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系統涉及戰略、營銷、創意等諸多層面,相關理論也是層出不窮,很難有一家理論能夠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全部難題,但理論也多有共同之處,廣泛學習之後最終會融會貫通,搭建起自己的品牌知識系統。
我在這裡給大家梳理了11種理論,整體大致按照從大到小的邏輯展開,供大家參考。
PEST模型
PEST最初是被成為「ETPS」,在《Scann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這本書中,作者Aguilar.Francis使用「ETPS」這個詞來表示他對於四種企業外部宏觀環境因素的簡稱,美國學者Johnson·G與Scholes·K於1999年提出了PEST模型。
PEST即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和技術Technological的合稱。
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即態勢分析法,是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裡克提出,經常被用於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
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優劣勢分析主要是著眼於企業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而機會和威脅分析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環境的變化及對企業的可能影響上。
通過SWOT分析,可以幫助企業把資源和行動聚集在自己的強項和有最多機會的地方,進而讓企業的戰略變得明朗。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麥可·波特於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對企業戰略制定產生深遠影響。五力分別是供應商議價能力、購買者議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市場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現有競爭者的競爭力。
實際上,關於五力分析模型的實踐運用一直存在許多爭論,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該模型更多是一種理論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實際操作的戰略工具。
該模型的理論是建立在以下三個假定基礎之上的:
1.制定戰略者可以了解整個行業的信息,顯然現實中是難於做到的;
2.同行業之間只有競爭關係,沒有合作關係,現實中企業並非如此;
3.行業的規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過奪取對手的份額來戰友更大的資源和市場,現實中企業可以通過強強合作把資源和市場做的更大。
該模型的意義在於,五種競爭力量的抗爭中蘊含著三類成功的戰略思想,那就是:
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集中戰略。
STP分析
STP理論是由美國營銷學家菲利浦·科特勒在溫德爾·史密斯的理論(即市場細分理論,1956年最早提出)基礎上發展完善形成的。
STP即Segmenting市場細分、Targeting目標市場選擇、Positioning市場定位三部分合稱,STP理論是戰略營銷的核心內容。
4P理論
4p理論出現於1960年,傑羅姆·麥卡錫在其《基礎營銷》一書中將營銷組合要素概括的分為4類,即Product產品、Price價格、Place渠道、Promotion促銷,即4P理論。
他認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場營銷活動,意味著以適當的產品、適當的價格、適當的渠道和適當的促銷,投放特定市場的一種行為。
USP理論
USP即「獨特銷售主張」,是羅塞·瑞夫斯在50年代首創的,他當時是美國一廣告公司的董事長,他比較早地意識到廣告必須引發消費者的認同。
該主張有三個要點:
一是利益承諾,強調產品有哪些具體的特殊功效和能夠給消費者提供哪些實際利益;
二是獨特,這是競爭對手無法提出或者沒有提出的;
三是強而有力,要做到集中,消費者關注。
那麼如何尋找自己的USP呢,可以訴諸以下賣點:
最低的價格、最高的質量、獨家提供、最佳客戶服務、最廣泛的選擇、最好的保障、最好的體驗、最xx的聯想、最xx的象徵。
4C理論
1990年,美國學者羅伯特·勞特朋(Robert Lauterborn)教授提出了與傳統營銷的4P相對應的4C營銷理論。
4P營銷組合向4C營銷組合的轉變,具體表現為產品Production向顧客Consumer轉變,價格Price向成本Cost轉變,分銷渠道Place向方便Convenience轉變,促銷Promotion向溝通Communication轉變。
4S理論
4s服務是滿意satisfaction、服務待客SERVICE、速度speed、誠意sincerity。
4R理論
分別指代Relevance關聯、Reaction反應、Relationship關係和Reward回報。該營銷理論認為,隨著市場的發展,企業需要從更高層次上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企業與顧客之間建立起有別於傳統的新型的主動性關係。
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經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人們行為的起因,於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要激發。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潛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
生命周期理論
任何一個品牌/產品都有相應的生命階段,分為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那麼對應的營銷任務或者手段即品牌認知、品牌偏好、品牌忠誠、不斷收縮放棄。