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2020-12-24 憶一文史

公元9世紀,日本產生了攝關政治,這種政治制度使得天皇的權力逐漸轉移到了藤原氏的手中,但是天皇顯然不會甘心,於是雙方開始了長時間的政治鬥爭。就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在律令時代確立的班田制逐漸崩潰,被新興的莊園制經濟所取代,建立在班田制基礎上的國家軍隊制度也被破壞了。此時的日本社會開始動蕩不安,社會秩序開始逐漸混亂,武士階級在此基礎上開始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等到公元9世紀中期,中央和地方都紛紛招募武士組成軍隊來進行政治權力的鬥爭,這就讓武士具有了合法的身份。

等到公元12世紀末期,源賴朝憑藉武力奪得了政權,建立了鎌倉幕府,武士作為統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而維繫武士階級內部穩定的,就是主從關係

日本武士

其實早在古代日本的村落時期,主從關係就已經開始萌芽了。這種所謂的主從關係其實就是指,雙方之間結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關係,其中一方佔據著支配的主動權,另一方作為從屬者保證服從。在這種關係中,並不是一方僅僅索求而另一方長期給予,與之正相反的是,這種主從關係其實使雙方都能從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它不僅僅是一種隸屬關係,同時也是一種互利互惠的關係,因此能夠對武士階級內部進行一種長期地、穩定地維繫,為幕府統治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

日本武士

日本歷史上首個幕府政權是源賴朝在1192年建立的鎌倉幕府,這一時期的主從關係其實是以血緣、家族關係為紐帶而結合的,又被稱為御家人制。所謂的「御家人」就是指那些與將軍有主從關係的武士,而在這種制度中,將軍賜予御家人土地和官職並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這被稱為「御恩」,與此同時,御家人對將軍宣誓效忠,並承擔納貢和服軍役義務,這被稱為「奉公」。這種御家人制度從表面上來看是一種利益相關的主從關係,而之所以說它是一種血緣家族關係是因為當時的御家人其實是由鎌倉殿發展而來的分家所構成的,血緣關係上類似於我國西周時期的諸侯。這些分家主要擔任了兩種職務,一種是守護,也就是地方上的軍事統領,一種是地頭,是源氏家族在各地莊園中的管理者,他們共同組成了廣大的御家人。

源賴朝

這種血緣家族主從關係使得鎌倉幕府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武家政權能夠保持同步,有利的鞏固了源氏的統治。但是在源賴朝死後權力被外戚北條氏所竊取,御家人制度不斷瓦解,1333年,後醍醐天皇聯合其他的武士貴族們推翻了鎌倉幕府。

三年後,出身名門的足利尊氏將軍在京都建立起來了一個新的幕府政權,名為室町幕府。這一時期的武士階級主從關係主要是以地緣為紐帶而結合的,這種關係如果要類比的話,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最不穩定的異姓諸侯王,由此就可以知道室町幕府的主從關係其實不太穩定。室町幕府的武士階層從上到下是將軍、大名、武士團、武士,其中武士團和武士之間的關係相對來說更加穩定一點,因為武士是直接效忠於武士團的,而對將軍則是間接效忠。

鹿苑寺(鹿苑是足利義滿的法名)

這種地緣的主從關係僅僅只是維繫了武士和武士團之間的關係,使得沒能建立直接主從關係的將軍長期以來都只能依靠各種聯盟來平衡統治,出現「下克上」的局面。而在室町幕府後期,獨立於幕府之外的戰國大名興起,導致室町幕府的崩潰。

戰國大名興起之後,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這一時期的政治相對混亂,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推翻室町幕府的織田信長、統一了整個日本的豐臣秀吉,以及建立起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

德川幕府時建立起來的二條城

在德川幕府時期,武士階級之間的主從關係以「俸米祿」而紐帶。將軍把土地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通過其特殊的分封制使得武士變成了領取俸祿的家臣,讓這種主從關係變得非常牢固。這一時期的主從關係規定武士階級必須奉獻出自己的一切才能換取物質生活資料,不能脫離不能背叛,只能世世代代效忠於一個主君,為德川幕府的長期統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總而言之,主從關係對整個幕府統治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這種關係明確地規定了武士和主君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使得階層之間的界限相對明確,從而維護了整個幕府時期的穩定和發展。同一時間產生的日本武士道精神,也對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使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迅速崛起。

相關焦點

  • 日本幕府時代的締造者,曾經淪為流浪漢,娶了一個女人後飛黃騰達
    這齣戲碼,我們似乎在西漢時期看到過,沒錯,就是司馬相如的那一齣戲。 源賴朝之所以被稱之為是幕府制度的創建者,主要是他貢獻了日本歷史上的「御家人」制度,也就是武士制度。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其中,「侍」是用以指稱武士常見的詞,它始自日本平安時代,泛指日本武士,包括幾百年來眾多階層的軍事人物。然軍事人物的角色變化之複雜已遠遠超出「侍」所表達的泛泛之意:中世時期步兵勇猛的生活方式,和近世時期和平年代於江戶的武士相對穩定的生活相比,幾乎無任何相似之處。因為在歷時較長的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武士階層來效力,他們的軍事才能也由此削弱。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日本武士的起源以及發展武士(ぶし)在日本語言釋義中原本是侍者或守衛的意思,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日本平安時代的桓武天皇時期。桓武天皇在位期間,朝廷和貴族的矛盾變得日益尖銳,貴族和僧侶的勢力不斷膨脹,這甚至導致桓武天皇做出了遷都平安京的決定。
  • 忠君克己:從武士階級一瞥江戶時代日本
    同時「武家諸法度」的出臺正式規定了武士階級的行為守則,這一政策在德川幕府統治的264年間裡得到了6次修改,這其中除了規定武士應「修練文武弓馬之道」,以及不得謀反、不可使交通斷絕的政務內容,還逐漸細化了包括對武士飲食、衣著以及侍從數量等生活方面的規定,比如:藩主、城主、所領1萬石以上、近習(將軍側近的武士)、物頭(常備兵隊長)沒有幕府的許可,不準私自結婚。
  • 日本武士的謝幕演出:幕府的「悲傷號角」和拔刀隊的「衝鋒之歌」
    如若將這件事兒放在日本平安朝之後與黑船來航前的任何時期,大抵都算不得什麼大不了的大事,畢竟日本皇族中擁有「天照大神」血統的人能從北京站排著隊一直站到八寶山,再隨便拎出來一個當傀儡,只聽話便是。只是,這次與從前情況完全不同。
  • 日本明治維新:被瓦解的四個社會階級
    日本在12至19世紀七百年的時光中,日本幕府為了管理社會,精心打造了四個等級森嚴階級制度。在幕府設計的四個階級中,幕府把商人放在社會的最底層。而同時期的歐洲封建社會,農民或農奴是社會最底層。但是由於日本受到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強調對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性,只有武士階層的地位是高於農民和漁民,而農民和漁民又高於日本的工匠喝商販。
  • 日本武士也算半個貴族,為什麼他們還要不遺餘力地推翻德川幕府?
    武士是日本封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本應該以政權捍衛者的身份存在,但最終卻成為埋葬日本幕府制度的一大抔黃土,主要原因是幕府體制的弊端逐漸顯現、武士階層日益貧困、幕府無力對抗殖民入侵等。同年,他創立了江戶幕府,開始了日本長達260餘年的德川幕府時代。日本丸山政治學派代表人物丸山真男說:德川幕府體制,是建立在領主分國制這一從室町至戰國的流動性歷史過程中的產物被凍結的靜止狀態之上。
  • 狹隘地域下盛開的黑色薔薇: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名不見經傳的「琵琶法師」與日本武士道的起源鎌倉幕府(公元1192年——1333年)時期,日本地區出現了一位遊行高僧,由於他一生到處奔波,沒有一個固定的居所,因此日本史書之中沒能留下關於他的詳細記載。公元11世紀起,地方的武士團逐漸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專門保衛主人的武士階級,他們和日本貴族之間締結主從關係,並且絕對忠誠地執行主人下達的命令。1221年,鎌倉幕府的19萬軍隊勢如破竹,掀起了反抗後鳥羽天皇的龐大叛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之中,幕府軍隊就將政府軍打得落花流水,最終佔領了京都。
  • 日本的統一和德川幕府的統治
    戰國時期,守護大名的力量在長期混戰和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消耗殆盡,完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和幕府權力無關的地方領主和武士——「戰國大名刀。戰國大名趁守護大名混戰之機,發展自己的實力,形成新的割據勢力。他們是新興的武士地主階級。
  • 封建社會時的日本:階級制度讓人不寒而慄
    而凌駕於這兩個階級之上的是武士階級。日本封建社會由武士階級統治。雖然他們只佔當時日本人口的10%。當武士通過農民和商販身邊時,下層階級的成員被要求鞠躬並表示尊重。如果一個農民或工匠拒絕鞠躬,武士在法律上有權砍下這個頑固分子的頭。武士作為大名的的家臣往往只會聽命於大名。大名這在幕府將軍權利之下。到封建時代末期,大約有260個大名。每個大名都控制著廣闊的土地,並有一支武士軍隊。
  • 世紀通簡史:日本的封建統治時期,明治維新,德川幕府(一)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德川幕府統治時期(103—1867年),設在江戶的幕府是全國最高統治機關,國家大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稱為「徵夷大將軍」,他依靠以老中(有時在老中上面設置大老)為首的幕府官僚進行統治。
  • 從1192年到1867年,日本幕府將軍的驚人崛起
    由於這些部落被認為是野蠻人,打敗他們的將軍被稱為「幕府將軍」。然而,在平安時代後期,「野蠻人」要麼被徵服,要麼被驅趕到北海道,所以這個頭銜不再使用。這一時期也見證了武士階級的崛起,他們很快將政治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此之前,日本是由天皇和貴族統治的。在平安時代晚期,三個最重要的武士家族是平氏、藤原氏和源氏。
  • 劍橋日本史:從鎌倉幕府到室町幕府
    撰寫《劍橋日本史》的計劃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並於1978年宣告完成。《劍橋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覆蓋的時段約三個半世紀,始於鎌倉幕府創立的12世紀最後幾十年,止於室町幕府滅亡後內戰爆發的16世紀中葉。其間300多年的歷史事件和發展豐富多彩,它們勾勒了中世日本的政體、經濟、社會和文化,展現了它與亞洲鄰國的關係。該書中譯版近期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 鎌倉幕府為何走向滅亡?
    軍力裝備能甩日本八條街,《對馬之魂》背後的蒙古軍隊為何這樣菜》文章所說,雖然鎌倉幕府取得了元日戰爭的勝利,但是雙方損失都非常慘重。從資料記載中可以得知在當時的情況下,除了與元朝決裂開戰以外還有更好的策略來處理與元朝的關係。▲忽必烈比如在高麗國王致日本的國書中說到「貴國通好中國,無代無之。
  • 日本戰國寄親寄子制:與分封制神似卻少有叛亂,它強在何處?
    這很像中國古代西周的分封制度,但是與其截然不同的是,分封制採用的是以血緣為紐帶的政治制度。但是總領制卻將毫無血緣關係的武士也收入麾下,建立以虛擬血緣為紐帶的虛擬親子關係,從而明確上下級關係。這也是寄親寄子制度最早可以追溯的來源。
  • 被時代裹挾的棄子,明治維新與西南戰爭中的日本武士
    其次,當時備後福山藩的第7代藩主,江戶幕府首席老中(老中是江戶幕府時期除徵夷大將軍之外的全國最高官職)為了拖延時間,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才能答覆美國人,這讓天皇重新擁有了決策權,回到了日本政治舞臺的核心。還有一點,那就是這是近代日本籤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此後英國,俄國和荷蘭等等國家全都趕來要求日本開放通商口岸,加速了幕府的滅亡。
  • 日本歷史上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德川幕府
    今天所講的德川幕府(1603年- 1867年)也被稱為江戶幕府,是日本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同時也是日本武家政治臻於完善的時期。1590年,德川家康被豐臣秀吉轉封到關東,開始營建江戶城,也就是現在的東京。
  • 為鞏固統治,德川幕府所採取的幕藩體制是一種什麼樣的封建制度?
    、武士階級和平民階級的控制的呢? 和身為大名的貴族階級一樣,武士階級也是幕府不得不提防的一個階級。從鎌倉幕府建立開始,武士階級就一直活躍在日本的政治舞臺之上,就連德川幕府也是由武士階級所建立起來的。 但是,德川家的階級性質已經在德川幕府的建立之後發生了改變,即從武士階級轉向了封建統治階級。因此,幕府將軍必須提防武士階級,避免後者威脅到幕府將軍的封建統治。對此,幕府將軍採取的做法是將武士階級牢牢固定在城市之中。
  • 日本武士究竟是什麼樣的?帶你看日本武士的詳細內容
    九世紀初期的大革化導致了日本的中央集權的衰落,此時日本各地興起了大大小小的莊園,莊園主為了安全開始訓練莊園的農民 ,後來將這些農民集中起來組成了武士團,類似於「莊園保安隊 」 。這個時候的武士與莊園主人是嚴格的主僕關係,這些武士團就是主人的「私人武裝」,中央集權衰落導致地方勢力崛起,利用私人武裝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