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者,楚人也。為氣任俠,有名於楚。——《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眾所周知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承認黑社會合法的國家,這一點始終為世界上主流輿論所不能理解。
事實上這其中的理解有一定的誤區,在日本的法制中指的是:商會、老鄉會等民間協會是合法的,而日本的黑社會大部分都會以「XX建築會社」、「XX娛樂會社」進行註冊,而如果有證據證明所從事活動為非法,一樣要受到法律制裁。
在1992年日本都道府所實施的《暴力團對策法》中:
視暴力團規模、犯罪經歷在符合該法律的必要條件下,對暴力團進行「指定」,以便加強管制和監管。
這種「指定」其實是一種黑名單,全日本的黑道成員有9成在名單上,這些成員一言一行,從銀行業務到通信業務都要受到監管,甚至無法進入面向大眾開業的溫泉。
所以,流傳甚廣的「合法」,只是指註冊,而不是行為。當被當做暴力團「指定」後,其實是進入了與主流社會分開的監管與區別對待。
起源:村族保衛
日本黑幫在日語中被稱為「雅庫扎(Yakuza)」,這個名詞來源於日本的一種類似於21點的賭博遊戲,三個字分別為8、9、3,該遊戲的玩法最大的點數是19,而8、9、3加起來則是20,也就是沒用的點數。
由此引申,雅庫扎的意思就是對社會無用與格格不入的人。
雅庫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當時的社會上出現了一種叫「狂徒」的人,他們沒有合適的謀生手段,唯有一把武士刀,三五結群,有的靠敲詐鄰裡,還有的成為了強盜團夥,在各村之間以劫掠為生。
與之相對的,在村落裡也產生了另一批人,這些人有的是剛成年的年輕人,有的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因為有著強盜團夥的存在,賦予了他們職責,屬於村莊的民間武裝。
他們都被稱為「雅庫扎」,共同點是都屬於無處謀生的浪人,但是行事作風卻大不相同,而後者便更接近現代黑道所崇尚的精神——「守護村落」。
日本黑道的組織架構,則是來自於村族制度,在黑道中的最高級被稱為家父、父執輩(叔叔輩),中層管理為:若頭(兄)、舍弟頭(弟)。底層幫眾為:若眾(兄的下屬)、舍弟(弟的下屬)。
可以看出直到現在,日本黑道的稱呼與等級劃分依然遵從的家族式的稱呼,這源于于村落武裝的浪人們,為了獲得信任與忠誠,選擇融入村族的親屬制度中。
日本的家族制度和倫理道德,起源於中國,與「忠孝仁義」的儒家思想分不開,日本黑幫的規矩也是基於這種倫理觀。
在黑幫中規定:所有成員必須無條件的接受「父」的命令,其次是叔輩與軍師(顧問),而若頭和舍弟頭可以成立獨屬於自己的「家」(分組),比如:XX一家,當然名義上還是都屬於「父」的管轄,大部分時間事務可以自理。
在父輩與子的上下關係中,所崇尚的是「孝」,而在兄與弟不同的分組與上下級之間,崇尚的是「忠」,謀生、處理事務的過程中則崇尚「仁義」。
這就是最早期的日本黑道的倫理觀與道德觀,即便是身處於社會主流之外,依然以守護村落為己任,追求「忠孝仁義」的價值觀。
武士道的興盛期
到了18-19世紀,雅庫扎開始從村族向集團式發展,主要參與的人員為:賭徒、浪人、沒落武士等等,以現在日本最大的黑幫山口組為例:分為三大派系:「博徒系」( 賭徒) 、「的屋系」( 祭典攤販) 以及「愚連隊」(不良少年)。
黑道成員們則不會自稱為雅庫扎而是「極道」,極道這個詞,受到武士道文化極大的影響。
武士道,又稱士道,本來是日本武士獨有的道德標準,從9世紀武士出現,到1945年,日本軍國主義戰敗投降,武士道在日本社會延續了上千年,經過本土神道教,以及中國的儒家、佛教的各種影響,形成了獨有的文化。
在江戶時代,武士道由粗淺的「兵之道」、「武者之習」,經朱子學倫理化,成為士道,成為了一個成熟和完善的思想。
在明治時代,武士道則由軍人的精神發展為國民的普遍道德標準。
日本學者新渡戶稻說過:「哪怕是思想最先進的日本人,只要揭開他的外衣,就會發現他是一個武士」。
在明治維新以後,幾乎所有的武士階層都失業,大量的湧入黑幫集團中,作為武士道精神最早的發揚者,武士對於這種精神信條執行的更加嚴苛,凡事遵循「不勝即負,非上即下」的行事方式,這就是極道的由來。
在20世紀20年代,日本全國範圍的經濟蕭條造成了熱很多人對明治維新剛剛引進的西方文化與制度產生了懷疑,而民主制度的推行,也讓日本傳統的幕府與武士階層切實利益受損。
於是一些隱秘的組織被建立了起來,培養出一批極端民族主義的刺客,這些組織的成員大多為沒落的武士與黑道成員。
到20世紀30年代,這些組織成員刺殺了兩個首相,兩個財務大臣,還包括一些官員與工業家。
這種行動,在明治維新初期便已開始,明治三傑的實權人物——大久保利通,便是被一名武士在清水谷刺殺。
二戰期間,日本的黑道曾經積極的配合軍方,在朝鮮和中國從事了大量的情報搜集工作。
在李連杰主演的電影《精武英雄》中提到的「黑龍會」,就在日俄戰爭時期為日本軍方搜集了大量的俄國情報,讓情報部門都自嘆不如。
衰弱期:仁義的喪失
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社會處於混亂階段,經濟低迷,大量的失業軍人,浪人加入到日本的犯罪集團中,其中還包括很多的青少年受到悲觀思想影響,開始進行有組織犯罪,包括控制黑市、販賣毒品、控制賭博和娛樂行業。
這個時間段無論是黑道還是社會,都陷入了一片混亂,日本進入了一個群魔亂舞的時代。
1946年,日本頒布101號法令,而後在1949年被《組織控制法令》渠道,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沒有約束的黑道。
在此期間,日本第二和第三大幫會,住吉會與稻川會被迫解散,此時的日本黑道處於了一種強烈的文化衝擊中,受戰敗低迷思想影響的新晉黑道,不再遵守傳統的「忠孝仁義」與思想,而是完全的拜金與逐利主義,使得老派黑幫沒有生存空間。
1965年,隨著有組織犯罪的不斷擴大,日本警方全國動員,採取了「第一最高戰略」的行動計劃,逮捕了大量一度猖獗的黑幫頭目、骨幹。
可以說,這是伴隨著經濟復甦的一種必要手段,將社會從混亂中撥正,在1990年,韓國總統盧泰愚也發起過這樣的一場「與犯罪的戰爭」。
日本在20世紀末期,發起了多次的針對有組織犯罪的肅清活動,而日本的黑道們,也面臨生存的嚴厲考驗,反省過往的得失。
這個時間段,不但是黑道,應該說整個日本的社會上下都在反思,日本是一個受中西方文化同時影響的國家,很多時候一直處於一個西方化還是傳統的矛盾時期。
經歷過戰敗和經濟復甦,日本最終也選擇了讓中西方文化同時存在的路線,而黑道們經歷過反省以後,也開始變得規矩,重新拾起傳統的「仁義」文化。
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電影產業一片低迷,隨著時代劇的解禁,日本著名的東映公司開始將目光轉向,「任俠」一詞本身起源於黑道的仁義與武士道文化的結合,追求的是日本傳統的俠義精神。
電影自然講的都是黑道的故事,大部分以黑道人物為主人公,講述新老黑幫的衝突,而主人公也都是象徵「任俠」的正面人物。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黑澤明的任俠片系列,他導演的《椿十三郎》,開啟了現代黑道電影的思想,對惡的思考以及善與惡各自獨特的魅力。
同時代,高倉健與鶴田浩二是最受歡迎的的明星,也帶來了日本昭和電影的巔峰時期。
該類型的電影上映後廣受好評,在60年代後期,佔據總電影量的34%。任俠片受到追捧的主要原因,是基於整個日本在戰敗後的迷茫與文化迷失,體現了一種日本傳統道德與工業現代化的矛盾。
而「任俠」,作為一個強烈而濃縮的文化符號,在整個日本社會傳播,自然也呼喚起日本黑道的對於傳統思想的復甦。
1970年之後,在「第一最高戰略」中被捕的黑道頭目和骨幹分子陸續被釋放,很多人開始重操舊業,恢復往日的犯罪活動,他們通過建立下屬組織和成員逐級斂財的方式,企圖逃過警方的打擊。
於是當年,日本警方開展「第二最高戰略」,再次打擊有組織犯罪。
1975年之後,在警方的連續打擊與社會整體風氣的變化下,失去控制、不講規矩、危害性大的有組織犯罪大多數被取締,但是,規模龐大、運作嚴密、歷史悠久的大型幫會,卻存活了下來。
最終,被定為《暴力社團對策法》中的「指定」監管目標,以此達到控制犯罪活動的目的。
結語
在這種環境下的日本黑道,大部分都是非常規矩的。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高發的國家,地震、海嘯、颱風是家常便飯、
無論是1992年的阪神大地震還是2011年的福島地震以及各式各樣的災情中,當地的黑道都積極的參與到救災中,因為身處民間,甚至比官方的救援速度還要快。
因此,某種程度上,日本的黑道與白道形成了一種「默契」,日本的娛樂業可以稱為支柱產業,僅在佔地35公頃的歌舞伎,就有著超過1萬家的娛樂餐飲店,當這些娛樂場所,出現流氓地痞、醉漢等事務的時候,往往駐守在本地的黑道處理起來要方便很多。
根據日本刑事局的資料,日本最大的黑道組織有三家:山口組、住吉會、稻川會,總部分別在神戶、東京、神奈川,全日本大約有10萬名黑道分子,其中山口組佔45%。
在世嘉製作的黑道文化遊戲《如龍》中,這三家都有原型出現,無論是在現實還是在遊戲中,成規模的黑道組織都有著嚴苛的規矩如:不能騷擾平民、嚴格遵守上下級制度、犯錯要切掉小指等等。
電影《熱血高校》中也有:「男人要空手來的」這樣的臺詞,這也是一種黑道的文化。
可以說,日本警方在特殊情況下是可以允許黑道的存在與行動的,畢竟它對日本社會有著一定的緩衝作用,但是必須要遵守法律底線。
對於大部分處於灰色地帶的黑道人物,更認同的則是是「任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