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託邦精神|雙體實驗室

2020-12-12 雙體實驗室

大家好,我是船長!

金老師把烏託邦理念定義為一種文化追求完美價值理念的社會投射。它有三重含義,其一是用這種完美的理念來界定理想社會應該是貫徹什麼樣的原則,其二根據完美社會理念,產生出批判社會的特殊角度,其三這些批判使烏託邦社會圖景具體化。

烏託邦主義是一種奇怪的病症,當它尚未轉化為社會實踐時,會如麻醉品般地引起亢奮,使理論家忽視其危險性;而當它造成普遍的社會災難時,錯誤太顯而易見,人們又會斥之為荒謬而不去追根究底。這裡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領域長期被文化研究者忽略,這就是烏託邦和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的關係。

金老師認為,烏託邦主義的基因本來就存在於中國文化的結構中。在西學東漸、中國傳統文化結構大變革的100年中,由於一些我們尚未理解的機制,這個基因被激活了。一百多年來的烏託邦追求,用其壯麗的犧牲向中國人展示一個必須銘記的教訓,這就是:傳統本身並不可怕,但對傳統的無意識才是真正可怕的。

中國文化的烏託邦精神(節選)

文/金觀濤

大同:中國文化的烏託邦情結

中國傳統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思想,其價值核心為追求成仁成聖的道德理想主義。在農業社會中,這種追求個人道德完美的價值投射到社會觀中,這個社會就應該是人皆聖賢的個人之集合。這樣,就產生了儒家文化獨特的烏託邦理念——大同社會之理想。

儒家經典《禮運篇》中只用了107個字來描繪這個理想社會,使得近代可以對大同做出不同的解釋。熊十力認為,在大世界中,儒家提倡破除私心。牟宗三則將其定義為「肯定民主、肯定道德價值、肯定德化人生」。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其等同於取消私有制的共產主義或原始共產主義。

可見,對大同社會所對應的具體的制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點是所有詮釋者都公認的,這就是大同是一個天下為公、人人有高尚道德的社會。這裡,我們正好發現,大同烏託邦是以儒家為主導的傳統文化追求「道德完美」這種基本價值的社會投射。

追求完美之價值在產生「應然世界圖象」的同時,就會把「應然世界」和現實世界進行對比,從而找到了批判現實社會的特殊視角。

在一個人皆舜堯的社會中,每個人內心的道德追求足以解決一切社會紛爭,產生井然的社會秩序。這種社會不需要法律,甚至沒有必要存在任何外在的規範性約束。經濟制度也是多餘的,人人可以自覺地做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於是,根據道德完美和道德完美產生社會秩序這兩個價值標準,大同理念就把現實社會中兩個最常見的存在作為自己批判的對象,並把現實社會所有弊病之根源歸之於它們:一個是人的私心,另一個是制度規範。

根據大同的內在邏輯,大道既隱,人有了私心,道德水平下降了,才需要在外部規定禮法來約束人的行為,不得不用國家和制度來維繄社會秩序進而推之,社會因此出現戰爭和種種不合理現象。

在這種批判視角中,任何正常的小康社會都可以作為理想社會的對立面。一個社會秩序良好的太平盛世,法紀和社會規範總是嚴明的,當經濟繁榮時,人追求個人經濟利益之利己動機往往也越明顯,它們都和大同,所主張的完美價值構成尖銳的對立。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烏託邦理想為何具有不同於西方烏託邦的一個重大特點,這就是,與大同相對立的不是亂世,而是小康。在西方的烏託邦理念中,很少把太平盛世作為批判和超越之對象。只有用道德完美這種價值投射社會,才能產生中國特有的大同理念:一種泛道德主義神話。

仁政:理想與現實之間

烏託邦構想什麼時候會轉化為人們普遍的社會行動呢?從邏輯上分析,它取決於烏託邦理念和社會運作的文化系統價值的關係。當兩者方向一致時,烏託邦理念很容易通過社會普遍價值追求轉化為某種實踐。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社會官方意識形態,在其治國的各項政策中,本身就包含著極強的道德教化和泛道德主義的因素。

一方面它強調愛民和用道德教化人民,主張一個好的社會要儘量用道德秩序來維持社會各方面的和諧,正如孔子所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傳命。另一方面在現實的社會管理中,總是要考慮到人有私心,因此禮法制度是必須的。這就是所謂德治和仁政。

正因為儒家治國方案之價值和大同烏託邦價值的指向一致,因此傳統文化中的烏託邦圖案總是或多或少在歷代思想家和儒臣的治國方案中顯現出來。孟子的井田,呂氏春秋的公平社會,陸賈的至德,張載的均平理想等等,都是在大同所主張的完美境界和現實可行之間找到某種折衷。正如一位學者所注意到的,儒家政治理想中有著某種強烈的烏託邦性格。

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中曾以孔子自喻,說其志雖在大同,其事只在小康,頗為形象地說明儒家社會改造方案和烏託邦價值之間的關係。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小規模的烏託邦社會實驗,既比西方來得早,也比較普遍。當穆爾還限於在《烏託邦》一書中紙上談兵的時候,明代思想家何心隱已經在做以宗族為單位的烏託邦試驗了。他將其稱為聚和堂,既管教化,又管經濟,比歐文的紐哈蒙尼公社試驗至少要早250年。

總之,儒家文化的烏託邦理念是現世的,具備轉化為改造現實社會的可能性。這一點,是它和那些建立在宗教境界之完美理念之上的烏託邦最大不同,烏託邦精神始終是中國社會改造之巨大動力。

烏託邦魔化的三個條件

在中國受到西方工業文明全面衝擊之前,烏託邦雖然是儒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它一直是潛在的,並沒有轉化為大規模的社會改造實踐。歷代民間和異端知識分子小規模的烏託邦追求和試驗常見於記載,但封建國家和士大夫,從未把大同烏託邦當作治國的基本出發點他們或進行勸農、整肅吏治,或主張變法均田,所推行仁政之類現實之社會改造政策都是非烏託邦的,其目標是造就一個小康的太平盛世。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烏託邦追求在歷代儒生的社會改造行為中被遏制,使他們能夠表現出一種高度現實主義的經世精神呢?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在儒家文化中,存在著以下三個因素對烏託邦追求進行疏導和規範化,使得追求道德完美和泛道德主義神話之熱忱,可以轉化為一種現實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實踐。

第一,儒家經典把大同理想界定為一個古代存在過的社會。一個大道運行、聖人在世的古代社會畢竟不像未來那樣具有現實性。儒家持一種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哲學觀,並從這種哲學觀中導出循環的甚至是退化的歷史觀。完美的天道和社會理想(大同)是永恆不變的,但這種道的實現卻在退化。人心不古和道德水平的下降作為一種自然趨勢存在,需要儒生用極大的道德努力來抗拒它。大同並非某種自然過程(如進化、發展生產)可以自動達到。這樣,烏託邦只是作為一種超越性社會理念而存在,不太容易一下子轉化為現實社會改造目標。

第二,儒家意識形態在中國兩千年的政治實踐中,縣有豐富內涵的道德理想被越來越具體地等同於倫理價值。這樣,追求道德之完美就被規範化為達到忠孝、三綱五常之類儒家倫理之理想狀態。儒家倫理又是用於設計中國傳統社會結構之藍圖。道德完美和泛道德主義價值一旦指向現實的倫理關係,就使追求烏託邦的熱忱和對現實社會改良結合起來了。

於是,烏託邦社會目標就變得不那麼烏託邦了。這裡,烏託邦目標已被邏輯地歸為仁政之理想。朱熹的禮論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曾把作為社會制度的禮分成兩類,一類是作為天理的禮。它是理想的,完美的,永恆不變的另一類是作為事的禮,它是可以通過學習改變,並在學習中不斷逼近理想的。例如三綱、五常是作為天理的禮,而文質、三統是隨時代變化的制度。

儒生奮鬥目標是儘可能排除人慾去實現天理,在行動上,追求完美的熱忱就指向了改進現實的弊病去達到理想狀態的人倫關係。在這種理論架構中,甚至維護傳統的倫常(只要它是理想的)都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烏託邦目標的取代品。儒學在將道德轉化為倫理的過程中,烏託邦精神也現實化了。

第三種抑制烏託邦主義轉化為社會行動的因素是儒家文化的倫理中心主義和道德精英主義的結構。也就是說這種文化把道德倫理價值看作是高於知識和社會制度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並不因獲得知識和社會制度改良就能達到,而只有靠每個個人的修養和對社會進行道德教化。烏託邦式社會理想追求,就必須落實到個人的道德修煉之上。

在儒家知識分子的終極關懷中,追求個人道德完善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先做到內聖才能外王。即使在外王中蘊含著烏託邦目標,它也只是內聖自然達到的結果。這種把內聖看作外王和社會改造前提,持個人主義的道德修身也會遏制烏託邦的泛濫。

另一方面,儒家傳統中,一直以來存在很強的道德精英思想,即認為很難達到道德的完美境界。雖然理論上承認人皆可為堯舜,但由於各人的智力、天分和意志力的差異,使得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正如餘英時所說:儒學事實上便是君子之學。這一傳統的君子理想在今天看來似乎帶有濃厚的精選分子的意味(即所謂elitism )。因此,對於儒家知識分子來說,重要的是通過內聖外王去追求一個仁政的小康社會。

綜上所論,中國文化的烏託邦所蘊含的價值追求,完全被這三種文化要素引向現實的社會行動。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只要儒家文化出現整體性結構性的變動,這三種疏導和遏制烏託邦價值追求的因素被破壞,而整個社會仍籠罩人人道德高尚的社會才是最終合理的價值取向,那麼,烏託邦主義就會如被囚禁在魔瓶中的巨人,因瓶蓋被新時代打開而釋放,使整個文化價值系統變形,甚至出現劉述先稱為魔化的現象。當中國文化在近代受到西方全面衝擊時,正好出現了這種情況。

本文選自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託邦精神》第三、四、五節,原文刊載於《二十一世紀》。配圖源自網絡資料,如有侵權還請聯繫刪除。

———— /END / ————

相關焦點

  • 劉青峰 金觀濤:歷史學和文學的脫胎與重構|雙體實驗室
    上一周的推送我們說到中國最先現代化轉型的兩門人文學科:地理學和語言學。由於地理和語言文字兩門學問的工具性很強,在中國傳統學術中又處於附屬地位,因此在與西學碰撞過程中最早、並逐漸擺脫儒學,中國的現代地理學和語言學得以在十九世紀末確立。而相對於地理學和語言學,歷史學、文學和哲學這三門主要現代人文學科對應的中國傳統學問的現代轉型就困難得多了。
  • 何謂年輕人的「說唱烏託邦」?用Party精神對抗現實消磨
    在這種背景下,說唱音樂融入進青年文化後,自然承載起了年輕人情感歸屬的功能。如今,說唱音樂不僅在線上聚集圈層同好者,線下更是以潮流文化、派對文化為主體,搭建起一個個夜幕下的"音樂烏託邦",聚集起熱愛說唱的青年加入。說唱音樂,其社交價值日漸凸顯。
  • 離家出走的託爾斯泰,為何視中國為精神烏託邦?
    《託爾斯泰讀書隨筆》(俄)列夫·託爾斯泰,王志耕、李莉、杜文娟譯,商務印書館,2020年4月託爾斯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託爾斯泰為什麼會對中國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呢?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首先,託爾斯泰本人是一個對所謂現代文明極為反感的人,而對他所了解的中國農耕文明十分推崇。
  • 電影遊戲文化:烏託邦與反烏託邦
    烏託邦烏託邦(Utopia)指的是「沒有的地方或者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最早是由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的一種「空想的國家」。之後,空想社會主義的創始人託馬斯·莫爾創造了「烏託邦」這個詞,並寫出了《烏託邦》一書。
  • 歐寧:烏託邦鄉愁——社群實驗與鄉村建設
    儘管中國自古以來沒有西方的烏託邦概念,也沒有西方那樣的烏託邦敘事文學的傳統,但它一直對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有相似的強大論述。比照西方的烏託邦概念,老子、莊子的思想可以稱為道家烏託邦主義,孔子、孟子的思想可以稱為儒家烏託邦主義。中國最有名的烏託邦文學作品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它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莊,由逃避秦帝國暴政(「避秦」)的人們建立,是道家烏託邦的完美樣本。
  • 對比中日動漫文化的反思:宛若一場虛幻的烏託邦!
    動漫世界宛若一場虛幻的烏託邦,有冷暖,有悲歡。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自古以來,中日之間便流傳有許多文化交流的佳話。如今,日本作為動漫產業的第一大國,持續不斷地向中國輸出帶有厚重日本文化烙印的動漫作品。
  • 在一場虛幻的烏託邦之下,對於中日動漫文化的反思
    動漫世界宛若一場虛幻的烏託邦,有冷暖,有悲歡。如今,日本作為動漫產業的第一大國,持續不斷地向中國輸出帶有厚重日本文化烙印的動漫作品。殊不知在這樣一場虛幻的烏託邦之下,一直演繹著中日動漫文化之間的種種情緣,兩者也互相影響著。
  • 雲南普洱不止有茶,它還是夢中的烏託邦
    在國外也有一種說法與我國的「世外桃源」差不太多,就是柏拉圖提出的「烏託邦制度」。烏託邦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託」是寄託,「邦」是國家,「烏託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
  • 「大灣區一號」輪在海門成功交付,中國首艘油電混合、豪華雙體客船
    8月14日上午,隨著招商郵輪與招商迅隆籤訂交接船議定書,中國首艘油電混合、豪華雙體客船,深圳首艘高端灣區遊船——「大灣區一號」輪在招商工業海門基地正式交付。該輪的成功交付,既是招商系兄弟攜手向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的獻禮,也是與央企聯合攻關實現「中國製造」的樣板工程,將有效推動「中國製造」和郵輪建造國產化進程。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烏託邦」一詞是16世紀英國人文主義作家託馬斯·莫爾(1478—1535)在《烏託邦》(1516)一書中創製出來的,是「虛構的理想國度」的意思,顯然受到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理想國》的影響。莫爾採用了人文主義時期常見的遊記體敘述方式,想像並描述了一個完美的烏託邦國家,系統地構想和規劃了烏託邦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宗教、對外關係等方面的主要特徵。
  • 和合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特質是和合精神,《老子》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是從宇宙根源和萬物化生的角度對「和」的洞見; 《論語
  • 阿來:烏託邦可以詩意的憧憬,若付諸實驗,則必定失敗
    自託馬斯·莫爾的《烏託邦》問世以後,烏託邦已成為文學中一個生命力旺盛的母題,它是縈繞在人們心頭的一個夢,有時是美夢,更多的則是噩夢。烏託邦的悖論在於,若停留在憧憬階段,它是詩意盎然的;若付諸實驗,則必定失敗。
  • 《中國好聲音》賽火第二第三波走起!烏託邦柳州賽區爆發倒計時!
    2020《中國好聲音》柳州賽區第二第三場賽火將於今明兩天點燃!線上網絡投票已經在火熱角逐中,未唱先熱。嘖嘖嘖!板凳!板凳!太期待了!上次烏託邦音樂城《中國好聲音》試音會就知道這次參賽的柳州選手臥虎藏龍,一定得好好看看,一睹選手們的風採!
  • 雙體航母或成真?6000噸級試驗船已成型,將填補多項空白
    多體船相比於單體船而言,上面可以鋪設更大的甲板,也就有效增加了人員的活動面積,這麼看來,多體船的設計更加受歡迎,而有關專家也曾經設想將這一設計運用到航母上,這樣一來,雙體航母的出現也將會進一步增強本國海軍的實力
  • 詩情畫意的桃花文化與風情萬種的櫻花文化,中日花文化各具特色
    櫻花盛開三、兩種花文化代表的民族精神(一)中國的文人精神和烏託邦理想桃花對於中國人來說體現的是各種理想和文人精神,比較側重於對自然的和生命的思考。中國的桃花文化中還滲透著一種積極的烏託邦理想,很多讀書人的精忠報國的理想總是被現實擊得粉碎,但是他們仍然懷著「即使貧窮失意也要有理想有追求」的原則,寄情於山水田園之間,尋求精神上的放鬆。
  • 美國的幻想主義讓它成為世界的新冠病毒烏託邦
    美國的幻想主義讓它成為世界的新冠病毒烏託邦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毋庸置疑。無論從金融還是軍事,包括文化。全球硬通貨美元,各大洋遊弋的航空母艦,佔領各大影院的好萊塢。美國為什麼這麼強大?美國人的幻想主義是美國新教文化中最底層的邏輯。第一批到達美國的五月花號帆船,他們帶著自己強烈的新教主義理想到達美國,並且在美國文化基因上根值了深刻的幻想主義。美國人是不相信達爾文進化論的,美國人相信是上帝創造了人類,創造了美國,並且相信漫威宇宙真的存在。
  • 中國文藝的本質:中國文人與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
    中國傳統藝術影響最為巨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學,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正是這三者不斷衝撞的融合,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正是由於儒家美學與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三者相互交融、滲透,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十分豐富,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道、氣、心、舞、悟、和。道體現了天人的統一,也就是天人合一。
  • 央視《衣尚中國》:展示服飾文化,探尋美學精神
    央視綜藝頻道近期播出的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即以「綜藝+紀錄+設計師+品牌」的形式展示服飾文化,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在人生重大禮儀中的演繹,以及在當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呈現了「中國節穿中國衣」的構想,回顧和闡釋了中華服飾文化中的智慧與情感、創造與包容,表現了中國服飾的美學精神,在傳播中華服飾之美的同時,提振了文化的自豪感,提出了當今服飾設計的新命題。
  • 花園與烏託邦:花園的演變與不變
    自此,神學的需要與美學的需要結合在一起,對寄託的喜愛與精神的苦行也結合在了一起;到基督教神學體系中,地球上的生命是兩座花園之間一個短暫的間歇,從地上樂園裡驅逐的發生,到天國之城的來臨,世界的歷史在這段不確定的時間裡延續著。天國之城裡無需勞作也沒有痛苦,同樣是一座花園的樣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建黨精神的內在邏輯關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高福進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及其內蘊的建黨精神是我國紅船精神的源頭活水以及樹之本根。紅船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存續並不斷得以弘揚。通過歷史地考證和邏輯地分析,釐清建黨精神與紅船精神之間的關聯,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