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度,可以把一些外來事物結合本國具體歷史情況進行改造的同時,又能將這些事物發展到極致,例如「道」文化,我們可以在日本的很多活動中看到「道」文化的存在,花道、茶道、武士道等等,各式各樣的活動,都可以在某種方面和「道」文化連上關係。
「道」文化的發展迅猛,離不開日本人的狂熱喜歡,那為什麼日本人這麼熱衷於「道」文化呢?
一、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道」文化的歷史傳統
對於日本「道」文化的盛行,對「道」文化的來源,一種說法就是道文化是來自於中原王朝的,方式就是中日之間進行的各種交流。
中日交流最早的記載是在成書於公元1世紀的王充的《論衡》中有關日本人的記載,在日本的歷史中,有出土一些有關道教仙人的圖像,這就能間接地證明了道家文化有很大可能是從這時候,也就是公元3世紀的時候傳入日本的。
如此漫長的時間裡,道家文化在日本國土上進行不斷地發展,逐漸就成為能夠適應日本人需要的文化,這樣一直以來的道家文化的歷史傳統,也是給後世的日本人熱衷於「道」文化打下了基礎。
道教文化不是原原本本地傳入日本的,日本也不是原原本本地將道家文化全部融入到本國文化之中,而是有所吸收,有所借鑑,有所拋棄的。在日本的每個王朝時代,道家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改變。
茶道
聖德太子於604年頒布的《憲法十七條》,其中就有對道家文化的吸收和改變,憲法中利用《莊子》的觀點來進行辯論,爭取朝廷的各方勢力,融會貫通,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來幫助聖德太子的統治更加穩固。
如此一來,也從側面證明了,日本在古代早期的時候就對道家文化有所吸收,有所改變,更進一步地為我所用。以後的每個朝代都在不自覺的向道家文化中汲取治理朝政的依據,以此達到治理目的。奈良時代的日本,向同一時期的唐朝學習,派出的遣唐使也都帶回一些很棒的治理國家的文化知識,那時期的日本一度盛行一種「唐風文化」。
那個時期的唐朝,儒佛道三家的理念都有所涉獵,但是唐朝把道教奉為國教,所以那些從日本來的遣唐使也在不自覺的把三教中的道教奉為最尊貴的文化,也會不自覺地多學習一些道教文化,帶回日本的更多也是以道教文化為主。
武士道
因此,道教文化就在「唐風文化」的盛行中慢慢傳播開來,日本的貴族天皇也會不自覺地對這種文化產生嚮往,對這種崇尚自然、老莊思想的無比嚮往。
從奈良時代往後,幾乎每一個時代都會學習更多的道教文化,並加以發展成自己的文化,道家文化就在日本的歷史文化中生了根,因此「道」文化被日本人熱衷是有其歷史原因的,這種雄厚的道家文化歷史基礎在日本的古代歷史上就已經紮下了根,所以在現代,日本也非常崇尚以及熱衷「道」文化。
二、「道」文化適合戰後日本重建的需要
世界大戰之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拼命的興起,由於這些國家是從一個非常低水平的階段一下子發展到較高水平的階段,發展的動力十分充足,但是日本相對來說,是已經發展過一次的國家了,第二次發展時就沒有那麼強大的發展動力。
所以在早期就已經興起的日本已經沒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了,很快就被其他國家超越,「道」文化中雖然強調的是無為而治,但是日本統治者是不可能看著日本就這麼落後下去,所以開始重新向道家文化找尋,能夠使日本重新恢復活力的文化依據,讓日本能夠繼續強大的下去的文化依據。
日本在近代拼命學習西方歐美文化,以求強兵富國,但是就這樣硬生生地讓日本人民被迫接受歐美文化的方式,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自然就是發展十分緩慢,甚至於失敗,所以統治者就開始向歷史上存在的文化找尋發展依據,道家文化在這時候就派上用場了。
道家文化發展了這麼漫長的一段時間,已經是每個日本公民心中自帶的一種文化了,統治者若是能對這種人民心中的文化加以利用,就可以完成富國強兵的任務。在這場西化的過程中,「道」文化貢獻了巨大的作用,沒有以「道」文化為載體的宣傳,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前所未有的效果的。
「道」文化擁有在日本文化歷史上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是那些社會下層人民心中深處的文化,所以統治者在道家文化的支持者的強烈進諫中,也發揮了「道」文化的重大作用,加以利用,才能現在極其發達的日本城市。
戰後的日本不僅要主動學習西方歐美的先進文化,還需要在這場文化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特色,所以這重任就落到了在日本國土上發展已久的「道」文化身上,在拼命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時,用「道」文化加以裝飾,人民更加好接受,也能保持日本本身自有的文化特色,不至於失去主心骨的支撐。
這樣的文化也能滿足戰後日本對於發展經濟的需要,也能滿足保護日本文化特色的作用。「道」文化在日本的文化歷史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日本國民心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日本人對「道」文化的喜歡是從內而外的,不是被迫的,是主動的,所以日本人熱衷「道」文化也是理所當然的。
三、「道」文化的衍生物適合日本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道」文化在長久的發展中,已經發出多個分支,這些不同的衍生物能夠滿足日本人不同的心理和精神需要,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穩固社會秩序,社會生活也會更加美好。例如武士道、茶道、花道等等。
武士道。新渡戶稻認為武士道是日本道德體系或宗教的源泉,而這武士道的最初內容主要來源是孔孟之道和王陽明的學說,為了適應日本的需要,武士道的內涵又逐漸發生改變,變成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作為根本,強調毫不猶豫的獻身精神。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一些抗日神劇中總會聽到一些日本人若是完不成主君交待的任務,就要切腹自盡的話語的原因,日本人將「道」文化加工成自己需要的,武士道就是其中一種表現,事實結果證明,這的確是有效的。
武士道
在日本對外擴張侵略中,這種武士道精神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是符合日本統治者對外擴張和侵略的需要的,這也是兵士們為什麼都願意為國捐軀的原因,這種精神在日本軍隊中是鐵一般的支柱。
茶道和花道。這兩種是現代日本主要長期存在「道」文化的衍生物。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是毫無疑問的,逐漸發展成具有自己國家特色的茶道,這就日本在以「道」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改變的印證。
現在日本的茶道是有一套自己的獨特的體系的,茶道也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學習茶道,不僅僅是對品茶的物質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給在日本緊湊的生活的日本人一種清醒的力量,還可以打磨人的精神世界。
在犯罪率挺高的日本,茶道對於道德教化方面的作用也是強大的,學習茶道,能夠更好地認清社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能減少一些犯罪發生的概率。花道亦是如此,花道是要傳遞給人一種人和花是一體的感覺,讓人能夠在浮躁的社會中感受內心的平靜,對於控制情緒也是十分有效的。
武士
在戰後修復的日本,這些「道」文化衍生物的出現契合了日本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能夠促進社會的穩定,也能夠讓自身得到更好的提高,釋放一些不好的情緒,學習一些控制情緒的方法,從而更好地進入到社會生活中,這樣也能,促進日本經濟、政治、文化的穩步有序發展。
因此,日本人對於「道」文化是十分熱衷的。
四、結語
中日交流的最早有歷史記載的時間是公元3世紀,可以說那個時候都道家文化就在若有似無地向外發展。
到了奈良時代,對於唐朝的大量學習,「唐風文化」的盛行中,遣唐使也將唐朝奉為國教的道教文化或自覺或不自覺地帶到日本了,道教文化也在潛移默化的發展著,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改變。
戰後日本為了快速發展,拼命學習西方歐美文化,但是又要保證自身文化不被這些外來文化淹沒掉,「道」文化這時候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既能幫助統治者迅速發展外來文化,又能保持著本國的特色不動搖。
另外,「道」文化的衍生物在幫助日本人更好的進行社會生活,日本經濟也能更好的發展,因此,日本人對「道」文化的熱衷是絕對的。
參考文獻:
《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
《日本起源考》
《道教與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