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切腹後,無外力幹擾至少能活6小時,他們為何沉迷此道?

2020-12-15 文史怪

在眾多人的眼裡面,日本,是一個極為矛盾的存在,歷史上的它,曾經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既有好的一面,也有無比傷痛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對這個千年的鄰居,感到十分的陌生,其了解也僅限於電視熒幕上的抗日劇,比如過去日本的一項典型風俗:切腹。很多人也覺得納悶,為何他們會選擇如此極端的手段,沉迷此道呢?

日本最為傳統的切腹中,最為傳統的切法,屬於十字紋切,根據現代醫學表明,刀鋒到達內臟時,剖腹者會已失去知覺。然而在此過程中極其痛苦,而沒有外力幹擾的情況下,甚至能夠存活6小時之久。

事實上,不妨讓我們了解一下日本的歷史,多少就有些明白了,如果是去過日本讀者,或許會被日本人的禮節所震驚,截止到如今,日本國民素質在全世界都有著極高的口碑,在2019年,日本的護照更是以189個免籤國成為世界第一的位置。

有人分析,這是因為日本社會中流行的「恥感文化」,提出這個詞語的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思,他在研究大量資料後對日本社會作成的定義。

早在古代的中國的儒家文化中,將「知恥」作為國人為人處世的底線,「禮義廉恥」四字格言又把「恥」字作為歸結。而這種影響,也很快流傳到了日本,結合到他們獨特的武士道精神當中,在很多武士看來,「知恥」之後的方式,只能是「以死謝罪。」

過去的死刑當中,最常見的方式是斬首,這也是囚犯所受到的待遇,相比之下,剖腹顯得痛苦而且恐怖,但是在武士看來,恰好能夠證明自己的勇氣和贖罪的決心。

相傳日本最早剖腹的,是公元989年,一名藤原家名字叫做藤原義的武士,他武功高強,詭計多端,犯下了數不清的惡行,然而藤原義最終還是被官軍團團包圍,在最後時刻,藤原義知道自己難逃一死,不願意束手就擒的他舉起手中的武士刀,但對準的並非敵人,而是自己的腹部,現場所有的人都震驚了。

而在往後數百年,武士們開始將這種死法當作一種光榮的做法,在日本鎌倉幕府以後,剖腹之風開始盛行。

執行的武士,往往是因為丟失陣地,或者是恥於被擒而陣前剖腹。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的幕府命令禁止這種做法,然而日本大小諸侯國的武士們卻將其作為一種表明自己決心的榮耀效仿。

在二戰結束的時候,日本的陸軍大將阿南惟幾採用切腹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根據常人的描述來看,他死的時候極其的痛苦,這也是日本戰後第一個以切腹方式自決的日本高級將領。

後來,日本又為此誕生了另外一種職業:介錯,他們負責在武士切腹後,砍下他們的頭顱,從而終結他們的痛苦,大多數介錯人一般是武士的好友,如果武士戰敗輸的光榮,處於尊敬,敵人也會擔當他們的介錯人。

在如今的日本社會,自然將「切腹」文化當作是過去的一種傳統陋習,武士慢慢消失在時代之後,切腹也成為了過去,研究它對於分析日本的歷史,還是有著很深歷史意義的。

相關焦點

  • 日本武士切腹後,最多還能多活6個小時,為何還醉心於此?
    前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對於日本大多數人影響非常的大,而日本中世紀武士盛行的時候,「武士道」自然也被發揚光大,但是日本的「武士道」中卻有一個極為殘忍的自裁方法,那就是日本武士的「切腹謝罪」,不過為了讓人不那麼痛苦,日本武士切腹的時候通常都會有一個介錯人的存在
  • 日本武士為何熱衷於切腹自盡,切腹的流程是怎樣的?
    古代日本人認為,腹部是靈魂與愛情的歸宿地,所以,當武士犯了過錯,能夠切腹自盡,是武士最有尊嚴的謝罪方式。 有個老外曾經親眼目睹了武士的切腹流程。 當時有個叫瀧善三郎的武士,要舉行莊嚴的切腹儀式。七名老外由日本驗屍官帶入佛堂正殿,端坐一側。
  • 《武士之鞘》日本武士切腹自儘是為了挽回尊嚴嗎?
    日本武士信仰與尊嚴,在日本人眼裡有鞘無刀的武士還不如死了算了,活著是沒有尊嚴的。日本的武士精神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苟且活著。《武士之鞘》是由日本吉本興業製作、松竹映畫發行的103分鐘劇情影片。該片由松本人志編劇導演野見隆明、熊田聖亞、國村隼、伊武雅刀、板尾創路等主演。
  • 日本切腹自盡的倆將軍一個1小時後咽氣一個15小時後才咽氣
    在武士道中切腹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舉動,當日本軍官覺得自己辱沒了武士的榮譽以及信條時就會選擇用刀切腹自盡,以至於後來還演變成了一種文化和儀式,切腹時還有專門的刀。二戰時當日本的戰敗投降已成定局的時候就有不少日本軍官切腹,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這兩位級別很高的日本軍官也是如此。首先要說的是阿南惟幾。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1962年,有一部電影講述的正是這種武士道精神,片名即為《切腹》。這部影片在日本影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影片以兩個人的視角講述了同一個故事,千千巖求女是津雲半四郎的女婿,他為了生命垂危無錢救治的孩子,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來到井伊家「請求切腹」,在當時,這種做法往往被領主用錢打發,可是這一次,井伊家破例了,他們嘲笑千千巖求女是
  • 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切腹
    而日本武士將切腹,當作特有的自殺方式。不過,戰國之前,武士並不一定會切腹,而是使用各種方法自殺。畢竟切腹需要一定技巧,不是什麼人都能掌握的,搞不好就死不死、活不活的,下場只會更慘。直到日本戰國時期的傑出將領、毛利家臣清水宗治自殺,切腹才徹底被定為武士有名譽的死法。
  • 日本投降後,美國將軍問天皇:為何不切腹?天皇冷笑一聲回了4字
    想必很多人都在電視劇中,看到過日本人切腹自盡的橋段。在大家的印象中,日本的懲罰大多是切腹自盡。不過,有時的切腹自儘是自發的行為,是由於愧疚或者做下了不可饒恕的事情,不得已,才以自己的神靈來贖罪。其實,切腹自盡在日本歷史中是真實存在的,是日本武士道精神中的正義行為。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為此德川家康還編撰了一部《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其中規定:天子諸藝能之事,第一御學問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規定日本天皇無權幹涉和過問政治與軍事,只要專心搞好自己的學問,提高文化修養就行了。因此德川幕府時代是武士治國最輝煌的階段,武士集團集權壟斷了對全日本的統治權力,而天皇朝廷已經成為名存實亡的傀儡。
  • 日本明治時代老照片:武士切腹面不改色,穿和服的女子翩翩起舞
    在日本的明治時代,日本逐漸從一個保守的國家變成了一個令很多人不得不佩服的形象。當時,李鴻章就認為德川後期軍事改革的各項措施很好,值得清朝學習。這些改革把傳統和技術結合了起來,他們的這些態度在明治中興初期的幾年還繼續存在。
  • 冷兵器研究所:誰說日本武士用肋差切腹?科普那些被歪曲的日本武士刀
    腰上插著兩把刀的日本武士們 一般人所常見的腰上插一長一短兩把刀的日本武士形象這時才真正出現。而坊間曾經謠傳,日本武士之所以帶一長一短兩把刀,是因為長刀用來殺人,短刀用來剖腹。這其實是錯誤的。不管是脇差還是小太刀,長度都在半米以上,長的甚至全長有接近80cm的。這個長度來切腹其實不順手的。脇差更多的作用還是在長刀被近身或者脫手時作為備用武器,以及在室內長刀揮舞不便的情況下,作為防身武器而用的。另外,日本劍道二天一流裡還有一手持長刀一手持脇差的雙持「二刀流」技法。
  • 誰說日本武士用肋差切腹?科普那些被歪曲的日本武士刀
    編者按:日本武士刀可以說在國內基本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就如冷兵器研究所曾提及的那樣,實際上日本武士刀並不是一種刀。因為廣義上只要是日本武士用的刀,都可以稱為日本武士刀。而因為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需求,日本武士所用的刀具不可能只有一種。
  • 日本投降後,美軍將軍問裕仁天皇:你為何不切腹?他冷笑說了4字
    在他們狂妄暴虐的行徑下,華夏土地滿目瘡痍,無數生靈因此遭到苦難,數不盡的民眾因此失去了生命。自古邪不勝正,勝利的果實終究是屬於熱愛和平的我們的。 1945年8月15日,伴隨著日本的無條件投降,這場讓世界都為之痛苦的戰爭結束了。嚮往和平的人們終於迎來了曙光,那些戰爭的主導者也因受到了懲罰,1946年開始的遠東軍事法庭用長達1212頁的判決書宣告了審判。
  • 日本一武士被抓,採用最疼「切腹」方式自盡,被後人崇拜數百年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具有強烈軍國主義色彩的國家,極其信奉武士道精神,認為如果被敵方俘虜是一種莫大的恥辱。所以,日本軍人即使丟掉自己性命,也要保住自己的尊嚴,於是被俘之後通常都會選擇「切腹自盡」,這也成了他們最廣為人知的自殺方式。但在日本歷史上,光是記載武士切腹自盡的方式就有三種。
  • 日本武士不為人知的恐怖事實
    讓武士受辱的人都會被殺害 KiriS utegomen是日本幕府給予日本武士的一種特權。 如果武士們認為自己遭到町人,百姓等下層階級的無禮傷害時,他們有權將對方直接斬殺。
  • 切腹自殺已經很殘忍了,他們還讓朋友砍下自己的頭,日本人圖啥?
    提到切腹自殺,大家下意識想到的自然是日本人,這種死法非常殘忍,相信大家也在銀幕上看到過這樣的場景。 並不是說自己朝自己腹部插一刀就算完成了,在武士道精神中,切腹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所以有一系列的流程。
  • 西方為何不稱日本是「病夫」?一場賠償儀式上,30位武士現場切腹
    但是,同是東亞國家的日本,為什麼沒有被西方人予以同樣的稱號?在一場賠償儀式上,30位日本武士現場切腹自盡,這個問題也似乎有了答案。鴉片戰爭時期,我國身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泥潭之中無法自拔,國人受盡屈辱,其中就包括一直被外國列強戲稱為東亞病夫。除了中國,東亞地區別的國家也被外國列強所嘲笑和戲弄過。比如,蒙古就曾被英國戲稱為「一群穿著馬褲的猩猩」。
  • 日本史上最疼的切腹自殺,至今只有一人完成,被後世武士推崇百年
    武士道精神源於日本的江戶時代,指的是一切以不怕犧牲為前提,以實現集體的、國家的利益。武士道精神強調的是毫無留戀、毫無顧忌和毫不猶豫地死。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的封建社會是日本武士階級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禮法,做了一名武士必須遵守義、勇、仁、禮等傳統美德,在背負使命之後完成使命。
  • 「花屬櫻花,人惟武士」,古代日本櫻花憑何與武士同行?
    這些聯繫的產生,將櫻花內涵與武士道精神充分融合,並為日本的歷史進程提供經驗。(一)櫻花與武士道精神的「無常之觀」為何櫻花與武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第一是由於兩者「無常觀」的體現。後隨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而被納入佛教術語。佛教則攜著「無常觀」,自6世紀從印度傳到日本,並深深滲透進日本人民的精神生活中。佛經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意為——世間一切現象都時刻處於變遷之中,即凡存在者皆為無常,而非永恆不變。1.櫻花的無常觀。
  • 史上最疼的「自殺」,至今只有一人能忍受,讓日本武士都十分膜拜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軍權主義國家,他們的軍隊嚴格遵守各項儀式,有著很隆重的儀式感,就連自盡也是。在很多以抗日為題材的影視劇中,我們都能看到很多日軍將領戰敗後,覺得愧對天皇,就把短刀拿出來,洗淨擦乾,再把自己的上衣敞開,然後就毅然決然地切腹自盡。
  • 二戰後唯一真正切腹的日本大將,51歲才上戰場,曾打敗軍神薛嶽
    日本武士道中有一種「切腹盡忠」的說法,他們認為這是光榮赴義。切腹雖然是很痛苦的,事實上這種痛苦也是刻意要造成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的轉變,在二戰時期,真正使用「切腹」的寥寥無幾,而且絕大部分都是被迫,或者是「被切腹」,畢竟是人都怕疼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