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道是日本對插花技藝的特有稱謂,實際上就是插花,當然這種插花技術,除了簡單的構圖,還有著對色彩和形狀美的追求,更融合著豐富多彩的人文情懷。日本人習慣將品茶、習武、書法抑或插花等傳統技藝稱之為「道」,於是就有了「茶道」、「劍道」、「書道」、「花道」,這些「道」都是有文化傳承的日本花道經過長時間的文化浸染與發展,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盛名久負於國際插花界,在世界各國吸粉無數。
日本花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本的飛鳥時代,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小野妹子潛心研究佛學,將一些佛教風俗引入日本,其中之一便是佛前供花。回國後, 小野妹子居住在六角堂,取池邊僧侶之意稱「池坊」。在此他結合中國佛前供花精髓,創立日本祭壇供花的規則。日本花道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流派「池坊流」便源自於此。
1462年出現了日本歷史上關於池坊插花的初次文獻記載——《碧山日錄》,該時期的池坊專慶非常活躍,他因大量的插花活動而作為「插花名手」被載入史冊。也就是說,日本官方認為日本花道能夠作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存在是始於1462年,而不是佛前供花傳入日本的隋唐時期。 彼時正是中國的明朝,從明太祖遣使赴日起,中日之間的勘合貿易持續了上百年,中國的花瓶與瓶花之道隨著頻繁的中日貿易而傳到日本。
不管怎樣,日本花道都與中國傳統花藝淵源頗深,「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日本花道之所以如一股清流般的存在於世界插花藝術界,原因在於其源源不斷地從東方插花的發源地——中國汲取「活水」,再與本土文化相融合。
01 中國源遠流長的插花藝術
中國是東方插花藝術的起源國,插花藝術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形式之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五千年悠久文化積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插花藝術。
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已經開始關注花卉,將許多美麗的花卉紋樣,繪製在各種陶製用品上,周初至春秋中期,《鄭風·漆消》有「維士與女,伊其相,之以勺藥」的記載。這摘下的花枝古稱折枝花,相當於現在的切花。屈原的《離騷》說道:「紉秋蘭以為佩」,說明當時有採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時尚。折枝花和香花佩戴從廣義上講,這是插花藝術中花束和人體佩戴花的初級形式。到東漢時,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中國插花藝術進入初期發展狀態。
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佛前供花也傳了進來,後來佛教發展起來,中國民間的插花形式,很自然地與佛事活動相結合,使插花藝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三國至南北朝時期,各地廣建佛教寺院,佛事活動日漸興旺,佛前供花沿用下來,只是不太講究插花的藝術造型,花材也很單一,多用荷花和柳枝。
隋唐時代是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盛時期,愛花之風盛極一時。這期間插花有了很大發展,從佛前供花擴展到宮廷和民間。佛前供花有一瓶供和盤花兩種形式,仍以荷花和牡丹為主,構圖簡潔,色彩素雅,注重莊重和對稱的錯落造型。宮廷和民間插花多以牡丹為主,花材搭配,較為考究,常以花材品格高下以定取捨,並詠詩、作歌、譜曲,再飲以香醇美酒盡興。
宋代進入插花藝術發展極盛時代,插花之風盛行,形式多樣,技藝精湛,意境深邃,賞花境界很高。插花藝術不只追求怡情娛樂,而是注重構思的理性意念,其內涵重於形式,多以表現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節操等為插花主題。花材也多選有深刻寓意的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
元代由於朝代更迭,文化藝術不振,插花藝術也發展緩慢,僅在宮廷和少數文人中流行,一般平民少有賞花、插花的閒情逸緻,宮廷插花繼承宋代注重理念的形式,以瓶花為主。
明代是中國插花藝術復興、昌盛和成熟的階段,在技藝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備系統。插花作品多基於對自然美的追求和作者思想情趣的展現,內容重於形式,有濃厚的理性意念,與宋代極為相似。人們以花為友,以花喻人,使之人格化。明代晚期插花理論日臻成熟,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響最大,書中談到了構圖、採花、保養、品第、花器、配置、環境、修養、欣賞、花性等諸多方面,在理論和技藝上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論述,是我國插花史上評價最高的一部插花專著。
清代插花風格崇尚自然美,以花草為筆,描繪自然美景,將優美的大自然引入室內。清代流行寫景式插花和諧音式插花。清代文人沈復在《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中提出「插花朵數宜單,不宜雙,每瓶取一種,不取二色」的觀點,其中「起把宜緊」、「瓶口宣清」的主張,至今仍為插花界所稱道,奉為東方自然式插花的插作準則之一。然而,清朝後期因為清政府的沒落導致了中國插花藝術的斷流。
總之中國插花藝術歷史悠久,自成系統,眾相雜陳,形色繽紛,堪稱東方插花藝術之鼻祖。
02 日本花道與中國傳統花藝文化的淵源
日本地處溫帶,四季變化明顯,氣候溫暖宜人,花卉品類繁多,作為日本傳統插花藝術的日本花道應時而生,用插花來感受自然及生命的變化,通過對美的創造來提高人的審美,與茶道和其他各種道一樣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融合本土文化發展至今,成為了人們追求美、留住美的一道風景線。
① 日本花道的萌芽
在日本民俗信仰中,認為自然界之樹木花草皆有靈性,因此,他們最早祭祀的是樹木神,是棲居在樹木上、依附在樹木上顯靈的「仰依」,日本花道植於這樣的民俗信仰的土壤中,與從中國傳來的佛前供花相結合,從而生根發芽。
有人說,池坊的歷史就是日本的插花史,那麼607~609年,小野妹子的三次史唐,從中國引入的佛前供花便是日本插花史的開端。但日本插花的藝術是隨著佛教的發展而發展的,實際上到8世紀初,日本才形成花道的雛形——寺廟祭壇插花,是日本花道的萌芽,而且此時的花道也沒什麼規律可言,到9世紀中葉,日本人開始將花卉置於花瓶內觀賞,也與中國唐代興起的瓶插關係很大。10世紀前後,也就是平安後期,日本的插花技藝才開始慢慢脫離完全模仿中國插花的形式,開始尋求與本土文化相結合的道路。
② 日本花道的轉型
鎌倉時代,佛前供花已經是日本人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擺放方式沿用了從中國傳來的五供,即中央擺放香爐,花瓶與燭臺四件物品左右均勻對稱擺放,稱為「五具」,這種形式顯示出了佛前供花的莊嚴。
室町時期,插花開始由之前的宗教性轉向觀賞性,供花器皿也簡化成了三件,自13世紀末開始,日本與中國元、明朝平凡的貿易往來,大量的中國文物流入日本,新興的武士階級憑其財力獲得了大量的唐物,貴族們頻繁舉行「花瓶合」,憑藉花瓶優劣的競爭來炫耀財富與威望。隨著唐物裝飾之風的高漲,在宮中、寺院等舉行的活動中,花的裝飾性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使人們在欣賞唐物花瓶的同時開始關注插在花瓶中的花,因而花的觀賞性傾向不斷高漲,出現了新的插花樣式,產生了初期的「」。「立華」的出現標誌著日本插花由極富宗教色彩的佛前供花開始轉向為觀賞花,既體現了佛教的虔誠與莊嚴,又使花的裝飾效果具有了實用性與觀賞性。
③ 日本花道的發展
江戶初期,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插花不但出現了投入花與,還有了新的插花形式——生花,同時,又因中國插花專著《瓶史》產生了文人花。
當時立華造型有了發展,其花形巨大,色彩豔麗,形式舒展賦有創意與裝飾性色彩。投入花也稱拋入花,最早記錄於日本傳統插花百科全書《仙傳抄》中:「拋入花,乃插於舟中之花」。
隨著茶道的成立,室町後期,小花很適合裝飾茶室的小客廳,因而被用於茶室做「茶花」,相對於立花的豪華,茶花顯得更為簡潔、輕盈,是從江戶初期茶道的流行開始,茶花更受到日本人民的青睞。元祿前後,日本人民渴求自由插花的氣勢高漲,更加反感立花的定型化,插花終於走出茶室,獨立成為了「投入花」。
隨後日本人民開始尋求比立花簡略,又能像投入花一樣有著自由表現形式的新花型,到了18世紀後期,終於產生了作為壁龕花的生花。生花形式簡潔,基本都有三角構成,操作起來也較容易,受到大眾的喜愛。女性插花普及後,文化文政期迎來了生花的興盛期,生花樣式也得到了逐步的調整,確立為「天、地、人」的花型。
江戶幕府以儒家思想為文治政策,當時的日本興起了尊崇中國文化的熱潮,在這股熱潮中,出現了大量的儒學者、漢詩人、書畫家、歌者、陶藝家,這些人嚮往中國文人瀟灑、超然的生活方式,極力效仿中國文人沉醉於「琴棋書畫」、「文房清玩」的閒情逸緻,如此背景下,江戶中後期文人興起,中國袁宏道《瓶史》中的插花理念、插花方法、花材與花器的選擇等理論對日本文人花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④ 現代插花的形成
明治維新後,外國文化大量輸入,因西方園藝植物和插花影響,日本花道醞釀了一次變革,各種流派應運而生。1911年,小原雲心受到當時流行的中國盆景和清代寫景式插花的影響,同時又從西洋花卉中汲取了營養,創立「小原流」派。小原流以表現大自然風貌為主,將原來「立華」和「生花」的「點」插改為「面」插,還設計圓形淺盆花器,一種新型的花式——「盛花」誕生了。這種現代插花形式的出現,是插花藝術一種新的自由體,能更集中地發揮自然美,製造出真實的地形和園景,成為色彩繽紛的花的天地。
日本花道的歷史性轉變是1926年出現的自由插花,又稱前衛插花。這是相對於當時固定的花型而言,由一些前衛插花人士在盛花基礎上,吸收西方抽象造型原理,突破傳統插花規則,反對限制花材、花器和固定形式,提出依照人的直覺去實現自由的藝術創造,因此自由花是無固定形態的。
1927年,又一個日本插花界中標新立異的流派產生,即河原蒼風創立的「草月流」。「草月流」主張創造特異的新花型,甚至使用非植物材料,自由發展個性,其藝術手法是以抽象的線條,充分利用自然界中所能利用的物質,創造一種抽象的藝術造型。
從此「池坊流」、「小原流」、「草月流」成為日本花道最具影響力的三大流派,使日本插花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日本花道雖然有著本民族的形式和風格,但是從萌芽狀態開始,整個日本花道的發展史都受著中國傳統花藝文化的影響,中國這個「帶頭大哥」當之無愧。
03日本花道的內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日本的插花技藝之所以能稱之為「道」,是因為它擁有高深的理論和思想哲理,日本花道的精神和理論在不同的流派中各有千秋,但基本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體,和諧統一的「三才論」思想。這種思想,貫穿於花道的仁義、禮儀、言行及插花技藝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韻之中。花道並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種表達情感的創造。因此,任何植物、任何容器都可用來插花。花道通過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的和諧統一來追求「靜、雅、美、真、和」的禪宗意境,而這些都與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關。
① 天人合一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這一觀點由宋儒提出,但作為哲學思想的主旨,早在中國的西周便已出現了。它包含著兩層意義:一是人由天地生成,人應該服從自然界,按大自然的普遍規律生活;二是人應做到與大自然相協調,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種資源造福於人類,又要尊重並保護大自然。這種「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的觀念是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精神所在,大自然的氣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氣質,改變著人的性格稟賦,積澱成為了一種民族時尚。
日本花道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和諧統一,表現手法多用三個主枝,即天、地、人作為骨架,在構圖上崇尚自然、效法自然高於自然的同時還講究畫意,作品主次分明、虛實相間、俯仰呼應、顧盼相呼,能充分利用自然界植物的千姿百態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用以表達作者的精神世界,而這些的哲學基礎恰恰是中國儒家的理論。
② 君子比德
中國儒家思想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到人內在修養和外在才華的統一。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君子比德」思想源於先秦儒家,主張從倫理的角度來認識大自然。在儒家看來,大自然山林川澤之所以會引起人們的美感,在於它們的形象能夠表達出與人的高尚品德相類似的特徵,從而將大自然的某些外在形態、屬性與人的內在品德聯繫起來。
「溫、良、恭、儉、讓」這些自然平和之美是儒家美學思想的真諦,用於插花藝術,意在用花的形、色、德寓意人的品性,將自然之美與人文之善相結合。中國傳統插花藝術重視意境的表達,使君子品德和花卉結合起來,與創造的意境結合起來,所以借花明志、對花抒懷是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風格。
日本花道注重以插花表現人的內心世界,達到人花一體。在天文元年的《池坊秘傳》中,就有「花之心應為我之心也」一說,到了江戶中期以後,要求花匠心直無邪念,所插之花不違反花草樹木的自然生長態勢,將心裡所想構成花形。日本人民認為,真正懂得欣賞插花的人, 應該通過對花草樹木來理解善良的心,通過插花作品來表現自己心靈的同時,更要讓人們理解自己的心靈,通過插花藝術來達到高潔品格的傳遞,正是「君子比德」的思想。
③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中國道家哲學的核心,它影響著中國的美學思考和藝術設計,傳統插花藝術的設計手法也源於這一思想理念。禪宗「空」的理念給中國佛教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人們開始著重佛教修正的真正精神,通過感受自然來達到一種完全平靜安祥的境界。
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孕育出來的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是自然環境與詩、畫等多種藝術的綜合。崇尚自然、師法自然,重型尚意,追求以形傳神,形神兼備,情景交融,這一切的精髓就是「道」,是事物本身,不包括外界所在。
日本之所以把插花藝術稱為花道,也和「道」是分不開,花道首先是一種道義。日本花道以禪、宗、佛為指導,認為萬象以形傳神,形神兼備,插花作品不但具有裝飾效果,而且還具有詩情畫意的意境美,從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諧、。插花講究的是思想和理念,並不講究花材的數量和花的華麗。
早在16世紀時,當時日本的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聽到他人讚揚日本著名茶聖千利休的庭院。他的庭院中盛放著珍稀的牽牛花,因此豐臣秀吉請求前往觀賞。當他到達時,卻失望地發現所有的花都沒了。但當他走進茶室,映入眼帘的是一朵精美的花被精心地布置在竹籃中。他頓時明白了僅此一朵便表現了滿園鮮花的美麗,這就是道法自然,禪宗之空,用時髦的話說就是「極簡」。
結語: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以遠古時期到隋唐時期的起源和發展作為鋪墊,經宋、元、明形成了實踐與理論皆完備的體系。明代末年,以袁宏道《瓶史》的流傳作為標誌,中國傳統插花藝術風格形成,以文人審美為主導、託物寓情為手法、木本枝條為骨架、不對稱式構圖為法則。
雖然清朝後期,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曾出現斷流,但與中國傳統花藝同宗同源的日本花道確實是從中國汲取了營養,如今,或許有人已經忘記中國傳統插花的魅力以及它曾經的巨大影響力,甚至世界插花藝術界也認定日本才是東方插花藝術的中心,但我們不能因為樹的枝繁葉茂而忘了根的付出,我想恢復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吾輩求索的職責所在。
(全文完)
作者簡介:檸嚀說事,讓我們把酒話桑麻,以夢為馬,隨處可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