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藩體制與武士道倫理化,日本與中國文化的聯繫

2020-12-17 灰兒說

1600年,也就是日本慶長五年,德川家康繼承「織豐政權」,一些地方諸侯不服,舉兵攻打伏見。德川家康關原之戰,獲得了大勝。他在執政期間,整頓各地方諸侯,建立了幕藩體制。從這個時候起,一直到慶應三年,這段時間德川幕府大約200年的時間,歷史上稱為是江戶時代

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的出發點是建立了封建集權,對諸侯領地和皇室公卿領地重新組編,德川幕府掌握了全部的管轄權,並且劃分了工農商的身份,把它們放在不同的地區,諸侯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商人以及武士居於城市邊緣的城邑,農民則就居住在離城市很遠的農村。

同時,在全國建設了三個城市,以京都,江戶,大阪為中心,集中發展工商業經濟,尤其是經過了寬政改革後,加強小農經濟以及商品經濟,在幕藩體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強化了官民之間的矛盾,加強了貧富的差距,所以為為政者沒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政治和社會問題

江戶時代前期,寬永十四年的島原之亂,就是由反對封建地主的殘酷剝削而引起的。正如本居宣長在《秘本玉櫛笥》中所云:其時,「貧人為富人增貧,富人由貧人添富」。

至江戶時代後期,天明年間及天保年間全國連續發生大饑荒,帶來瘟疫流行,全國人口死亡數十萬。江戶以及全國各地,不斷發生農民暴動,達3000餘次。其中最著名的是於天保八年爆發的大鹽平八郎暴動,各地以此為契機,相繼仿效,以「大鹽餘黨」、「大鹽門徒」的名義,高舉大鹽的「救民」大旗起義,進一步激化了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

尤其是明治維新前夕,政權腐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再度掀起了新高潮,規模之大創歷史新高,大大地動搖了幕藩體制的統治根基。江戶幕末政權,面對內部政局的動蕩,世界其他列強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壓迫,導致了政治的失敗,也導致了這個封建體制的危機,從而動搖了五世階級的統治權,同時,工傷階級也逐漸的趨於保守。

單看文化的方面,同時就喪失了向上的精神。返回來看,幕府在太平時期,就很迫切的需要一種先進的思想,作為社會的主流道德觀,宋學明確規定了君臣的等級關係,對於規範和穩定社會秩序,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易為幕府的統治者所接受,於是對朱子學派大加獎勵,促進新儒學的倫理道德日本化,這就成為他們取代佛教思想作為培養武士道精神的最好選擇。

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中,不無感慨地說:「武士以他所擁有的武力並把它付諸實踐的特權而自豪,同時,對《孟子》裡提到的「仁」思想卻毫無保留的表示認可;一個國家的榮譽思想訓條,竟然與他國的訓條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實屬是令人詫異。

當時問世的傾向以新儒學文化為背景的武士修養書《葉隱聞書》,簡稱《葉隱》就體現了將義理作為規範,也將它作為主統思想來推進家系,鞏固這個社會的秩序,同時,完善完成了日本的武士文化,也就是這一個時代的新文化。

如果說,新儒學文化為《葉隱聞書》準備了理論條件,那麼此前元祿十五年發生的大石良雄等47名武士,為主君淺野長矩報仇,襲擊江戶本所松板町的吉良義央宅邸失敗,最後以切腹自殺的慘烈方式,實踐了武士忠主君的精神,則直接在行動上給予《葉隱聞書》作者提供了一個典型的範例。這一典型事件的角色,被稱為「赤穗47義士」。

其後寬延二年國劇歌舞伎根據此事件編出《假名範本忠臣藏》。《葉隱聞書》成書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約於享保元年,由鍋島藩國的武士山本常朝口述,由同一藩國的武士田代陣基筆錄而成。它主要是宣揚忠於主君、大義與殉死的精神,開章明義就讚美「死的哲學」主張人倫的關係,其順序首先是主君,其次是父母,最後才是神佛。也就是說,忠孝,以忠為先,孝應順從於忠,最後才是神佛。

在武士的訓條中,忠於主君是優先於一切,至高無上的。人的生,需要長時間,可是切腹殉死,也就在一瞬之間。

日本民謠就唱道:「花是櫻花,人是武士。」這是其時日本國民性的象徵。

如果一般沒有自覺的榮譽感,沒有感情上的極端冷靜,或者沒有態度上的沉著堅毅,是不可能自己毫不猶豫地下手切腹的。

也許正是日本國民在本國的土壤上長期地培育了這種審美觀和對忠義的堅定信念,所以對於切腹自殺不以為然,有的人反而認為這是展現了美與力的閃光,甚至有人將武士道的精神,稱做「大和魂」。

《葉隱聞書》一書中還表明,盡忠是不為神佛所迷的。它寫道:「只要主君一聲令下,應立即勇往直前,即使是釋迦、孔子或天照大神出面勸說,也不會動搖。即使下地獄也好,遭神罰也好,也沒有必要去想對主君忠義以外的事」;「靠向神佛許願,難以顯示人的力量,人才難得,要靠自己」。儘管如此,作者並沒有把同神佛的聯繫完全切割開來,書中還多次引用湛然和尚平生的戒訓:「神和心永遠一致就好,武運就會變得強大而長久」;「武士把勇氣浮於形式,自己的心中如果沒有慈悲,也就不會有武士的本分,所以,武士在行為中需要更加貼近於出家人,並且追求出家人本來就具有的慈悲心「。與此同時又強調:「年輕武士聽聞佛教教義,是無益的,因為心之功能會被一分為二。

武士如果不能專心於武士道,就毫無意義,就不是武士道」;然而武士「一肩扛著忠和孝的重擔,一肩擔著勇氣和慈悲的大梁,只要把這兩座大山一般的責任鑲嵌到自己的骨子裡,那就算盡了本分了,也就算是武士的一生就可以得以安身立命了。換句話說,企圖在忠、孝和神佛三者的矛盾對立中,尋找平衡點和結合點。

武士道的真諦,是「智、仁、勇」三德,寫道:「要不惜身家性命,把自己獻給主君,首先必須以智、仁、勇三德修身,方可為事。」並且解釋說:「所謂智,就是遇事多與他人商量,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所謂仁,就是為他人著想,每當自己的利益與別人的利益相衝突時,總是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所謂勇,就是打落牙齒往肚子裡咽,不管前後踢開障礙往前直衝。想要達到這三德,必須要懸心於我藩的傳統歷史,學習諸多的文藝,十年苦心修養,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這諸藝,包括連歌、俳句、狂歌、平曲和茶道等藝道文化。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在《葉隱入門》一文中寫道:秘戀一語,窮盡《葉隱》的戀愛觀,意思是,公開戀愛是最低品位,如果真正的戀愛,一生都不公開,這是最高品位的戀愛。《葉隱》的理想戀愛,是為了戀愛必須一死。死,提高戀愛的緊張和純度。」

《葉隱聞書》批評了五是追求金銀之風的風氣,還強調了武士一定要摒棄金銀的欲望,並且嚴格的禁止武士階層從事商業,鄙視享樂、沉湎女色,還強調武士最為禁忌的,是「忌酗酒、驕傲自大、窮奢極欲」三者;乃至說如果沉溺於出家人創作的《徒然草》一類的書,是「無法成就武士之業的」。

由此可見當時武士的克己訓練和生活管理是非常嚴格的,許多藩國都嚴厲執行對奢侈的禁令,要求武士過素樸的生活。

歸納來說,就是「報仇」與「切腹」四個字。江戶時代日本武士社會這一特殊社會形態所培育成的特殊文化精神,是日本的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縱觀歷史文化,日本文化同樣是有精華也有糟粕,這裡的精華,這就構成了當代日本人價值觀之一;其糟粕,在20世紀中葉,其忠孝觀念,被當局通過其頒布的《教育敕語》,向國民強制灌輸。其忠君愛國的觀念,乃至被軍國當局所惡用,

相關焦點

  • 日本黑道興衰史:起源於村族制度,興盛於武士道與任俠文化
    可以看出直到現在,日本黑道的稱呼與等級劃分依然遵從的家族式的稱呼,這源于于村落武裝的浪人們,為了獲得信任與忠誠,選擇融入村族的親屬制度中。日本的家族制度和倫理道德,起源於中國,與「忠孝仁義」的儒家思想分不開,日本黑幫的規矩也是基於這種倫理觀。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源賴朝在行政制度上創立了「幕府制度」,將天皇的權力剝奪轉移到將軍的手中,導致天皇淪為傀儡,由此拉開了統治日本長達680年的幕府時代,實際上也標誌著日本武士正式登上了政治舞臺,一躍成為統治階級。其中最高級的統治者是徵夷大將軍(或稱將軍),其次是地方大名,源賴朝建立的鎌倉幕府拉開了武士治國的時代,在德川幕府時代由於實施幕藩體制,武士統治由此形成一套更加等級嚴密的制度。
  • 為鞏固統治,德川幕府所採取的幕藩體制是一種什麼樣的封建制度?
    大老的地位可以稱得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與中國古代的丞相的職能和地位基本相同。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大老並非是常設官位,只有在特殊時期才會設立。自從日本第一個武家政權出現後,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一直都是武士階級,而非農民階級。換句話說,在武家政權統治日本的這段時間裡,農民階級的存在感相對來說比較薄弱,因此也不足以引起封建統治者的警惕。 而武士階級不僅長期被封建統治階級所監控,還被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比如鼓勵武士"均衡發展",即不要一味的修習武藝,也應當修習一些文化知識。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上文作者介紹了日本武士的形成,這篇我們接著講解日本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是在日本武士形成後慢慢形成的一種文化,是對武士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總體來說提倡「崇尚勇武,誓死效忠主君」。雖然武士道精神在世界上比較有名,但是不要被過分的神化。
  • 花道、茶道、武士道發展迅猛,日本人為何要追著「道」文化不放?
    日本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度,可以把一些外來事物結合本國具體歷史情況進行改造的同時,又能將這些事物發展到極致,例如「道」文化,我們可以在日本的很多活動中看到「道」文化的存在,花道、茶道、武士道等等,各式各樣的活動,都可以在某種方面和「道」文化連上關係。
  • 狹隘地域下盛開的黑色薔薇: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然而在世界各國文化之中,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像是綻放在狹隘地域上的一朵黑色薔薇,武士們對尋常人所存在的「生命執著」進行了徹底的否定,認為世間的榮華富貴皆為虛幻,只有捨棄生命才能看到世間之外的「真實」。那麼何為「武士道」精神,它又是如何在日本生根發芽的呢?
  • 中國文化以「文人」為核心,為什麼日本學習中國後多產「武士」?
    日本的文化主體是輸入的中國文化和經由中國輸入的、帶有中國味的印度文化。但是,日本有選擇地將其「日本化」。來源於中國、印度文化而產生的是「文」,而日本文化下卻產生的「武」? 中國文化以「仁愛」為核心,日本文化多以「忠」為核心。
  • 明治維新後,日本逐漸崛起為東方的列強,並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
    十九世紀中期的日本是由德川幕府掌權的時代,它是日本最後的一個幕府,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為德川幕府時代。德川幕府對外實行的是閉門鎖國的政策。只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同時還嚴禁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
  • 日本軍隊:武士道毒液浸染下的菊與刀
    日本這個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雖然其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但畢竟孤懸海外無法真正地受到中華文化的薰陶,所以還是保留著最原始最野蠻的人性,而其中又以日本軍隊最為甚。在日本進入近代社會以前,其軍隊士兵主要是由流浪漢(也稱『浪人』)、地痞流氓、破產農民以及少量的武士組成,基本上都沒受過系統的軍事訓練,就更談不上受教育程度了。
  • 「花屬櫻花,人惟武士」,古代日本櫻花憑何與武士同行?
    日本近代思想家新渡戶稻造就在《武士道》一書中明確指出——櫻花是武士道的象徵。日本本土也有個廣泛流傳的說法:「花屬櫻花,人惟武士」,意為——櫻花為花中最美,武士為人中之最。日本大和民族便將櫻花與武士作為最崇高的精神寄託,發現了一系列「櫻花與武士」並存的內在聯繫,並在諸多領域中有所體現。
  • 日本歷史上所推崇的「武士道」,究竟是個「神馬」東西
    一提起「日本武士道」,咱們廣大的中國觀眾和讀者就會在腦海當中浮現出「一個腦袋上扎一個必勝的白布條,長相猥瑣或是兇惡,傻裡傻氣的日本鬼子,高喊天皇萬歲,之後剖腹自殺」的場景。這一幕對於咱們中國的老百姓那是再熟悉不過了。
  • 日本武士的真實照片,個子不高,卻足夠狠辣,女武士長相驚豔
    日本是一個尚武的國家,武士一直是一個令日本人尊敬的職業,雖然武士這個名詞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但是這個職業的確在日本被發揚光大了,日本武士的產生是從九世紀中期開始的,在日本割據時代
  • 王朝的發展離不開制度的保障,一起探究下日本歷史淵源
    今天給大家說說日本在歷史上算不算中央集權制君主專制國家,我的看法是日本確實有一段時間是中央集權制,但是,不是君主專制的國家。文/日本歷史新論日本中央集權時代日本天皇不集權,但是將軍集權,集權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年間,分封的地方官員不願行使自己的權利。
  • 日本一武士被抓,採用最疼「切腹」方式自盡,被後人崇拜數百年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具有強烈軍國主義色彩的國家,極其信奉武士道精神,認為如果被敵方俘虜是一種莫大的恥辱。所以,日本軍人即使丟掉自己性命,也要保住自己的尊嚴,於是被俘之後通常都會選擇「切腹自盡」,這也成了他們最廣為人知的自殺方式。但在日本歷史上,光是記載武士切腹自盡的方式就有三種。
  • 最後的武士道
    談到日本文化,就不能不談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真正的武士信奉:「身為武士者,與平日就重視勇氣與名譽的人為友,戰時也要求與這樣的人為敵。」這就是武士所提倡的「勇」,而「勇」表現到極致時,便近乎「仁」。尼採說:「能以敵人二自豪者,便能是敵人的成功為自己的 成功。」這無疑是對武士「勇」與「仁」的最準確的表達。
  • 一個冷血無情,另一個唯美浪漫,日本武士道為何會與櫻花齊名?
    要說到最能代表日本這個國家的象徵物,莫過於這兩個東西——櫻花和武士道精神。日本這個國家,它的國花就是櫻花,足見櫻花在日本的地位之高。而武士道精神,即為了國家大義甘願奉獻自己生命,為了君主的勝利願以一人抵百人的精神,是在古代日本傳統文化之下一步步形成的。
  • 武士道精神的化身:淺談日本刀的前世今生
    元代初期,忽必烈曾於1274年和1281年兩度東徵日本,結果均以失敗告終,除了日本海上所謂「神風」的自然因素之外,日本刀的鋒利也給能徵慣戰的蒙古騎兵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參與了這兩次戰爭的南宋舊將鄭心南就在《心史大義》中提到了「倭刀極利」。而到了明代,隨著日本倭寇頻繁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國人對日本刀更是有了一種痛徹骨髓的體會。
  • 源於幕府時代的武士道精神及日本國民性「菊與刀」
    他認為日本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恥感文化」,無論從社會等級、家族身份、長幼尊卑到文化教育,大和民族都在徹底的貫徹中。其中有一句話非常令讀者影響深刻:「在以恥感為主要制約的文化中,人們的恥感不會因為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得到解脫……只要不良行為沒有洩露出去,他就不會感到羞恥……"事實上,用「刀鋒划過花瓣」來形容日本國民性裡的「菊與刀」再恰當不過了。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統治下被正式定名並確立起來的「忍者」就是有一個代表。
  • 日本女子武士道,是個啥樣子?據說生孩子跟一般人都不一樣
    眾所周知,日本性格最大的特色是武士道。武士道,似乎一聽是個男人的行事準則,其實不然,日本女人在武士道大行天下時,也以武家之妻身份,毫不苟且地踐行著武士道。日本有本書叫《女子の武士道》,專門說的就是這事。
  • 人物傳奇丨一位雁蕩高僧與日本武士道的淵源
    眾所周知,武士道一直是日本武士的精神內核,也是日本民族的靈魂和象徵。據史料記載,武士道源於12世紀的鎌倉幕府時期,在以後的歲月裡不斷吸收由中國傳入的儒家和道家文化,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其最突出的要義就是「死的覺悟」。被奉為日本武士道精神原典的《葉隱聞書》一書作者(口述者)開宗明義宣稱:「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於生死兩難之際,要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