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反思一下:有些文化再不保護,是否就只能在日本找到了?

2020-12-22 騰訊網

文丨尚月雜談

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好多網友說的這部劇和那些垃圾古裝劇是不一樣的,裡邊兒唐朝服化道之類的特別考究,原因就是聘了日本的團隊。

確實好多中國的古文化現在都傳承在日本,亞洲古裝劇的最高水平之一就是日本的《大河劇》。

為什麼日本人古裝的水平拍的特別高,就是因為它的文化沒有斷

活著的是文化,死了的是文物,他的文化沒有斷。

說兩個最典型的東西就是茶和刀

一說日本文化,首先可能想到的可能就是日本的各種道,茶道、花道、武士道、柔道、劍道,但是茶道,典型的中國出品,唐朝的古籍裡記載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茶道

茶道說白了就是喝茶,但是喝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這些流程很講究,很有儀式感。

那個時候喝茶不是像我們今天這個拿茶葉直接衝泡,是磨成茶粉喝,拿茶葉直接衝泡,從朱元璋才開始,

以前的茶都是磨成茶粉,就跟今天咖啡似的,就這么喝叫做抹茶。

咱們這種茶衝衝茶喝是明朝才有的。所以這個很講究儀式。

日本鎌倉時代,榮西禪師把造茶和喝茶的方法帶回日本,寫了日本第一部關於喝茶的書。

日本茶道最有名的這個三個茶入,什麼叫茶入呢?

就是茶葉罐兒,就是新田,初花,楢柴,全都是中國貨。

那個時候從中國隨便運過一點瓶瓶罐罐就是神器,隨便誰東渡過來就是宗師。

在這些宗師的影響之下,茶道就先成了僧侶、貴族、上層階級的必備品,後來武士老百姓都開始學,一直到今天咱中國好多人喝茶一喝講究了,又去跟日本人學這個茶道,什麼這個表千家、裡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就是著名的三家茶道。

除了茶道之外,日本從唐朝傳承了很實用的刀劍技術。遣唐使把唐刀的先進技術帶回去,日本人在此基礎上做出了有弧度的刀劍,叫毛拔形太刀。

這就是日本刀的雛形,到了這個十一世紀末期,當時日本國內一片混亂,武士階層崛起,日本刀迎來了大發展,發展出五大流派,大和、一世、山城、備前、美濃這五大流派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另外古時候中國人好東西有殉葬的傳統,比如中國的這個博物館裡放的東西大部分都是文人玩的東西,很少有舞劇,舞劇呢以青銅兵器居多,鋼鐵兵器極少,青銅兵器可能抗氧化。

埋在土裡,越王勾踐劍拿出來,上千年後仍然鋒利,十二張報紙一一下能切斷。鋼鐵兵器就不行了,埋土裡就爛了。

所以中國很少有上古的兵器留下來,,比如說最有名的唐刀,收藏圈玩刀劍的朋友跟我講,中國現存的唐刀只有三口,而且都不全刀裝肯定沒有了,就是刀鞘,肯定沒有了,就是刀身留下來了,還有殘缺。這三口唐刀是怎麼留下來的?水坑裡出來的,就是說墳裡邊進了水了,刀在水裡泡著,所以出土時需得拿出來迅速的研磨。基本還能留下樣兒來,要是沒進水就在土裡埋了,早爛光了。

而日本刀裝完整的唐刀五十五口。那像聖德太子的佩劍「丙子椒林劍」就是隋朝的。只不過刀鞘是新的,那刀鞘是明治時期的,但是那刀身隋朝的一點兒不不變,只看它刀柄鏽跡斑斑、坑坑窪窪,就能看得出來,刀鞘可以隨時換。

咱中國人就是不懂這。中國人買刀就看刀鞘,看到就「哎呦漂亮貨啊」,黃金錯刀,白玉裝,刀最值錢的是那刀身,不是刀鞘,不是鯊魚皮鞘啊,黃金掛環兒之類的。

日本刀兩大特點,第一個鋒利,第二個堅韌

後來倭寇來華,雙方一打,中國刀經常被日本刀牢攔腰砍斷。

為什麼這麼厲害?就是它的加工工藝。其實這個加工工藝。脫胎於中國古代的包鋼法

什麼叫包鋼法?鋼斷成一層一層的摞在一塊兒打,硬鋼加軟鋼,反反覆覆最多的時候鋼能有九層,九層鋼壓成薄薄的一把刀。

有軟有硬,該軟的軟,該硬的硬,鋒利無比,但是成本極高,打制一把這樣的日本刀需要至少一年以上的時間。

那今天也有日本傳統刀匠在幹這個活兒,至少是一年以上的時間。

日本武士階層當道,不計成本。

唐刀的失傳

當時中國就不行,宋朝以後重文輕武,軍費本來就少,要這麼造刀哪造的起?

所以包鋼法在中國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就是粗製濫造的那種大刀片。那就一次打,打一遍就成型了,村裡鐵匠都能幹,誰跟你用這種百鍊鋼的這種方式打反覆摺疊鍛打,當時不可能這麼做。

所以日本刀的製造方法在今天就一直就傳了下來,今天的日本國仍然有這種手工打造刀,賣的一點兒不比古刀便宜。

為什麼?製作方法完全一樣,以前這麼造現在也這麼造啊,以前刀削鐵如泥,現在刀也削鐵如泥。憑什麼要賣的便宜?以前造這麼一把刀三年現在造一把刀也用三年,不是說拿機器一車仨月,甚至三天就交活了。所以賣的一點兒不比古刀便宜,也限制出境,帶不出來。

茶道和刀劍,它只是兩個例子。

失傳的原因

咱中國失傳在日本發揚光大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書法、唐裝、花道,甚至相撲都是從中國傳過去。

除了歷史原因,就是中國近代社會變革比較劇烈,也導致了好多東西失傳。

這一點其實咱們要跟日本學一樣,日本近代社會變革一點兒不比中國少。明治維新以後,傳統文化一樣受到西方思想的衝擊,好多日本人也覺得傳統文化沒用,工業時代講究的就是金錢,一杯茶喝一上午誰受得了?

日本政府保護有很大原因

但是日本有見識的高層意識到,如果我們把傳統文化都扔了的話,大和民族和西方民族就沒有任何區別了

所以1871年,日本太政官頒布了《古器物保存法》,這是日本第一次以政府令的形式保護傳統文化。後來陸續頒布了《古社寺保存法》,《國寶保存法》,《國家重要美術片保存法》等等。

到了1955年,日本更是建立了人間國寶的認定製度,在全國範圍內尋找這些會傳統技藝的人,嚴格選拔以後,把這些個大師級的手藝人認定為人間國寶,保證他們的安全,還要發補貼。要不然造一把日本刀花一年還不見得賣得出去,那誰幹這事兒。為的就是讓這些大師別轉行,手藝別失傳。尺八就是這麼存下來的。

這些東西真的是特別值得咱們中國人認真學習的。

相關焦點

  • 豆瓣9.3分紀錄片帶來的反思,有些動物被保護,有些就活該被吃?
    究竟該不該吃狗肉的這個問題,就和今天介紹的這部紀錄片一樣,值得人們反思。不過,不管吃不吃狗肉,至少文明養狗要從我們自身做起,我喜歡狗,但是很討厭那些遛狗不牽繩、不清理狗狗大小便的人。貓狗可愛不能吃,那豬牛羊就不可愛麼?難道不可愛就活該被吃?
  • 你都33了,再不結婚,就只能給別人當後爸了!
    文:元叔插圖:來源於網絡「你都三十三歲了,如果再不結婚,以後就只能娶二婚,給別人當後爸了。」只是每當這個時候,父母和親朋好友就說她別太挑,畢竟年齡已經擺在那裡,如果再耽誤幾年,恐怕就只能娶二婚女了,在他們老家縣城,他的年齡的確算是非常大的了。如果再不結婚,可能真的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畢竟老家人結婚都很早,越往後能夠匹配的女孩就越少,可是他也沒有辦法,他不想隨隨便便結婚。
  • 日本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萩市因此也擁有豐富的有形和無形歷史文化遺產。從小城萩市的文化遺產保護細節,可以對整個日本的遺產保護管窺一斑。「萩燒」萩市燒出的陶器,在日本稱之為「萩燒」。日本茶人常說的「一樂二萩三唐津」中的「萩」,就是「萩燒」。它被公認為日本茶道具中規格最高的三個窯口之一,以樸實深邃見長,被指定為日本的「傳統工藝品」。
  • 日本學生只能穿白內衣?絕對順從文化下的個性壓迫
    據外媒12月23日報導,今日日本福岡縣律師協會對當地學校「黑心校規」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學校明確規定學生只能穿「白色內衣」。不止如此,如有違規,學校還要求學生解開內衣;學生不從,就以成績作為要挾。這一報導簡直使人瞠目結舌,網友視其為「明目張胆地侵犯人權」。事實上,日本校規之嚴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 馬保國擂臺反思:70歲爺爺上擂臺不一下打倒對方拿什麼拼?
    舉個例子,也只能以這樣的方式舉例子。譬如你是學習兵法的,就是沒事看看兵書,看看謀略,你能用你的技能嗎?捫心自問一下?不能用吧!你去離間別人?任何兵法你都不能用!後果很嚴重,你也只能玩遊戲用用,沒錯!不管練內功外功,你也只能對著木板使勁,再不成對鐵板,功夫鐵板燒也是不錯的。然後會有人問了,那你學功夫有啥用啊,你學兵法謀略又有啥用啊?不能打人不能幹啥的?
  • 文化|從一座小城,看日本對本國文化遺產的保護
    本文轉自:瞭望東方周刊 作者:陳言 資深媒體人、日本問題專家 編輯:戴聞名 日本保護文化遺產的故事,想從一個「四線」小城市萩市說起。 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去日本,需要橫渡日本海。
  •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一句話的殺傷力有多大
    不過,在我們身邊也會有一些不太善意的行為,有些人可能自己能感知到,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會孩子帶來了潛在的傷害。可以反思下,曾經有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你不乖乖吃飯,待會兒就會有小怪獸把你抱走。」「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們就不要你了……」「再不睡覺,大灰狼就會來抓你……」「唱個歌就是好孩子。「成人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是成人覺得這種方式好玩,還有些成人覺得這種恐嚇式捉弄比較奏效,容易讓孩子更聽話。
  • 工行營山支行認真組織開展「警示與反思大討論」教育活動
    為充分發揮案件警示教育活動作用,進一步推動支行合規文化建設,有效防控重大惡性案件和風險事件發生,保障各項業務穩健運行,近期,工行營山支行按照南充市分行下發的《關於深入開展「警示與反思大討論」活動的通知》要求,在全行組織開展了「警示與反思大討論」教育活動,引導員工「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不斷形成風清氣正工作氛圍。
  • 他們對待文化認真的態度,塑造了一場場美妙遊戲時空之旅
    中國的三國時期,已經有完備的史書記載體系,但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日本這個時候,尚未統一,而且來自琉璃國的卑彌呼來魏國請求幫助的時候,正是中國的三國時期。而卑彌呼,在日本的《古事記》中記載,還帶有神話色彩(有傳是天照大神的原型),至今日本學者都未找到卑彌呼的準確定位。
  • 動漫壁紙,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日本動漫
    從漫畫繪製角度講,從精緻華美的人物舞臺造型到虎虎生風的武打動作,上田宏都做了認真地研究。《武神戲曲》仿佛讓人回到京劇在中國的輝煌時代。章節之間穿插的京劇趣味知識,讓讀者了解到什麼是「生、旦、淨、末、醜」、京劇如何發源等等。一位日本作家用讀圖時代最流行的方式,詮釋了地道中國韻味的文化。
  • 日本女性最開放,為什麼很少患婦科病?一件事很值得中國女性反思
    導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形成不同的習慣或價值取向。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但人民生活壓力也很大。日本女性婚後基本進入家庭主婦行列,掌握丈夫的經濟權利。家庭主婦雖然在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在較高的物價下,日本的生活壓力不小。
  • 「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力量」
    「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力量」  ——訪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青木信夫  本報駐日本記者 劉軍國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巨大進步,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55處,居世界第一。」日本文化遺產保護專家青木信夫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去日本名古屋可以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
    記得小的時候很喜歡日本電視劇和電影,估計同齡人都還記得《排球女將》,記得《阿信》,記得《追捕》中的杜丘。現在我們也是很多攝影迷用的日本相機和攝像機,很多喜歡車的人開著日本車,似乎我們又離不開這個國家,關乎歷史,我們不能忘卻,但是現在,我們還真要反思一下自己,為何我們自己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攝影器材,為何我們非要引進日本的汽車技術,我們是不是哪裡落後了呢?我們該不該迎頭趕上。
  • 國產動畫的發展:依賴傳統文化背景的我們是否也只能依賴它?
    有時候大叔會去想,我們秉持和依賴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背景去創作,是否我們只能依賴它才是到達成功的最好的那一條路?」、「就是那部動畫和日本某某知名動畫非常像」。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那麼深刻,日本如今的很多文化不都是從中國文化中演變過來的嗎?為什麼我們就不自信點?如今這種現狀我們有必要去抄襲別人的東西嗎?
  • 在日本旅遊時,當地人對你彎了一下食指,你一定要保持警惕!
    在日本旅遊時,當地人對你彎了一下食指,你一定要保持警惕!在我們國家,各地風俗不太一樣,一個手勢一個動作都代表不一樣的用意,有些人喜歡熱鬧,有些人喜歡安靜,所以喜歡旅遊的人,在選擇目的地的時候,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 在說喜歡之前,先反思一下自己做過什麼
    圖不知道你是否曾有過困惑,為什麼你的女朋友總是喜歡無理取鬧?所以在說喜歡之前,我們都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究竟為這份喜歡做過哪些事?付出過哪些努力,否則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
  • 騎士團的朋友們,有些番大家再不看你就要老了
    此處我就給偏愛騎士團的朋友們,安利幾部動漫作品,有些番大家再不看你就要老了!《我的女神》提到此部經典的日漫作品《我的女神》,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此部作品推出過六次之多的不同改編形式的動畫。留給我印象最深的當屬07年推出的OVA《我的女神·戰鬥之翼》,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觸此部動漫。
  • 下課以後,體育老師如何進行教學反思
    因此可以說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關鍵」。 一 反思學習目標的設置是否合理 即預設的學習目標本節課學生是否都能夠完成,教師是否能夠有效的把握目標。
  • 楊超越寫錯「福」字是否正常?與文化水平有關?
    楊超越寫錯「福」字是否正常?與文化水平有關?文/陸地上的海蠣子近日,火箭少女101成員楊超越在某節目中把「福」寫成「褔」,多了一點,她自我懷疑稱「是這麼寫的嗎?看到這件事的時候,老海本來覺得沒什麼,因為平時這種現象也總會遇到,在如今這個手機時代可能平時用筆寫字的時間少之又少,一旦提起筆來可能很多字都會認真地想想才能寫出來。
  • 對比中日動漫文化的反思:宛若一場虛幻的烏託邦!
    自古以來,中日之間便流傳有許多文化交流的佳話。如今,日本作為動漫產業的第一大國,持續不斷地向中國輸出帶有厚重日本文化烙印的動漫作品。殊不知在這樣一場虛幻的烏託邦之下,一直演繹著中日動漫文化之間的種種情緣,兩者也互相影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