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萬物,素來是強弱相生,陰陽並存。君王統治天下,後宮家人處理王宮瑣事,男子徵戰沙場,女子於家中撫養後代,歷朝歷代,都是如此的道理。男子代表陽,女子代表陰,兩極缺一不可,構建了自然領域的平衡性。
我國在盛唐之中叱吒歷史的風雲,但也在清朝末期的腐敗政治中留下許多屈辱的回憶。清朝統治者昏庸無能,人民無法維持生活的溫飽和穩定,所以體格小,面黃肌瘦,被西方人們稱作「東亞病夫」。但是,同是東亞國家的日本,為什麼沒有被西方人予以同樣的稱號?在一場賠償儀式上,30位日本武士現場切腹自盡,這個問題也似乎有了答案。
鴉片戰爭時期,我國身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泥潭之中無法自拔,國人受盡屈辱,其中就包括一直被外國列強戲稱為東亞病夫。除了中國,東亞地區別的國家也被外國列強所嘲笑和戲弄過。比如,蒙古就曾被英國戲稱為「一群穿著馬褲的猩猩」。日本也處在東亞,綜合國力也還未變強,但是卻沒有遭到過外國列強的無情嘲笑,其實這其中有著很多原因。
我國在鴉片戰爭之後走出過一些向西方展開學習的隊伍,但是這些隊伍裡的人依然目光短淺,清高自傲,認為西方的所有東西都遠不如大清。我國就這樣錯過了一次翻盤的機會,而離我們很近的日本卻蓄勢待發。
同一時期,日本也派出了一批專人去西方進行學習。當我們用客觀公平的角度去看待日本時,他們勤奮好學又刻苦謙虛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日本的使節在西方出使的過程裡,眼見西方先進的生產生活現狀,心中無限感慨,並且虛心地進行了一番學習。一些人在學習的過程裡,也慢慢演變為研究西方問題的專家,並開始著手日本的改革推新。
日本逐漸已經視西方為心中的信仰。日本面值為一萬的日元紙幣上印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叫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就被日本人們稱之為「日本的伏爾泰」。福澤諭吉看到西方國家擁有的先進文明,推動日本拋棄原先固有的一切,重新建立起一個以西方為範本的國家。
福澤諭吉也拉攏過西方對我國進行貶低,他在《脫亞論》中否定所有原先從中國學來的東西,並且主張日本的年輕人要進行西化,西化沒錯,但一捧一踩的方法可謂是諷刺至極,不過,這樣卻是深的西方列強的心,所以日本也得到了一些庇護。
福澤諭吉一路鼓吹西方的文化政治經濟舉措,但也確實帶領日本向前發展,並且取得了一些成就。日本的教育普及度越來越高,甚至在之後的時間裡速度已經超過他們積極效仿著一切的英國。所以,西方的國家也開始對這個亞洲國家真正的正眼相看,在東亞諸國裡,也唯獨不對日本施以諷刺。
日本在發展期間,由於對各行業的人們都存在著高指標高要求,所以他們對於事物的秩序性,完美和極致的追求也是愈演愈盛。在追求匹及西方發展水平的道路上,日本人也產生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舉動。
在一場賠償儀式上,30名日本武士表演了現場切腹,而且還是在西方人的面前,將西方人嚇得說不出任何話。這是因為一位藩主和在場的幾個法國人發生了一些矛盾,日本政府為了平息法國人的怒氣,就選擇了賠償賠款和讓30多名日本武士償命的方法,可以說是殘忍至極。
但在場的人數並沒有30人,所以藩主就開始對外進行招募,沒想到有2000多名武士都自願報名。賠償的當日,30名武士沒有多說一句話就切腹自殺,這還嚇暈了在場的兩個法國代表。這件事情在西方傳開之後,西方人覺得日本人的內心充滿狠辣,所以更不會去諷刺他們為「東亞病夫」。
明治維新時期,即使日本始終在向著新式的生活邁進,陳舊的等級觀念也在他們的心中始終沒有任何動搖,所以日本人才甘願赴死。但是,這樣獲得認可與理解的方式,始終不是長久之計。我國正在邁向越來越強的局面之中,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如今我們用實力就可以獲得世界的認可,不再像那段屈辱的歷史一樣,被人嘲笑,但我們應該始終銘記那段歷史,以免覆轍。
參考資料:
《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