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深空探索中的問題與挑戰

2020-12-15 中國數字科技館

太空輻射是載人深空探索中威脅航天員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約載人深空探索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一直受到美俄等載人航天大國的高度關注。

隨著我國載人深空探索任務的規劃與實施,確保航天員在整個任務期間的健康和安全被認為是航天醫學領域的首要任務,而其中的太空輻射對航天員的健康風險評估更是被視為亟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事實上,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已將太空輻射列為航天生物醫學發展路線圖的五大領域之一,並將「太空輻射緩解」(Space radiation mitigation,SRM)技術列為美國載人航天工程中八大核心技術之一。

我國在「空間科學發展戰略」中也將「太空輻射損傷評估與防護技術」確定為空間科學領域中擬解決的核心關鍵技術之一。在主題為「空間輻射生物交叉學科研究」的香山科學會議上,來自國內外30餘家科研機構和大學的50餘位從事空間生命科學和輻射生物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太空輻射健康風險是各國太空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中國亟需在現有太空輻射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自主的太空輻射風險評估體系,研發有效的太空輻射防護措施,以適應國家的重大需求。

太空輻射環境

載人太空飛行器在飛離和返回地球時需要穿過稱為範愛倫帶(Van Allen belts)的地磁場捕獲帶。深空探索中,載人太空飛行器脫離了地磁場的保護,主要輻射源是銀河宇宙射線(Galactic cosmic rays,GCR)和太陽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SEP)。

地磁場捕獲帶(內俘獲帶和外俘獲帶)示意圖

深空探索中太空輻射的主要來源

根據NASA在阿波羅(Apollo)任務中的實際太空輻射監測結果可知,探月旅途中太空輻射的有效劑量率為0.7~3.0 mSv/d。如果按照30天的任務周期計算,太空輻射的有效劑量可達21.0~90.0 mSv。這個數值約為地面上的公眾在同樣天數中接受的有效劑量0.2 mSv(按年平均有效劑量2.4 mSv計算)的105~450倍。而由NASA研發的「好奇號」火星探測器(Curiosity Rover)所攜帶的火星科學實驗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MSL)的測量結果可知,好奇號往返火星旅途的劑量當量率約為1.84 mSv/d,火星表面的劑量當量率約為0.64 mSv/d。若按照往返火星均為180天,在火星表面停留500天計算,載人登火過程中航天員接受的GCR有效劑量將達到982.40 mSv。這個數值約為地面上的公眾在同樣天數中接受的有效劑量5.65 mSv的175倍左右。

不同條件下人體所接受的輻射量比較

太空輻射健康風險

載人深空探索任務中,航天員長期在軌和艙外活動使得太空輻射引起的健康風險明顯增加,甚至可影響載人深空探索任務的實施。太空輻射可導致航天員組織或器官中遺傳物質的損傷,如DNA雙鏈斷裂,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等,引起細胞失活和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從而破壞人體骨髓、皮膚、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等組織器官或系統,引發白內障甚至癌症、白血病等疾病。

深空探索中太空輻射的健康風險

根據NASA於2009年提出的「人類空間探索任務風險降低策略」以及「空間輻射綜合研究計劃」,空間輻射風險主要可分為四大類,分別為輻射致癌風險、太陽粒子事件導致的急性輻射綜合症風險、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慢性輻射風險和退行性組織或其它健康效應的輻射風險。目前認為,太空輻射致癌風險是最重要的風險類型,而載人深空探索任務中航天員的太空輻射風險評估主要是預測航天員的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

太空輻射風險評估及其存在的問題

利用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等機構推薦的方法評價長期載人深空探索任務中太空輻射引起航天員的癌症風險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且該不確定性明顯大於地面輻射暴露引起癌症風險的不確定性。對於載人深空探索任務,目前空間輻射致癌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高達400%~600%。Marco Durante的研究表明,利用目前空間輻射的監測數據,如劑量和LET譜等預測航天員的早期癌症風險,其不確定性甚至可達400%~1500%。

地面和太空輻射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

太空輻射風險評估是確保執行載人深空探索任務航天員健康和安全的基礎,目前尚未完全解決。通過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系統地梳理和分析,認為在執行載人深空探索任務中之前,對於太空輻射風險的評估需要解決以下主要科學問題:(1)輻射品質因子的預測;(2)低劑量輻射風險模型的建立;(3)劑量和劑量率降低效應因子的預測;(4)個體輻射敏感性差異的甄別;(5)微重力等空間因素對輻射風險的影響;(6)SPE引起的急性輻射損傷的評估。

文/趙磊, 宓東, 孫野青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開拓深空探測新領域(開卷知新)
    一般而言,人類深空探測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58年到70年代末,以美蘇太空競賽為主導,20多年間發射次數高達174次;以1969年阿波羅11號實現載人登月和1977年旅行者1號、2號發射為代表,載人深空探測和無人深空探測取得重大進展。
  • 《深空》將亮相FIRST影展 接力燃燒科幻火種
    深空星艦太空遇襲 科技精神與神秘深空引好奇「全速啟程」版先導預告片以旁白「我們是地球殖民艦崑崙山,是帶著希望的人類殖民艦,我們的任務是到達彼岸」,揭曉了片中人類向太空遷徙的深空計劃。而在激烈的戰鬥場面中,一個神秘聲音發出警示:「對這深空,你們真的是毫無所知」,似乎也表明了這次深空殖民之行危機重重。警示的聲音來自何處?崑崙山號星艦遭遇誰的襲擊?
  • 探火探月都不耽誤,深空探索意義非凡,網友:航天事業勢不可擋
    伴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世界上一些航天大國也開始走一條自己的探索之路,走向太陽系的其他星球,儘管說我國在航天領域發展得比較晚,但我國發展的步伐卻非常迅速,到了今天,我國已經能夠獨立開展火星探測任務,最近又有新的消息傳來。
  •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發射成功,我國載人飛船大升級,有幾大亮點
    我們知道地球的資源,不足以支持人類未來的發展,我們需要將目光看向更加深邃的宇宙,這樣才能夠讓人類獲得更好的生活,同時也能夠改變我們的生存環境,所以宇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十分重要,因此我們需要密切關注,這方面的科學技術發展。中國是世界上,航空航天技術發展最快的國家,我們已經掌握了月球背面著陸和探索的技術,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創造了人類的歷史。
  • 央視揭秘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而新一代載人飛船如果從更遠的深空返回時,速度將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到12公裡,將面臨比神舟飛船更高的熱流,返回艙表面溫度將接近3000攝氏度。這給飛船的動力系統,包括再入的控制和防熱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解決防熱問題,張柏楠和團隊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量身設計了一件由24種不同質地拼接而成的外衣。燒蝕最嚴重的防熱大底,也採用全新的一體化設計。
  • 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這些問題有答案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7日電(張尼 郎朗)17日凌晨,嫦娥五號探測器在完成月球自動採樣後返回地球,成功著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17日,國新辦召開發布會,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回應。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 李淑姮 攝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供圖為何嫦娥五號的任務著陸點選擇在風暴洋?
  • 科學菌:中國想要載人登月,現在還缺少什麼?
    不過一切已經在計劃之中,載人登月只是時間的問題。 按照我們對月球探索的規劃,總體上分為三個大的步驟,首先是無人探測,發射各種無人繞月探測器、著陸器、月球車,然後是載人登月,實現月球漫步、最後是定居月球,也就是建立基地,實現月球採礦。
  • 用土星5號進行載人登月已過去快50年,為何不再用它來登月了呢?
    隨著我國嫦娥五號探月活動的順利實施,世人的目光齊聚我們深空探測技術的偉大成就,紛紛為我們科學技術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點讚。與此同時,以美國SPACE公司為代表的多個航空航天巨頭,也在紛紛開展大型火箭發射實驗和星際探索工程布局。
  • 除了載人龍飛船 未來十年美國將發射另外四款載人飛船
    只有當赫爾利和本肯重新登上載人龍飛船,穿過地球大氣層,安全地濺落在海洋中時,這款太空飛行器的載人飛行才會被宣布成功。 載人龍飛船的設計目的是自動與空間站對接,而不需要機組人員的任何直接輸入。但在第一次試飛中,赫爾利兩次接管了手動控制,以驗證太空人在必要時是否可以獨自駕駛該飛船。顯然沒有任何問題,當載人龍飛船周日與空間站對接時,赫爾利與本肯根本就沒有感覺到對接的撞擊。
  • Xbox One/win 10《異星探險家》秒殺《無人深空》?又見太空探索與...
    《無人深空》是今年PS4/PC的星際探索大作,有的Xbox One玩家可能會感到眼饞,不用擔心,下面這款星際探索遊戲為玩不到《無人深空》的玩家提供了另一個絕佳的選擇。
  • 神似無人深空 太空探索遊戲《Morphite》9月發售
    神似無人深空 太空探索遊戲《Morphite》9月發售 時間:2017-08-22 14:32:46 來源:3DM新聞組-Goku
  • 中國太空探索新徵程
    中國深空探月捷報再傳嫦娥五號「挖土」歸來,開啟星際探索新徵程中國航天成就世界矚目,各國如何共享成果?從「嫦娥」奔月到「天問」探火從「北鬥」造福人類到空間站開門納客中國距離載人登月還有多遠?走向深空,踏夢遠行,中國航天,未來可期今日看世界「嫦娥」探月「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 揭秘中國未來載人登月探火「新飛船」
    「新飛船」一專多能 「新一代載人飛船可以一船多用,既可以應用在近地軌道,支撐我國空間站建設,還能勝任載人登月等更遙遠深空的探測重任,更具備著『運人+運貨』的強大本領,這將有力拓展我國載人太空飛行器的應用範圍和能力結構。」
  • 嗨,我是新一代載人飛船
    你們一定聽說過神舟飛船和天舟飛船,想必對我這艘新飛船還不熟悉,載人+載物,我是一款全新的飛船! 新一代載人飛船,顧名思義,就是全面升級的天地往返交通工具。需要強調的是,這次亮相的試驗船隻是我的「試驗款」,而不是最終的「定型版」,主要是對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和群傘回收等關鍵技術進行飛行驗證,並在後續飛船中不斷改進,所以未來的我一定會比現在更完美。
  • 中國會搞載人登月嗎?
    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國家航天局 供圖)中國搞載人登月一定是服務於科研未來,中國在載人登月方面的規劃是怎樣的?對此,吳豔華表示,未來關於有沒有載人登月的計劃,按照目前中國政府初步意向,先搞關鍵技術攻關,等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建成,再規劃論證是不是要搞載人登月。
  • 人類每年投入巨資,探索茫茫宇宙,是否真的值得呢?
    其實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潮流當中,嫦娥五號不過是其中一朵浪花而已,美國的NASA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就已經在探索宇宙方面取得了驚人成就,比如載人登陸月球,火星探測器,深空探測器等。誠然,人類探索宇宙取得了巨大成果,但是這也是建立在每年巨大的投資力度上的,據不完全統計,人類在太空事業上的投入已經高達數千億美元,這差不多等於許多中小國家的GDP總量了。
  • SpaceX龍2飛船成功載人首飛,世界載人航天迎來第四位玩家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太空精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北京時間2020年5月31日03時22分,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用自家獵鷹9號火箭成功發射龍2載人飛船,成功運送兩名太空人(Douglas
  • 載人潛水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號」首航
    廈門網訊 據福州日報報導(記者 歐陽進權 文/攝)經過18個月的適應性改造,我國首艘裝載國產化科考裝備的載人潛水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號」科考船在福建馬尾造船廠完成所有改造項目。6月25日上午,在馬尾造船2#舾裝碼頭,「探索二號」在主題為「致敬船政走向深藍」的活動中順利啟航。首航從福建馬尾造船廠出發,預計於6月28日抵達三亞南山港碼頭,為三亞崖州灣深海科技城的建設再添利器。  2018年12月,「探索二號」船於福建馬尾造船廠進行適應性改造,包括船舶改建,A架、潛器收放系統等。
  • 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中國獨立建成完整載人航天體系
    中國空間站建設還面臨著哪些挑戰?我國的航天強國夢到底要如何實現?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了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項目負責人張柏楠,他表示,新一代載人飛船具備多用途、可重複使用的特點,是空間站與地面之間的擺渡車。目前,中國已經獨立自主建成了完整的載人航天體系,為下一步空間站的建造運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嫦娥5號返回地球後,我國載人登月提上日程?觀察人士發表看法
    到此,中國在2004年制定的探月工程目標已經基本完成,那麼我國的載人登月是否會提上日程,儘早實現載人登月呢?有觀察人士的看法是中國國未來十年大概率不會優先考慮載人登月,核心原因:中國十年內載人登月科學價值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