962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 源於幕府時代的武士道精神及日本國民性「菊與刀」
    除了遊戲本身好玩之外,幕府時代的日本也非常值得玩家們深入了解。那麼,我們就跟著遊戲來一場旅行,本期雲旅行我們去日本。話不多說,走,出發!談到日本,我們應該了解一下日本國民的核心價值觀。其中有一句話非常令讀者影響深刻:「在以恥感為主要制約的文化中,人們的恥感不會因為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得到解脫……只要不良行為沒有洩露出去,他就不會感到羞恥……"事實上,用「刀鋒划過花瓣」來形容日本國民性裡的「菊與刀」再恰當不過了。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統治下被正式定名並確立起來的「忍者」就是有一個代表。
  • 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此時的日本社會開始動蕩不安,社會秩序開始逐漸混亂,武士階級在此基礎上開始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等到公元9世紀中期,中央和地方都紛紛招募武士組成軍隊來進行政治權力的鬥爭,這就讓武士具有了合法的身份。等到公元12世紀末期,源賴朝憑藉武力奪得了政權,建立了鎌倉幕府,武士作為統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而維繫武士階級內部穩定的,就是主從關係。
  • 日本幕藩體制與武士道倫理化,日本與中國文化的聯繫
    1600年,也就是日本慶長五年,德川家康繼承「織豐政權」,一些地方諸侯不服,舉兵攻打伏見。德川家康關原之戰,獲得了大勝。他在執政期間,整頓各地方諸侯,建立了幕藩體制。從這個時候起,一直到慶應三年,這段時間德川幕府大約200年的時間,歷史上稱為是江戶時代。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上文作者介紹了日本武士的形成,這篇我們接著講解日本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是在日本武士形成後慢慢形成的一種文化,是對武士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總體來說提倡「崇尚勇武,誓死效忠主君」。雖然武士道精神在世界上比較有名,但是不要被過分的神化。
  • 流傳甚遠的「武士道」精神風靡日本,武士是如何被教育出來的?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武士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在當時十分盛行。當時的武士教育也主要是以學校教育為主。當時有很多的教育機構以儒家經典為教材來向學生灌輸這種武士道的精神,還有很多的私塾進行武士的專科教育,當時這種武士學校的辦學數量可以稱為世界第一。
  • 日本武士究竟是什麼樣的?帶你看日本武士的詳細內容
    我們在一些抗日題材的電視或者資料當中都可以看到許多的日本軍官佩戴著一把日本刀,他們喜歡找中國會武術、會刀劍的人切磋武藝。也經常看到日本父子穿上一套專用的盔甲拿著竹製的武士刀進行比拼,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們切腹自盡的傳統。似乎在我們的認知裡面日本武士很是神秘,其中不乏一些忍者、浪人這樣的傳說。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一直以來也是被世人們所爭論和詬病。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忠實的信徒,在他看來,切腹儀式充滿了神聖感和崇高性,他曾說「這種自殺方式是日本獨創的,任何外國人都無法模仿炮製」。  1962年,有一部電影講述的正是這種武士道精神,片名即為《切腹》。這部影片在日本影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被時代裹挾的棄子,明治維新與西南戰爭中的日本武士
    「黑船事件」導致幕府不得不開放港口,也使得幕府的封建統治受到了質疑美國海軍最初的要求很簡單,開放下田和箱館兩個港口,允許美國海軍船隻在這兩個港口進行補給,還要求日本允許美國向這兩座港口派駐領事,並享有最惠國待遇。結合時代背景來看,其實這一要求相對於當時美國和日本的實力差距並不算苛刻。
  • 血腥擴張的錯覺:日本軍人如何染上"武士幻想症"?
    在整個江戶時代,農民造反的「一揆」多針對的是收租的代官、領主,很少針對武士階級本身,甚至也有同情農民的武士自願加入一揆反抗幕府,這大概就是電影《七武士》的原型了。其次,德川幕府為了鞏固封建體制的,也有意識的推崇武士階級的文化和道德來作為整個社會的準則,從而壓制以京都為中心的天皇朝廷的貴族文化,但戰國時代武士那種徵戰殺伐、拔劍生死,只有簡單主僕倫理的形象特徵顯然不適合作為和平時期的典範,於是「武士道」就出爐了。
  •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時代最後的輓歌
    這是一個平民絕望之怒的故事,這是一個瓦解虛有其表武士道精神的故事,是幕府殘陽下,武士階層最後的輓歌。這是一個落魄的武士,用一生的經歷和生命換來的感悟,就像電影中說的:這不是普通的遺囑,這是一個即將去往永恆世界的人,留給你們最後的箴言。你們必將從中受益!」
  • 日本武士不為人知的恐怖事實
    讓武士受辱的人都會被殺害 KiriS utegomen是日本幕府給予日本武士的一種特權。 如果武士們認為自己遭到町人,百姓等下層階級的無禮傷害時,他們有權將對方直接斬殺。
  • 武士道精神很難理解?說白了,除了忠,也就復仇和剖腹兩種形式
    如果從武士道形成的角度來看,大致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以鎌倉幕府時代開始逐漸形成的封建武士道;以江戶幕府時代受幕藩制度影響下產生的儒學武士道;以明治政府時期產生的新武士道,同時也為明治維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礎。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切腹」是一種流傳於日本的一種自殺方式,這種方式也被一群崇尚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的人所發揚光大。在他們認為,「切腹」自殺是非常光榮的,所以在日本歷史上,以這種方式自殺的人並不在少數。在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叫藤原義。他出生於日本平安時代的一個貴族家庭。
  • 一個冷血無情,另一個唯美浪漫,日本武士道為何會與櫻花齊名?
    要說到最能代表日本這個國家的象徵物,莫過於這兩個東西——櫻花和武士道精神。日本這個國家,它的國花就是櫻花,足見櫻花在日本的地位之高。而武士道精神,即為了國家大義甘願奉獻自己生命,為了君主的勝利願以一人抵百人的精神,是在古代日本傳統文化之下一步步形成的。
  • 日本史上最疼的切腹自殺,至今只有一人完成,被後世武士推崇百年
    武士道精神源於日本的江戶時代,指的是一切以不怕犧牲為前提,以實現集體的、國家的利益。武士道精神強調的是毫無留戀、毫無顧忌和毫不猶豫地死。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的封建社會是日本武士階級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禮法,做了一名武士必須遵守義、勇、仁、禮等傳統美德,在背負使命之後完成使命。
  • 日本武士切腹後,無外力幹擾至少能活6小時,他們為何沉迷此道?
    而這種影響,也很快流傳到了日本,結合到他們獨特的武士道精神當中,在很多武士看來,「知恥」之後的方式,只能是「以死謝罪。」過去的死刑當中,最常見的方式是斬首,這也是囚犯所受到的待遇,相比之下,剖腹顯得痛苦而且恐怖,但是在武士看來,恰好能夠證明自己的勇氣和贖罪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