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為何不稱日本是「病夫」?一場賠償儀式上,30位武士現場切腹

2021-01-09 顏夕侃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萬物,素來是強弱相生,陰陽並存。君王統治天下,後宮家人處理王宮瑣事,男子徵戰沙場,女子於家中撫養後代,歷朝歷代,都是如此的道理。男子代表陽,女子代表陰,兩極缺一不可,構建了自然領域的平衡性。

我國在盛唐之中叱吒歷史的風雲,但也在清朝末期的腐敗政治中留下許多屈辱的回憶。清朝統治者昏庸無能,人民無法維持生活的溫飽和穩定,所以體格小,面黃肌瘦,被西方人們稱作「東亞病夫」。但是,同是東亞國家的日本,為什麼沒有被西方人予以同樣的稱號?在一場賠償儀式上,30位日本武士現場切腹自盡,這個問題也似乎有了答案。

鴉片戰爭時期,我國身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泥潭之中無法自拔,國人受盡屈辱,其中就包括一直被外國列強戲稱為東亞病夫。除了中國,東亞地區別的國家也被外國列強所嘲笑和戲弄過。比如,蒙古就曾被英國戲稱為「一群穿著馬褲的猩猩」。日本也處在東亞,綜合國力也還未變強,但是卻沒有遭到過外國列強的無情嘲笑,其實這其中有著很多原因。

我國在鴉片戰爭之後走出過一些向西方展開學習的隊伍,但是這些隊伍裡的人依然目光短淺,清高自傲,認為西方的所有東西都遠不如大清。我國就這樣錯過了一次翻盤的機會,而離我們很近的日本卻蓄勢待發。

同一時期,日本也派出了一批專人去西方進行學習。當我們用客觀公平的角度去看待日本時,他們勤奮好學又刻苦謙虛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日本的使節在西方出使的過程裡,眼見西方先進的生產生活現狀,心中無限感慨,並且虛心地進行了一番學習。一些人在學習的過程裡,也慢慢演變為研究西方問題的專家,並開始著手日本的改革推新。

日本逐漸已經視西方為心中的信仰。日本面值為一萬的日元紙幣上印著一個人,他的名字叫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就被日本人們稱之為「日本的伏爾泰」。福澤諭吉看到西方國家擁有的先進文明,推動日本拋棄原先固有的一切,重新建立起一個以西方為範本的國家。

福澤諭吉也拉攏過西方對我國進行貶低,他在《脫亞論》中否定所有原先從中國學來的東西,並且主張日本的年輕人要進行西化,西化沒錯,但一捧一踩的方法可謂是諷刺至極,不過,這樣卻是深的西方列強的心,所以日本也得到了一些庇護。

福澤諭吉一路鼓吹西方的文化政治經濟舉措,但也確實帶領日本向前發展,並且取得了一些成就。日本的教育普及度越來越高,甚至在之後的時間裡速度已經超過他們積極效仿著一切的英國。所以,西方的國家也開始對這個亞洲國家真正的正眼相看,在東亞諸國裡,也唯獨不對日本施以諷刺。

日本在發展期間,由於對各行業的人們都存在著高指標高要求,所以他們對於事物的秩序性,完美和極致的追求也是愈演愈盛。在追求匹及西方發展水平的道路上,日本人也產生了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舉動。

在一場賠償儀式上,30名日本武士表演了現場切腹,而且還是在西方人的面前,將西方人嚇得說不出任何話。這是因為一位藩主和在場的幾個法國人發生了一些矛盾,日本政府為了平息法國人的怒氣,就選擇了賠償賠款和讓30多名日本武士償命的方法,可以說是殘忍至極。

但在場的人數並沒有30人,所以藩主就開始對外進行招募,沒想到有2000多名武士都自願報名。賠償的當日,30名武士沒有多說一句話就切腹自殺,這還嚇暈了在場的兩個法國代表。這件事情在西方傳開之後,西方人覺得日本人的內心充滿狠辣,所以更不會去諷刺他們為「東亞病夫」。

明治維新時期,即使日本始終在向著新式的生活邁進,陳舊的等級觀念也在他們的心中始終沒有任何動搖,所以日本人才甘願赴死。但是,這樣獲得認可與理解的方式,始終不是長久之計。我國正在邁向越來越強的局面之中,綜合國力與日俱增,如今我們用實力就可以獲得世界的認可,不再像那段屈辱的歷史一樣,被人嘲笑,但我們應該始終銘記那段歷史,以免覆轍。

參考資料:

《易經》

相關焦點

  • 西方為啥不稱日本是「病夫」?賠償儀式上,30名武士現場表演切腹
    如果把歷史比作一場漫長的賽跑,中國幾乎一路遙遙領先,卻在臨近終點線時跌了一跤。也就是趁著這個功夫,不但西方國家瞬間反超,連一直倒著數的日本也拼了命地衝到了前面。這段歷史讓人看著揪心,然而有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幾乎整個東亞都處於歷史低谷期,為啥偏偏把地盤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國稱為「東亞病夫」呢?
  • 日本武士為何熱衷於切腹自盡,切腹的流程是怎樣的?
    古代日本人認為,腹部是靈魂與愛情的歸宿地,所以,當武士犯了過錯,能夠切腹自盡,是武士最有尊嚴的謝罪方式。 有個老外曾經親眼目睹了武士的切腹流程。 當時有個叫瀧善三郎的武士,要舉行莊嚴的切腹儀式。七名老外由日本驗屍官帶入佛堂正殿,端坐一側。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三島由紀夫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忠實的信徒,在他看來,切腹儀式充滿了神聖感和崇高性,他曾說「這種自殺方式是日本獨創的,任何外國人都無法模仿炮製」。  在切腹儀式中,為了讓切腹者少受痛苦,往往會有一位介錯人,幫助切腹者在痛苦來臨之時斬首,以減輕痛苦。很多人在切腹前甚至只在面前放把扇子,連刀都不摸便被斬首,以此來逃脫痛苦的折磨。  千千巖求女在切腹時,竟然被要求必須用竹刀,竹刀並不鋒利,其遭受的痛苦可想而知,而且除了插入外,必須要橫向切腹。
  • 日本明治時代老照片:武士切腹面不改色,穿和服的女子翩翩起舞
    在日本的明治時代,日本逐漸從一個保守的國家變成了一個令很多人不得不佩服的形象。當時,李鴻章就認為德川後期軍事改革的各項措施很好,值得清朝學習。這些改革把傳統和技術結合了起來,他們的這些態度在明治中興初期的幾年還繼續存在。
  • 《武士之鞘》日本武士切腹自儘是為了挽回尊嚴嗎?
    在日本背叛國家的武士要切腹自盡,表示對天皇和武士最高精神的一個交代。流浪的生活苦不堪言,年紀小小的聖亞跟著父親躲避藩主的追捕和殺害,惶恐不安的日子聖亞受夠了,大發雷霆的呵斥父親,有鞘無刀還不如死了算了,在我們眼中女兒的話是大不敬,但是日本的武士精髓我們又如何懂得。偶然的一天十郎和女兒遭到藩主的暗殺追捕,從此十郎的命運徹底改變,他成為日本明星表演人體大炮,最終卻切腹自盡了,為什麼?
  • 日本武士切腹後,無外力幹擾至少能活6小時,他們為何沉迷此道?
    在眾多人的眼裡面,日本,是一個極為矛盾的存在,歷史上的它,曾經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既有好的一面,也有無比傷痛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對這個千年的鄰居,感到十分的陌生,其了解也僅限於電視熒幕上的抗日劇,比如過去日本的一項典型風俗:切腹。
  • 日本武士切腹後,最多還能多活6個小時,為何還醉心於此?
    前言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對於日本大多數人影響非常的大,而日本中世紀武士盛行的時候,「武士道」自然也被發揚光大,但是日本的「武士道」中卻有一個極為殘忍的自裁方法,那就是日本武士的「切腹謝罪」,不過為了讓人不那麼痛苦,日本武士切腹的時候通常都會有一個介錯人的存在
  • 日本一武士被抓,採用最疼「切腹」方式自盡,被後人崇拜數百年
    農村有句老話:「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也是差不多的意思,意思是動人頂帽,便如辱人尊嚴,後果將會無比嚴重。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具有強烈軍國主義色彩的國家,極其信奉武士道精神,認為如果被敵方俘虜是一種莫大的恥辱。所以,日本軍人即使丟掉自己性命,也要保住自己的尊嚴,於是被俘之後通常都會選擇「切腹自盡」,這也成了他們最廣為人知的自殺方式。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在二戰期間可謂走出國門,衝向世界,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戰場上大放異彩。隱忍、毒辣、瘋狂,這是隱藏在日本人彬彬有禮的外表下的另一面。誠如題主所問,日本武士是如何像西方騎士一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階層的呢?
  • 詳解《最後的武士》,真的有武士高舉日本刀爆砍近代日軍嗎?
    其中特別要說一下,真的有武士高舉日本刀爆砍近代化日軍的情況嗎?▲電影《最後的武士》首先從角色上,這部電影的確有著很多的亮點。為中國人所熟悉的日本明治天皇自不必多說,其中以真實歷史為原型的明治三傑中,有「東方俾斯麥」之稱的大久保利通和掀起西南戰爭的西鄉隆盛盡數登場。
  • 冷兵器研究所:誰說日本武士用肋差切腹?科普那些被歪曲的日本武士刀
    腰上插著兩把刀的日本武士們 一般人所常見的腰上插一長一短兩把刀的日本武士形象這時才真正出現。而坊間曾經謠傳,日本武士之所以帶一長一短兩把刀,是因為長刀用來殺人,短刀用來剖腹。這其實是錯誤的。不管是脇差還是小太刀,長度都在半米以上,長的甚至全長有接近80cm的。這個長度來切腹其實不順手的。脇差更多的作用還是在長刀被近身或者脫手時作為備用武器,以及在室內長刀揮舞不便的情況下,作為防身武器而用的。另外,日本劍道二天一流裡還有一手持長刀一手持脇差的雙持「二刀流」技法。
  • 誰說日本武士用肋差切腹?科普那些被歪曲的日本武士刀
    編者按:日本武士刀可以說在國內基本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就如冷兵器研究所曾提及的那樣,實際上日本武士刀並不是一種刀。因為廣義上只要是日本武士用的刀,都可以稱為日本武士刀。而因為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需求,日本武士所用的刀具不可能只有一種。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切腹」是一種流傳於日本的一種自殺方式,這種方式也被一群崇尚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的人所發揚光大。在他們認為,「切腹」自殺是非常光榮的,所以在日本歷史上,以這種方式自殺的人並不在少數。在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叫藤原義。他出生於日本平安時代的一個貴族家庭。
  • 歷史上最疼的自殺,只有一個日本人做到,被日本武士膜拜至今
    切腹自儘是日本流傳近千年的自殺方式,這種死亡形式頗有一點以死明志的味道。我們在各大抗日神劇中常會看到,日本將領在戰敗之後,切腹自盡以謝罪於天皇。
  • 二戰後唯一真正切腹的日本大將,51歲才上戰場,曾打敗軍神薛嶽
    尤其是在日本宣布投降後,真正有膽量去「切腹」的,僅有一人,包括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都沒有勇氣去用武士道「切腹」,哪怕自殺,也是選擇直截了當的用槍;那這個真正「切腹」的人是誰呢?這人就是日本曾經的「軍神」乃木希典的徒弟阿南惟幾,阿南惟幾的父親阿南尚是大分縣內政官,初中二年級的時候,父親的朋友第十一師團長乃木希典來到他家,考察了他的劍道後大加讚揚,對他父親說:有子如此,不枉生平。勸他參加軍隊。從此阿南把乃木當成畢生崇拜的導師。
  • 豆瓣9.2《切腹》:布衣之怒,武士時代最後的輓歌
    井伊家在神橋上的大宅,莊嚴平靜如常。但是,到了正午時分,元芸州廣島福島家的浪人,來到井伊家的門前,要求借用內宅的殉道場,切腹自盡。殉道場被譽為「日本戰後電影史上傑出巨匠」的小林正樹的代表作《切腹》,就在這遙遠的如同地底傳來的敘述語調中開場了。
  • 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日本男人:1970年11月25日三島由紀夫切腹
    先簡單介紹一下切腹。在日本,切腹並不值得驚訝,是日本武士特有的自殺方法。切腹的歷史並不久遠,是從平安時代才流行開的,距離今天幾百年的時間。最早的切腹者,是藤原南家出身的藤原保輔。如果不採用這種必死的方式,被搶救過來遭遇酷刑是其次,一定會被公開始終羞辱,比如車裂之類。而日本武士將切腹,當作特有的自殺方式。不過,戰國之前,武士並不一定會切腹,而是使用各種方法自殺。畢竟切腹需要一定技巧,不是什麼人都能掌握的,搞不好就死不死、活不活的,下場只會更慘。
  • 日本史上最疼的切腹自殺,至今只有一人完成,被後世武士推崇百年
    武士道精神源於日本的江戶時代,指的是一切以不怕犧牲為前提,以實現集體的、國家的利益。武士道精神強調的是毫無留戀、毫無顧忌和毫不猶豫地死。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的封建社會是日本武士階級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禮法,做了一名武士必須遵守義、勇、仁、禮等傳統美德,在背負使命之後完成使命。
  • 日本切腹自盡的倆將軍一個1小時後咽氣一個15小時後才咽氣
    二戰期間的日本受軍國主義以及皇國史觀的影響,對國家和天皇懷著一種幾近狂熱的信念,而且基本上所有軍人都奉行武士道精神,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幾乎成為了日本的一個代名詞。在武士道中切腹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舉動,當日本軍官覺得自己辱沒了武士的榮譽以及信條時就會選擇用刀切腹自盡,以至於後來還演變成了一種文化和儀式,切腹時還有專門的刀。二戰時當日本的戰敗投降已成定局的時候就有不少日本軍官切腹,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這兩位級別很高的日本軍官也是如此。首先要說的是阿南惟幾。
  • 切腹自殺已經很殘忍了,他們還讓朋友砍下自己的頭,日本人圖啥?
    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提到切腹自殺,大家下意識想到的自然是日本人,這種死法非常殘忍,相信大家也在銀幕上看到過這樣的場景。 並不是說自己朝自己腹部插一刀就算完成了,在武士道精神中,切腹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所以有一系列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