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
今年年底,隨著地鐵房山線北延和16號線中段兩條新線開通運營,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裡程將達到714.6公裡(不含市郊鐵路),運營線路、車站數量和運力規模繼續穩居國內前列。可以說,北京軌道交通的核心網絡已經形成,地鐵真正成為了綠色出行交通方式的主力和首選。
兩條新線年底開通
地鐵16號線中段從既有北段終點西苑站向南到甘家口。京投公司所屬快軌建管公司總工程師王寧說,這條新線開通後,將進一步提高16號線的服務範圍。
王寧:
「16號線中段全長是11.4公裡,7個車站,A型車8輛編組,年底通車運營以後,與前期開通的北段貫通運營,北安河到甘家口僅需49分鐘,一共4個換乘站。」
地鐵16號線中段國家圖書館站/來自網絡
與16號線中段同期開通的還有房山線北延,線路南起樊羊路站,北到豐益橋南站,全長約5.25公裡,共4座車站,開通後從燕山地區坐地鐵到南三環只需67分鐘。市重大項目辦軌道交通工程處黃哲文介紹,兩條新線的開通,進一步擴大了北京軌道交通路網。
黃哲文:
「房山線北延以後將有效增強房山新城與主城的交通聯繫,為房山地區和豐臺科技園地區的居民出行提供更多的選擇。16號線中段運營以後,將有效緩解西北三環地區的交通壓力。到年底我市軌道交通通車總裡程將達到714.6公裡。」
年底即將實現通車的兩條地鐵新線/來自網絡
常規線路體驗不佳
藉助2008年舉辦奧運會的契機,北京啟動了大規模地鐵建設。僅用12年時間,北京用驚人的速度建立起地鐵核心網絡,徹底解決了軌道交通「有沒有」的問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軌道交通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楊少輝表示,儘管運營規模不斷擴大,但結構單一、換乘體驗差等問題也逐漸暴露。
楊少輝:
「目前北京的軌道交通還是以地鐵為主,基本上佔到80%左右。受站間距的制約,旅行速度上不來,導致長距離出行的時間會很長。建成網的布局和客流的走向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換乘比例特別是一次甚至兩次以上的都比較高,體驗性比較差,換乘站點設計上換乘距離比較長。」
北京地鐵擁擠的早高峰/來自網絡
從國際經驗來看,東京、紐約等公共運輸、特別是軌道交通發達的城市,在傳統地鐵模式為主的基礎上,市域快線、市郊鐵路等適合長距離、快速度通勤的模式迅速發展,具備多制式換乘功能的交通樞紐客流吸引力十分明顯。今年9月30號,市郊鐵路懷柔密雲線進入北京北站運營,北京城市鐵路投資公司運營管理部部長殷波說,由於可以換成地鐵、高鐵等其他方式,客流量明顯增加。
殷波:
「懷柔密雲線引入北京北站之後,長度達到了144.6公裡,沿途設置了7個站,創造了單日發送旅客4500餘人的最高紀錄,平日日均旅客發送量也達到了將近2300人,同開通運營前相比增長了將近5倍。」
市郊鐵路懷柔密雲線進入北京北站/來自網絡
但更多居住在遠離綜合換乘樞紐周邊的乘客,卻只能承受站站停、速度慢、換乘相對繁瑣的常規地鐵的「出行煎熬」。
乘客:
「它這個線確實是很便利,但是它僅限於你住在周邊這些人。範圍更遠的話,它還需要坐地鐵或者坐公交再過來。
畢竟住在周邊的人也是比較有限的,太遠的話各種換交通工具比較複雜,也比較麻煩,地鐵站跟火車站不通,還需要兩次安檢。
可能也跟大家的出行的需求不同有關係,線路沒有實現真正的公交化。」
多制式軌道交通融合統一
這種現象充分說明了乘客對於軌道交通融合發展和便捷換乘的新需求。在新一輪軌道交通建設中,車站功能融合的理念正在被貫徹執行。正在建設的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就是一座接入城際鐵路、市域快線和地鐵的新型車站,京投樞紐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登科介紹,這座車站不僅是交通中心,也是生活中心。
張登科:
「有兩條城際鐵路,一條是京唐城際鐵路,可以到唐山和天津濱海新區。一條是城際鐵路聯絡線,連接首都機場跟大興國際機場,還有區域快線平谷線以及地鐵M101線,還有地鐵6號線。通過地下空間一體化的融合,減少乘客的換乘距離。傳統的火車站地上都是一個大的屋蓋,沒有城市的功能。這個項目把車站跟城市進行融合,軌道交通周邊既有辦公的功能,商業的功能,同時也配套一些公寓。白天有人在那上班,晚上下班以後住公寓人又回來了,周邊的居民也能來到城市副中心辦公,不用再去中心城,成為一個老百姓留得下生活的地方。」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京投公司供圖
京投公司土地開發事業部總經理劉建紅表示,未來,這座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將成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橋頭堡」。
劉建紅:
「副中心站可以1小時到達雄安新區,51分鐘到達濱海新區,15分鐘到達首都國際機場,打造一個高鐵、市郊鐵路、城際列車和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的樞紐典範,未來客流每日能到47.2萬人次,計劃2024年具備通車條件。」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施工現場/記者拍攝
軌道交通引導城市新發展
為適應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北京正在採用國際流行的公共運輸為導向發展模式建設新城,也就是TOD模式。京投公司規劃設計總部副總經理檀鵬晶說,這種模式將賦予地鐵站、車輛段等傳統交通場站新的功能。
檀鵬晶:
「TOD中的T主要指的是地鐵、輕軌等大運量的公共運輸服務,將人口集中在公共運輸周邊,公共運輸與工作、商業、居住為一體的混合用途土體相結合,居民和員工通過選用地鐵等綠色交通出行方式,將城市開發集中在公交走廊周邊,沿軌道交通廊道聚集人口,將軌道交通樞紐做成城市發展的活力節點,就業人口和居住人口在車站地區就地實現職住平衡。」
公共運輸導向的發展模式/來自網絡
在朝陽東壩地區,在建的東壩車輛段正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京投公司所屬軌道公司四中心工程部部長姬偉介紹,未來這裡不僅將成為兩條地鐵線路列車的停放和檢修中心,也將成為集合多種功能的「新地標」。
姬偉:
「地鐵3號線和地鐵12號線的兩條地鐵線的車輛段統一建設,集約土地的利用。上蓋作為一個綜合體,集中了公交、地鐵、商業、居住、教育、醫療、娛樂、公園。居民在500米範圍內可以乘坐地鐵、公交,方便出行。通過它的建成,東壩地區整個居民的生活品質和交通出行,實現了一個極大的提升。」
東壩車輛段效果圖/來自網絡
公共運輸、特別是軌道交通引導城市發展,這種新模式有望從根本上改變北京職住分離、長距離通勤等痛點,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分院軌道交通研究所楊少輝建議,發揮這種優勢需要從規劃層面做好準備。
楊少輝:
「其實對於北京來說,實際上就是叫軌道導向的發展,建軌道就是建城市。更重要的是對居住、就業、商業這些用地和設施,要求他們向軌道站點周邊來聚集,城市的空間資源,應該向軌道交通站點周邊來集中,上班、回家能夠通過軌道一下就解決了。引導城鎮和功能向樞紐周邊來聚集,而不是蔓延式的或者平鋪式的發展,注重換乘的便利性,同時要考慮不同線路跨線運營的需求。」
市域快線平谷線時速160公裡新型列車/京投公司供圖
未來可期:軌道新網加速成型
十四五期間,北京將全面完成第二期軌道交通建設任務。市重大項目辦軌道交通工程處處長趙洪說,一張更大範圍、更多線路、更多制式、更加便捷的軌道交通新網絡,正在徐徐展開。
趙洪:
「在建線路一共是16條線段,總共304.6公裡。3號線、12號線、16號線、17號線、19號線等等,形成了以地鐵為主,輔以市域快線、中低運量、機場專線,還有軌電車的快慢結合、主輔清晰的多層次網絡。從長期線網規劃做到了2035年,一共是2500公裡,其中地鐵1500公裡,還有其他的市郊鐵路等等,到時候750米範圍內站點覆蓋率將達到80%。」
城市副中心東夏園交通樞紐效果圖/公聯公司供圖
記 者 | 黃 河
編 輯 | 朱豔婷
主 編 | 程 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